-
宗气
宗气为营卫之气(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与呼吸之气(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结合而成,积聚于胸中,灌注于心肺,是一身之气运行输布的出发点。它有两大功能:其一是出于喉咙而行呼吸,其二是贯注心脉而行气血。见《黄帝内经灵枢·邪客》等。宗气的盛泄与人体气血运行、寒温调节、呼吸、声音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
虚里
虚里即心尖搏动处,相当于左乳根穴。人以胃气为本,宗气源于胃气,而虚里则为宗气汇聚之处,虚里的搏动能直接反映胃气盛衰及气血变化。《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名日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诊虚里为切诊中按胸腹的内容之一。如果虚里搏动微弱无力为不足,是宗气内虚。
-
经络
概述:经络:1.经脉和络脉的总称;《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说:“孙络”能“以溢奇邪,以通营卫”,这是因为孙络分布范围最广,最先接触到病邪,而营卫──特别是卫气,就是通过孙络散布到全身皮部。当疾病表现为“实”时,选取适当腧穴、采用不同针刺艾灸方“泻”其有余,反之则“补”其不足,从而达到体内平衡。
-
大气
《黄帝内经灵枢·五味》:“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咽喉,故呼则出,吸则入。”目前国际关注的三大环境问题:全球性的酸雨、CO2浓度的增加(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均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宗气·大气:大气指宗气。《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肉分之间,谿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
-
诊虚里
诊虚里为切诊中按胸腹的内容之一。人以胃气为本,虚里又为宗气汇聚之处,故诊虚里可以了解胃气和宗气的盛衰,病之虚实,预后之吉凶。搏动过速,多为胸腹积热,邪气亢盛,或虚阳外脱;《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
胃之大络
胃之大络指由胃直接分出的络脉。《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名日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参见虚里:虚里即心尖搏动处,相当于左乳根穴。人以胃气为本,宗气源于胃气,而虚里则为宗气汇聚之处,虚里的搏动能直接反映胃气盛衰及气血变化。
-
十六络脉
概述:络即网络,络脉是指经脉分出网络全身的支脉,与经相对。予谓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脉自腕关节后3寸处的偏历穴分出,向内侧汇入手太阴经脉以沟通表里两经;起于长强穴,挟脊柱两旁肌肉上行至项部,散布头上,复向下行于肩胛的左右,分别走向两侧足太阳经,深入于脊旁肌肉。
-
中府
是肺的募穴;胸肌筋膜覆盖于胸大、小肌,两肌之间有来自臂丛的胸前神经和胸肩峰动脉胸肌支,支配并营养此两肌。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头静脉经过和锁骨上神经中间支、第1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分布,深层有胸前神经内侧支和外侧支、胸肩峰动脉和胸外侧动脉分布。肺居上焦,但手太阴却起于中焦,实为中焦水谷精微上输所必需。
-
触诊
触诊治疗学名词。皮肤的温凉,一般可以反映体温的高低,但需注意热邪内闭时胸腹灼热而四肢额部不甚热,甚至皮肤欠温,皮肤的润燥,可以反映有汗、无汁和津液是否耗伤,如皮肤湿润,多属津液未伤,皮肤干燥而皱缩,是伤津脱液,气阴大伤,久病皮肤十分干燥,触之刺手,称为肌肤甲错,为阴血不足瘀血内结。
-
气
气的分类:从来源、分布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原气、营气、卫气和宗气等。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补中益气汤(《脾胃论》):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实证:气滞:病机概要:常因情志不舒、饮食失调或感受外邪等而引起人体某一部分或某一脏腑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方药举例:独参汤或参附汤之类。
-
成能廓
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兑为锐眦,经走膻中(宗气所居),络及肾脂(指髓)膻中火之帅,肾脂体之充也,膻中与肾脂相为表里,主宗气动息,动应无方,息乃贞固,曰成能廓。”见《秘传眼科龙木论》。《医宗金鉴》主张八廓分属于六腑、包络和命门,因脏腑相应,其位又多与五 相重。
-
薏苡附子散
《金匮》卷上:方名:薏苡附子散别名:薏苡散组成:薏苡仁15两,大附子10枚(炮)。寒湿痹证,腰膝重痛,筋脉拘急,屈伸不利,得热则减,遇寒则剧。2.《成方切用》:胸中与太空相似,天日照临之所,而膻中之宗气,又赖以苞举一身之气者也。《医学纲目》引作 薏苡仁附子散,《赤水玄珠》引作 薏苡附子汤。
-
天牝
天牝为人体部位名。《景岳全书》卷二十七:“鼻为肺窍,又曰天牝。又名明堂。頞以下至鼻准,有鼻柱骨突起,又名鼻梁、天柱。鼻孔内有鼻毛。《黄帝内经灵枢·脉度》:“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黄帝内经素问·刺热论》:“脾热病者鼻先赤。”《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
-
虚损怔忡
虚损怔忡病证名。《不居集》卷二十二:“怔忡之病,心胸筑筑振动,惶惶惕惕,无时得宁者是也。盖阴虚于下,则宗气无根,而气不归源,所以在上则浮撼于胸臆,在下则振动于脐旁,虚微者动亦微,虚甚者动亦甚。”怔忡因心脾血气虚损者,用七福饮、大补元煎。因真阴不足者,用左归饮。因阴阳两亏者,用大营煎、理阴煎。
-
肉疽
肉疽为病名。泛指阴疽。《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有此结,中于肉,宗气归之,邪留而不去。有热则化为脓。无热则为肉疽。”
-
肺主气
肺主气是指肺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的功能。二是主一身之气,体内各种气机活动,营卫之气、宗气、元气的生成和盛衰,均与肺有密切关系。《黄帝内经灵枢·五味》:“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肺对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有调节作用。《医学实在易》:“气通于肺脏,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气之所宣。”
-
息道
息道呼吸的通道。即由气管、喉、鼻道等连成的呼吸道。《灵枢·刺节真邪》:“宗气留于海……其上者,走于息道。”
-
臭
臭①泛指各种气味。《素问·金匮真言论》:“东方青色,入通于肝…《素问·腹中论》:“病至则先闻腥臊臭。”《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之臭。”
-
肤胀
主证全身肿胀,腹大,皮厚。《灵枢·水胀》:“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鼓^空)(鼓^空)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医醇剩义》谓因宗气失守,虚气无归,寒气流窜周身皮肤,故见腹大身肿皮厚。治宜扶正祛寒,理气化浊,用祛寒建中汤等方。参见风水条。
-
滋阴静镇汤
《会约》卷十:方名:滋阴静镇汤组成:熟地3钱,枣皮1钱半,淮药1钱半,枸杞1钱半,五味7分,肉桂1钱半,巴戟天1钱。主治:宗气不归元,由精气亏虚,不能敛摄。用法用量:水煎服;或为丸亦可。
-
偏穴
偏穴与正穴相对,即不属于经穴的穴位。《针灸聚英》:“或问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其动应衣,脉宗气也,而不系于补泻之列,岂以偏穴而废之欤。”或指不经常使用的穴位。
-
气血
王充《论衡》:“天地气合,万物自生。”反映于人,则生命的维持全赖于气,它是一切组织活动的营养所系,如精气、津气、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在生理上,大致可分原气、卫气、营气和宗气等。病机或病证的厥气、肝气、水气等;《黄帝内经灵枢·决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
气道
气道即息道。出《黄帝内经灵枢·口问》。息道指呼吸的通道。为肺的附属器官,包括气管、喉、鼻道等连成的呼吸道。《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宗气留于海……其上者,走于息道。”
-
肺气
呼吸三气·肺气:肺气指呼吸三气,包括胸中的宗气。肺的精气·肺气:肺气指肺的精气,表现为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而主治节的功能活动。《黄帝内经灵枢·动输》:“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
-
冲脉
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循行路线:起于少腹之内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其浮于外者挟脐左右上行并足少阴足阳明之脉至胸中而散上挟咽别络唇口奇经冲脉经别循行路径图冲脉交会穴:据《针灸甲乙经》等书载,冲脉交会穴有会阴、阴交、气冲、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等14穴。
-
臣使之官
臣使之官为人体部位名。在膈上,其部位近心肺,为宗气发源地,能助心肺运输气血,协调阴阳,使精神愉快,故比喻为臣使之官。王冰注:“膻中者,在胸中两乳间,为气之海。然心主为君,以敷宣教令,膻中主气,以分布阴阳。气和志适,则喜乐由生;吴昆注:“主化气而承治节,宣神明者也,是行君相之令,故曰臣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