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子
乳子①指婴儿。《素问·通评虚实论》:“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②指哺乳。《张氏医通》:“乳子言产后以哺乳时,非婴儿也。”③指生子。《说文解字》:“人与鸟生子曰乳,兽曰产。”
-
小儿温壮候
小儿温壮候为病证名。足阳明为胃之经,主身之肌肉,其胃不和调,则气行壅涩,故蕴积体热,名为温壮候。”参见乳子病热:乳子病热为病证名。出《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幼科要略》:“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黄帝内经素问》:“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胃气不行于四肢,而手足寒则死。”
-
竹皮大丸
生竹茹15克石膏15克桂枝7.5克甘草18克白薇7.5克制备方法:上药为细末,枣肉和丸,弹子大功能主治:功能清热止呕,安中益气。白薇清虚热;5.《金匮发微》:竹茹、石膏以清胆胃之逆,三倍甘草以和中气,减半桂枝、白薇以略扶中阳而清里热,更用枣和丸以扶脾而建中,但令胃热除而谷食增,则生血之源既富,胆胃之上逆自平矣。
-
慈幼便览
《慈幼便览》是一部医学古籍,《六种新编》的其中一部。清·文晟辑。成书于19世纪中期。其内容包括极广,有小儿简要辨证、节录夏禹铸望苗窍诀、验虎口法、初生、调护、脐风、乳子未半岁服药法等很方面,是我国中医流传下来的一部宝贵医书。
-
风热
临床表现为发热重、恶寒较轻、咳嗽、口渴、舌边尖红、苔微黄、脉浮数,甚则口燥、目赤、咽痛、衄血等。①乳子中风热,表现为喘鸣肩息(出《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③“风邪伤于皮毛,入于脏腑,则令恶风壮热,胸膈烦闷,目涩多渴,故曰风热也”(《太平圣惠方》)。治疗以疏风清热为主,用桑菊饮、银翘散加减。
-
双丸
《千金翼》卷十一:组成:上麝香2两,牛黄2两,黄连2两(宣州者),丹砂1两,特生礜石1两(烧),附子1两(炮,去皮),雄黄1两,巴豆60枚(去皮心,熬),桂心1两,乌贼鱼骨1两,赤头蜈蚣1两(熬)。主治:小儿新生客忤中恶,发痫发热,乳哺不消,中风反折,口吐舌,并注忤,面青目上插,腹满,癫痫羸瘦,疰及3岁不行。
-
小儿乳哺法
小儿乳哺法即乳儿法。《幼科类萃·乳哺论》:“初生芽儿,藉乳为命,乳哺之法,不可不慎。”《备急千金要方》:夏不去热乳,令儿呕逆;《保婴撮要》:“小儿初生,须令乳母慎七情、六淫,厚味炙煿,则乳汁清宁,儿不致疾。《古今医统大全》:“初生时或未有奶子,产妇之乳未下,可用猪乳代之,可免惊痫痘疮。
-
悬小
悬小指脉如悬物(无根)之动,上下(寸、尺)皆无,是因心肾之气不足而致的脉象。《素问·通评虚实论》:“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一说,指脉极小,异于平常的脉象。)
-
温
5.春季发生的热性疾病;《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包括春温、暑湿、秋温、冬温、湿温等。《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治法的温法和药物的温性·温:温(warm)指发散表寒、温胃和中、温通气血等功能的药性。温养·温:温指温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