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正
八个时令·八正:八正指二分、二至和四立,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个时令。《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
-
虚邪
2.五邪之一,从母脏传向子脏的邪气。《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王冰:“八正之虚邪,谓八节之虚邪。以从虚之乡来,袭虚而入为病,故谓之八正虚邪。”见《难经·五十难》。
-
候气
概述:候气:1.针刺术语;3.诊候脉气病候。指当针下不得气时,医者采取留针或间歇运针以待气至的方法。《针经指南·标幽赋》:“次察应至之气…如仍不得气,可予手法刺激,如提插、捻转,或改变针刺方向等以使得气。《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可刺之。”
-
候
《素问·病能论》:“阳明者,常动,巨阳、少阳不动,不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⑤时令名,五天为一候,一年共七十二候,《素问·六节脏象论》:“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参“三部九候”。《素问·八正神明论》:“以息方吸而内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
-
四时针刺法
四时针刺法指根据针刺时所处四时季节不同,其针刺得浅深、取穴等均存在差别。《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六十八难》:“井主心下满(肝主满),荥主身热(心主热),俞主体重节痛(脾主重),经主喘咳寒热(肺主咳喘),合主逆气而泄(肾主泄)。”
-
八正神明论篇
《八正神明论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的篇名。八正指二分、二至和四立,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个时令。本篇一是论述四时八正,日月星辰的变化,以及它与人体气血虚实和针刺补泻的关系;二是论述望、闻、问、切,应结合阴阳四时的虚实,着重掌握形和神的病变,故名。
-
八正顺气散
《疮疡经验全书》卷一别名八正顺气汤处方厚朴、砂仁、半夏、陈皮、茯苓、青皮、桔梗、芍药、枳壳、木香、玄参、鼠粘子、山栀仁。功能主治外感寒邪,内伤热物,或大寒后便入热汤洗,将寒气逼入脾经,冷气阻于中脘,邪气热客于心热,致生喉闭者。用法用量八正顺气汤(《喉科紫珍集》卷下)。
-
温
5.春季发生的热性疾病;《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包括春温、暑湿、秋温、冬温、湿温等。《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治法的温法和药物的温性·温:温(warm)指发散表寒、温胃和中、温通气血等功能的药性。温养·温:温指温养。
-
微
《素问·八正神明论》:“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素问·脉要精微论》:“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灵枢·禁服》:“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⑧指微脉,搏劝微弱无力之脉象。《灵枢·热病》:“热病七日八日,脉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
-
行
《素问·六节藏象论》:“天度者,怕以制日月之行也。”《素问·经脉别论》:“水精四布,五精并行。”《灵枢·五变》:“夫天之生风也,非以私百姓也,其行公平正直,犯者得之。”《素问·至真要大论》:“逸者行之。”《素问·标本病传论》:“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
泻必用方
泻必用方治疗学术语,指一种治疗原则。使用泻法应利用气方盛,月方满,日方温的时机。《素问·八正神明论》:“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
-
下工
下工指古代对医疗技术较低医生的称谓。《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下工十全六。”意思是说,下工在治疗疾病上治愈率只有60%。《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败之也。”
-
引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阴股者。”收引:引意指收引。《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中之引针,即针刺完毕,慢慢地拔出针。即导引气下行而缓解胁痛。又中药方剂中称所谓引经药或起调和作用的药为引子、引药,也就是使药。
-
淫邪
《素问·上古天真论》:“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②指阴阳逆乱之气。《素问·八正神明论》:“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③过盛的病气。《灵枢·九针论》:“淫邪流溢于身,如风水之状。”④泛指各种致病邪气。《灵枢·病传》:“正气横倾,淫邪泮衍。”
-
因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黄帝内经灵枢·贼风》:“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加而发也。”《黄帝内经素问·病能论》:“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黄帝内经素问·热论》:“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因天时而调气血。”
-
移光定位
移光定位据日光迁移、变化,确定经气运行的所在部位。《素问·八正神明论》:“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王冰注:“候日迁移,定气所在,南面而立,待气至而调之也。”
-
瘦
瘦①肌肉不丰满,与“肥”相对。《素问·八正神明论》:“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②指沉细的脉象。《素问·平人气象论》:“春夏而脉瘦,秋冬而脉浮,命曰逆四时也。”(王冰注:“春夏脉瘦,谓沉细也。大法,春夏当浮大而反沉细,秋冬当沉细而反浮大,故曰不应时也。”
-
上工
上工是古代对具有精湛医疗技术的医生称谓。《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上工十全九。”即指上工在治疗疾病时其治愈率可达90%。《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上工救其萌芽。”《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上工治未病。”
-
荣
荣①通营,即营气。《素问·痹论》:“荣者,水谷之精气也。”③营养濡润。《灵枢·邪客》:“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素问·刺热》:“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天地俱生,万物之荣。”《素问·八正神明论》:“刺必中其荣。”王冰注:“针入至血,谓之中荣。”
-
排针
概述:排针:1.针刺手法名;针刺手法名·排针:排针为针刺手法名,即出针。《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刺必中其荥,复以吸排针也。”排是排除的意思。《类经》注:“排,除去也。即候吸引针之谓。”较为密集而排列成行的多针刺法·排针:排针指较为密集而排列成行的多针刺法。
-
淖
喻指人体内稠碍精微物质的积蓄。见“淖泽。”《素问·八正神明论》:“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灵枢·卫气失常》:“膏者,其肉淖。”《素问·阴阳别论》:“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杨上善注:“淖音浊,乱也。”
-
减
引申为消瘦。《素问·八正神明论》:“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素问·热论》:“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素问·痿论》:“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灵枢·论勇》:“怯士者,目大而不减,阴阳相失。”
-
慧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微缓为风痿,四肢不用,心慧若无病。”《素问·刺腰痛》:“其病令人(善)言,默默然不慧。”《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人生始生,病气衰,故旦慧。”《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④眼清目明。《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目睛慧了。”
-
大弱风
系八风中之一种,指从南方来的风邪。《灵枢·九宫八风》:“风从南方来,名曰大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心,外在于脉,气主热。”出《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王冰据《黄帝内经灵枢·岁露论》注曰:“八风者,东方婴儿风、南方大弱风、西方刚风、北方大刚风、东北方凶风、东南方弱风、西南方谋风、西北方折风也。”
-
辰
辰①地支的第五位,常用以纪年、月、日、时。②指二十八宿星。《素问·八正神明论》:“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③十二支的通称。《灵枢·邪客》:“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
-
天忌
天忌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等篇。人身各部位的气血运行随天时气候而变化,故各有不宜针刺的时间,称为“天忌”。王冰注:“人忌于天,犯之则病,故不可不知也。”
-
泻方补圆
泻方补圆为刺法用语。见《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纳)针,及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日泻必用方,其气乃行焉。《类经》张介宾注:“方,正也,当其正盛正满之谓也。”意指针刺必须等候气血盛衰之时而施补泻。
-
因时制宜
因时制宜为治则。例如夏季气候炎热,腠理疏开,对于患风寒感冒者不能过用辛温,以免汗多而耗伤阳气,损伤津液。秋冬季节与肥人宜刺深等。另外,《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提出了“因天时而调气血”的针刺理论,并说“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
-
重实
重实①病证名。指脉症俱实。《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谓重实者,言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②实证误用补药使实证更实。《素问·八正神明论》:“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
-
中荣
中荣为针刺术语。《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刺必中其荣。”王冰注:“针入至血,谓之中荣。”
-
内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黄帝内经灵枢·营气》:“营气之道,内谷为宝。”2.进针、下针。《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以息方吸而内针。”《黄帝内经灵枢·终始》:“新内勿刺,新刺勿内。”《黄帝内经灵枢·淫邪发梦》:“阙气…客于阴器,则梦接内。”
-
满
③指气口脉气满实。《素问·大奇论》:“肝满肾满肺满皆实,即为肿。”《灵枢·小针解》:“满则泄之者,气口盛而当泻之也。”《灵枢·骨度》:“结喉以下至缺盆中长四寸,缺盆以下至(骨曷)骬长九寸,过则肺大,不满则肺小。”《素问·热论》:“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
乱经
经气紊乱·乱经:乱经意谓月郭空的时候,人则“肌肉减,经络虚”,不宜针刺,犯之则会使经脉中的经气紊乱。经:经气。《索问·八正神明论》:“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误解经义·乱经:乱经指误解经义,悖逆经旨。《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迷诊乱经,此之谓也。”
-
大刚风
《灵枢·九宫八风》:“风从北方来,名曰大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肾,外在骨与肩背之膂筋,其气主为寒也。”出《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王冰据《黄帝内经灵枢·岁露论》注曰:“八风者,东方婴儿风、南方大弱风、西方刚风、北方大刚风、东北方凶风、东南方弱风、西南方谋风、西北方折风也。”
-
参伍
指在诊断和治疗时应全面考虑,综合分析,参照比较,然后明确诊断并制定治疗方针。《素问·脉要精微论》:“切脉动静而视精神,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矣。”《素问·八正神明论》:“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
-
奇邪
奇邪或作邪气解。《黄帝内经灵枢·口问》:“凡此十二邪者,皆奇邪之走空窍者也。”《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以溢奇邪,以通荣卫。”张景岳注:“奇,异也。邪自皮毛而溢于络,以左注右,以右注左,其气无常处,而不入于经,是为奇邪。”
-
形
形状:形即形状。《灵枢·五音五味》:“闻其声而知其形。”《灵枢·九针十二原》:“九针之名,各不同形。”《素问·脉要精微论》:“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形色·形:形即形色。王冰注:“形属脾。”《灵枢·五乱》:“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愿闻二十五人之形。”
-
月郭
古人通过长期观察,发现一月之中,月的圆缺变化对人体气血运行有一定的影响。认为月生之时,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时,气血充实,肌肉坚盛;月郭亏时,经络空虚,气血衰少。针刺治疗时应参合天时而调血气,“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勿泻,月满勿补,月郭亏气血衰则为难治。见《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
-
引针
引针为针刺手法术语。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等篇。即针刺完毕,慢慢将针上提,然后退出皮外。《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候呼引针。”意指待病人呼气时出针。
-
养
《素问·五藏别论》:“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素问·八正神明论》:“不可不谨养。”《灵枢·九宫八风》:“主生长养万物。”《素问·五常政大论》:“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夏三月…养长之道也。”
-
刚风
指从西方来的风邪。《黄帝内经灵枢·九宫八风》:“风从西方来,名曰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肺,外在于皮肤,其气主为燥。”出《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王冰据《黄帝内经灵枢·岁露论》注曰:“八风者,东方婴儿风、南方大弱风、西方刚风、北方大刚风、东北方凶风、东南方弱风、西南方谋风、西北方折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