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阳交
症状:症见出汗后仍发热,狂言,不能食,脉躁疾,多属重证。治疗:临床可根据患者有无阳明腑实证,而分别采用清法或下法。见《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阴阳交者死。”如巳亥年,少阴脉本应见于左寸,左寸不见沉细之象而反见浮大,右寸本应见浮大而反见少阴沉细之象,是为阴脉与阳脉交易其位,故为阴阳交。
-
阳病入阴
概述:阳病入阴为病机。通常是指外感病传变过程中,伤寒病由三阳经传入三阴经,或温热病由卫气分传入营血分的一种传变方式,表示病邪由表入里,病情由轻变重。《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六经传变,有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合病、并病、直中三阴等。
-
温病
3.春季发生的热性病。后世泛称“温热病”。分类:因发病季节、四时之气、流行特点的不同,有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秋温、春温、温疟、秋燥、伏气温病、晚发等区别。治疗:温病的治疗,一般按卫、气、营、血或三焦辨证理论,选用解表、清气、和解、化湿、通下、清营凉血、开窍、息风、滋阴、回阳固脱等法。
-
金匮玉函经
《金匮玉函经》金匮著作。系东汉·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的古传本之一。1066年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定,与宋本《伤寒论》同时刊行。卷二-四为痓、湿、暍、辨脉、六经病、厥利、呕哕、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等病证;卷五-六为汗、吐、下、灸刺、水等治法的“可”与“不可”及热病阴阳交并生死证;
-
交
概述:交:1.两条以上经脉的交错或脉气的互相会合;《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颊中,旁约太阳之脉。”交结·交:交结。《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类论》:“三阴者,六经之所主也,交于太阴。”《黄帝内经素问·玉版论要》:“搏脉痹躄,寒热之交。”《类经·种子说》:“阴阳交媾,胎孕乃凝。”
-
产后疟
产后疟的病因病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四:“夫疟者,由夏伤于暑,客在皮肤,至秋因劳动血气,腠理虚而风邪乘之,动前暑热,正气相击,阴阳交争,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阳更盛,故发寒热。产后疟的治疗:热多者,方用草果饮子(半夏、赤茯苓、甘草、草果、川芎、陈皮、白芷、青皮、良姜、紫苏、干葛);
-
诸葛武侯行军散
《饲鹤亭集方》:方名:诸葛武侯行军散组成:珍珠2钱,犀黄1钱,麝香1钱,冰片1钱2分,腰黄2钱,银消2分,姜粉4分,金箔20张。功效:开窍解毒。主治:四时六淫之气,山岚瘴毒之邪,骤然中人,痰凝气闭,关阻窍窒,阴阳交乱,以致头眩眼黑,绞肠痧痛,肢冷神昏,霍乱泄泻;用法用量:急用搐鼻取嚏,或用清水调服1分。
-
解表散
《活幼心书》卷下:解表散:处方:麻黄(不去根节)1两,杏仁(汤泡,去皮尖)1两,赤茯苓(去皮)1两,川芎2两,防风(去芦)2两,枳壳(水浸润,锉片,麦麸炒微黄)2两,甘草(半生半炙)7钱半。主治:两感伤寒,毒气传受,阴阳交并。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不拘时候热服。衣盖出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