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病学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的一门临床中医学。
-
王灿晖
王灿晖,1937年8月出生,江苏省如东县人。学医时间:1951年从医时间:1955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刘河间、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医宗金鉴》、《温疫论》、《温热经纬》、《临证指南医案》、《温病条辨》。
-
三焦
2.温病学作为辨证纲领;三焦是脏腑外围最大的腑,又称外腑、孤腑。三焦手少阳经脉,与手厥阴心包经互相络属。其背俞为三焦俞,募穴为石门,下合穴为委阳。《温病条辨》:“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不治则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于上焦,终于下焦。”③位于中指中节的腹面(《幼科铁镜》)。
-
寒温统一论
八纲是伤寒六经辨证和温病三焦,卫气营血辨证论洽的总纲。临证又可分为表寒虚实证,表热虚实证、半表半里寒热虚实证,里热虚实证和里寒虚实证,分别以辛温解表法(虚证兼益气或助阳)、辛凉解表法(虚证兼养血或滋阴)、和法、清法(实证清而攻之,虚证清而补之)、温法(实证温而攻之,虚证温而补之)为治疗大法。
-
叶桂
字天士,号香岩。叶氏长于治疗时疫和痧痘,倡卫气营血辨证纲领,对温热证的传染途径、致病部位以及辨证论治等方面,均有独到论述,为温病学奠基人之一。叶天士的著作《温热论》,是对治疗温热病的大量临证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温病学派的开山之作。自此,也将“伤寒”与“温病”两大学说从辨证方法上区分开来。
-
叶天士
学术贡献:叶氏长于治疗时疫和痧痘,倡卫气营血辨证纲领,对温热证的传染途径、致病部位以及辨证论治等方面,均有独到论述,为温病学奠基人之一。叶天士的著作《温热论》,是对治疗温热病的大量临证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温病学派的开山之作。自此,也将“伤寒”与“温病”两大学说从辨证方法上区分开来。
-
叶香岩
简介:叶香岩即叶桂。学术贡献:叶氏长于治疗时疫和痧痘,倡卫气营血辨证纲领,对温热证的传染途径、致病部位以及辨证论治等方面,均有独到论述,为温病学奠基人之一。叶天士的著作《温热论》,是对治疗温热病的大量临证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温病学派的开山之作。另外,叶氏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
中医大事年表
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周(公元前1100-221年):人物事件/成就《周礼》记载了食医、疾医、疡医及兽医等医事制度,并有四时流行病和「五毒」之药。1103宋政府设「修合药所」,后改称为「医药和剂惠民局」。全书详述作者对温病、杂病等治疗验案。1901郑肖岩《鼠疫约编》记载鼠疫预防及治法,并附有医案和验方。
-
中医内科学
一般说来,外感病主要指《伤寒论》及《温病学》所说的伤寒、风温、暑温、湿温等热性病,它们主要是按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病理变化进行证候归类;朱丹溪创“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而主养阴。此外,简短实用的还有《证治汇补》、《医学心悟》、《类证治裁》、《医醇瘳义》、《医学实在易》、《医林改错》等。
-
下焦
下焦指下腹腔自胃下口至二阴部分,能分别清浊,渗入膀胱,排泄废料,其气主下行。《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温病学三焦辨证之一·下焦:下焦为温病学三焦辨证的一个阶段。指温病的后期或恢复期,邪已伤及肝肾。《温病条辨》:“中焦不治则传下焦,肝与肾也。”
-
张士骧
张士骧清代医家。医名遂大震。温病学家叶天士、王孟英深表敬佩。后至广东,拜唐宗海为师,并记其与唐对问内容,编成《本草问答》,书中亦涉及中西医之短长及异同。另有《雪雅堂医案》及《类中秘旨》,均有刻本行世。后书对类中风有独到见解,认为系“水火内动,肝火上扬,血气并走于上”所致。
-
南病别鉴
《南病别鉴》温病学著作。宋氏鉴于江南地区温热湿热病居多,因取温病著作中影响较大的叶天士《温证论治》,薛生白《湿热条辨》及薛公望《伤寒直解辨证歌》三书加以辑注。宋氏辑注本书,在分析温热、湿热两种热病的辨证和论治方面颇有条理,书末所附宋氏个人所撰《辨证要略》,亦颇有见地。现存自刻初刊本及多种清刻本。
-
上焦
概述:上焦:1.三焦分部名;其主要功能是输布水谷精气至全身,以温养肌肤、骨节,通调腠理。《难经·三十一难》:“其治在膻中。”《黄帝内经灵枢·《黄帝内经灵枢·决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温病三焦辨证之一·上焦:上焦为温病学三焦辨证之一。
-
雷丰
雷丰为晚清医家。从父学医,长于温病。时症,亦善针灸。撰有《时病论》《灸法秘传》行世。世医出身,雷氏自受家庭薰染,且天资聪颖,博学多才,颇有名于时。雷氏医德高尚,不追逐名利。手著《时病论》一书八卷,以论四时温病为主,并兼及疟痢泄泻诸证,每病之后又附有个人验案,亦为温病学中重要而切于实用之著作。
-
周耀庭
周耀庭,中共党员,浙江岱山人,1930年1月出生,主任医师,教授。专业上,善长中医温病学、儿科学,临床善于用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内、儿科热性病、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以及免疫性疾病,尤专于治疗长期高热、低热、小儿肺炎、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性腹泻、病毒性心肌炎等症。
-
医经溯洄集
内容主要有研究《内经》、《伤寒论》等医著心得,对于温病与伤寒的辨析和对李东垣学说的探讨等。他根据《内经》“亢则害,承乃制”的观点,阐发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论述人体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功能系统的相互制约协调和统一,在人体生理、病理中所起的作用。王氏从理论上分析了温病的病理机制、传变过程及治法。
-
王孟英
王孟英即王士雄。曾祖王学权精于医学。对温病的证治和理论有独到见解,为我国近代较有影响的温病学家之一,对霍乱的辨证论治积累了丰富经验。著有《温热经纬》、《霍乱论》、《归砚录》。并将自己的临证医案整理成书(《王氏医案》),还参注了不少医书,如《女科辑要》、《四科简效方》等。
-
王畸叟
王畸叟即王履。如提出“感天气恶毒异气”的病因观点,肯定了温病的临证特点。在医理上,重视心肾和“真阴真阳”之论,继承并发挥了朱震亨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吸收了刘完素的治病以泻火为主的思想,提出治疗温病当以除热为主,奠定了温病治疗中的清热养阴法则,对其后温病学家,如叶天士等很有影响。
-
王学权
简介:王学权为清代医家,字秉衡,浙江钱塘人。著有《重庆堂随笔》(1808),采集不少名言,并记述自己的医术心得体会,对伤寒的证治、本草药性、脉诊等皆有一定的见解;子:王国祥孙:王升曾孙:王士雄(王孟英)《重庆堂随笔》([清]王国祥、王升)全文在线阅读:/guji/484/zhongqingtangsuibi/index.html
-
王士雄
简介:王士雄(1808~出身世代医家,曾祖王学权精于医学,祖王国祥、父王升均为良医。并将自己的临证医案整理成书(《王氏医案》),还参注了不少医书,如《女科辑要》、《四科简效方》等。其《温热经纬》是温病学派中重要著作,经纬意指以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为经,叶、薛诸家之说为纬,而以伏邪、新感为两大辨证纲领;
-
吴瑭
简介:吴瑭(1736~18世纪90年代,吴氏游京师,正当温病流行,因重视此类疾病而对之进行深入研究,并采集过去有关文献,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和体会,于1798年撰成《温病条辨》一书,提出温热病三焦辨证的理论,阐述清热养阴等治疗方法,并拟订了较多治疗温病的方剂,其中不少确有较高的效果,多为后世医家所采用。
-
王安道
王安道即王履。如提出“感天气恶毒异气”的病因观点,肯定了温病的临证特点。在医理上,重视心肾和“真阴真阳”之论,继承并发挥了朱震亨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吸收了刘完素的治病以泻火为主的思想,提出治疗温病当以除热为主,奠定了温病治疗中的清热养阴法则,对其后温病学家,如叶天士等很有影响。
-
温病条辨
概述:《温病条辨》为中医温病著作。主要内容:作者仿张仲景《伤寒论》体例,汲取明、清温病学家的学术经验,以简要的文字,分篇分条论析温病三焦辨证及治法,并自加小注。卷五解产难、卷六解儿难,专论产后调治、保胎和小儿急慢惊风及痘疹、疳疾等。吴氏将温病以三焦辨症,宗法刘河间,于明·清学派中,推崇叶天士。
-
王履
王履(1332~在医理上,重视心肾和“真阴真阳”之论,继承并发挥了朱震亨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吸收了刘完素的治病以泻火为主的思想,提出治疗温病当以除热为主,奠定了温病治疗中的清热养阴法则,对其后温病学家,如叶天士等很有影响。喜爱医学,后拜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