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经类证
《内经类证》为医经著作。秦伯未原编,余瀛鳌重订。此书由秦氏初编于1929年,编者将《内经》病证予以分类汇编,由上海中医书局出版。1961年由原编者门人余氏予以补充修订,将《内经》病证分为44类,311种病候,更于每病类之后写按语一篇予以阐论,使读者从探讨各类病证中认识中医理论的完整性。
-
难经本义
《难经本义》医经著作。元·滑寿撰。作者鉴于《难经》原书有文字缺漏,编次错乱等情况,而历代注本又不够理想,遂参考元以前《难经》注本及有关医籍,对《难经》的部分内容进行考订辨论。在调整编次、补充缺漏的基础上予以诠释。释义能融会诸家,结合个人见解予以发挥,在《难经》注本中影响较大。1949年后有排印本。
-
情绪的成熟
情绪的成熟(emotionalmaturity)情绪发展达到成人的水准,能对情绪予以合理的控制,并为社会所接受。情绪成熟的年龄因人而异。另外,情绪成熟还指在生长的任何阶段,情绪行为的表现与各发展阶段水平相吻合。对于经过缜密思考决定的问题和选择解决方法时,不论结果如何都能持冷静的态度;遇到挫折也能持客观的态度。
-
压制
心理学名词·压制:压制指虽然在意识中出现了想解决矛盾冲突的冲动,而在意识或半意识中却作出予以推迟的决定。这种机制包括在寻找困难时的一线希望、把已经认识到的不舒服感受尽量缩小、在困难面前挺起胸膛、想方设法予以推迟而并不回避。用压制的人是这么说的:“我明天会考虑这件事情的”,第二天也确实记得考虑此事。
-
内经博议
《内经博议》为医经著作。清·罗美撰。刊于1675年。本书是作者针对《内经》中的一些主要内容予以阐述,从而形成的论文集。共分天道、人道、脉法、针刺、病能、述病六部分,每部又有若干篇。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
确证试验
确证试验(confirmatorytest)是指对某一检验项目呈阳性或阴性反应的样品,采用更为特异、灵敏、准确和可靠的技术予以进一步确认的检测方法。
-
跟随剂量计
跟随剂量计(followupdosimeter)用于测量同期非职业工作场所包括剂量计邮寄过程中的氡暴露,在氡及其子体个人剂量监测中需予以扣除。
-
医学读书记
概述:《医学读书记》为医论著作。三卷,续记一卷。清·尤怡撰于1729年。主要内容:本书为读书证治心得杂记,每条标明分题,征引古代文献中有关内容,作扼要的辨析,或予以评述和考证。作为读书心得,所论博杂,并无分类,但不乏个人创见,细心玩味,每获启发。现存版本: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
-
续易简方论
《续易简方论》医方著作。宋·施发撰于1243年。作者鉴于王硕《易简方》一书失之过简,而对“虚实冷热之证无所区别”,故除对该书选方予以评述外,补充160余方。并对王氏原书中若干不同学术观点作了分析评议。现存日本旧刊本。
-
医宗说约
《医宗说约》综合性医书。六卷(含卷首一卷)清·蒋示吉撰于1663年。本书系摘录《内经》以降多家医书,分科整理而成。卷首证治总论,记述四诊、脉法、药性、治则;卷三伤寒;卷五疡科。各科皆按疾病分类予以阐述,有论有方,流传颇广。
-
羊毛瘟症论
《羊毛瘟症论》温病著作。清·随霖撰于1795年。随氏认为羊毛瘟属于伏气温病,虽不多见,较易误诊误治,遂撰此书。于中对羊毛瘟一病的病因、发病特点、临床证状及治疗方药予以详细论述。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等。
-
诊病奇侅
《诊病奇侅》腹诊专著。日本·丹波元坚撰。此书专谈腹诊,认为腹诊非四诊正法,故名“奇侅”。作者广泛收集有关腹诊资料,并联系各科病症予以阐发。书末附载五云子诊腹法。1888年由丹波氏再传弟子松井操译成汉文刊行。
-
时病分证表
《时病分证表》外感病专著。彭光卿辑。初刊于1941年。本书将雷丰《时病论》以表格形式加以归纳和整理。分述时病的病证、治疗诸法及成方。治疗诸法用歌括加按语的形式予以概括和阐析,条理比较清楚。现存上海中医书局铅印本。1955年上海书局重印出版。
-
伤寒真方歌括
《伤寒真方歌括》为伤寒著作。清·陈念祖撰。陈氏将《伤寒论》方分经辨证,以诗歌的形式予以阐释;并对《伤寒论》原文作了一些归纳整理,末附魏念庭《伤寒论》跋语。本书与陈氏《伤寒医诀串解》合刊,1958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
伤寒法祖
《伤寒法祖》为伤寒著作。2卷。清·任越庵编撰。刊于1822年。此书系将柯韵伯所撰《伤寒论翼》予以删订而成。其中对伤寒的分经、立论悉遵柯氏原著。注释则又融汇了前人的合理观点。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
普门医品
《普门医品》医方著作。明·王化贞撰。刊于1628年。本书辑录《本草纲目》等多种医籍中的单方、验方。按病名分为中风、破伤风、伤寒、瘟疫等150余类,予以归纳。每类按若干具体病证开列方剂。1694年郎延模又仿其体例续撰《医品补遗》四卷。现存初刻本。
-
难经汇注笺正
《难经汇注笺正》医经著作。张寿颐注。刊于1923年。本书主要以滑寿《难经本义》及徐大椿《难经经释》为据,参考选用历代各家《难经》注文,并结合张氏本人的见解,将《难经》原文进一步予以校注,引用资料较多,对《难经》经文的阐释较为明晰,又有独到的见解。现存初刊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
金匮要略浅注补正
《金匮要略浅注补正》金匮著作。《中医汇通医书五种》之一。清·唐宗海撰。唐氏推崇陈念祖《金匮要略浅注》,但对陈氏注解尚有缺误深以为憾,遂对陈书予以补缺正误,并加以发挥。作者试图用中西汇通的观点诠释补正,其中不免有附会的见解。
-
金匮要略浅注
《金匮要略浅注》金匮著作。清·陈念祖撰。刊于1803年。本书的体例和编法特点,与《伤寒论浅注》略同。作者选集前人《金匮要略》注本中的精采注文,结合个人见解予以阐发,以求辨明要旨,书中删去林忆整理本(共25篇)的最后三篇,并于第22篇(妇人杂病脉症)中增补妇人阴挺论等内容。1949年后有排印本。
-
金匮要略论注
《金匮要略论注》金匮著作。二十五卷。清·徐彬撰于1671年。作者根据徐镕本《金匮要略》的条文次序予以诠释,注文浅显易晓,简捷明快。注后或补以论述,旨在进一步阐发原书蕴奥,书中发表个人见解较多,颇为后世医家所重。
-
金匮要略今释
《金匮要略今释》金匮著作。八卷。陆渊雷撰于1934年。陆氏综合《金匮要略》的历代注疏,参考日人学说,对《金匮要略》原文予以分析归纳和诠注,并试图融会中西医学说。1949年后有排印本。
-
黄帝内经素问译释
《黄帝内经素问译释》医经著作。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本书将《内经·素问》原文按通行本次序逐篇逐段地予以语译,每段之后附有注释及按语。是颇有影响的语译注释本。1959年由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出版。
-
痘疹广金镜录
《痘疹广金镜录》痘疹专著。三卷。清·汪琥撰。约刊于17世纪。本书根据《痘疹金镜录》予以补充修订而成。内容简要实用,主要为痘疹的证治、歌赋及方药。现存清刻本。
-
丹溪脉诀指掌
《丹溪脉诀指掌》为脉学著作。清·刘吉人编撰。刘氏选录《脉诀指掌病式图说》中部分论述予以校正,并补充了一部分内容。书中夹有一些糟粕,从而使脉义晦涩不清。后编入《三三医书》中。现存初刻本及《三三医书》本。
-
汤处士
汤处士为明代医家。秦郡人,精研诸家之书,尤善产育之学。生平欠详。据《产宝百问》与《十产论》、《妇人良方》等为本,撰有《保产机要》一卷。因胎前产后各证,前人所记颇多,惟独临产殊少论述,故以通俗易懂之言予以阐述。尝著《保产机要》及《绣阁宝生》,现日本有刊本。
-
胡璟
胡璟明代官吏、医生。金陵(今江苏南京)人。成化十七年(1481年)进士。因其子女数人死于痘疹,乃寻钱乙等医家治痘疹方药,在痘疹流行时,对所余子女予以调治,果获愈。遂将诸家关于痘疹之著述,汇编成《秘传痘疹寿婴集》一卷(1491年)。认为治疗痘疹,应遵循医法,尽人力,不可归于命运。
-
贡一帆
贡一帆清代医家。江阴(今属江苏)人。为乡邑名医,尝以“栝楼薤白半夏汤”治愈一患者胸痹症。著《方案》,全名《贡一帆先生方案》,姜成之所辑《龙砂八家医案》予以收藏。
-
王损庵先生类方
《王损庵先生类方》即《类方准绳》。《类方准绳》为书名。又名《杂病证治类方》、《类方》、《王损庵先生类方》。明·王肯堂辑。本书是《证治准绳》中的一种。书中选集内科杂病、五官科等病证的方剂,予以分类汇编而成。分为卒中暴厥、中风、中寒等30大类,共2000余方。建国后有《证治准绳》的影印本。
-
初生拭口
初生拭口又名拭口法、拭秽法。初生婴儿口中常含有秽液,《备急千金要方》认为“若不急拭,啼声一发,即入腹成百病。”必须乘其啼声未出,争用手指裹以消毒软棉,予以拭净,可避免一些病证的发生。
-
新安医籍丛刊·针灸类
《新安医籍丛刊·针灸类》为丛书名。王乐匋等主编。1992年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内收有《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针灸问对》《针方六集》《神灸经纶》《小儿烧针法》五部新安医家所著针灸专著,并予以点校。
-
辨证归经
辨证归经是经络辨证的方法之一,辨证归经是以临床症候表现为依据,主要根据《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所载十二经脉病候(即“是动病”、“所生病”),将临床病候予以归经,指导临床选经取穴治疗。
-
五云子诊腹法
《五云子诊腹法》为书名,附载于《诊病奇侅》的书末。日本·丹波元坚撰。此书专谈腹诊,以腹诊非四诊正法,故名“奇侅”。作者广泛收集有关腹诊资料,多能联系各科病症予以分析。1888年由丹波氏再传弟子松井操译成汉文刊行。
-
内经吴注
《内经吴注》为《黄帝内经素问吴注》。《黄帝内经素问吴注》为书名。明·吴崑注。刊于1594年。本书是《黄帝内经素问》全注本的一种,书中将现存《黄帝内经素问》一书79篇(无“刺法论”、“本病论”二篇)原文逐篇分段予以注释,每篇之首简述该篇大意,注文比较简明。
-
本草三注
《本草三注》为书名。《本草三家合注》为药物学著作。一名《神农本草经三家注》、《本草三注》。清·郭汝聪集注。刊于1803年。本书系将张志聪《本草崇原》、叶桂(一作姚球)《本草经辑要》及陈念祖《本草经读》三书的注释予以合编,内容无新的补充。
-
本草纲目易知录
《本草纲目易知录》为书名。清·戴葆元撰。刊于1887年。此书系据《本草纲目》、《本草备要》二书内容予以增删而成。编例仿《本草纲目》之十六部,各药以大字述其性味功治,小字列举附方,可谓《本草纲目》之节略书。然若干药物之下,仍夹有作者个人注说。书末附《万方针线易知录》。现存清刻本。
-
卢和
卢和为明代医家。字廉夫。东阳(今浙江东阳)人。著有《食物本草》二卷、《丹溪纂要》二卷。他在医学思想上,推崇朱丹溪。《丹溪纂要》一书,是他对朱丹溪著述通过学习体会而予以注释之作。
-
卢廉夫
卢廉夫即卢和。卢和为明代医家。字廉夫。东阳(今浙江东阳)人。著有《食物本草》二卷、《丹溪纂要》二卷。他在医学思想上,推崇朱丹溪。《丹溪纂要》一书,是他对朱丹溪著述通过学习体会而予以注释之作。
-
伤寒百证
《伤寒百证》为歌书名。5卷。宋·许叔微撰。许氏将《伤寒论》中证候等内容编列为100种,用七言歌诀予以阐述分析,并引据古典医籍详予注释,加深读者对所论诸证的认识。
-
伤寒论类方
《伤寒论类方》为伤寒方论著作。清徐大椿编释。刊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徐氏将《伤寒论》113方予以分类(纯以方分类,不按六经分类),证随方定,便于按证索方。该书对主方及其方类在阐析方面重视理论联系临床实践,使读者易于学用。现存多种刻本,建国后有影印本。
-
伤寒论述义补
《伤寒论述义补》为书名。1851年作者又撰《伤寒论述义补》一篇附刊于《伤寒论述义》后。《聿修堂医学丛书》之一。日本·丹波元坚撰于1827年。作者在钻研其父丹波元简《伤寒论辑义》的基础上,参考各家学说,针对《伤寒论》中所述病情、病机予以重点剖析,以补《伤寒论辑义》之不足。
-
伤寒六经纂要辨疑
《伤寒六经纂要辨疑》为书名。明·童养学纂辑。刊于1632年。编者将陶华《伤寒六书》予以重纂删订,编次较为明晰。3分述伤寒及温热病证;卷4治法、方剂。全书对陶氏有关伤寒、温热病的学术经验,做了比较系统的整理与辨析。
-
客观评价
客观评价(externalevaluation)是指对导致X线影像的质量以物理量水平进行的评价。主要通过特性曲线、MTF、DQE、CNR等方法予以测定和评价。
-
杂病证治类方
《杂病证治类方》为《类方准绳》的别名。《类方准绳》为书名。又名《杂病证治类方》、《类方》、《王损庵先生类方》。明·王肯堂辑。本书是《证治准绳》中的一种。书中选集内科杂病、五官科等病证的方剂,予以分类汇编而成。分为卒中暴厥、中风、中寒等30大类,共2000余方。建国后有《证治准绳》的影印本。
-
相对杀灭率
相对杀灭率(therelativerateofkillingmosquitolarvae)是指将灭蚊幼区处理前后的实际密度值,用对照区密度的自然变化系数予以校正,反映蚊幼数量减少值的百分率。
-
相对羽化抑制率
相对羽化抑制率(therelativerateofpupathatdonotdevelopintosuccessfullyemergingadults)是指将灭蚊幼区处理前后的实际密度值,用对照区密度的自然变化系数予以校正,反映能阻止蚊蛹正常羽化成为成虫的百分率。
-
职业照射
职业照射(occupationalexposure)是指除了国家法规、标准所排除的照射以及按规定已予以豁免的实践或源产生的照射以外,工作人员在其工作过程中所受到的所有照射。
-
脉诀乳海
概述:《脉诀乳海》为脉学著作。清·五邦傅纂注,叶子雨参订。刊于1891年。主要内容:王氏据高阳生《脉诀》予以注释发挥,颇多独到的见解。现存版本: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
疠疡机要
概述:《疠疡机要》为麻风专著。明·薛己撰。约刊于16世纪中叶。主要内容:本书对麻风病的本症、变症、兼症与类症的辨证治疗等予以全面阐论和辨析。尤其可贵的是本书收载麻风病治疗验案较多论述病候,条目比较清晰。现存版本:现有《薛氏医案》本。
-
温病条辨白话解
《温病条辨白话解》温病著作。浙江中医学院编译。本书将《温病条辨》原文予以语译和注解。对其中与临床实际关系较少的部分原文,适当地作了删节。对一些较难理解的内容,或争论较多的问题(如温病用桂枝汤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讨,有助于读者学习和理解吴氏原著。1963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
余注伤寒论翼
《余注伤寒论翼》伤寒著作。四卷,清·柯韵伯撰,余听鸿注。刊于1893年。余氏认为柯氏著述“条理疏畅,议论明晰”,遂将《伤寒论翼》的抄本予以补缀加注,而成此书。据余氏自称,其补缀的阙字与柯氏原文或微有不合之处。现存稿本、初刻本等多种清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