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胆安神
温胆安神是一种治疗因胆虚而引起虚烦失眠的方法。针灸常选用胆俞、阳陵泉、肝俞、神门等穴,针用补法。温胆安神指一种温法。治疗胆虚而引起虚烦失眠的方法。常用方如温胆汤。
-
安神法
概述:安神法(tranquillizationmethod)为治法。又称安神定志。分重镇安神和养心安神。如因胆气虚或胆热引起心烦失眠,则用温胆安神或清胆安神。常用方如朱砂安神丸、磁朱丸等。常用方如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柏子养心丸、甘麦大枣汤等。常用药如酸枣仁、柏子仁、合欢皮、夜交藤等。
-
心神不宁
心神不宁为证候名。泛指各种原因导致以心悸心慌,心烦,失眠多梦,胆怯易惊等为常见症的证候。见《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心虚胆怯指心中空虚,容易恐惧的一种证候。多因心血或心气不足,胆气怯弱所致。与精神因素也有一定关系。可见于某些虚弱病证、贫血、神经官能症等。治宜养心安神或温胆安神。
-
胆寒
胆寒病证名。胆气虚寒,是导致失眠的病机。《千金要方》:“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是胆寒故也。”治宜温胆安神。
-
胆气不足
又称胆虚,胆虚气怯。病后胆气虚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症见虚烦不眠,口苦,常叹息,易惊恐,多疑虑,呕逆等。《诸病源候论·五脏六腑病诸候》:“胆气不足,其气上溢而口苦,善太息,呕宿汁,心下澹澹,如人将捕之。”治宜温胆安神,气虚者宜结合补气。
-
胆虚气怯
胆虚气怯即胆气不足。指胆气虚弱,决断不能,易惊多虑,心神不宁的病理变化。病后气虚,内脏功能失调所致。症见虚烦不眠,易惊恐心悸,口苦多疑虑,常叹息。《诸病源候论·五脏六腑病诸候》:“胆气不足,其气上溢而口苦,善太息,呕宿汁,心下澹澹,如人将捕之。”治疗常以温胆安神法,气虚者宜结合补气。
-
心虚胆怯
心虚胆怯为证候名。指心气虚与胆虚气怯同时并存,心动失常,心神不宁,胆怯易惊的病理变化。多因心血或心气不足,胆气怯弱所致。与精神因素也有一定关系。可见于某些虚弱证、贫血、神经官能症等。治宜养心安神或温胆安神。
-
安神
2.养生术语。针灸治疗除一般选用百会、神门、三阴交等穴外,尚需随证配用养心、清火、导痰、清胆、补益心脾及交通心肾等法,以达到安神效果。分重镇安神和养心安神。如因胆气虚或胆热引起心烦失眠,则用温胆安神或清胆安神。如因痰湿内阻引起的神志不清,则用涤痰开窍安神。指收摄精神,使精神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