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灸
概述:温和灸(mild-warmmoxibustion)又称温灸。是将艾条燃着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一定距离,使患者有温热感而无灼痛的悬起灸。也有人认为温和灸是相对烧灼灸而言,凡可使患者产生温热感觉的灸法,均可称为温和灸。用间接灸时要根据反应情况适当移动艾炷和垫隔物;
-
温灸器
有调和气血、温散寒邪、通经活络的作用。《针灸一本通》记载了一种可以固定在腧穴上持续灸疗的温筒器:灸筒由内筒,外筒两个相套而成,均用2~内筒安置一定位架,使内筒与外筒间距固定:外筒上安置一手柄以便挟持或取下。温灸架:温灸架温灸架可用于艾条温和灸,因无需手持移动,有灸架支持,故作用稳定持久,安全简便。
-
温灸器灸
概述:温灸器灸(moxibustioner)是用特制的器具施行的艾灸法。为灸法的一种。有调和气血、温散寒邪、通经活络的作用。《针灸一本通》记载了一种可以固定在腧穴上持续灸疗的温筒器:灸筒由内筒,外筒两个相套而成,均用2~温灸架:温灸架温灸架可用于艾条温和灸,因无需手持移动,有灸架支持,故作用稳定持久,安全简便。
-
温盒灸
温盒灸为灸法之一。温灸盒的制作:取规格不同的木板(厚约0.5厘米)制成长方形木盒,下面不安底,上面制作一个可随时取下的盖(与盒之外径大小相同),并在其盒内中上部安置铁窗纱一块,距底边3~施灸时,把温灸盒置于所选部位的中央,点燃艾卷后,对准穴位放在铁纱上,盖好即可(盒盖用于调节温度)。
-
小儿食痫
小儿食痫为经外奇穴名。出《圣惠》。《经外奇穴图谱》列作奇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7.5寸处。主治癫痫。一般艾炷灸3壮;或温灸5~10分钟。
-
太阴阳
太阴阳为奇穴掖门之别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参见“掖门”:掖门为经外奇穴名。位于腋中线上,当腋窝下1寸处,举臂取之。主治诸风惊妄、呃逆、狐臭、瘰疬等。一般艾炷灸3~
-
水通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盘石金直刺秘传》:“伤寒小便不通:支沟、水通、阴谷。”水道为经穴名(ShǔidàoST28)。出甲乙》。属足阳明胃经。有清湿热、利膀胱的作用。主治少腹、前阴等疾患,如小腹胀满、二便不通、疝气偏坠、腰背强急、胞中瘕、子门寒、痛经等。或温灸10~
-
手踝骨
手踝骨为经外奇穴名,出《外台秘要》。位于手腕背侧,桡骨结节之高点处。主治手指挛急,上下齿痛等。一般艾炷灸3~7壮,或温灸5~15分钟。
-
风痱穴
风痱穴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经外奇穴图谱》列作奇穴。一穴位于中脘穴下0.5寸,另外中脘穴旁开1.5寸左右各有1穴,共3穴。主治风痱失语、手足不遂等。一般艾炷灸3~5壮;或温灸5~10分钟。
-
龙玄
概述:龙玄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大成》。位置:位于前臂桡侧,列缺穴上方之静脉处。位于前臂桡侧腕横纹上2寸,列缺穴上方0.5寸处。功能主治:主治中风口 ,下牙痛,手痛等。刺灸法:艾炷灸3~
-
目飞
目飞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头额部。正视,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2寸处。主治鼻出血、额神经痛、心悸、急性鼻炎、泪腺炎等。一般沿皮刺0.3~0.5寸;灸3壮,或温灸3~5分钟。
-
立命
立命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面部,鼻翼之稍外方,与人中沟中、上1/3交点相平。主治心中不安、狂言乱语、鼻塞、嗅觉减退、唇颊部炎症等。灸3壮,或温灸5~
-
地苍
地苍即地仓。见《太平圣惠方》。出《针灸甲乙经》。为阳蹻脉、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之交会穴。在面部,口角旁开0.4寸(指寸)。如口眼斜、口流涎液、中风失语、牙关紧闭、眼睑 动、齿痛颊肿。现代又多用以治疗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一般斜刺或沿皮刺0.5~1.0寸,或透刺颊车;
-
团冈
团冈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小肠俞下2寸处。主治大小便难,腰痛连胸等。一般艾炷灸3~7壮;或温灸5~15分钟。
-
苇管器灸
概述:苇管器灸为温灸法之一。出《千金翼方》。施灸方法:《千金翼方》:“卒中风口,以苇筒长五寸,以一头刺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勿令泄气,一头纳大豆一颗,并艾烧之令燃,灸七壮,瘥。患右灸左,患左灸右,千金不传。”现用管口直径0.4~鸭嘴端置艾施灸。适应证:苇管器灸多用于中风、面瘫、耳聋、耳闭等症。
-
灸血病
灸血病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中国针灸学》列作奇穴。位于第三骶椎棘突之高点处。主治吐血、衄血、便血、血崩及其他血症。一般艾炷灸5~7壮;或温灸10~15分钟。
-
环冈
环冈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集成》。与《备急千金要方》“团冈”同位。在骶部,平第一骶背侧孔下2寸,旁开后正中线1.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大小便难、腰骶痛、少腹痛等。一般艾炷灸3~7壮;或温灸5~15分钟。
-
疝气灸
主治疝气偏坠、睾丸肿痛、奔豚气、少腹痛及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等。或温灸10~三角灸穴的别名:疝气灸(《世医得效方》)疝气穴(《医宗金鉴》)脐旁穴(《针灸集成》)疝气灸穴的定位:以患者两口角之间的长度为一边,作等边三角形,将顶角置于患者脐心,底边呈水平线,两底角处是三角灸穴。灸法:艾炷灸5~
-
咳嗽穴
咳嗽穴为经外奇穴名。参见脊骨解中:脊骨解中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经穴治疗学》名咳嗽穴。位于后正中线,与乳头之平高处。主治咳嗽。艾炷灸3~5壮;或温灸5~10分钟。
-
脐中四边
脐中四边为经外奇穴名。出《肘后方》。《针灸学》(南京)列作奇穴。位于脐中及上下左右各开1寸处,共5穴。主治急慢性胃肠炎、胃痉挛、消化不良、水肿等。一般脐周四穴直刺0.5~0.8寸,可灸,脐中用隔盐灸或温灸。
-
脊骨解中
脊骨解中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经穴治疗学》名咳嗽穴。位于后正中线,与乳头之平高处。主治咳嗽。艾炷灸3~5壮;或温灸5~10分钟。
-
脊梁中央
脊梁中央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与督脊穴同位。参见督脊:督脊为经外奇穴名。见《备急千金要方》。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与尾骨端连线的中点处。主治癫痫、角弓反张等疾。一般艾炷灸3~5壮,或温灸5~10分钟。
-
骑竹马
骑竹马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灸法》。位于背部,以患者手中指尖至肘横纹中点之长度,自尾骨尖端向上直量,其尽端两旁各一中指同身寸处是穴。主治无名肿毒、发背脑疽、肠痈、牙痛、瘰疬、肿瘤、四肢下部痈疽疔疮等。一般艾炷灸3~7壮,或温灸5~
-
温灸学讲义
《温灸学讲义》为书名。张俊义编。1930~1935年宁波东方医学书局出版。书以日本东京东洋温灸医学院院长坂本贡氏《温灸学讲义录》等为蓝本,旁参各家著述编成。内容包括解剖生理、诊察、病理大意、孔穴学、治疗学等。
-
温灸学讲义补编
《温灸学讲义补编》为书名。张俊义编。1935年宁波东方医学书局出版。本书为《温灸学讲义》补入温灸器及药品说明而成。书以日本东京东洋温灸医学院院长坂本贡氏《温灸学讲义录》等为蓝本,旁参各家著述编成。内容包括解剖生理、诊察、病理大意、孔穴学、治疗学等。
-
囊底
囊底为经外奇穴名。见《太平圣惠方》。《奇效良方》列作奇穴。位于男性阴囊后十字纹中。主治小肠癌气、偏坠、胸痛、口噤、阴囊湿疹、睾丸炎等。一般艾炷灸3~5壮;或温灸5~10分钟。
-
温和灸
概述:温和灸(mild-warmmoxibustion)又称温灸。是将艾条燃着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一定距离,使患者有温热感而无灼痛的悬起灸。也有人认为温和灸是相对烧灼灸而言,凡可使患者产生温热感觉的灸法,均可称为温和灸。用间接灸时要根据反应情况适当移动艾炷和垫隔物;
-
尾穷骨
概述:尾穷骨:1.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腰卒痛,灸穷骨上一寸七壮,左右一寸各七壮。”《针灸集成》列作奇穴。位于尾骨尖上1寸及两旁各开1寸处,共3穴。主治腰痛、尾骶骨痛、便秘、癃闭、痔疾等。一般艾炷灸3~尾骨为骨骼名。位于椎骨末端,上接骶骨,由4~5块尾椎愈合而成。
-
悬起灸
概述:悬起灸(overskinmoxibustionsuspensionmoxibustion)为艾灸灸法之一。清《陈修园医学丛书·太乙神针》附载有叶圭的操作法:“将针(指艾条)悬起,离布半寸许,药气自能隔布透入…悬起灸的分类:悬起灸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温和灸的适应证:温和灸临床应用广泛,适用于一般灸法适应证。
-
小儿龟胸穴
小儿龟胸穴为经外奇穴名。即小儿鸡胸穴。灸两乳前各一寸半上二行,三骨罅间六处,各三壮。”近代《腧穴学概论》列为经外穴,名小儿龟胸。出《太平圣惠方》。《针灸学》(上海)列作奇穴。位于第二、三、四肋间隙,距胸正中线2.5寸处,左右共6穴。一般艾炷灸3壮;
-
阴囊下横纹
概述:阴囊下横纹为经外奇穴名。出《肘后备急方》。《类经图翼》列作奇穴,名阴囊下横纹。《肘后备急方》:“治卒中急风,闷乱欲死方…,若眼反,口噤,腹中切痛者,灸阴囊下第一横理十四壮。”定位:位于男性阴囊下第一横纹中点处。主治病症:主治口噤、目上视、腹中切痛等。刺灸法:一般艾炷灸3~
-
阴独
概述:阴独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标准定位:位于足背侧,第四、五趾之夹缝间,侠溪穴微前处。位于足背,第四、五跖趾关节之前方,当趾蹼之赤白肉际处。主治病症:主治月经不调、足背肿痛。刺灸法:刺法:斜刺0.3~一般直刺0.3~灸法:艾炷灸3壮;
-
转谷
转谷为经外奇穴名。出《外台秘要》。《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列作奇穴,定位于“腋旁两肋间”;《经外奇穴图谱》则定位于侧胸部,腋前皱襞直下,当第三肋间隙处。主治胸胁支满、食欲不振、呕吐、肋间神经痛等。一般斜刺0.3~5壮,或温灸5~
-
直骨
直骨为经外奇穴名。一般艾炷灸3~《备急千金要方》:“小儿温疟,灸两乳下一指三壮”。《针灸集成》列作经外穴,名直骨。妇人按其乳直向下,看乳头所到之处正穴也”。在乳头直下一横指处。主治小儿温疟,咳嗽,气逆等。或艾条灸5-10分钟。
-
(火矣)(āi,音哀)
(火矣)(āi,音哀)火烧。指火熨、灸焫等治法。《素问·脏气法时论》:“病在肾……禁犯焠(火矣)热食温灸衣。”
-
乳下
乳下为经外奇穴名。《针灸集成》列作奇穴。位即乳头直下1寸处。主治腹痛腹满、乳肿、少乳、小儿痢疾、久咳、反胃、干呕、吐逆、胃脘痛、闭经等。一般艾炷灸3~《肘后备急方》:“治卒吐逆方,灸乳下一寸,七壮即愈。”又《备急千金要方》:“小儿癖,灸两乳下一寸各三壮。”《针灸集成》列作经外穴。
-
淋泉
淋泉为经外奇穴名。位即尾骨尖端上1口寸处,及其左右各旁开0.5寸处。主治淋病。一般艾炷灸3~5壮,或温灸5~《针灸集成》:“石淋…又方,以禾秆量患人口吻如一字样,一端按尾穷骨端向上,秆尽脊上点记;将其按中折,墨记,横着于脊点,左右秆两端尽处,三七壮。”近代《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等列作经外穴,名淋泉。
-
肋罅
概述:肋罅(罅音xià下)为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凡五尸者,…又以细绳量患人两乳头内,即裁断中屈之,又以乳头向外量,使当肋罅于绳头,灸三壮或七壮。”《类经图翼》列作奇穴,名肋罅。标准定位:肋罅穴位即乳头向外4寸之肋间隙处。主治病症:肋罅穴主治腹痛、胁肋痛等。刺灸法:一般艾炷灸3~或艾条灸5~
-
灸痨
灸痨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资生经》。主治虚劳盗汗、咳嗽、咳吐脓血、面黄消瘦、神疲乏力等。一般艾炷灸3~近代《中国针灸学》等列作经外穴,名灸痨。即以足中趾尖经足心至腘窝横纹之长为度,自鼻尖向后沿正中线量至脊背尽处标点,此点旁开半口寸处是穴。或艾条灸5-15分钟。
-
肩柱骨
肩柱骨为经外奇穴名。出《外台秘要》。《奇效良方》列作奇穴。位于肩胛骨肩峰突起之高点处。主治瘰疬、肩臂痛、手不能举、齿痛等。一般艾炷灸3~7壮;或温灸5~15分钟。
-
回气
概述:回气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置:位于骶骨尖端。功能主治:主治五痔便血、大便失禁等。刺灸法:一般艾炷灸3~7壮,或温灸5~15分钟。
-
耳门前脉
耳门前脉为经外奇穴名。7壮,或温灸5~《千金翼方》:“脾风占候言声不出或手上下,灸手十指头;次灸人中、大椎;两耳门前脉,去耳门上下行一寸;次两大指节上下六穴各七壮。”在耳门穴上、下各1寸处。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
督脊
督脊为经外奇穴名。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与尾骨端连线的中点处。主治癫痫、角弓反张等疾。5壮,或温灸5~《备急千金要方》:“小儿暴痫,若脊强反张,灸…以大椎度至穷骨中屈,更从大椎度之,灸度下头,是督脊也。”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近代《经穴治疗学》所载之癫痫穴,即本穴位。
-
十二指肠
解剖部位名十二指肠:十二指肠(duodenum)上端起自幽门、下端在第2腰椎体左侧,续于空肠,长约25-30厘米,呈马蹄铁形包绕胰头。腔肠和回肠之间并无明显界限,在形态和结构上的变化是逐渐改变的。耳穴·十二指肠位于耳甲艇中,耳 脚上方后部。刺激方法:一般用毫针、电针、埋针、压籽法、温灸法、刺血法等。
-
八华
主治虚弱羸瘦,骨节疼痛,盗汗咳嗽等。出处:出《经外奇穴治疗诀》见《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标准定位:八华位于背部,以两乳间距离的1/4(即2寸)为边长,作一等边三角形,一角顶置大椎穴上,底边呈水平,下端两角是穴,再以一角置于上两角之中点,其下端两角也是穴,如此再向下量两次,共得8穴。灸法:一般用艾炷灸3~
-
巨阙俞
概述:巨阙俞为经外奇穴名。取穴:患者俯伏头或俯卧位,在第四、五胸椎棘突间取穴。穴位解剖:巨阙俞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弓间韧带和椎管。分布有第三、四、五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主治病症:主治胸膈中气,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心脏病,肋间神经痛,神经衰弱等。刺灸法:一般艾炷灸3~
-
上牙痛
上牙痛为经外奇穴名。出《神应经》。位于前臂伸侧桡侧缘,肘横纹下2寸处。屈肘取之。左右计2穴。主治上牙痛。—般灸5壮;或温灸5~10分钟。
-
小儿鸡胸穴
小儿鸡胸穴为经外奇穴名。出《太平圣惠方》。《针灸学》(上海)列作奇穴。位于第二、三、四肋间隙,距胸正中线2.5寸处,左右共6穴。主治小儿鸡胸。一般艾炷灸3壮;或温灸5~10分钟。
-
耳灸法
耳灸法是用温热作用刺激耳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近来研究证明,耳灸具有温经散寒、疏通经络的作用,它能够调整生理机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内分泌活动,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3穴,灸至病人感觉温热而稍有灼痛为度。3日灸治一次,复灸时应更换耳穴。耳灸法多用于治疗虚证、寒证和痹痛等,以耳灸镇痛也多获效验。
-
小儿睡惊
小儿睡惊为经外奇穴名。出《太平圣惠方》。《经外奇穴图谱》列作奇穴。位于肘横纹桡侧端直上0.3寸,微屈肘取之。主治小儿睡惊,肘臂疼痛等。一般艾炷灸1~3壮;或温灸3~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