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灸
概述:温和灸(mild-warmmoxibustion)又称温灸。是将艾条燃着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一定距离,使患者有温热感而无灼痛的悬起灸。也有人认为温和灸是相对烧灼灸而言,凡可使患者产生温热感觉的灸法,均可称为温和灸。用间接灸时要根据反应情况适当移动艾炷和垫隔物;
-
温灸器灸
概述:温灸器灸(moxibustioner)是用特制的器具施行的艾灸法。为灸法的一种。有调和气血、温散寒邪、通经活络的作用。《针灸一本通》记载了一种可以固定在腧穴上持续灸疗的温筒器:灸筒由内筒,外筒两个相套而成,均用2~温灸架:温灸架温灸架可用于艾条温和灸,因无需手持移动,有灸架支持,故作用稳定持久,安全简便。
-
温灸器
有调和气血、温散寒邪、通经活络的作用。《针灸一本通》记载了一种可以固定在腧穴上持续灸疗的温筒器:灸筒由内筒,外筒两个相套而成,均用2~内筒安置一定位架,使内筒与外筒间距固定:外筒上安置一手柄以便挟持或取下。温灸架:温灸架温灸架可用于艾条温和灸,因无需手持移动,有灸架支持,故作用稳定持久,安全简便。
-
温盒灸
温盒灸为灸法之一。温灸盒的制作:取规格不同的木板(厚约0.5厘米)制成长方形木盒,下面不安底,上面制作一个可随时取下的盖(与盒之外径大小相同),并在其盒内中上部安置铁窗纱一块,距底边3~施灸时,把温灸盒置于所选部位的中央,点燃艾卷后,对准穴位放在铁纱上,盖好即可(盒盖用于调节温度)。
-
微波针灸
微波针灸是指20世纪70年代初,科技工作者与针灸医务人员合作,将小剂量微波,通过毫针输入人体,产生类似温针和温灸的作用,因称。临床实践证实,微波针灸具有疏通经络,宣导气血,补虚泻实,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功效。洽疗时,先将毫针刺入人体的经穴,并通过运用手法使之得气,然后再向穴位定向辐射微波束。
-
小儿鸡胸穴
小儿鸡胸穴为经外奇穴名。出《太平圣惠方》。《针灸学》(上海)列作奇穴。位于第二、三、四肋间隙,距胸正中线2.5寸处,左右共6穴。主治小儿鸡胸。一般艾炷灸3壮;或温灸5~10分钟。
-
小儿食痫
小儿食痫为经外奇穴名。出《圣惠》。《经外奇穴图谱》列作奇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7.5寸处。主治癫痫。一般艾炷灸3壮;或温灸5~10分钟。
-
手踝骨
手踝骨为经外奇穴名,出《外台秘要》。位于手腕背侧,桡骨结节之高点处。主治手指挛急,上下齿痛等。一般艾炷灸3~7壮,或温灸5~15分钟。
-
苇管器灸
概述:苇管器灸为温灸法之一。出《千金翼方》。施灸方法:《千金翼方》:“卒中风口,以苇筒长五寸,以一头刺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勿令泄气,一头纳大豆一颗,并艾烧之令燃,灸七壮,瘥。患右灸左,患左灸右,千金不传。”现用管口直径0.4~鸭嘴端置艾施灸。适应证:苇管器灸多用于中风、面瘫、耳聋、耳闭等症。
-
十二指肠
解剖部位名十二指肠:十二指肠(duodenum)上端起自幽门、下端在第2腰椎体左侧,续于空肠,长约25-30厘米,呈马蹄铁形包绕胰头。腔肠和回肠之间并无明显界限,在形态和结构上的变化是逐渐改变的。耳穴·十二指肠位于耳甲艇中,耳 脚上方后部。刺激方法:一般用毫针、电针、埋针、压籽法、温灸法、刺血法等。
-
环冈
环冈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集成》。与《备急千金要方》“团冈”同位。在骶部,平第一骶背侧孔下2寸,旁开后正中线1.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大小便难、腰骶痛、少腹痛等。一般艾炷灸3~7壮;或温灸5~15分钟。
-
咳嗽穴
咳嗽穴为经外奇穴名。参见脊骨解中:脊骨解中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经穴治疗学》名咳嗽穴。位于后正中线,与乳头之平高处。主治咳嗽。艾炷灸3~5壮;或温灸5~10分钟。
-
脐中四边
脐中四边为经外奇穴名。出《肘后方》。《针灸学》(南京)列作奇穴。位于脐中及上下左右各开1寸处,共5穴。主治急慢性胃肠炎、胃痉挛、消化不良、水肿等。一般脐周四穴直刺0.5~0.8寸,可灸,脐中用隔盐灸或温灸。
-
脊骨解中
脊骨解中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经穴治疗学》名咳嗽穴。位于后正中线,与乳头之平高处。主治咳嗽。艾炷灸3~5壮;或温灸5~10分钟。
-
脊梁中央
脊梁中央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与督脊穴同位。参见督脊:督脊为经外奇穴名。见《备急千金要方》。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与尾骨端连线的中点处。主治癫痫、角弓反张等疾。一般艾炷灸3~5壮,或温灸5~10分钟。
-
灸血病
灸血病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中国针灸学》列作奇穴。位于第三骶椎棘突之高点处。主治吐血、衄血、便血、血崩及其他血症。一般艾炷灸5~7壮;或温灸10~15分钟。
-
尾穷骨
概述:尾穷骨:1.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腰卒痛,灸穷骨上一寸七壮,左右一寸各七壮。”《针灸集成》列作奇穴。位于尾骨尖上1寸及两旁各开1寸处,共3穴。主治腰痛、尾骶骨痛、便秘、癃闭、痔疾等。一般艾炷灸3~尾骨为骨骼名。位于椎骨末端,上接骶骨,由4~5块尾椎愈合而成。
-
悬起灸
概述:悬起灸(overskinmoxibustionsuspensionmoxibustion)为艾灸灸法之一。清《陈修园医学丛书·太乙神针》附载有叶圭的操作法:“将针(指艾条)悬起,离布半寸许,药气自能隔布透入…悬起灸的分类:悬起灸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温和灸的适应证:温和灸临床应用广泛,适用于一般灸法适应证。
-
胸通谷
胸通谷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锁骨中线,平乳下2寸处。主治心痛、胁痛、乳腺炎等。一般艾炷灸3~5壮,或温灸5~10分钟。《备急千金要方》:“心痛,恶气上胁急痛,灸通谷五十壮,在乳下二寸。”
-
小儿睡惊
小儿睡惊为经外奇穴名。出《太平圣惠方》。《经外奇穴图谱》列作奇穴。位于肘横纹桡侧端直上0.3寸,微屈肘取之。主治小儿睡惊,肘臂疼痛等。一般艾炷灸1~3壮;或温灸3~5分钟。
-
小儿龟胸穴
小儿龟胸穴为经外奇穴名。即小儿鸡胸穴。灸两乳前各一寸半上二行,三骨罅间六处,各三壮。”近代《腧穴学概论》列为经外穴,名小儿龟胸。出《太平圣惠方》。《针灸学》(上海)列作奇穴。位于第二、三、四肋间隙,距胸正中线2.5寸处,左右共6穴。一般艾炷灸3壮;
-
小儿疳痢
概述:小儿疳痢为经外奇穴名,出《太平圣惠方》。《太平圣惠方》:“黄帝疗小儿疳痢,脱肛体瘦,渴饮,形容瘦瘁,诸般医治不差者,灸尾翠骨上三寸骨陷间三壮,炷如小麦大。”近代《经穴治疗学》列作奇穴,名小儿疳瘦;主治小儿疳积羸瘦,消化不良,腹痛下痢,脱肛等。刺灸:一般艾炷灸3~沿皮刺0.5~或艾条灸5~
-
下腰
下腰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第二骶椎棘突与第三骶椎棘突之间处,即位于骶骨正中点处。主治慢性肠炎、泄泻、久痢不愈、难产等。《备急千金要方》:“泄痢久下,失气劳冷,灸下腰百壮,三报。穴在八魁正中央脊骨上。”
-
膝下
膝下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膝部;主治转筋、胫骨痛等。一般艾炷灸1~《千金翼方》:“治转筋经骨痛,不可忍。灸屈膝下廉横筋上三壮。”近代《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列作经外穴,定位在髌骨尖下缘髌韧带处。
-
阴囊下横纹
概述:阴囊下横纹为经外奇穴名。出《肘后备急方》。《类经图翼》列作奇穴,名阴囊下横纹。《肘后备急方》:“治卒中急风,闷乱欲死方…,若眼反,口噤,腹中切痛者,灸阴囊下第一横理十四壮。”定位:位于男性阴囊下第一横纹中点处。主治病症:主治口噤、目上视、腹中切痛等。刺灸法:一般艾炷灸3~
-
阴茎穴
阴茎穴为经外奇穴名。别名势头。出《肘后方》。《类经图翼》列作奇穴。位于男性尿道口上方宛宛中。主治癫痫、阴缩等。一般温灸5~10分钟。《肘后方》:“治卒癫疾方,灸阴茎上宛宛中三壮,得小便通,则愈。”
-
阴独
概述:阴独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标准定位:位于足背侧,第四、五趾之夹缝间,侠溪穴微前处。位于足背,第四、五跖趾关节之前方,当趾蹼之赤白肉际处。主治病症:主治月经不调、足背肿痛。刺灸法:刺法:斜刺0.3~一般直刺0.3~灸法:艾炷灸3壮;
-
腰目
腰目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第五腰椎棘突左右各旁开1.5寸处。主治消渴、小便数。一般灸3~7壮,或温灸5~15分钟。
-
转谷
转谷为经外奇穴名。出《外台秘要》。《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列作奇穴,定位于“腋旁两肋间”;《经外奇穴图谱》则定位于侧胸部,腋前皱襞直下,当第三肋间隙处。主治胸胁支满、食欲不振、呕吐、肋间神经痛等。一般斜刺0.3~5壮,或温灸5~
-
直骨
直骨为经外奇穴名。一般艾炷灸3~《备急千金要方》:“小儿温疟,灸两乳下一指三壮”。《针灸集成》列作经外穴,名直骨。妇人按其乳直向下,看乳头所到之处正穴也”。在乳头直下一横指处。主治小儿温疟,咳嗽,气逆等。或艾条灸5-10分钟。
-
(火矣)(āi,音哀)
(火矣)(āi,音哀)火烧。指火熨、灸焫等治法。《素问·脏气法时论》:“病在肾……禁犯焠(火矣)热食温灸衣。”
-
乳下
乳下为经外奇穴名。《针灸集成》列作奇穴。位即乳头直下1寸处。主治腹痛腹满、乳肿、少乳、小儿痢疾、久咳、反胃、干呕、吐逆、胃脘痛、闭经等。一般艾炷灸3~《肘后备急方》:“治卒吐逆方,灸乳下一寸,七壮即愈。”又《备急千金要方》:“小儿癖,灸两乳下一寸各三壮。”《针灸集成》列作经外穴。
-
乳上
乳上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类经图翼》列作奇穴。位即乳头直上1寸处。主治乳疾、胸痛等。一般艾炷灸3~《备急千金要方》:“妬乳,以蒲横度口,以度从乳上行,灸度头二七壮。”《类经图翼》列作经外穴,如乳上。
-
曲尺
曲尺为经外奇穴名。位于足背内侧,内踝前下方,当胫骨前肌腱与踇长伸肌腱之间凹陷处。主治少腹疼痛、遗精疝气等,一般艾炷灸3~《医心方》引“《小品方》曰:在一脚跌上,胫之下,接腕曲屈处,对大指岐,当踝前,两筋中央陷者中,是也。”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
琵琶
琵琶为经外奇穴名,出《厘正按摩要术》。主治肩部疼痛、上肢不举等。后《经外奇穴汇编》定在“肩井下、巨骨旁”。约当锁骨外侧段前缘,喙突上缘之凹陷中。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温灸5-10分钟。又《厘正按摩要术》:“以大指按之,能益精神。”
-
闾上
闾上为经外奇穴名。穴出《针灸大成》九卷。后《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列作奇穴,名闾上。位于骶部,以绳自患者中指根横纹量至指尖端,切断,将此长度从尾骨尖直向上量,绳尽处是穴;主治痔疮、肠风下血等。《针灸大成》灸肠风下血法:“取男左女右手中指为准,于尾闾骨尖头,从中倒比,上至腰脊骨一指尽处,是第一穴也。
-
淋泉
淋泉为经外奇穴名。位即尾骨尖端上1口寸处,及其左右各旁开0.5寸处。主治淋病。一般艾炷灸3~5壮,或温灸5~《针灸集成》:“石淋…又方,以禾秆量患人口吻如一字样,一端按尾穷骨端向上,秆尽脊上点记;将其按中折,墨记,横着于脊点,左右秆两端尽处,三七壮。”近代《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等列作经外穴,名淋泉。
-
肋罅
概述:肋罅(罅音xià下)为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凡五尸者,…又以细绳量患人两乳头内,即裁断中屈之,又以乳头向外量,使当肋罅于绳头,灸三壮或七壮。”《类经图翼》列作奇穴,名肋罅。标准定位:肋罅穴位即乳头向外4寸之肋间隙处。主治病症:肋罅穴主治腹痛、胁肋痛等。刺灸法:一般艾炷灸3~或艾条灸5~
-
灸痨
灸痨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资生经》。主治虚劳盗汗、咳嗽、咳吐脓血、面黄消瘦、神疲乏力等。一般艾炷灸3~近代《中国针灸学》等列作经外穴,名灸痨。即以足中趾尖经足心至腘窝横纹之长为度,自鼻尖向后沿正中线量至脊背尽处标点,此点旁开半口寸处是穴。或艾条灸5-15分钟。
-
截疟
概述:截疟:1.经外奇穴名;一般艾炷灸3~《备急千金要方》:“一切疟无问远近,正仰卧,以线量两乳间,中屈,从乳向下,灸度头,随年壮。”治疗方法之一·截疟:截疟为治疗方法之一。在疟疾发作前的适当时间,使用针刺(大椎、后溪、间使等穴)或内服药(如常山、槟榔、草果、姜半夏煎剂)等方法,以制止疟疾的发作。
-
肩柱骨
肩柱骨为经外奇穴名。出《外台秘要》。《奇效良方》列作奇穴。位于肩胛骨肩峰突起之高点处。主治瘰疬、肩臂痛、手不能举、齿痛等。一般艾炷灸3~7壮;或温灸5~15分钟。
-
回气
概述:回气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置:位于骶骨尖端。功能主治:主治五痔便血、大便失禁等。刺灸法:一般艾炷灸3~7壮,或温灸5~15分钟。
-
肓募
肓募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胸部,以乳头斜至脐中之长度折半,一端当乳头,一端下垂,尽处是穴。主治腹中积块疼痛、黄疸、病后虚弱、慢性疾病等。一般艾炷灸3~《备急千金要方》:“结气囊裹针药所不及,灸肓募随年壮。肓募二穴,从乳头斜度至脐,中屈去半,从乳头下行,度头是穴。”
-
腹
概述:腹:1.人体部位名;脐以下部分为小腹或少腹。手、足三阴经,手三阳、足阳明、足少阳等经脉所过。《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主治病症:耳穴·腹主治腹痛、腹胀、腹泻、急性腰扭伤。刺激方法:一般用毫针、埋针、压籽法、温灸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
-
耳门前脉
耳门前脉为经外奇穴名。7壮,或温灸5~《千金翼方》:“脾风占候言声不出或手上下,灸手十指头;次灸人中、大椎;两耳门前脉,去耳门上下行一寸;次两大指节上下六穴各七壮。”在耳门穴上、下各1寸处。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
督脊
督脊为经外奇穴名。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与尾骨端连线的中点处。主治癫痫、角弓反张等疾。5壮,或温灸5~《备急千金要方》:“小儿暴痫,若脊强反张,灸…以大椎度至穷骨中屈,更从大椎度之,灸度下头,是督脊也。”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近代《经穴治疗学》所载之癫痫穴,即本穴位。
-
斗肘
概述:斗肘:1.经外奇穴名;2.推拿穴位名。出自《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外科大成》称小肘尖。位于曲池穴外方,肱骨外上髁之高点处。功能主治:主治臂肘神经痛、偏瘫、神经衰弱等。刺灸法:艾炷灸3~或艾条灸5~或温灸10~出陈氏《小儿按摩经》。《幼科推拿秘书》:“在手肘曲处高起圆骨处”,“膀膊下肘后一团骨也。”
-
八华
主治虚弱羸瘦,骨节疼痛,盗汗咳嗽等。出处:出《经外奇穴治疗诀》见《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标准定位:八华位于背部,以两乳间距离的1/4(即2寸)为边长,作一等边三角形,一角顶置大椎穴上,底边呈水平,下端两角是穴,再以一角置于上两角之中点,其下端两角也是穴,如此再向下量两次,共得8穴。灸法:一般用艾炷灸3~
-
艾斗
艾斗为针灸器具。结构分为上下两部:上部为金属丝绕制的弹簧斗,下部为石棉制成的衬垫,两旁有丝带以供固定之用。可用于温灸或间接灸。
-
耳灸法
耳灸法是用温热作用刺激耳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近来研究证明,耳灸具有温经散寒、疏通经络的作用,它能够调整生理机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内分泌活动,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3穴,灸至病人感觉温热而稍有灼痛为度。3日灸治一次,复灸时应更换耳穴。耳灸法多用于治疗虚证、寒证和痹痛等,以耳灸镇痛也多获效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