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痉病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解儿难》将痉病分为九种,即寒痉、风温痉、湿热痉、暑痉、湿痉、燥痉、内伤饮食痉、客忤痉、本脏自病痉。多因湿热夹风,侵入筋脉;有汗则用银翘散,重加桑叶;神昏者,兼用紫雪丹、牛黄丸等;感受湿热病邪而致的痉证。多由于热邪炽盛,津液干枯,化燥动风,经脉失养而成。
-
湿痉
湿痉病证名。小儿痉病之一。感受湿热病邪而致的痉证。症见身热不扬,抽搐,或四肢痉挛,角弓反张。治宜清热化湿,用甘露消毒丹。《温病条辨·解儿难》:“湿为浊邪,最善弥漫三焦,上蔽清窍,内蒙膻中。”见于急性中毒性脑病等。治宜清热化湿,用菖蒲郁金汤,偏热者煎送至宝丹;如秽浊甚者,用苏合香丸。
-
热痉
热痉病证名。出《温病条辨·解儿难》。小儿痉病之一。指风温、风热、风暑、燥火致痉者。见于小儿高热引起的惊厥。治宜清热熄风,用羚角钩藤汤。如壮热、大汗而烦渴、脉洪大者,宜清热保津,兼以熄风,用白虎汤加全蝎、蜈蚣。
-
温热痉
温热痉病证名。出《温病条辨》。小儿痉病之一。感受温热病邪,侵袭经络而致的痉证。症见壮热,烦渴,汗出,神昏,四肢痉挛,甚或角弓反张,口齿无津,脉洪数。治宜辛凉解热,用白虎汤加全蝎、蜈蚣。若齿龈、口鼻出血,为热入营血,迫血上行,宜凉血止血,用犀角地黄汤或清瘟败毒饮。
-
痉病似天钓
痉病似天钓病证名。见《幼科发挥》。小儿痉病,表现有背项强直,腰身反张,摇头瘈疭,噤口不语,发热腹痛,目呆不省,病似天钓,但却有别。多由寒邪壅闭经脉所致。治宜祛寒解表,汗出者用桂枝汤加葛根,无汗者用葛根汤。
-
本脏自病痉
本脏自病痉为病证名。小儿痉病之一,又名虚热痉。即肝血亏虚而致的痉证。清·吴鞠通《解几难》:“肝主血,肝以血为自养,血足则柔,血虚则强,故曰本脏自病。”临床见于温热病后期,因汗多亡血而致,如急性中毒性脑病。治当育阴柔肝,六味地黄丸、复脉汤、三甲复脉汤、大小定风珠皆可选用。
-
天南星膏
方出《百一》卷十六,名见《普济方》卷二八六:组成:大天南星1两,厚黄柏半两,赤小豆1合,皂角1挺(不蛀者,烧存性)。心肺中风。制备方法:上为末,入膏拌匀,石臼中捣成膏。附注:南星膏(《医方类聚》卷一八一引《济生方》)、南星散(《准绳 疡医》卷五)、消瘤丹(《青囊秘传》)、南星醋糊剂(《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
少阳之体
少阳之体为小儿体质特点之一。出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合订本)·医话·小儿痉病治法》。稚阳稚阴是指小儿在功能活动和物质基础上均未臻完善。说明小儿机体柔嫩,气血未充,经脉未盛,神气怯弱,内脏精气未足,卫外功能未固的生理特点。清·吴鞠通《解儿难》中则总结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
-
燥痉
燥痉病证名。出《温病条辨·解儿难》。小儿痉病之一。燥气炽盛,消烁津液而致痉证。症见高热,痉挛,四肢抽搐,口燥咽干,大便干燥,皮肤不润。多因热邪炽盛,津液干枯,化燥动风,经脉失养所致。治宜辛凉甘润,用白虎汤合增液汤。
-
暑痉
概述:暑痉(summerheatconvulsion)为病证名。又名暑风。症状及治疗:清·吴鞠通《解儿难》:“夏日小儿身热头痛、项强无汗,此暑兼风寒者也,宜新加香薷饮;有汗则用银翘散,重加桑叶;脉芤面赤多言,喘喝欲脱者,即用生脉散;神志不清者,即用清营汤加钩藤、丹皮、羚羊角;神昏者,兼用紫雪丹、牛黄丸等;
-
逆灸
逆灸指无病灸,以期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备急千金要方·卷五》:“河洛关中土地多寒,儿喜病痉,其(俗)生儿三日,多逆灸以防之。”即施用灸法以预防小儿痉病的发生。
-
内伤饮食痉
内伤饮食痉为病证名。小儿痉病之一。出清·吴鞠通《解儿难》。小儿食伤脾胃之阳,呕吐、腹泻引起津液枯竭,经脉失养而致发痉,亦有脾肾阳虚而致者。治以调理脾胃为主,用参苓白术散之属;脾肾阳虚者,用理中汤加丁香、肉桂、肉果、诃子之类。
-
风温痉
风温痉为病证名。小儿痉病之一。感受风温之邪所致的痉证。《温病条辨·解儿难》:“风温咳嗽致痉者,用桑菊饮。”如伴有神昏谵语者,兼用芳香开窍,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