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病
①泛指一切外感热性病,意同广义的伤寒。《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③夏季伏气所发的暑病。《医宗必读·伤寒》:“热病者,冬伤于寒,至夏乃发,头疼,身热恶寒,其脉洪盛。”《温热逢源》:“伏气所发者,名为热病。
-
伤寒论辨证广注
《伤寒论辨证广注》为伤寒著作。汪氏根据《黄帝内经素问》“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的理论,析取《伤寒论》六经脉证治法原文中属于热病的原文,广泛参考各家学说逐条予以辩注。汪氏纂注《伤寒论例》,图注手足阴阳六经经脉,并附热病针刺法及穴位图说等。汪氏以邪之传经者为热病,直中者为寒证,治疗时二者不宜混淆。
-
中寒论辨证广注
《中寒论辨证广注》为书名。汪氏根据《黄帝内经素问》“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的理论,析取《伤寒论》六经脉证治法原文中属于热病的原文,广泛参考各家学说逐条予以辩注。汪氏纂注《伤寒论例》,图注手足阴阳六经经脉,并附热病针刺法及穴位图说等。汪氏以邪之传经者为热病,直中者为寒证,治疗时二者不宜混淆。
-
热论
热论①《素问》第三十一篇篇名。本篇对热病的概念、分类、成因、症候、传变规律、治疗大法、预后等作了较系统的论述,是学习和研究热病的重要文献。②古医籍,现已亡佚。《素问·评热病论》:“且夫《热论》: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
-
微
《素问·八正神明论》:“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素问·脉要精微论》:“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灵枢·禁服》:“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⑧指微脉,搏劝微弱无力之脉象。《灵枢·热病》:“热病七日八日,脉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
-
趾
概述:趾:1.足趾;足趾·趾:趾指足趾。《黄帝内经灵枢·热病》:“热病…于其俞及下诸趾间,索气于胃胳,得气也。”在耳尖下方的对耳 上脚后上部。耳穴·趾位于对耳 上脚的后上方,近耳舟部。主治病症:耳穴·趾主治甲沟炎、趾部疼痛等。刺激方法:一般用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
-
躄
躄挛躄,足不能行之证。《灵枢·热病》:“热病面青脑痛……筋躄目浸,索筋于肝,不得索之金,金者肺也。”张介宾注:“筋躄者,足不能行也。”
-
阳证发斑
又名阳斑。《阴证略例》:“阳证发斑有四,有伤寒发斑,有时气发斑,有热病发斑,有温毒发斑,斑斑如锦纹,或发之面部,或发之胸背,或发之四末,色红赤者,胃热也,紫黑为胃烂也。一则下早,一则下之晚,乃外感热病而发斑也,当服元参、升麻、白虎等药。”方用犀角地黄汤、化斑汤、泻心汤、调胃承气汤等。
-
遗热
指热病余邪未尽,因过劳或不慎于口腹而复发。《素问·热论》:“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伤寒全生集》:“病新瘥后,血气未平复,余热未尽。若劳动再发,为劳复。血气尚虚,但当安卧守静以养血气,设或早晚劳役,使气血沸腾,而邪热遂还于经络而发热也,谓之遗热。”参见劳复、食复条。
-
南病别鉴
《南病别鉴》温病学著作。宋氏鉴于江南地区温热湿热病居多,因取温病著作中影响较大的叶天士《温证论治》,薛生白《湿热条辨》及薛公望《伤寒直解辨证歌》三书加以辑注。宋氏辑注本书,在分析温热、湿热两种热病的辨证和论治方面颇有条理,书末所附宋氏个人所撰《辨证要略》,亦颇有见地。现存自刻初刊本及多种清刻本。
-
葛豉粥
《太平圣惠方》卷十七:葛豉粥:处方:葛根60克(锉)葱白5茎(并须、白)豉30克生姜30克(切)功能主治:治热病初起,身体壮热,头痛,骨肉酸楚,背脊强,口鼻手足微冷,小便赤黄。用法用量:上药用水800毫升,煎至220毫升,去滓,下粳米60克,煮作粥,乘热顿服,衣盖取汗。
-
八味主药散
藏药部颁标准:拼音名:BaweiZhuyaoSan英文名:标准编号:WS3-BC-0232-95处方:牛黄1g檀香100g天竺黄250g红花150g獐牙菜150g巴夏嘎150g兔耳草150g榜嘎150g制法:以上八味,除牛黄另研细粉外,其余共研成细粉,过筛,加入牛黄细粉,混匀,即得。用于脏腑热病,肝热,肺热,血热,胆热,波动热,瘟热等新旧热病。
-
加减桃仁承气汤
大黄9克(制)桃仁9克细生地18克丹皮12克择兰6克人中白6克功能主治:《温病条辨》卷三方之加减桃仁承气汤主治妇人热病,经水适至,十余日不解,瘀热在里,舌痿饮冷,心烦热,神气忽清忽乱,脉右长左沉。功在逐血分瘀热。功能主治:《云歧子脉诀》卷三方之加减桃仁承气汤主治血瘀下焦,脉沉芤者。用法用量:上(口父)咀。
-
秋温
发于秋季的热病。《温热经解·客气温病治法》:“秋温,不大便五六日,舌苔焦燥者,热病也,大承气汤主之。秋温,化热十余日,邪入厥阴,唇焦齿燥,耳聋,舌根焦黑,手指蠕动欲痉者,三甲复脉汤主之。秋温,温邪下陷为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秋温下陷,泄泻不止,欲作痢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参见温病条。
-
甘寒滋润
甘寒滋润为治疗学名词。指一种治法。润燥法之一。是治疗内脏津液不足,或热病化燥伤阴的方法。例如肺肾阴亏,虚火上炎,咽燥咯血,手足心烦热,用百合固金汤;热病灼伤肺胃阴津,口中燥渴或大便秘结,用益胃汤、增液汤。
-
唇焦
口唇泛现焦黑色之证。由瘀血、食积、热病伤津所致。《医学入门·伤寒杂症》:“无寒热而唇焦者,多因血瘀。”《伤寒温疫条辨》卷二:“唇燥裂,唇焦色,口臭,鼻孔如烟煤,此胃家实,多有此证急下之。”瘀血者,治宜活血化瘀,用鳖甲煎丸等;热病宜清之,用冬瓜煮汤代茶煎药,或五汁饮加黄芩等。
-
易寒易热
是指小儿阴精阳气均未充实,在发病过程中,易呈阳气虚弱而表现为寒证,又易因阴伤阳亢而表现为热证的病理特点。病因病机:小儿肺娇胃弱,最易从口鼻感受病邪而患时行热病。故清·叶天士《幼科要略》提出“六气之邪,皆从火化;但是,小儿又具有“稚阳未充”的生理特点,身体的调节,适应功能也较脆弱。
-
清蒸茶鲫鱼
《活人心统》方之清蒸茶鲫鱼:处方:鲫鱼500克绿茶适量制法:将鲫鱼去鳃、内脏,留下鱼鳞,腹内装满绿茶,放盘中,上蒸锅清蒸熟透即可。摘录:《活人心统》《医疗保健汤茶谱》方之清蒸茶鲫鱼:清蒸茶鲫鱼以活鲫鱼、绿茶为主要原料,具有补虚损,止消渴的功效,对糖尿病烦渴、饮水不止有益,也适宜热病。
-
含化射干丸
《太平圣惠方》卷十八:含化射干丸:处方:射干30克川升麻30克硼砂15克(研)甘草15克(炙微赤,锉)豉心70克(微炒)杏仁15克(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细研)制法:上药捣罗为末,人研了药和匀,炼蜜和捣二三百杵,丸如小弹子大。功能主治:治热病,脾肺壅热,咽喉肿塞,连舌根痛。用法用量:每含1丸咽津。
-
二十五味冰片散
检查:应符合散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10页)。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疗疮疡。用于脏腑,皮肤,肌肉,骨,脉热病,扩散伤热,波动热,瘟热,毒热,新旧热病,痛风,痹病,疮病丹毒,内痈脓血。用法与用量:一次1.3g,一日2次。青海省药品检验所起草
-
湿热条辨
《湿热条辨》为温病著作。清·薛雪撰,撰年不详。每条均有薛氏自注。重点辨析湿热受病的原委,各种临床表现及治疗,指出湿热多由阳明、太阴两经表里相传。以其分析透彻辨证精微,故其立论明确治法得体,每为后世所宗。王孟英根据本书内容曾予补订,并另加按语,辑入《温热经纬》卷四,名为《湿热病篇》。
-
风火相煽
风火相煽为病证名。指热病过程中因高热而致神昏惊厥的现象。热病过程中由于热邪过盛,火热燔灼肝经,引起肝风内动,而内动的肝风又进一步助长火势,使火热更为炽盛,从而出现高热神昏、惊厥抽搐等病象。
-
鸭脚木根
《*辞典》:鸭脚木根:出处:《南宁市药物志》拼音名:YāJiǎoM Gēn来源:为五加科植物鹅掌柴的根,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原形态:植物形态详鸭脚木皮条。性味:淡平,微苦。功能主治:散热消肿。内服治热病痧气,妇女痧麻夹经;外治跌打损伤肿痛。注意:孕妇忌服。
-
羊黄
《*辞典》:羊黄:出处:《陆川本草》拼音名:Y nɡHu nɡ来源:为牛科动物山羊的胆囊结石。原形态:动物形态详羊肉条。性味:《陆川本草》:苦,平,有小毒。功能主治:《陆川本草》:代牛黄用。泻热,利痪,通窍,镇惊。治风痰闭窍,痰火昏迷,热病澹妄,小儿惊痫。用法用量:内服:研末,3~
-
浙地黄
《全国中草药汇编》:浙地黄:别名:鲜生地来源:玄参科浙地黄RehmanniachingiiLi,以根状茎入药。生境分布:浙江。性味:甘、苦,寒。功能主治:清热,凉血。鼻衄,热病口干。并外用治中耳炎:鲜生地捣汁滴耳。
-
石膏蜜煎
《外台》卷三引《集验方》:别名:石膏煎组成:石膏半斤(碎),蜜1斤。功效:下气除热。主治:天行热病,口苦,喉中鸣。用法用量:以水3升,煮石膏取2升,乃纳蜜,复煎取1升,去滓。含如枣核许,尽更含。附注:石膏煎(《圣济总录》卷一一七)。
-
生犀饮子
《圣济总录》卷一○八:别名:生犀角饮子组成:生犀角(镑)2两,桔梗2两,羚羊角(镑)1两,人参(去芦头)1两,茯苓(去皮)1两,黄芩1两,知母1两,防风1两。主治:目昏暗,伤寒热病后,瞳仁散大,时见黑花,隐涩泪多,红肿疼痛。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附注:生犀角饮子(《秘传眼科龙木论》卷三)。
-
石膏化癍汤
《伤寒大白》卷四:组成:石膏、知母、人参、甘草、葛根。主治:热病发癍,目赤狂言,咽痛烦闷,癍如纹锦,不恶寒反恶热,身热不退,脉沉而数。
-
石膏川芎汤
《云歧子保命集》卷下:组成:石膏1两,川芎1两。主治:伤寒热病后,头痛不止。用法用量:每服5钱,水煎服。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
生芦根八味饮子
《外台》卷三引《许仁则方》:组成:生芦根(切)1升,生麦门冬2升(去心),生姜5两,人参2两,知母2两,乌梅10个,白蜜1合,竹沥3合。主治:天行病,用栀子六味散取利,复不觉退,加呕逆,食不下,口鼻喉舌干燥。附注:此饮子虽不能顿除热病,然于诸侯不觉有加,体气安稳,心腹不冷,意又欲得此饮,任重合,但依前服之;
-
自拟藕节地黄汤
《古今名方》引《郑侨医案选》:组成:生藕节30g,生地黄15g,玄参15g,麦冬12g,甘草3g。功效:养阴清热,凉血止血。主治:热伤阳络衄血证。加减:若属湿热病久,阴亏热邪盛者,加白芍、丹皮、炒黄芩、黑栀子;久病巳阴亏,孤阳独炽者,加龙骨、牡蛎、大蓟、小蓟。
-
竹叶酒
《本草纲目》卷二十五:组成:淡竹叶。功效:清心畅意。主治:诸风热病。用法用量:煎汁,如常酿酒饮。
-
朴消急救饮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四:组成:苍术3钱,陈皮1钱半,厚朴2钱,甘草5分,肉桂3钱,朴消5钱(俟上药煎好,投入1-2沸即可)。主治:妇人临产,忽子死腹中,或胎前患热病,以致胎痿,或生理不顺,坐草太迟,阻塞气血,或稳婆不谨伤胎。各家论述:平胃散中苍术燥烈,能祛胞中浊浆;肉桂辛热,能行瘀血,逐死胎。
-
沙参粥
《药粥疗法》引《粥谱》:方名:沙参粥组成:沙参15-30g,粳米50-100g,冰糖适量。功效:润肺养胃,祛痰止咳。主治:肺热肺燥,干咳少痰,或肺气不足,肺胃阴虚的久咳无痰,咽干,或热病后津伤口渴。或用新鲜沙参30-60g,洗净切片,煎取浓汁,同粳米,冰糖煮粥服食。用药禁忌:受凉感冒引起的伤风咳嗽患者忌食。
-
取吐散
《圣惠》卷十七:方名:取吐散组成:人参芦头半两,柴胡1分(去苗),川大黄1分(锉碎,微炒),茵陈1分,恒山半两,鳖甲半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主治:热病头痛,四肢烦疼。用法用量:每服4钱,用水1中盏,入豉50粒,煎至5分,去滓顿服,不拘时候。制备方法:上为散。
-
知母解肌汤
《外台》卷四引《古今录验》:方名:知母解肌汤组成:麻黄2两(去节),知母3两,葛根3两,石膏3两,甘草2两(炙)。主治:温热病,头痛、骨肉烦疼,口燥心闷者;或是夏月天行毒,外寒内热者;加减:若已下及自得下,虚热未歇者,除麻黄,加知母、葛根;病热未除,因梦泄者,可除麻黄,加白薇、人参各2两,即止。
-
青葙散
《千金》卷十八:方名:青葙散组成:青葙子1两,雚芦4两,狼牙3分,橘皮2两,萹竹2两,甘草1分。主治:热病有(匿虫),下部生疮。用法用量:米饮和1合服之,每日3次,不知稍加之。制备方法:上药治下筛。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青葙、萹竹、雚芦、狼牙治(匿虫)药;橘皮、甘草调和中气以行药力。
-
前胡牡丹汤
《千金》卷四:方名:前胡牡丹汤别名:前胡汤组成:前胡2两,牡丹2两,玄参2两,桃仁2两,黄芩2两,射干2两,旋覆花2两,瓜蒌根2两,甘草2两,芍药3两,茯苓3两,大黄3两,枳实3两。主治:妇人盛实,有热在腹,月经瘀闭不通,及劳热、热病后,或因月经来得热不通。用法用量:上(口父)咀。
-
栀子饮子
《圣惠》卷十八:方名:栀子饮子组成:栀子仁1两,瞿麦半两,木通半两(锉),苦竹叶半两,黄芩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豉1合。主治:热病生疱疮,状如豌豆。用法用量:每服半两,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栀子葱豉汤
《卫生鸿宝》卷五:方名:栀子葱豉汤组成:栀子(炒)2钱,黄芩2钱,升麻2钱,生地2钱,青黛8分,豆豉49粒,杏仁(去皮尖)12粒,石膏(煅)1钱半,葱白7寸。主治:孕妇热病,斑出赤黑色,小便如血,气急欲绝。用法用量:水煎服。
-
洗眼栀子汤
《圣惠》卷十八:方名:洗眼栀子汤组成:栀子仁半两,黄柏半两,黄芩半两,蕤仁1分,黄连半两,秦皮半两(锉),决明子半两(微炒),大枣5枚。主治:热病,热毒气攻眼,生赤肿翳膜,疼痛,怕见光明。用法用量:都以水2大盏,煎取1大盏。以缩滤去滓,避风处,看冷暖,洗眼,1日3-5次。制备方法:上锉细。
-
洗眼黄连汤
《圣惠》卷十八:方名:洗眼黄连汤组成:黄连1两,甘草1两(生用),黄柏2两,秦皮1两,秦艽1两(去苗)。主治:热病毒气攻眼,赤肿疼痛。《圣济总录》卷一○六:方名:洗眼黄连汤组成:黄连(去须)1两,秦皮(去粗皮)1两,黄连(去粗皮)1两,蕤仁3分,干枣10枚。制备方法:上(口父)咀,如麻豆大,拌匀。
-
洗眼黄柏汤
《圣惠》卷十八:方名:洗眼黄柏汤组成:黄柏半两,黄连半两,当归半两,甘草半两(生用),灯心3束,黄芩半两,杏仁1分(汤浸,去皮尖双仁,生用),蕤仁1分,大枣5枚。主治:热病毒气攻两眼,赤肿疼痛。用法用量:都以水3大盏,煎取1大盏半,以绵滤去滓,看冷暖,避风处洗眼,1日3-5次。制备方法:上锉细。
-
桃柳汤
《圣惠》卷十七:方名:桃柳汤组成:桃枝并叶5斤(细锉),柳枝并叶5斤(细锉)。主治:热病1日,身体壮热,头痛,骨肉痠楚,背脊强,口鼻手足微冷,小便赤黄。小儿疳虫。用法用量:以水1硕,煮取7斗,去滓,带热,避风处淋浴。浴后于密室中刺头并眼后两边及舌下。血断,以盐末涂针处,便宜服葛豉粥。
-
桃熊散
方出《证类本草》卷二十三引《梅师方》,名见《普济方》卷三○一:方名:桃熊散组成:桃白皮。主治:热病后下部生疮。用法用量:以帛蘸药纳下部疮上。制备方法:煮如稀汤,纳少许熊胆,研。
-
益母草饮子
《伤寒总病论》卷六:方名:益母草饮子组成:益母草绞汁。主治:妊娠热病,胎死腹中。《圣惠》卷八十:方名:益母草饮子组成:益母草汁2合,地黄汁2合,淡竹沥1合,童便1合,红蓝花半两,紫葛半两(锉)。用法用量:先以水1大盏,煎后2味至5分,去滓,入诸药汁,更煎2-3沸,分温4服,不拘时候。
-
破棺汤
《医心方》卷十四引《唐本草》:方名:破棺汤别名:干粪汤、逐疫七宝丹组成:人屎(干者)。主治:伤寒热病,热极口渴,谵妄,口鼻出血,及诸热毒、蛊毒。天行病,舌燥如锯,极渴,不能服药者。时疫热毒。《松峰说疫》本方用人屎尖七枚,约枣栗大,烧红色,取出即入冷水中研细,再顿服。
-
通解散
《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九:方名:通解散组成:麻黄、石膏、滑石、苍术、甘草、黄芩。主治:夏季外感寒邪;《古今医鉴》卷十五:方名:通解散组成:黑丑(炒,捣末)2钱半,大黄(炒)2钱半,桃仁(去皮尖)2钱半,官桂2钱半,白芍2钱半,泽泻2钱半,干姜1钱,甘草5分。用法用量:水煎,空心服。制备方法:上锉2剂。
-
猪胆苦酒汤
《千金》卷十八:方名:猪胆苦酒汤别名:猪胆煎、猪胆饮组成:猪胆1具。主治:热病有(匿虫),上下攻移杀人。疳(匿虫),虫食肛门。用法用量:上以苦酒半升和之,火上煎令沸,三上三下,药成放温,空腹饮3满口,虫死便愈。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匿虫)本肝家湿热所化,猪胆专治肝胆之热,以苦酒和之,乃猪胆导之变化。
-
女萎丸
《千金》卷十五:方名:女萎丸别名:云实丸组成:女萎3分,乌头4分,桂心4分,黄连2分,云实2分,藜芦3分,代赭1分。《圣济总录》卷七十六:方名:女萎丸组成:女萎1两,半夏1两(汤洗7遍,焙),藜芦(去芦头)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3分。主治:脓血下痢不禁。制备方法:上为末,陈醋煮沸,和药末为丸,如梧桐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