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凉血散血
凉血散血为清法之一。用于温热病邪入血分,迫血妄行,而见吐血、便血或发斑等症。针灸常以点刺曲泽、委中两穴出血为主,酌配血海、中冲、少冲、曲池等穴。针用泻法。
-
血热伤络
《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热入血分指邪热侵入血分的病变。而以癍疹、出血、舌色深绛、神昏躁扰等症为特征。泛指外感或内伤病过程中,血分热盛,灼伤血络,导致出血或发癍的病机,而此病机所导致的以咳血为常见症的证候为血热伤络。
-
血热妄行
指血分热盛而动血耗血,或血脉受热而不能壅遏营血,导致出血的病机。《温热论》:“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热入血分指邪热侵入血分的病变。而以癍疹、出血、舌色深绛、神昏躁扰等症为特征。《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
-
热入血分
概述:热入血分(heatinvadingxuefen)为证候名。是指温热病邪侵入血分,迫血妄行,扰乱心神,伤阴动风的病理变化。症状:常见有血热伤阴、迫血妄行、肝风内动、亡阴失水等证型。临床表现为发热夜重,神志昏迷,躁扰不安或抽搐。而以癍疹、出血、舌色深绛、神昏躁扰等症为特征。
-
虎杖解毒汤
处方:虎杖15克,板蓝根20克,丹皮13克,赤芍13克,蝉蜕10克,甘草5克。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散血,透疹。主火毒内蕴血分。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蒋森方
-
新感温病
如冬之伤寒、秋之伤湿,夏之中暑相同,此新感之温病也。”新感温病的症状:新感温病初起病邪在表,主要症状为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口渴,无汗或汗少,苔薄,舌红,脉浮数等,也可兼见颐肿、咳嗽、喉痛等。新感温病的传变过程和治则:其传变过程与治则,正如《温热论》所述:“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
凉七味汤
处方:生地5钱,萸肉1钱半,泽泻8分,丹皮1钱半,茯神1钱半(去木),山药3钱(炒),知母1钱半(盐水炒)。各家论述:生地滋阴血以壮肾水,知母润肾燥以退虚炎,丹皮凉血散血,萸肉秘气涩精,山药补脾益阴,茯神安神定志,泽泻泻浊阴以清血海也。水煎温服,使阴血内充,则虚火自降,而血不妄行,安有吐血之患乎?
-
红油菜
概述:红油菜为中药名,出自《四川中药志》,为《新修本草》记载的芸苔(芸薹)之别名。性味:辛,寒。功能主治:功在凉血散血,解毒消肿。1.治劳伤吐血,血痢,癥瘕。或捣汁燉温服。2.捣敷治丹毒,乳痈。化学成分:油菜含少量槲皮苷和维生素K,并分离出淀粉样蛋白及一种12S球蛋白。
-
温热论
主要内容:《温热论》记录了叶氏对温热病论述的精华部分,重点分析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传变规律,温热病的病理和“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直须凉血散血”的治疗原则,创立卫、气、营、血的辨证体系,介绍温热病察舌、验齿和观察斑疹、白(疒咅)的诊法等内容。
-
血分证
概述:血分证为证候名。一般为温热病的第四个阶段(温病发展过程中最为深重的阶段),邪热深入血分,耗血伤阴,动血生风,以壮热或低热,手足抽搐或蠕动,神昏谵语,癍疹紫黑,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等,舌质深绛,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外科疮疡阳证,也常有血分热毒之称,但意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