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情
移情是设身处地理解他人感受的一种能力。“移情”与“同情”是不相同的,理解他人的感受并不表示我们与那人有相同的感受。例如我们了解某人为何会这样愤怒,并不表示我们也有愤怒的感受。
-
妄想性投射
妄想性投射指对外界现实的直率的妄想,往往是被害性的。妄想性投射包括:在别人身上体验到自己的感情,并对这种感知采取行动(如丰富的被害妄想),或者在自己内心(从字面上)感知到别人或其感受(如激越型抑郁症病人声称“魔鬼在吞噬我的心”)本机制与投射的区别在于,它在事实上放弃了对现实的检验。
-
视锥细胞
视锥细胞的膜盘上嵌有视色素,能感受强光和颜色。人类有三种视锥细胞,分别含有感受红、绿紫色的色素。如果缺失一种或多种类型的时锥细胞,则形成相应色的色盲。
-
社会易患型
一个社会时期内,由基本社会成员的社会稳态失调类型相同而容易感受相同类型疾病的规律叫做疾病的社会易患性规律,把由之而产生这些容易感受的疾病叫社会易患型疾病。如在旧中国,霍乱、伤寒、疟疾、麻风、鼠疫等各种传染病,胃炎、胃下垂等消化系统疾病以及诸种精神病都是社会易患型疾病。
-
外感高热
《中医药学名词》(2004):外感高热(exogenoushighfever)是指感受时行疫毒引起的以高热不退,烦渴身热,便秘,尿黄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中医药学名词》(2010):外感高热(exogenoushighfever)是指感受外邪或时行疫毒,以高热不退,身灼热,烦渴,便秘,尿黄为主要表现的危急重证。
-
黑球温度
黑球温度(blackglobetemperature)包括了周围的气温、热辐射等综合因素,间接地表示了人体对周围环境所感受辐射热的状况。通过计算可以得到平均辐射温度。
-
气虚外感
气虚外感为病证名。指素体气虚之人,感受外邪的病证。症见恶寒发热、自汗、头痛鼻塞、倦怠乏力、气短、脉浮弱等。治当益气解表。可用人参败毒散、参苏饮。
-
四肢拘挛
四肢拘挛为症状名。感受风邪而致的四肢拘挛症状。《太平圣惠方》:“夫小儿肌肉嫩弱,易于伤风。风冷中于肌腠,入于经络,搏于筋脉,筋脉得冷则急,故四肢拘挛也。”治宜温经疏风之剂。
-
实寒证
实寒证为证候名。指感受阴寒之邪所致的证候。
-
邪伏膜原证
邪伏膜原证为证候名。指感受疫疠之邪初期,邪伏于膜原之处,以寒热定时发作,头痛如劈,身痛如被杖,胸胁胀闷,呕吐痰涎,苔白如积粉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风温肺热病
风温肺热病(wind-warmdiseasewithlungheat)是指感受风热病毒,冬春两季多发,以发热,咳嗽,咯痰,口干渴,舌红,苔白或黄,脉数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外感热病。
-
虚体感冒
虚体感冒(commoncoldindebilitatedconstitution)是指体质虚弱,感受外邪,以发热恶寒,常常缠绵难愈,或反复不已为主要表现的感冒证候。
-
湿疫
湿疫(damppestilence)是指感受湿温疠邪,以乍寒乍热,损伤肺气,暴嗽呕逆,或体热发癍,喘咳引气等为主要表现的疫病。
-
眩晕·外感风寒证
眩晕·外感风寒证(vertigowithsyndromeofexogenouswind-cold)又称外感风寒眩晕,是指感受风寒外邪,以头痛,身痛,身热,时时眩晕等为常见症的外感眩晕证候。
-
眩晕·外感燥火证
眩晕·外感燥火证(vertigowithsyndromeofexogenousdryness-fire)又称外感燥火眩晕,是指感受燥火之邪,以身热烦躁,口渴引饮,夜卧不宁,头晕眼黑,小便赤涩,脉躁疾等为常见症的外感眩晕证候。
-
痄腮·温毒袭表证
痄腮·温毒袭表证(mumpswithsyndromeofwarm-toxininvadingsuperficies)是指感受痄腮时邪,病邪在表,以发热轻,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肿大,压之疼痛有弹性感。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为常见症的痄腮证候。
-
小儿呕吐·外邪犯胃证
小儿呕吐·外邪犯胃证(infantilevomitingwithsyndromeofexogenouspathogeninvadingstomach)是指感受外邪,干于胃腑,以猝然呕吐,伴恶寒发热,流涕,喷嚏,舌或红或淡,苔白或腻,脉浮为常见症的小儿呕吐证候。
-
瘟
瘟瘟疫。感受疫疬之气而发生的多种流行性急性烈性传染病的总称。《素问·遗篇·刺法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
腰软
腰软证名。见《医学入门》卷四。患者自觉腰软无力,多伴有体虚,以肾虚房劳及感受湿邪最为多见。房事不节、肾虚者,宜金匮肾气丸、煨肾丸、补髓丹等;湿邪侵袭者,多为腰软而有腰部沉重感,宜肾着丸。参见腰痛及有关条目。
-
室女带下
室女带下病证名。见《济阴纲目》卷三。指未婚女子由于初潮不慎感受见寒,或用不洁水洗下体,或初来经血惊恐而成带下,或冲任虚寒而致带下量多者。治参带下条。
-
蛇舌痧
蛇舌痧病名。系指舌出如蛇,伸缩不停的疾病,多因感受时气,直中心经所致。参见弄舌风条。
-
瘙疹
瘙疹病证名。见《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凡小儿在未出痘疹之前感受风邪,以致遍身红点,如粟米之状。治宜疏散风邪,用银翘散加蝉蜕。
-
龙葱
龙葱(Longcong)为人体部位名。见《温热经纬》卷四:“肺经之结穴在耳中,名曰龙葱,专主乎听。”是指耳内感受听觉的部位。
-
病暑
病暑病证名。指感受暑热之邪所致之病证。《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
-
苡仁赤小豆汤
《外科集腋》卷二:组成:苡仁、赤小豆、防风、甘草。主治:脾胃感受风邪,内虚不能收摄之唇瞤动。
-
自我统合
自我统合指一种个人自我一致的心理感受,也简称统合或统合感。
-
被动体验
被动体验指患者感受到强加于自身的躯体性幻觉。这种幻觉或是运动性幻觉或是言语运动性幻觉或是触幻觉或是温度幻觉,甚至是各种幻觉的混合。见于精神分裂症。
-
预期
预期指为未来的内心不舒服感受作切合实际的预期或计划打算。这种机制包括对将要出现的事物作有目的而仔细的计划(或担心)、对死亡或外科手术在情感上有了切合实际的预科、与之同时并能够在意识中自觉运用在心理治疗时学到的“自知力”。
-
寒湿证
寒湿证为证候名。(1)寒湿证指感受寒湿之邪,气血运行受阻,以关节、筋骨疼痛为常见症的证候。(2)寒湿证指寒湿内困而损伤脾阳,或脾肾阳虚而寒湿内停,以畏寒肢冷,腹痛泄泻,或浮肿为常见症的证候。
-
伏邪温病
伏邪温病(warmdiseasecausedbyincubatingpathogens)为病名。是指感受病邪后,伏藏于里,过时而发的温病。
-
阴肿·寒湿证
阴肿·寒湿证(vulvalswellingwithcold-dampsyndrome)是指感受寒湿之邪或寒湿内困,阻滞阴部,以阴部肿胀,隐痛不红,日久不消,苔薄,舌暗,脉弦为常见症的阴肿证候。
-
胎赤风眼
胎赤风眼病证名。出《本草纲目》。指新生儿感受风热毒邪,引起白睛充血发红。治法见眼胎赤条。
-
痼疾
痼疾指病证顽固、牵延不愈。见《难经·十八难》。患者病期较长,投剂、服药多不易见效。如痼疾患者又感受新病、急病,宜先治其新、急病证,后再调治痼疾。参见痼病、瘤病条。
-
轻宣肺气
轻宣肺气治疗学术语。指用轻剂宣通肺气,疏散表热的治法。如感受秋季温燥之气,身微发热,口干而渴,干咳无痰,用桑杏汤轻宣凉润。
-
感湿嗽
感湿嗽病证名。感受湿邪而致的咳嗽。即伤湿咳嗽。《张氏医通·咳嗽》:“感湿嗽者,脉细而缓,身体重著,骨节烦疼,或自汗,或小便不利,麻黄加术汤。”参见伤湿咳嗽、咳嗽条。
-
风温痉
风温痉为病证名。小儿痉病之一。感受风温之邪所致的痉证。《温病条辨·解儿难》:“风温咳嗽致痉者,用桑菊饮。”如伴有神昏谵语者,兼用芳香开窍,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之类。
-
风毒脚气
风毒脚气为病名。即脚气。指脚气因感受风毒所致者。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七。《赤水玄珠·脚气门》载风毒脚气,证见脚重虚肿,常兼肢节烦疼,心神壅闷等症。治以祛风发散为主,用紫苏散、大腹子散等方。
-
焦虑自评量表
焦虑自评量表,是用以评定焦虑患者的主观感受。采用四级评分,共有20个项目。适用于各类的焦虑症状为主的精神疾病,如焦虑症、抑郁性神经症状和神经衰弱。
-
口味
口味指舌及口腔对食物刺激的感觉,并包含进食时对饮食物的心理感受及由此产生的食欲。故在病变时会出现口味异常及食欲改变。
-
气虚外感证
气虚外感证为证候名。指素体气虚,卫表不固,感受外邪,以恶寒发热,自汗,头痛鼻塞,语声低怯,气短倦怠,脉浮无力为常见症的证候。
-
太阴发黄
太阴发黄(Taiyindiseasewithjaundice)是指感受外邪,脾虚寒湿郁滞,以身黄,色黄晦暗,小便不利等为常见症的太阴病证。
-
暑湿眩晕
暑湿眩晕(summerheatdampnesswithdizziness)是指暑季感受湿邪,以眩晕为主症的暑湿证候。
-
痧证
痧证(shadisease)是指感受时疫秽浊之气,以发热,胸腹或闷,或胀,或痛,或上吐下泻,或神昏闷乱,或皮下青紫痧癍痧筋等为常见症的危急外感热病的统称。
-
脾毒痢
脾毒痢病证名。出《婴童百问》。感受暑热之毒而致腹痛,里急后重,痢下频作。治宜清暑解毒,用白头翁汤加马齿苋,或香连丸、黄连香薷饮。
-
感受阈值
感受阈值即刚能引起主观感觉或细胞电活动变化的最小刺激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