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科学
技术科学是关于技术的系统化理论知识。技术科学是理论知识但不是基础科学的基础理论,而是关于具体领域具体技术的具体理论。如农业方面的土壤学,肥料学、种子学、栽培学、养殖学,工业方面的电子学、计算机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通信科学,医学方面的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诊断学、理疗学、放射学等。
-
人体特异功能
人体特异功能是人体各种异常功能的总称。包括多种特异感知、特异致动等现象。是现代人体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现已发现人体特异功能具有普遍性、多样性、可诱发性和应用性,在理论上已提出了特异功能场、特异功能结构、适从理论、观察理论、信息理论等假说。
-
对应原理
1923年玻尔(N.Bohr)研究原子发射和吸收光谱强度时提出:关于量子理论和经典理论对微观系统情况和规律解释有对应关系,在极限条件下,获得相同的结果。非经典理论和经典理论的对应关系是普遍原理,两种理论不是互不相容的,绝无联系的;它们在各自适用的领域内都是正确的,彼此有对应关系。
-
中药炮制学
概述:中药炮制学:1.学科名;2.同类同名科教书籍。是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等的中药学科。其任务是遵循中医中药理论体系,在继承中药炮制技术和理论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其进行研究、整理,逐步搞清炮制原理,改进炮制工艺,制订质量标准,提高饮片质量,提高中医临床医疗效果。
-
社会心理防治
社会心理防治指针对社会、心理致病因素所采取的群体性和社会性的防治措施,属社会医学、行为医学或社会心理学范畴的概念。莱威(Levi)等人根据对塞里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社会心理因素致病的模式简图,说明了大多数社会心理因素致病的机理。认为如果社会心理因素反应过强、持续或经常出现,就会使机体出现疾病。
-
中药药剂学
概述:中药药剂学:1.学科名;其研究和论述的中心内容是:如何根据中医临床用药要求和中药药料的性质以及生产、贮藏、运输、携带与服用等方面的需要,将中药制备成适宜的剂型,并指导合理应用。
-
类经附翼
《类经附翼》为书名。明·张介宾撰。2卷主要介绍“易理”在医学上的应用;《类经附翼》为作者所编撰《类经》的补充。卷二律原,根据古音理论与医理相联系;卷三求正录,着重发挥了作者所倡导的养阳理论;卷四针灸赋,编集前贤多种针灸歌赋。现有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的《类经图翼》(附刊)本。
-
角色
角色又称角色,原属戏剧用语,指在舞台上所扮演的人物。本世纪2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米德首先将这一术语引入社会心理学,称为社会角色。(2)在群体生活和社会关系体系中所特有的位置和身份;(3)个体实现社会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认为人是社会期望的各种角色的总和,是符号互动中的尝试与创造的结果。
-
董景昌
原籍山东。在台湾传授家传针法,因为由他传授的穴位并不在传统十四经穴所记载的范围内,但有疗效,因此被称为董氏奇穴。董景昌先生自成一套独特的经络腧穴理论,在放血治疗方面特别擅长。但他并不排斥传统针灸理论与技术,经常鼓励弟子学习传统十四经针灸手法,临床时也常以十四经穴配董氏奇穴而发挥疗效。
-
中药制剂学
中药制剂学是研究将中药制成适宜剂型,以适应医疗或预防需要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它既继承了传统的中药制剂方法,并且用现代科学的理论技术,来研究中药剂型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操作及剂型质量控制等,以及创立某些改进剂型及新剂型,从而制备均匀、稳定、有效的中药剂型,以满足临床用药及保健的需要。
-
本草问答
《本草问答》为药物学著作。清·唐宗海撰。刊于1893年。本书乃唐氏和他的学生张士让就本草学中的一些理论问题所作的问答整理而成。书中对于中西医药的不同理论观点,以及中药药性对人体医疗的相互关系等,均作了探讨。现有《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本。
-
中医多学科研究
中医多学科研究即在中医学基本理论的指导下,根据中医理法方药学术体系的全面要求,依靠、借鉴和引入包括现代医学在内的现代科学各学科的先进方法、技术和理论,对中医学各个领域进行全面、深入的科学论证、阐释、发掘、探索和研究。
-
幼科心法保赤存真
《幼科心法保赤存真》即《保赤存真》。又名《医林枕秘保赤存真》、《幼科心法保赤存真》。清·余含棻撰于1834年。本书就儿科疾病的证治理论与方药作了较全面的介绍。特别对于儿科学中的一些理论问题,如小儿体质的属性及治法、惊风病的名称以及麻痘病的治法等,均提出了个人的见解,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阴阳脉死候
《阴阳脉死候》为新出土古佚医学帛书。全文约百余字,主要论述在三阴脉与三阳脉疾病中所呈现的死亡症候及有关理论。还引述了养生理论及根据脉象而决定治疗方针等。本书原缺书名,整理者根据其内容命名。1984年湖北张家山汉墓出土的竹简本《脉书》,包括了《阴阳脉死候》的内容,两者可相互校补订正。
-
保赤存真
又名《医林枕秘保赤存真》、《幼科心法保赤存真》。清·余含棻撰于1834年。本书就儿科疾病的证治理论与方药作了较全面的介绍。特别对于儿科学中的一些理论问题,如小儿体质的属性及治法,惊风病的名称以及麻痘病的治法等,均作了系统而深入的论述,并提出了个人的见解,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经验方法
经验方法是在实践中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仪器获取科学事实和感性认识的方法。主要是观察方法和实验方法等。是自然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最基本方法之一,它使人们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是形成、检验和发展科学假说和理论的实践基础。
-
金生水
金生水为五行理论之一。用五行相生理论来解释内脏之间相互滋生或促进作用的关系。五行之中,肺属金,肾属水,金有资生、助长水的作用,用金生水说明肺对肾的资助关系。
-
痘科正传
《痘科正传》痘疹专著。清·沈巨源撰。刊于1696年。卷一——二论痘症各期的症治、对痘疹各期证状述之较详、辨之亦明。卷三——五集引古今治痘理论与医方。作者于痘疹理论,宗费启泰《救偏琐言》一书;在治疗上,对攻下之法尤为重视。
-
系统生物学
系统生物学是不仅分析构成生物系统的各个因素的活动状态(称为单位过程unitprocess),而且还要以构成整体因素动态的相互关系和整个系统为对象,来进一步阐明更高级的生物学特性,系统生物学就是从整体观点来综合研究这种特性的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这是从1960年代后半期起发展起来的。
-
痘治理辨
《痘治理辨》痘疹专著。明·汪机撰。刊于1531年。本书专论痘疹、对前贤高论颇多留意,尤为推崇魏直《博爱心鉴》的理论与治法。故罗列诸家治痘之论于前,而以魏氏理论辨之于后。书后并附痘图及痘方各二卷。现有《汪石山医书八种》本。
-
四诊客观化
四诊客观化指在中医传统诊断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和方法,使四诊搜集的资料规范化、数量化、科学化的研究课题,是中医诊断现代化的重要步骤。如计量辨证、电子计算机辨证论治、舌色仪、舌活体显微镜观察、舌血流测量仪、脉象仪及脉图分析等,均是这一大课题的组成部份。
-
延龄纂要
《延龄纂要》为养生类著作。清·罗福至撰。本书在继承《内经》养生学说的基础上,博采诸家之长,结合自己实践经验,将养生理论、有效方药及气功导引融为一体,形成综合性的摄生保健学说。其理论简洁精当,其方药冲和有效,其功法动静结合,故而切实可行,对养生保健有一定参考价值。
-
镶嵌理论
镶嵌理论mosaictheory(1)为了弥补超滤理论和磷脂理论的缺陷,内桑森(A.Natbansohn,1904)提出了一种细胞膜的镶嵌结构理论。这种理论把细胞膜看成是由磷脂和蛋白质镶嵌形成的。各镶嵌因素的大小是通透分子面积的数千倍。细胞膜的选择通透性之所以随生理条件改变,是因为镶嵌结构的胶体性质改变的缘故。
-
辨别学习
辨别学习指区别两个或两个以上刺激的学习。在对成年人两个刺激时,只需要运用语言进行听和答即可,但对很小的小孩和动物是做不到的。此法曾用于动物感觉的研究(称学习法),但在心理学方面,特别是在美国,这成为围绕“学习”理论的妥当性的争论点之一,并大力研究鼠的辨别学习过程。
-
程士德
程士德教授(1919—)男,汉族,江苏省南通市人。著名中医学家,《内经》学专家。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师带徒名老中医。长期从事中医学基础理论和《内经》教学、科研、临床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内经》“时脏阴阳”理论。主持与指导的科研项目曾获市级科技成果奖。出版专著、教材13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
甘露点滴
《甘露点滴》为蒙医书。伊舍巴勒只尔用藏文著于18世纪。重点论述各科疾病的临床治疗以及温泉浴等治疗技术。并对“六基证”理论作了进一步论述。现存木刻本。
-
食性
食性为养生学术语。指食物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等性能。包括食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升降浮沉、归经、主治、配伍、禁忌、用量、用法及食物的产地、采集、贮藏、加工、烹调等。与“药性”理论相似。
-
中药制剂分析
概述:中药制剂分析:1.学科名;2.同类同名的科教书籍。运用现代分析理论、分析方法和技术研究中药制剂质量及质量控制的一门应用学科。主要内容是根据中药制剂处方和生产工艺,找到适宜的主要检测成分的鉴别和检测方法的能力,根据药品质量标准,对中药制剂进行质量控制和检测。
-
上手医
上手医古代医生的一种职称。指医学理论与技术较高的医生。始见于晋代。其时医学教育已露端倪,在政府组织下,将医学理论及医疗技术较高的上手医们的子弟组织起来,令助教部教之。这是中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开端。
-
理法方药
理法方药是将中医理论、诊法、治法在临床实践中综合应用的思维方法,涵盖诊治全过程的四个基本内容。方,指方剂;药,指药物。即明确病因病机,确定预防措施或治则治法,组方遣药。
-
针灸经典理论阐释
《针灸经典理论阐释》为书名。赵京生著。本书主要就《内经》《难经》中有关针灸的重要概念、概论、方法和应用等经典理论问题,从其形成演变过程、思维方式、理论体系和文字考证等角度,探究其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原本涵义、内容特点、相互关系、学术意义、临床价值,分析其对后世针灸理论发展的影响,有作者独到的见解认识。
-
持续活动理论
该理论认为,若想老年期享有愉快的生活,最基本的原则是使老牛人保持与社会接触,继续以往中年期的一切活动:即使退休了,仍需以退而不休的做法,在活动中获得充实感,从而避免因退休而来的失落与寂寞。老化研究另外两种理论为减少参与理论(disengagementtheory)和连续性理论(continuitytheory)
-
MSST
平均单个细菌存活时间为消毒专业基本术语。在一定范围内,消毒作用的时间和存活菌数之间呈对数函数关系: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存活菌数呈对数减少,试验菌数减少到1个菌的理论时间,即为MSST。平均单个细菌存活时间是测定消毒剂对微生物杀灭作用的指标。
-
八脉隶乎肝肾
八脉隶乎肝肾指主要以经络理论为依据,强调奇经八脉与肝肾的联系的论点。这种论点在临床上有一定指导意义。出自清·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
-
子午流注难说
《子午流注难说》为书名。吴榷仙著。1958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首列子午流注环周图。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为本输穴说难;下卷主要介绍针刺补泻手法、针效、针灸禁忌等基础理论。
-
五养说
“五养说”即养心、养肝、养脾、养肺、养肾的理论。见吴亦鼎《神灸经纶·卷之一》转引《寿世青编》。
-
外科病症针灸治疗实践
《外科病症针灸治疗实践》为书名。阎翠兰著。2008年9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介绍了100余种外科病症针灸治疗的理论、观点、方法。
-
耳针的应用
《耳针的应用》为书名。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编著。1959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本书简要说明耳廓与经脉的关系、耳针治病的理论依据、耳廓解剖、耳廓针刺部位、针刺手法以及应用范围等。
-
两仪
两仪原指天地,后引申为阴阳二气。《易·繁辞》:“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均由“一一”(阴爻)和“一”(阳爻)符号组成。形成了《周易》以阴阳为核心,八卦物象为基础的符号象征体系。是中医理论形成的基础。
-
针灸速成临证歌要
《针灸速成临证歌要》为书名。杜云喜编著。1996年3月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分为五部分,前三部分主要讲针灸的基本理论,即“理、法、经、络、穴”,后两部分扼要介绍了针灸临症诊断、治疗方法,即“症、方和针灸术”。
-
张叔承
张叔承即张三锡。张三锡为明代医家。字叔承,别号嗣泉。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人。王肯堂的弟子,曾博采群书,汇集成《医学六要》一书,首卷为《经络考》,对经络理论有所考证和发挥。
-
现代针灸学概论
《现代针灸学概论》为书名。袁其伦编著。1990年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出版。本书以现代科学观点结合传统针灸理论,探讨了经络体系的本质、针灸针麻原理,并介绍了现代针灸诊疗方法及疾病治疗等。
-
现代针灸资料选集
《现代针灸资料选集》为书名。人民卫生出版社编辑出版,自1958~1960年先后出版4集。内容多为20世纪50年代国内期刊发表的针灸论文资料,包括理论探讨和临床经验总结等。
-
易陈而难入
易陈而难入意谓谈论理论比较容易,要在技术上达到精妙深入的地步很难。陈:陈述、宣扬。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
-
实用针灸学
《实用针灸学》为书名。1.师怀堂编撰。1978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书载针灸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各种病症的针灸配方及部分治验。2.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编。1981年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3.田占元编撰。4.陈光昌撰。刊于1932年。现有民国宁波东方针灸学社铅印本。
-
实用针灸经验处方手册
《实用针灸经验处方手册》为书名。杨元德编。2003年3月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该书介绍了与针灸处方有关的一部分针灸的基本理论(经络)、基本知识(腧穴)、基本技能(手法)。重点写明针灸处方的原则与常见病、疑难病的针灸处方,每病举出毫针的3~包括家传与笔者的经验处方。
-
实用针灸推拿手册
《实用针灸推拿手册》为书名。胡兴立著。2003年8月学苑出版社出版。该书以简明的中医、经络、针灸、推拿等有关理论为上篇,以100余种各科杂病的针灸,推拿治疗为下篇。
-
楼全善
楼全善即楼英。楼英为明代医学家。一名公爽,字全善。萧山(今属浙江)人。著有《医学纲目》一书,其中载针灸基本理论和治法,所论经络,有独自见解。
-
魏稼
魏稼为现代针灸学家。受业于针灸名家赵尔康、徐少廷门下。后供职于江西中医学院。学验具富,在针灸文献及理论方面研究尤深。曾主编《各家针灸学说》《中国针灸荟萃·针灸医案》等。现任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针灸学会常委,中国国际针灸考试委员会委员,江西中医学院教授等职。
-
太商
太商为运气学说术语。出《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按五音建运理论,商代表金运,故太过的金运称为太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