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肩背
肩背为经外奇穴名。出《芒针疗法》。位于侧颈部,锁骨上窝中央上约2寸,斜方肌上缘中部。主治肩背神经痛、肩胛风湿症、项背部肌肉疼痛及痉挛等。一般用芒针,针尖向下透过斜方肌,直达陶道穴或身柱穴。
-
肩外俞
分布着第一、二胸神经后支内侧皮支,副神经,深层为肩胛背神经。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斜方肌表面的背深筋膜入该肌,继进至肩胛提肌。肩外俞穴位近于肩胛上廉,故治肩胛痛、周痹、寒痛至肘。如肩背酸痛、肩胛神经痛、颈项强急、落枕、肘臂冷痛等。向外斜刺0.3~或艾条灸5~肩外俞配后溪、天宗、肩井、大椎,治肩背疼痛。
-
巨骨
巨骨位于肩端上,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分布着锁骨上神经后支,副神经分支,深层有肩胛上神经。巨骨穴主治病证:巨骨穴主治肩背及上臂疼痛,肩臂挛痛,冈上肌腱炎、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伸展及抬举不便,半身不遂,瘰疬,瘿气,惊痫,瘾疹,吐血,胃出血,瘿气,颈淋巴结核,高热痉挛,下牙痛等。
-
附分
附分穴主治肩臂、上肢等疾患:如肩背拘急,颈项强痛,肘臂麻木不仁,肘臂麻木,肩背拘紧,现代又多用以治疗肩背神经痛,冈上肌腱炎,颈椎病,颈部肌肉痉挛,肋间神经痛,副神经麻痹,肺炎,感冒等。有颈横动脉降支及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外侧支。布有第一、二胸神经后支的外侧皮支,深层为肩胛背神经;艾灸附分10~
-
肩中俞
肩,指肩背。针经皮肤、皮下组织,穿斜方肌表面的背部筋膜入该肌,依序深进其深面的小菱形肌及肩胛提肌相重叠部分。布有第一、二胸神经后支内侧皮支及副神经,深层为肩胛背神经及颈横动、静脉。肩外俞、肩中俞二穴惧在肩下,近于督脉,督脉居背部正中,有宣肺解表、疏经活络作用。肩中俞配大椎、肩井、支沟,治肩背疼痛。
-
曲垣
概述:曲垣为经穴名(qūyuánSI13)。正坐取穴。分布着第二胸神经后支外侧支,副神经,深层为肩胛上神经肌支。主治病症:曲垣穴主治肩胛部疼痛,拘挛,肩背疼痛,颈项强急,冈上肌腱炎,肩关节周围炎,肩胛痛,肩周炎,偏瘫,肩胛拘急痛闷,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疾病,呼吸困难等。曲垣穴配秉风、天宗、曲池治偏瘫。
-
火形之人
火形之人为“阴阳二十五人”之一种类型,出《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其外貌特征为“赤色,广 ,锐面,小头,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不)安地,疾心,行摇,肩背肉满。”性格特征为“有气轻财,少信多虑,见事明,好颜急心。”体质和发病特点为“不寿暴死,能(耐)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
-
背痛
《类证治裁·肩背手臂痛》:“肾气逆冲,挟脊而上攻背痛者,系督脉主病,治在少阴。因痰饮流注者,宜导痰汤;《症因脉治》卷一:“外感肩背痛之症,背痛肩痛,发热不恶寒,反恶热,烦躁不宁,便闭便赤,口渴唇焦,此火邪伤肺之症也;内伤肩背痛指因肺气不足或肺气壅阻,劳力损伤,积热上熏所致的肩背痛。
-
三焦俞
三焦俞具有调理三焦,利水强腰的功效。治胀满,膈塞不通,呕逆,饮食不化,肩背急,腰脊强,少腹坚硬,注泻下痢,目眩,头痛,妇人癥聚。三焦俞主治中、下焦疾患:如呕吐,呃逆,饮食不化,胸腹胀满,肠鸣泄泻,黄疸水肿,食少身瘦,头痛目眩,腰脊强痛,妇人瘕聚,小便不利,尿血,消渴,遗尿,遗精等。腰背疼痛。
-
大仓窬
概述:大仓窬为经穴别名,即三焦俞。治胀满,膈塞不通,呕逆,饮食不化,肩背急,腰脊强,少腹坚硬,注泻下痢,目眩,头痛,妇人癥聚。三焦俞主治中、下焦疾患:如呕吐,呃逆,饮食不化,胸腹胀满,肠鸣泄泻,黄疸水肿,食少身瘦,头痛目眩,腰脊强痛,妇人瘕聚,小便不利,尿血,消渴,遗尿,遗精等。腰背疼痛。
-
颈深丛神经阻滞术
名称:颈深丛神经阻滞术适应证:颈深丛神经阻滞术适用于:1.适用于颈部手术麻醉,如甲状腺手术、锁骨骨折固定、颈动脉内膜剥除、颈椎病及颈深部软组织手术。3cm之间,表示针尖已触及横突后结节,患者可有酸胀感,回吸无血、无脑脊液后即可注药。亦可应用2%普鲁卡因30ml+1%丁卡因4ml+NS6ml加1∶1000肾上腺素0.1~
-
附兮
附兮为穴名。见《琼瑶神书》。“兮”乃“分”之误,即附分。附分为经穴名(FùfēnBL41)。出《针灸甲乙经》。为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俯伏或俯卧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竖脊肌。有舒筋活络的作用。如肩背拘急、颈项强痛、肘臂麻木不仁等。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
-
肘后
肘后人体部位名。指肘部之外缘。《灵枢·论疾诊尺》:“肘后独热者,肩背热。”张景岳注:“肘后,外廉也。手太阳之所行,故应于肩背。”
-
魂户
分布着第二、三胸神经后支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及肩胛背神经。魂户穴主治病证:魄户穴主治肺脏及局部疾患,如肺痨,咳嗽,气喘,颈项强,肩背痛,呕吐,感冒,肺结核,虚劳,颈项强痛,咳血,项强,现代又多用魄户穴治疗肺结核,支气管炎,肩背神经痛,哮喘,肺不张,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肩背上臂部疼痛或麻木等。
-
魄户
魄户穴主治肺脏及局部疾患,如肺痨,咳嗽,气喘,颈项强,肩背痛,呕吐,感冒,肺结核,虚劳,颈项强痛,咳血,项强,现代又多用魄户穴治疗肺结核,支气管炎,肩背神经痛,哮喘,肺不张,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肩背上臂部疼痛或麻木等。分布着第二、三胸神经后支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及肩胛背神经。呕吐烦满,魄户主之。
-
中热
1.中暑病;以暑邪中人先从太阳开始,故称太阳中暍。《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喻昌《医门法律》:“暍者,中暑之称。”治当移患者至凉爽通风处,法当清暑、解热、开窍,先用辟瘟丹、消暑丸灌服,后用益元散、白虎汤、清营汤等。《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中热,肩背热。”
-
阳黄·胆腑郁热证
定义:阳黄·胆腑郁热证(yangjaundicewithsyndromeofheatstagnationingallbladder)是指湿热郁于胆腑,以身目发黄鲜明,右胁剧痛且放射至肩背,壮热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呕逆,尿黄,便秘,舌红,苔黄干,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阳黄证候。《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
-
豁痰汤
《万病回春》卷五:豁痰汤:处方:半夏(制)栀子(炒)各3克陈皮海桐皮枳壳各2.4克桔梗赤芍苍术(制)香附各2.1克茯苓(去皮)1.8克川芎姜黄各1.5克甘草0.6克功能主治:治肩背疼痛。用法用量:水煎,加竹沥、生姜汁服。风痰吐涎,加防风:结痰,加瓜蒌仁;湿痰,加白术;热痰,是肺热不己,吐出成块,加山楂、天花粉。
-
风头旋
概述:风头旋为病证名。亦因痰水在于胸膈之上,犯大寒,使阳气不行,令痰水结聚,而阴气逆上,风与痰相结,上冲于头,则令头旋也。”《圣济总录》卷十七:“风头眩,肩背拘急,肢节疼痛,鼻塞耳鸣,面赤咽干,心忪痰逆,眼目黑花,当风泪出。”参见风热眩运、风寒眩晕、风痰眩晕:风热眩运为病证名。如刘河间主风火。
-
头风旋
亦因痰水在于胸膈之上,犯大寒,使阳气不行,令痰水结聚,而阴气逆上,风与痰相结,上冲于头,则令头旋也。”《圣济总录》卷十七:“风头眩,肩背拘急,肢节疼痛,鼻塞耳鸣,面赤咽干,心忪痰逆,眼目黑花,当风泪出。”治宜疏风清热,用羌活汤、荆黄汤等方。寒邪眩晕,症见身热无汗,恶寒拘紧,头痛身痛,时时眩冒。
-
羌活
羌活为眼科常用祛风散寒药,具有解表散寒,祛风止泪,胜湿止痛的功效:(1)用于外感风寒所致迎风冷泪。节间延长,形如竹节状,习称“竹节羌”。鉴别: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5ml,超声处理20分钟,静置,取上清液作为供试品溶液。浸出物: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5.0%。
-
七宣丸
或脚气冲心,烦愦闷乱,头旋昏倒,肩背重痛;《魏氏家藏方》卷八方之七宣丸:组成:木香(不见火)1两,羌活1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川芎1两,诃子(去核)半两,大黄(蒸一次)半两,当归(去芦)半两。主治:《云歧子保命集》卷下方之七宣丸治伤寒汗下后,里急后重下利,胃实,大便秘结。
-
人参顺气散
疏通气道。或脾胃不和,心腹刺痛,胸膈痞满,倦怠少力,霍乱转筋,吐泻不止,胎前产后。《活人书》卷十七:组成:麻黄(去节称)1两半,干葛1两,白术1两,甘草1两(炙),桔梗(去芦)1两,人参1两,干姜半两(炮),香白芷1两主治:伤寒头痛,憎寒壮热,四肢疼痛,风邪上攻,头目昏痛,耳鸣目眩,鼻塞,肉瞤拘急。
-
白游风
白游风为病证名。赤白游风多为脾肺燥热,或表气不固,风邪袭于腠理、风热壅滞,营卫失调所致。临症常突然发作,游走不定,皮肤光亮、浮肿,形如云片,触之坚实,自觉灼热,麻木及轻度微痒,多发于口唇、眼睑、耳垂或胸腹,肩背等处。治宜散风清热利湿,佐以调和营卫,内服消风散化裁,外用玉露散或金黄散外敷。
-
肘热
肘热证名。肘部或肘前后有发热感觉。《灵枢·论疾诊尺》据以诊知人体发热的部位:“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肘前独热者,膺前热;肘后独热者,肩背热。”
-
失颈
见《伤科补要》卷二。又名失颈、落枕、项强。症见颈部酸痛不适,俯仰转动不灵;重者疼痛延及患侧肩背及上肢,头向一侧歪斜,并有患侧颈部压痛。治疗以按摩、针刺为主,并可配合热敷、温熨。因外邪所致者可内服蠲痹汤;外伤所致者,宜复元活血汤;日久不愈者,宜六味地黄丸。
-
胛缝
胛缝为经外奇穴名。出《医学纲目》。位于肩胛骨脊柱缘,当上、下角处。左右计4穴。主治肩背连胛痛、肩胛风湿痛等。一般直刺0.3寸;可灸。
-
足胫肿痛
足胫肿痛证名。两脚小腿部肿胀疼痛。多因风湿,或湿热下注所致。《寿世保元·脚气》:“风湿气,足胫肿痛。”“湿热脚气为病,肢节烦痛,肩背沉重,胸胁不利,兼遍身疼痛。”参见脚气、足胫痛条。
-
阴痹
指发于阴分的痹症,如骨痹之类。《黄帝内经灵枢·五邪》:“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指阴邪所致的痹证,如寒痹之类。病因病机:感受阴寒之邪所致。《黄帝内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厥阴有余病阴痹。”王冰生:“阴,谓寒也。
-
头风眩运
头风眩运为病证名。《医碥·眩晕》:“痰涎随风火上壅,浊阴干于清阳也,故头风眩晕者多痰涎。”如防风通圣散加半夏等。见《医学正传·眩运》。《杂病源流犀烛·头痛源流》:“风痰闭壅眩晕,必胸膈痞塞,项急,肩背拘倦,神昏多睡,或心忪烦闷而发。”治宜祛风化痰。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天麻丸、白附子丸等方。
-
膺中外俞
膺中外俞指云门、中府穴。《灵枢·五邪》:“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俞。”《类经》注:“膺中外俞,云门、中府也。”
-
瞀
《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头卒大痛目瞀凶”。《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肩背瞀热”。昏蒙·瞀:瞀指昏蒙、昏迷。《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热瞀瘛,皆属于火。”眩晕·瞀:瞀指眩晕、昏闷。《黄帝内经灵枢·经水》:“是动则病肺胀,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
-
虾蟆瘟
《古今医鉴·温疫》:“病者大小无异,大抵使人痰涎壅盛,壮热如火,头痛身痛,项强睛疼,声哑腮肿,俗呼浪子瘟,或称虾蟆瘟。《景岳全书·瘟疫》:“大头瘟者,以天行邪毒客于三阳之经,所以憎寒发热,头目颈项或咽喉俱肿,甚至腮面红赤,肩背斑肿,状如虾蟆,故又名虾蟆瘟。”治疗宜用参苏饮、人参败毒散等方。
-
扑蛾痧
扑蛾痧为病名。《痧症全书》卷中:“痰涎壅盛,喘急如锯,痛若喉蛾,但喉蛾内肿胀,痧只痛而无肿胀,形若急喉风,但喉风痛而不移,痧痛则无一定,且痧有痧筋可辨也。”或夏日湿热,郁遏于经隧;外治用刮法、刺法、推拿法,内服平安散、武侯行军散、散痧汤等。痧证有热痧、寒痧、暑痧、瘟痧、阳痧、阴痧、绞肠痧等。
-
艾灸
概述:艾灸(moxa-woolmoxibustion)是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制成艾炷或艾条,点燃后熏熨或温灼体表腧穴的灸法。艾灸的分类:因艾绒制成的形式及运用方法的不同,艾灸可分艾炷灸、艾卷灸、灸器灸等。临床上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方法。久病体质虚弱,艾炷宜小,壮数宜少。见清·雷少逸《灸法秘传》。详见温灸器灸条。
-
瘟疫青喉
瘟疫青喉病名。系指喉色纯青,似有黄疱并起,细看即隐,肩背疼痛的病证。《喉科种福》卷三载:“相传此为不治,故未立方。”
-
阳光
概述:阳光穴为经外奇穴名。阳光穴的发现:在手背靠近腕部有两个治疗腰痛的穴(腰痛点),万方琴想如果能够用一针一穴治病,肯定优于两针两穴,于是试着在两穴之间取穴,没想到效果非常好,而且治病非常方便,伸手就能治病。针刺治疗:取双侧阳光穴,进针以后得气,再提插捻转,以补为主,留针20分钟左右。
-
木形之人
木形之人为“阴阳二十五人”之一类型,出《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其外貌特征为“苍色,小头,长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性格特征为“有才,好劳心,少力,多忧劳于事。”体质和发病特点为“能(耐)春夏不能(耐)秋冬,(秋冬)感而病生。”
-
青龙探爪
青龙探爪导引功法名。方法为:两手握拳置于两腰,上体偏转,一手沿胸壁伸向对侧,五指伸开,掌心向上,再旋臂翻掌,上体前俯,掌绕过膝,握拳收回腰际。《易筋经》:“肩背用力,平掌探出,至地围收,两目注平。”
-
肉极
又曰,至阴遇病为肌痹,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其偏虚寒者,症见体重怠惰,四肢不欲举,不嗜饮食,动则关节痛,右胁下痛引肩背不可转动。1.指气极、血极、筋极、肌极、骨极、精极六种病证(见《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3.指气极、肺极、脏极、筋极、骨极、肉极六种病证(见《奇效良方·痨瘵门》)。
-
失荣·瘀毒化热证
伴形体消瘦;辨证分析:病患较久,正虚邪胜,痰凝气滞血瘀日甚,故肿块日久不消,逐渐长大,隐隐作痛,肤色紫暗,肿块融合;痰郁化热,血肉腐败,故肿块溃烂;治法:失荣·瘀毒化热证治宜益气养荣,疏肝散结。见《外科正宗》卷四。又名失营。失荣相当于西医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癌和原发性恶性肿瘤。
-
土形之人
土形之人为“阴阳二十五人”之一种类型,出《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其外貌特征为“黄色,圆面,大头,美肩背,大腹,美股胫,小手足,上下相称,行安地。”性格特征为“安心,好利人,不喜权势,善附人。”体质和发病特点为“能(耐)秋冬不能(耐)春夏,春夏感而病生。”
-
脾咳
脾咳为病证名。多由脾虚土不生金或脾胃湿热逆熏于肺所致。《黄帝内经素问·咳论》:“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阳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参见脾经咳嗽、内伤咳嗽条。②十咳之一。见《诸病源候论·咳嗽病诸候》。症见咳而涎出不止,咳引少腹。③五嗽之一。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拍打法
拍打法推拿手法名。具有促进气血运行,消除肌肉疲劳以及解痉止痛等作用。拍打法操作要领:操作时手指自然并拢,掌指关节微屈,平稳而有节奏地拍打患部。拍打法临床应用:拍法适用于肩背、腰臀及下肢部。对风湿酸痛,局部感觉迟钝或肌肉痉挛等症常用本法配合其他手法治疗,具有舒筋通络,行气活血的作用。
-
瞀重
瞀重郁热沉重。《素问·气交变大论》:“民病肩背瞀重。”
-
瞀热
瞀热证名。指闷乱烦热之状。《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阴司天,客胜则鼽嚏颈项强,肩背瞀热,头痛少气,发热耳聋目瞑,……”“少阴在泉,客胜则腰痛,尻股膝髀腨胻足病,瞀热以酸,胕肿不能久立……”
-
伤风腰痛
概述:伤风腰痛为病证名。风腰痛因风邪伤于肾经所致的腰痛如掣,或左或右,痛无定处,或连肩背,或牵引两足,或见寒热,脉浮。可用独活寄生汤、五积散、小续命汤等方。风腰痛有风寒腰痛、风热腰痛、风湿腰痛之分。《诸病源候论·腰背病诸候》:“凡腰痛病有五…见《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或见发热恶寒,自汗身重;
-
肾邪
肾邪病因学名词。指位于肾脏的病邪。五邪之一。《灵枢·五邪》:“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难经·十难》:“心脉沉甚者,肾邪干心也。”
-
箭风痛
箭风痛病名。俗称鬼箭打。指痛风一类的疾患。多由于气血不足,外感风邪,壅郁脉络所致。症见头项、肩背、手足、腰(月少)、筋骨疼痛。治宜内服白薇煎(东白薇二钱、泽兰叶三钱、穿山甲片一钱,炒黄研,用好酒煎服);外用炒山栀、桃头敷患处。
-
失枕
失枕为病名。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又名失颈、落枕、项强。症见颈部酸痛不适,俯仰转动不灵;重者疼痛延及患侧肩背及上肢,头向一侧歪斜,并有患侧颈部压痛。治疗以按摩、针刺为主,并可配合热敷、温熨。因外邪所致者可内服蠲痹汤;外伤所致者,宜复元活血汤;日久不愈者,宜六味地黄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