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
《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其收齐。”原文指收气与长、化之气相平,意即收气正常。居齐上为逆,居齐下为从。”(音jì济)·齐:齐音(jì济)。《黄帝内经素问·玉版论要》:“必齐主治。”《黄帝内经灵枢·终始》:“其时为齐。”齐,指针刺的刺数和深浅的程度。古以针为砭剂,相当于服药的剂数。
-
砭剂
《新唐书·儒学传序》:“武为救世砭剂,文其膏梁与?”或指用砭石调治疾病,张介宾注《黄帝内经灵枢·终始》:“齐,剂同,药曰药剂,针曰砭剂也。春夏阳气在上,故取毫毛皮肤,则浅其针;秋冬阳气在下,故取分肉筋骨,则深其针,是以时为齐也。”
-
必齐
齐,通剂。必齐指必须服用的药剂。《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必齐毒药攻其中。”《黄帝内经素问·玉版论要》:“必齐主治。”一说:必为火之形近误字,必齐即火齐。
-
新奥斯曼人
新奥斯曼人(YoungOttomans)奥斯曼帝国新奥斯曼人协会的参加者和支持者。协会主席是克里木战争时土军总司令奥梅尔帕夏。1888)、政论家齐亚(1825~1880)和阿利.1876年新奥斯曼人领导人之一米德哈特帕夏主持制定了奥斯曼帝国第一部宪法,并出任宰相,将新奥斯曼人的活动推向高潮。新奥斯曼人的立宪运动失败,组织瓦解。
-
肥人
肥人①三种肥壮人中的一种。其肩、臀、股等处肌肉坚实丰满。见《灵枢·卫气失常》。②肥胖的病人。《灵枢·终始》:“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齐;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齐。”
-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简表
附注:①这时期,主要有秦、魏、韩、赵、楚、燕、齐等国。③这时期,在我国北方和巴蜀,先后存在过一些封建割据政权,其中有:汉(前赵)、成(成汉)、前凉、后赵(魏)、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北凉、南燕、西凉、北燕、夏等国,历史上叫做“十六国”。公元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
-
太仓公
太仓公即淳于意。曾先后向公孙光、公乘阳庆等人学医,医术高明,尤其重视脉法的运用,治病每针药并用,取得较好的疗效。《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了他治疗25个病例的情况,其中既保存了西汉以前医学文献中的有关材料,又如实记录了他治疗疾病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成为我国最早的病案材料,当时称为“诊籍”。
-
王禹
王禹为西汉医家。系济北王府太医令,受王之遣,拜名医淳于意为师学医。尤精于鑱石针砭之术,精于经络理论。因任齐太仓长之职,故又称仓公或太仓公。学医于公孙光、公乘阳庆等医家。他治病必有“诊籍”,是我国最早的病案材料,其中多处记述针灸、经络及腧穴,还有以针灸治愈的病案。后授业予高期、王禹等,都为当时名医。
-
麻疹顺证
麻疹顺证麻疹患者正气充沛而邪毒较轻的表现。《瘄略》:“出瘄发热,时有微汗滋润,并汗、泪、鼻涕、唾、溺,此谓五液俱全,出时色红润,部位齐而透,此顺证也。”发热三四日开始出疹,先见于头、面,次及胸、背、四肢,疹点匀净,色泽红活,无其他合并证候。疹点在三天内透齐,渐次隐没,热退咳减,胃纳转佳,渐趋康复。
-
齐峰川椒散
《直指》卷二十一:别名:齐峰花椒散组成:红川椒4钱,樟脑2钱,赤小豆2钱,缩仁2钱,明矾(煅)1钱。主治:齿痛。用法用量:少许塞敷,咽不妨。制备方法:上为末。附注:齐峰花椒散(《医统》卷六十四)。
-
家传医秘
《家传医秘》综合性医书。二卷。清·齐有堂撰于1806年。本书记述了齐氏临证经验。上卷以八纲论病证,分经治病;下卷杂证诸法及药性。其中有效经验方及单方可供借鉴。现存清刻本。本书又收入《齐氏医书四种》中。
-
归茸酒
别名:归茸汤处方:嫩鹿茸(酥炙),当归身(酒洗)。制法:上锉。功能主治:痘疮已成,内虚,出齐而难胀,或已胀齐而难靥者;或气血大虚,痘既出,灰白色,及顶平不起,或陷伏者。摘录:《古今医鉴》卷十四
-
文挚
文挚为战国时期医家。深明心理治疗之作用。据《吕氏春秋》记载,曾以激怒患者的方法治疗齐闵王的病。齐闵王有疾,文挚视疾后,云需以怒激之始有可为,遂不解履床,衣王(月反)问疾,王怒不与言,文挚又以言激之,其疾果愈。终免受闵王之烹。
-
王遂
王遂为西汉时医家。为齐王侍医,讲究服食之道,后因服食致死。履贯欠详。尝任齐王侍御医。因体孱弱而自炼“五石”之药服食,后因中毒发疽而死。名医淳于意尝劝其停服未果,事见《史记·仓公传》。
-
方
方通常指方剂。《隋书·经籍志》:“医方者,所以除疾疚保性命之术者也。”剂,古作齐,指调剂。《汉书·艺文志》:“调百药齐和之所宜。”方剂是治法的体现,是根据配伍原则,总结临床经验,以若干药物配合组成的药方。
-
齿痕舌
齿痕舌是指舌体边缘凹凸不齐,留有被牙齿压迫的印迹的舌象。多见于脾阳虚,水湿不化或血气双亏。
-
头围
《中医药学名词》(2010):头围(headcircumference)是指小儿头部自双眉上最突出处,经过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新生儿约为34厘米,生后半年增加9厘米,后半年增加3厘米,第二年又增加2厘米,第三~《WS/T476—2015营养名词术语》:头围(headcircumference)是指右侧齐眉弓上缘经过枕骨粗隆最高点水平位置头部周长。
-
齐有堂
齐有堂即齐秉慧。齐秉慧(18世纪)为清代医家。字有堂。戎州(今四川兴文县西)人。年轻时经商,后弃商业医,编有《齐氏医书四种》(1806年刻行),包括:《医案》、《家传医秘》、《痢症汇参》、《痘麻医案》。
-
饱和投饵法
饱和投饵法(saturatedbaiting)是指第一代抗凝血类杀鼠剂毒饵的施药方式,即投放毒饵后,次日检查,补齐损耗,完全损耗的加倍补充,直到无鼠取食为止。
-
罗汉果猪肺汤
概述:罗汉果猪肺汤以罗汉果、猪肺等为主要原料,具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的功效,原料:罗汉果1个,猪肺250克,调味料适量。做法:将罗汉果洗净,打碎;把全部用料一齐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煮1~适用人群:罗汉果猪肺汤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百日咳属肺中燥热者。出处:《医疗保健汤茶谱》
-
半完全蛋白质
蛋白质是生命的存在形式,是维持生命的物质基础。人体的一切细胞组织都是由蛋白质组成的,蛋白质占人体重的15%。根据所含的氨基酸种类齐全与否,营养学把蛋白质分为三大类:完全蛋白质、半完全蛋白质、不完全蛋白质。如小麦、大麦中的麦胶蛋白。
-
幼
幼年龄幼小之时,《素问·上古天真论》:“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
易水学派
易水学派金元时期的医学派别。其代表人物为张元素。因张氏家居易水(今河北省易县)故名。该学派具有创新思想,认为“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今病不相能也。”该学派还重视致病的内因,尤其注意加强人体脾胃功能以驱除疾病。此派学说后由著名医家李杲加以发挥而创立了“补土派”成为金元四大学派之一。
-
叶德培
叶德培清代医家。江阴(今属江苏)人,生平欠详。其医疗经验与当时其他齐名医家同时收入《龙砂八家医案》中,其他七家为戚云门、王钟岳、贡一帆、孙御千、戚金泉、姜学山、姜恒斋。
-
郑虔
郑虔唐代名画家。字弱齐。郑州荥阳(今属河南)人。曾为广文馆博士。擅书画,又长于地理,山川险易、方隅物产、兵戍众寡亦无不晓。尝收集西域传入药物,撰成《胡本草》七卷,已佚。
-
折疡
折疡学科名。古外科分科之一种。《周礼·天官》:“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积药剂杀之齐(剂)。”指因折伤及并发疮疡之专科,或指折伤及其并发之疮疡等疾病。
-
麻科活人全书
《麻科活人全书》为麻疹专著。清·谢玉琼撰于1748年。本书系参考多种麻疹专著,予以删补编订而成。卷一总括麻疹及其辨证治疗、常用药物等;四介绍麻疹发病每个阶段的证候与变证的具体治法。每篇均有歌诀及论说,末附刘齐珍辑麻疹论及医案等。全书内容比较丰富。
-
唐安
唐安西汉医生。临菑(今山东淄博)人。淳于意之弟子,曾为齐王侍医。
-
深师
深师南北朝时宋齐间医家。僧人。善治气病。曾选录支法存等诸家有关药方,辑成《僧深药方》(或《深师方》)三十卷,已佚。部分佚文存《外台秘要》、《医心方》等书。
-
齐秉慧
齐秉慧(18世纪)为清代医家。初习儒,后因多病,未获良医,遂自行研治,阅《薛氏医案》,选其中补益方自治而见效,服数百剂竟愈。临证主张严格辨证,于痨瘵、咳血、下痢、痘疹诸症,均有所研究。编有《齐氏医书四种》(1806年刻行),包括:《医案》、《家传医秘》、《痢症汇参》、《痘麻医案》。
-
麻出红肿
麻出红肿病证名。指麻疹透齐,疹子红肿太甚者。为毒火壅遏所致。治宜清热解毒。用银翘散去芥穗、豆豉,加紫草、紫花地丁。
-
刘休
刘休为南北朝宋齐官吏。字弘明。沛郡相(今安徽濉溪)人。多才艺,知医,尤善食疗之术。尝为附马都尉,并袭南乡侯之称。建元初(479)为御史中丞。撰有《刘休食方》1卷,今佚。
-
顾欢
顾欢南北朝时南齐医生。字玄平,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好道术,嗜儒、道之书,隐居不仕。齐太祖辅政,欲征之为扬州主薄,辞而不就。性仁爱,通医术,治病除用医药外,兼用迷信术。
-
龚庆宣
龚庆宣南北朝时齐梁间外科医家。晋末,刘涓子姊适龚庆宣从叔祖,涓子寄姊书,并予丹阳薄纸本写《刘涓子鬼遗方》一卷。龚氏家世能为治方,而不传,其孙道庆与庆宣邻居,情颖异常,临终见家有神方,儿子幼稚,遂将方书传予庆宣,庆宣既好方书,受而不辞,自得此方,所治皆愈,谓天下神验。
-
发瘤
发瘤为病名。出《外科正宗》卷二。生于耳后发下,软小高突,不痛不痒。治法:以针刺破瘤体,粉发齐出。即皮样囊肿。宜结合全身情况辨证施治。
-
敦敏
敦敏诚实而聪明。《素问·上古天真论》:“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王冰注:“敦,信也;敏,达也。”
-
丁尧臣
丁尧臣为清末医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喜抄录经验医方,常向人索取验方,相识者亦多以良方见示。曾奔驰齐、鲁、燕、赵,周历塞上垂30年,而萃集医方以千数,依法施治,无不应手奏效,以故求方者益多。光绪六年(1880)选其屡验而极简便者,刻成《奇效良方》(又作《集选奇效简便良方》)4卷。
-
齿疏
齿疏证名。系指牙齿疏豁、排列不齐的病证。又名齿豁,详见该条。
-
程崙
程崙明代医家。字原仲,号星海。新安(今安徽徽州地区)人。因病中断举业,遂留心于岐黄术,悉心研究历代名医著述,自学七载而通其术。后负笈游医吴、楚、梁、宋、燕、赵、齐、鲁等地二十余载,名闻于时。每治验,必录而藏于箧。后由方天衢编为《程原仲医案》六卷(1621年)。另集有《伤寒杂证》,未见传世。
-
盐酸比咯咪唑
药品说明书:别名:盐酸比咯咪唑,克敏唑适应症:用于治疗各种过敏性疾病。此外,本品还可用于治疗心律不齐,能延长心房不应期,可使心房扑动转变为窦性节律。肌注、静注:10~注意事项:副反应少见。规格:片剂:10mg;针剂:10mg、20mg。
-
保元回浆散
处方人参、当归、甘草、黄耆、白芍、米仁、茯苓。功能主治痘疹身凉体静,浆不满足,脓囊渐阔,收靥不齐。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摘录《救偏琐言·备用良方》《救偏琐言 备用良方》:方名:保元回浆散组成:人参、当归、甘草、黄耆、白芍、米仁、茯苓。
-
克敏唑
药品说明书:别名:盐酸比咯咪唑,克敏唑适应症:用于治疗各种过敏性疾病。此外,本品还可用于治疗心律不齐,能延长心房不应期,可使心房扑动转变为窦性节律。肌注、静注:10~注意事项:副反应少见。规格:片剂:10mg;针剂:10mg、20mg。
-
丹毒至效散
别名:至效散处方:黄丹1两,朴消1两,赤小豆(两头齐者,为末)半合。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小儿一切丹毒,及龙带发作。用法用量:井水调,以鸡毛刷。摘录:《活幼口议》卷二十
-
平顺清解饮
《救偏琐言 备用良方》:组成:桔梗、甘草、山楂、僵蚕、木通、连翘、红花、牛蒡、白芷、生地、炒占米百数粒。功效:稍能清解。主治:痘至起齐,不犯气虚,无甚血热者。
-
单层林
单层林是指把树木的树冠互相连接的林冠看作是单一层的森林。大体上也和同层林,齐层林等同义。与英语的single-layeredforest和德语einfachschi-chtigerForst大致相当。它比复层林和连层林的育林和利用技术较为简单,在经济方面有利条件居多,但损害地力,容易发生冻害、雪害、虫害等。多数人工针叶林属于这类林形。
-
杆菌
各种杆菌的大小、长短、弯度、粗细差异较大。1.3um),小的如野兔热杆菌(0.3~0.7um×0.2um)。菌体的形态多数呈直杆状,也有的菌体微弯。菌体两端多呈钝圆形,少数两端平齐(如炭疽杆菌),也有两端尖细(如梭杆菌)或未端膨大呈棒状(如白喉杆菌)。
-
马牙芦
马牙芦是指山参根茎脱落后留下的茎痕边缘较平齐,中心凹陷,形如马牙,称马牙芦。
-
延髓
延髓位于脑干的下部,其下界在平齐枕骨大孔处与脊髓相连。延髓腹面与脑桥之间有一横行的延髓脑桥沟。前正中裂两侧有纵行隆起的锥体,主要由大脑皮质发出下行的皮质脊髓束构成,在延髓和脊髓交界处,大部分纤维左右交叉,形成锥体交叉。锥体外侧的卵圆形隆起称为橄榄,内有下橄榄核。
-
Clemmensen还原
醛类或酮类分子中的羰基被锌汞齐和浓盐酸还原为亚甲基:此法只适用于对酸稳定的化合物。对酸不稳定而对碱稳定的化合物可用Wolff-Kishner-黄鸣龙反应还原。反应机理:本反应的反应机理较复杂,目前尚不很清楚。
-
Kiliani氰化增碳法
糖在少量氨的存在下与氢氰酸加成得到a-羟基腈,经水解得到相应的糖酸,此糖酸极易转变为内酯,将此内酯在含水的乙醚或水溶液中用钠汞齐还原,得到比原来的糖多一个碳原子的醛糖。反应实例:参考文献:[1]H.Kiliani,Ber.,1885,18,3066.[2]E,Fischer,Ber.,1889,22,2204.[3]H.Kiliani,Ber.,1886,19,221,767,772,1128,3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