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冰灰散
《何氏济生论》卷二别名冰炭散处方山栀仁、香白芷等分。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鼻衄不止。用法用量冰炭散(《嵩崖尊生》卷六)。
-
四物葵花汤
《保命集》卷下,名见《何氏济生论》卷七:组成:四物汤加熟地黄1两,当归1两。主治:经水少而血色和者。
-
治老痰丸
《何氏济生论》卷五:方名:治老痰丸组成:天冬1两,黄芩(酒炒)1两,海粉(另研)1两,芒消(另研)1两,蒌霜(炒去油)1两,香附(盐水浸,炒)5钱,连翘5钱,青黛2钱,橘红2两。主治:老痰。用法用量:为丸服。
-
秘方噙化丸
《何氏济生论》卷二:方名:秘方噙化丸组成:熟地、阿胶(蛤粉炒成珠)、五味子、贝母(去心)、杏仁(炒)、款冬花(去梗)、炙草、人参各等分。主治:久嗽不止。用法用量:噙化。制备方法:炼蜜为丸,如芡实大。
-
加味清中散
处方:山栀、川连、黄芩、石膏、升麻、白芷、甘草、橘红、桔梗、枳壳。功能主治:胃火作痛。用法用量:水煎,不拘时服。摘录:《何氏济生论》卷四
-
太极丹
《何氏济生论》卷二:组成:五倍子不拘多少。功效:生津止渴,宁嗽。主治:咳嗽。用法用量:每噙少许。制备方法:打碎去虫,煮白元米,如下酱法,干则再添,晒至如面筋状,或切薄片,或研细为丸。
-
秘传三仙丹
《何氏济生论》卷二:方名:秘传三仙丹组成:柏枝、槐角子、生矾。主治:咳嗽。用法用量:每服100丸,临卧以冷茶送下。制备方法: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清气固真汤
《何氏济生论》卷七:方名:清气固真汤组成:白茯苓、生地、白芍、陈皮、川断、当归、香附、白术、扁豆、椿根皮(醋炒)、甘草、川芎。主治:带下。用法用量:水煎服。
-
红花活血汤
处方: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苏木、乳香、没药。功能主治:胃中死血作痛。用法用量:入韭汁半钟,水煎服。摘录:《何氏济生论》卷四
-
木瓜除湿汤
《何氏济生论》卷三:组成:木瓜、甘草、槟榔、独活、白薢、苏梗、砂仁、香附子、川芎、荆芥、白芷、陈皮。主治:脚气。用法用量:水煎服。
-
十味回生丸
《何氏济生论》卷二:组成:杜仲2两,山萸2两,熟地4两,山药4两,知母2两,丹皮2两,茯神2两,枸杞2两,黄柏2两,泽泻1两5钱。主治:虚劳。用法用量:口服。制备方法:炼蜜为丸。
-
下乳方
《何氏济生论》卷八:方名:下乳方组成:土瓜根。主治:乳少。用法用量:酒调服1钱,每日4-5服。制备方法:上为末。
-
千金秘方
《何氏济生论》卷八:方名:千金秘方组成:川蜜半钟,真麻油半钟,无灰酒半钟。主治:妇人临产,浆胞先破,胎涩难下,及子死腹中。用法用量:和匀,煎滚温服。
-
通利方
《何氏济生论》卷四:方名:通利方组成:独蒜1枚。主治:关格。用法用量:烧热,去皮。纸裹纳下部,则气立通。
-
通幽润燥汤
《何氏济生论》卷五:方名:通幽润燥汤组成:大黄、当归、火麻仁、生地、桃仁、红花、枳壳、升麻。主治:大便秘结。
-
清彻骨
《何氏济生论》卷三:方名:清彻骨组成:藁木、蔓荆子、薄荷、细辛、川芎、甘草。主治:头痛。
-
障源散
方出《虺后方》,名见《何氏济生论》卷七:方名:障源散组成:棉花籽不拘多少。主治:血崩如泉。用法用量:每服3钱,空心酒调下。制备方法:炒烟尽,为末。
-
缩泉饮
《何氏济生论》卷五:方名:缩泉饮组成:益智仁(盐炒)、石菖蒲各等分。主治:小便不禁。用法用量:水煎服。
-
文堂集验方
《文堂集验方》为验方著作。清·何英辑。刊于1775年。本书辑录方书中备用成方与单验方。分为中风、风痫、感冒伤风、伤寒等39类临床各科病症。何氏所收集单方验方,其中有一部分属于民间效方。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
何澹庵医案
《何澹庵医案》医案著作。清·何游撰。全书收何氏以内科为主的若干病案。其特点是:诊病善于辨证溯因,治法推崇叶天士,处方能随症化裁不泥于古,但记述较为简略,后收入《中国医学大成》中。
-
莎衣道人
莎衣道人南宋淮阳军朐山(今江苏连云港一带)人。姓何氏,避乱渡江,举进士不中。后出家为道士。初着白衣,衣破以莎草联缉之,有患瘵者乞医,以草付之,服之旬日愈,世人谓之神。庆元六年(1200年)卒。
-
何镇
何镇清代医家。字培元,江苏丹徒人。生平欠详。尝著《本草纲目必读类纂》、《家传集效方》。前者采自《本草纲目》,收药600余种,其分类则与《本草纲目》略有不同。此外,尚有《何氏济生方》,现有刊本行世。
-
饭匙散
处方:冬米(煮饭取锅焦,研末)1两,老莲肉(炒,研)4两,向糖(研末)4两。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久泻。用法用量:每用3-5匙,干吃。摘录:《何氏济生论》卷四
-
流注指微赋
《流注指微赋》为针灸歌赋名。金·何若愚作。是一篇关于子午流注法的早期著作。《流注指微赋》出自《子午流注针经》,内称“原夫《指微论》中,賾义成赋”,即何氏先写成《流注指微论》,后又改写为《流注指微赋》。《子午流注针经》刊于窦桂芳所辑《针灸四书》中,后《针灸聚英》等书转载此赋时,误作“窦桂芳撰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