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掌中
2.经穴别名。别名五里、掌中、鬼路。劳即劳动,宫即中央,手司劳动,劳指手,此穴在手的掌部中央,故名劳宫。有指掌侧总动脉。劳宫穴主要用于心神、脾胃及热病:如心痛、心悸、胸胁支满、癫、狂、痫证、烦渴、饮食不下、呕哕、吐血、大便下血、中暑、口腔炎、小儿龈烂、溺赤及黄疸、掌中热、手掌多汗症、鹅掌风等。
-
手厥阴心包经
胸中支脉:②沿胸内出胁部,③当腋下三寸处(天池)向上到腋下,④沿上臂内侧(天泉),于手太阴、手少阴之间,⑤进入肘中(曲泽),下向前臂,走两筋(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郄门、间使、内关、大陵),⑥进入掌中(劳宫),沿中指桡侧出于末端(中冲)。它的另一条支脉,从掌中分出,出无名指尺侧端(关冲)。
-
手掌筋膜间隙感染
疾病分类:普通外科疾病概述:手掌筋膜间隙感染是指手掌中间隙及鱼际化脓性感染。鱼际间隙位于手心的外侧半,呈三角形,前界为食指的屈肌腱、第一蚓状肌及掌中隔,后界为拇收肌筋膜,内侧以掌中隔与掌中间隙为界,外侧是掌外侧间隔,鱼际间隙的近侧是密闭的,远侧经第一蚓状肌鞘与食指背侧相通。必要时作X线摄片检查。
-
手心
如心痛、心悸、胸胁支满、癫、狂、痫证、烦渴、饮食不下、呕哕、吐血、大便下血、中暑、口腔炎、小儿龈烂、溺赤及黄疸、掌中热、手掌多汗症、鹅掌风等。配少泽、三间、太冲治口腔炎;劳宫(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经外奇穴名·手心:手心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或艾条灸5~诊察掌中可知腹中的寒痛或热痛。
-
劳宫
别名五里、掌中、鬼路。劳即劳动,宫即中央,手司劳动,劳指手,此穴在手的掌部中央,故名劳宫。有指掌侧总动脉。劳宫穴主要用于心神、脾胃及热病:如心痛、心悸、胸胁支满、癫、狂、痫证、烦渴、饮食不下、呕哕、吐血、大便下血、中暑、口腔炎、小儿龈烂、溺赤及黄疸、掌中热、手掌多汗症、鹅掌风等。或艾条灸3~
-
心包经
心包经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简称。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循(循字据《针灸甲乙经》卷二及《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王注补)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手心热,肘臂挛急,腋肿,胸胁胀闷,心痛,心烦,面赤,目黄、喜笑无常等。
-
手厥阴
它的分支,从胸中出走胁部,经腋下3寸的天池而上行至腋下,沿上臂内侧中间,到肘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的曲泽,再下行于前臂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的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到手掌心中的劳宫,沿中指出其末端的中冲;本经脉的病候,主要表现为掌心发热,臂肘挛急,腋肿,胸胁满闷,心悸,面赤目黄,喜笑不休;
-
心包络经
本经脉的病候,主要表现为掌心发热,臂肘挛急,腋肿,胸胁满闷,心悸,面赤目黄,喜笑不休;它的分支,从胸中出走胁部,经腋下3寸的天池而上行至腋下,沿上臂内侧中间,到肘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的曲泽,再下行于前臂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的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到手掌心中的劳宫,沿中指出其末端的中冲;
-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
它的分支,从胸中出走胁部,经腋下3寸的天池而上行至腋下,沿上臂内侧中间,到肘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的曲泽,再下行于前臂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的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到手掌心中的劳宫,沿中指出其末端的中冲;本经脉的病候,主要表现为掌心发热,臂肘挛急,腋肿,胸胁满闷,心悸,面赤目黄,喜笑不休;
-
立验膏
处方:活黄鳝鱼1条,大活蜘蛛1枚。制法:以刀断鳝鱼之首,沥热血于掌中,急以蜘蛛以手指只就掌中研,蜘蛛化为度,去蜘蛛皮,刮于瓷器内收。功能主治:痔漏正发,忽肠头不止,有血者。摘录:《杨氏家藏方》卷十三
-
手掌深部间隙感染
局部早期处理同脓性指头炎。⑴示指化脓性腱鞘炎与鱼际间隙感染切口⑵手指化脓性腱鞘炎,尺侧滑囊炎与桡侧滑囊炎切口⑶掌中间隙感染与鱼际间隙感染切口图1手屈指肌腱鞘炎、滑囊炎、手掌深部间隙感染的手术切口病因学:掌中间隙感染多是中指和无名指的腱鞘炎蔓延而引起,鱼际间隙感染而因示指腱鞘感染后引起。
-
掌中间隙脓肿切开引流术
掌中间隙脓肿切开引流术手术图解图1掌中间隙脓肿切开引流术适应证掌中间隙感染一旦形成脓肿,应及时引流,以免破坏手部解剖结构而影响功能。麻醉1.脓性指头炎切开引流术或甲下积脓拔甲状,一般采用指根神经阻滞麻醉。麻醉剂内不可加用肾上腺素,以免小动脉痉挛,造成手指血运障碍。也可采用氯胺酮静脉麻醉。
-
掌侧化脓性腱鞘炎、滑囊炎和深间隙感染
疾病分类:骨与创伤科疾病概述:掌侧化脓性腱鞘炎、滑囊炎和深间隙感染:拇指和小指的腱鞘炎,可分别蔓延到桡侧和尺侧的滑液囊;尺侧滑囊炎多与小指腱鞘炎相连,使小指肿胀、连同无名指呈半屈状,小指和小鱼际有触痛,炎症加剧时肿胀向腕部扩展。掌中间隙感染可因中指、无名指腱鞘炎加重或局部掌面受伤后感染所致。
-
手厥阴心包络经
手厥阴心包络经为十二经脉之一。原称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本经脉的病候,主要表现为掌心发热,臂肘挛急,腋肿,胸胁满闷,心悸,面赤目黄,喜笑不休;或心烦心痛,掌中热等症。
-
藻药散
处方:海藻(酒洗)30克黄药子60克制法:上药研为细末。功能主治:治气瘿。注意:服药期间,忌食厚味;摘录:《证治准绳·疡医》卷五《准绳 疡医》卷五:方名:藻药散组成:海藻(酒洗)1两,黄药子2两(万州者佳)。用法用量:置掌中,以舌时时舐,以津咽下。消2/3止药。制备方法:上为末。用药禁忌:忌厚味,戒酒色。
-
摩腰膏
别名:摩腰丹(《医学正传》卷四)。《普济方》卷一五四:方名:摩腰膏组成:陈皮1两(去白),阳起石5钱,干姜5钱,沉香5钱,官桂(去粗皮)5钱,舶上硫黄5钱,吴茱萸5钱,雄黄5钱,蛇床子5钱,枯白矾1两,杏仁1两(去皮尖),轻粉1钱,麝香1钱半,附子1个(须1两者,炮,去皮脐),母丁香1两,朱砂1钱2分。
-
掌中热
两手掌有发热感,即手心热。一是指手三阴经是动所生病症,如心包脉所生病诸症中均可有掌中热。(见《灵枢·经脉》)又《不居集·手掌中热》:“掌中劳宫穴也,手厥阴心包所生,是经少气而多血,是动则病掌中热。”一是指肾阴虚的见症,临床多见手心热或五心烦热。
-
掌中金
《松峰说疫》卷二:方名:掌中金组成:苍术、姜(温病用生者,伤寒用干者)、白矾(飞)、银朱各等分。主治:伤寒、温疫不论阴阳,已传经与未传经。《百一》卷六:方名:掌中金组成:真蒲黄、黄药子各等分。《奇效良方》卷十六:方名:掌中金组成:大附子1只(姜汁1碗,煮干),母丁香1个。主治:翻胃呕逆,粥药不下者。
-
安化松针
安化松针是针形炒青绿茶之一。产品分特级、一级、二级。锅温降至100℃左右,改用滚动敝炒,结合透炒,约经3-4分钟,杀青适度,迅速出锅、薄摊。盒面温度保持50-55℃,投叶量约550g。方法是两手带茶,连扫带滚,前后回转推动。先取一节,用手掌合抱,举高1.7cm左右,手指张开,使茶条在掌中来回转动,伸直成条,散落盒内。
-
手厥阴经络现象
典型手厥阴经络现象:王某男26岁1981年初诊心包经皮脂腺囊肿病期八年,圆形囊肿性皮损,从腋窝至内关穴沿心包经呈带状播散。3.对102名冠心患者针刺内关穴后,有53人出现了感传,感传线大多可达曲泽穴,少数可达天泉穴或心前区。在另55名无感传的受试者,同位素仅在注射穴周围均匀弥散,无循经迁徙的迹象。
-
掌侧腕关节滑膜切除术
进行掌侧腕关节滑膜切除术时,常常同时行屈肌腱鞘滑膜切除术,以免病变进一步侵蚀掌深韧带,引起继发性舟状骨旋转半脱位。在掌中沿鱼际纹切向腕横纹桡侧,弧形转向尺侧,再纵向沿至腕横纹近侧7.5cm处。在切口远侧部,切开深筋膜并显露出正中神经,沿正中神经尺侧分离,辨认并保护好正中神经返支。
-
心主手厥阴之脉
心主手厥阴之脉为早期经脉名。手厥阴心包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为表里。它的分支,从胸中出走胁部,经腋下3寸的天池而上行至腋下,沿上臂内侧中间,到肘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的曲泽,再下行于前臂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的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到手掌心中的劳宫,沿中指出其末端的中冲;
-
心主手厥阴心包之脉
心主手厥阴心包之脉为早期经脉名。手厥阴心包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为表里。它的分支,从胸中出走胁部,经腋下3寸的天池而上行至腋下,沿上臂内侧中间,到肘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的曲泽,再下行于前臂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的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到手掌心中的劳宫,沿中指出其末端的中冲;
-
速效饮
《准绳 幼科》卷二:方名:速效饮组成:荆芥穗1两,薄荷叶(微炒)1两,草决明(微炒)1两,甘草3钱(生用)。主治:长成小儿,因他物或跌着触损,两目血胀肿痛。用法用量:抄2钱,掌中盛,干嚼之,味尽,吹去滓。如此法投3-5次即效。制备方法:上为粗末,和半生半炒芝麻等分。
-
大掌中金
处方:大绵附1个,生姜自然汁1碗,母丁香1个。制法:以姜汁煮绵附,煮干为度,同母丁香为末。功能主治:翻胃,服水药不得者。用法用量:以少许安掌中舐吃。摘录:《得效》卷五
-
合掌丸
《冯氏锦囊·杂证》卷十九:合掌丸:处方:大风子49粒,水银2钱(制),雄黄5分,海螵蛸5分,枯矾3钱,番木鳖3钱,川椒3钱。《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哈尔滨方):别名:合手香、合掌散组成:大风子(去皮)14两,红矾5分,胡桃(去皮)3个,硫黄1钱,红枣(去皮核)7个,水银(制)1钱。此药有大毒,不可入口。
-
胡粉涂敷方
处方:胡粉1两,赤小豆1两,糯米1两,山茱萸1两,黄连(去须)1两,水银半两。制法:上除水银外,捣罗为散,生油调如糊,后取水银于掌中,以津唾研如泥,入药内研匀。功能主治:风丹。用法用量:先以椒汤洗丹上,拭干,用药涂敷,1日2-3遍。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三八
-
黄帝护命千金丸
处方:野葛7寸(炙),斑蝥20枚(去足翅,熬),雄黄1两(研),雌黄1两,鬼臼1两,瓜丁1两,丹砂1两(研),礜石1两(泥裹,烧半日),沙参1两,莽草1两(炙),椒(去目,汗)1两,地胆15枚(去足翅,熬)。功能主治:羸瘦历年,胸满结疹,饮食变吐,宿食不下,中风鬼疰疾瘦。若伤寒身热,服1丸;注意:忌生血物。
-
松脂贴散
《百一》卷十六引赵百中方,名见《东医宝鉴 杂病篇》卷八:方名:松脂贴散组成:水银、甘草、黄柏、黄连、松脂、腻粉、土蜂窠(着壁上者,南方多有之,或云蠮螉窠,可自取用)。主治:一切恶疮医所不识者。制备方法:取水银放掌中,以唾杀为泥,入瓷器中,以生麻油和研,生绢滤如稀饧,和药末再研如稠饧。
-
摩顶油
《圣惠》卷二十一:方名:摩顶油组成:生油2斤,乏铧铁半两,消石1两,寒水石1两,马牙消1两,曾青1两。功效:镇心,定魂魄。主治:脑中热毒风攻,眼内生障翳。用法用量:用少许于顶上及掌中摩之,并滴鼻中。制备方法:上为细散,以绵裹,入油中浸7日。主治:脑风头旋,恶心昏闷,发歇不定。
-
化脓性腱鞘炎切开引流术
化脓性腱鞘炎切开引流术手指屈肌腱由腱鞘包绕,腱鞘内层为封闭的滑液囊,外层是由指鞘状韧带和指骨所构成的一个无伸缩性的骨纤维性套管。2.掌间隙脓肿、化脓性腱鞘炎或手部滑囊炎切开引流时,采用臂丛神经或腕部神经阻滞麻醉;也可采用氯胺酮静脉麻醉。用生理盐水将腱鞘冲洗清洁后,在腱鞘外皮下放胶皮片引流后包扎[图1]。
-
大鱼际间隙脓肿切开引流术
大鱼际间隙脓肿切开引流术手术图解图1大鱼际间隙脓肿切开引流术适应证大鱼际间隙感染形成脓肿,应及时切开引流。麻醉1.脓性指头炎切开引流术或甲下积脓拔甲状,一般采用指根神经阻滞麻醉。2.掌间隙脓肿、化脓性腱鞘炎或手部滑囊炎切开引流时,采用臂丛神经或腕部神经阻滞麻醉;也可采用氯胺酮静脉麻醉。
-
掌中散
《普济方》卷三九四:方名:掌中散别名:掌中金组成:白豆蔻14个(去壳),甘草1两(半生半炙),缩砂仁14个。主治:小儿乳食即吐下,不能水乳者。用法用量:逐旋安掌中,令儿干噉,小儿干掺口中。制备方法:上为末。附注:掌中金(《准绳 幼科》卷七)。
-
掌中摩散
《续名家方选》:方名:掌中摩散组成:黄连2钱,大黄2钱,樟脑2钱,山椒2钱,水银1钱5分,川芎1钱5分。用法用量:临用蜀椒1钱,以水4合,煎3合,先洗手掌,拭之,而后摩掌中数十回,药气尽为度。制备方法:上为末,雷丸油炼膏为丸,如胡桃大。
-
手太阴络脉
手太阴络脉为十五络脉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鱼际。”(脉从腕上1.5寸的列缺穴处分出,与手太阴经相并,直入掌中,散于鱼际部)起于腕关节上方桡骨茎突的分肉间,腕后1.5寸处。一支走向手阳明经脉;虚证见呵欠、尿频、遗尿。
-
托盘疔
关于手心毒:手心毒又名掌心毒、病穿掌、贫子盂、擎珠毒、擎疽、擎珠疽、穿窟、天蛇、穿掌毒、穿掌疽、瘭疽、手心痈、手痈、穿板疔、并与托盘疔互称,或称托盘疽;偏于掌边者,又名穿掌毒、穿埂毒、鹚痈、穿边天蛇、穿埂天蛇等,名目繁多。治宜定痛解毒消肿,内服定痛消毒饮或银花解毒汤。外治:初宜隔蒜灸;
-
沿爪疔
概述:沿爪疔(dingalongnailedge)为病名。指疔之一。关于手足疔疮:手足疔疮(dingofhandandfootdeep-rootedsoreofhandandfoot)是指生于手足部位的疔疮。生于手指骨节间的,叫蛀节疔;临床较为常见的有蛇眼疔、蛇头疔、蛇腹疔、托盘疔等,分别相当于西医的甲沟炎、化脓性指头炎、手指化脓性腱鞘炎、掌中间隙感染等。
-
纹入掌中
纹入掌中诊断学术语。指小儿食指络脉向掌中延伸。主病进,多为腹痛。参见诊指纹条。
-
急性化脓性腱鞘炎
⑴示指化脓性腱鞘炎与鱼际间隙感染切口⑵手指化脓性腱鞘炎,尺侧滑囊炎与桡侧滑囊炎切口⑶掌中间隙感染与鱼际间隙感染切口图1手屈指肌腱鞘炎、滑囊炎、手掌深部间隙感染的手术切口临床表现:病情发展迅速,24小时后,疼痛及局部炎症反应即较明显。小鱼际处和小指腱鞘区压痛,尤以小鱼际隆起与掌侧横纹交界处最为明显。
-
水白疔
定义:水白疔(palmarblister)设置以手部掌侧皮下起明亮黄疙瘩,挑破去其恶水即愈为特点的疔疮。生于指甲周围者,叫沿爪疔;生于手指骨节间的,叫蛀节疔;临床较为常见的有蛇眼疔、蛇头疔、蛇腹疔、托盘疔等,分别相当于西医的甲沟炎、化脓性指头炎、手指化脓性腱鞘炎、掌中间隙感染等。详见手足疔疮条。
-
八味固囟膏
《幼幼新书》卷十一引《婴孺方》处方大黄16铢,定粉18铢,雄黄6铢,黄芩6铢,雷丸8铢,附子1两12铢,生商陆根4两。制法煎猪膏3斤,去滓;入药,沸7上下,滤,入雄黄,搅至凝。功能主治小儿痫证。用法用量以摩顶、掌中、背胁皆遍讫。治粉粉之。
-
还命千金丸
处方:雄黄(研)4分,鬼臼4分,徐长卿4分,礜石(泥裹烧半日)4分,瓜丁4分,雌黄(研)4分,干姜4分,野葛7分(炙),斑蝥20枚(去足翅,熬),蜀椒4分(去目汗),地胆15枚(去翅,熬),射肉2分,丹参4分。功能主治:心腹枳聚坚结,胸胁逆满咳吐,宿食不消,中风鬼疰入腹,面目青黑不知人。
-
掌
掌为人体部位名。指腕、指之间的掌侧面。俗称手心。《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
舐掌散
《医学入门》卷八:方名:舐掌散组成:海藻1两,黄柏2两。功效:开结。主治:瘿瘤。用法用量:每用少许置掌中,时时舐之,津液送下。如消3分之2即止。制备方法:上为末。
-
磨腰丹
《方症会要》卷三:方名:磨腰丹组成:附子尖2钱5分,乌头尖2钱5分,南星2钱5分,雄黄1钱,朱砂1钱,樟脑1钱5分,丁香1钱5分,干姜1钱5分,吴萸1钱5分,麝香。用法用量:每次1丸,姜汁化开如粥,用火炖热,置掌中,磨腰上,候药尽粘腰上,烘绵衣包缚定,随觉热如火,日换1次。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龙眼大。
-
手太阴之别
手太阴之别即手太阴络脉的原称(手太阴之别即手太阴络脉)。《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鱼际。”起于腕关节上方桡骨茎突的分肉间,腕后1.5寸处。一支与本经并行,直入掌中,散布在大鱼际部。虚证见呵欠、尿频、遗尿。可取手太阴络穴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