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指
中指为人体部位名。即手第三指。《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手心主之筋,起于中指。”
-
指寸
指寸指以患者本人的手指作为取穴的比例寸。分中指寸、拇指寸、横指寸等。通常以一拇指节横纹为1寸,两横指(食、中指)节横纹为1.5寸,四横指为3寸。《图翼·中指同身寸法》日:“以男左女右手,大指中指圆曲交接如环,取中指中节横纹两头尽处,此为一寸。凡手足尺寸,及背部横寸,无折法之处,乃用此法,其他不必混用。”
-
指寸定位法
概述:指寸定位法又称指寸法。在具体取穴时,应当在骨度折量定位法的基础上,参照被取穴对象自身的手指进行比量,并结合一些简便的活动标志取穴方法,以确定经穴的标准部位。横指同身寸:横指同身寸又称“一夫法”,患者尺侧手四指并拢,以其中指中节横纹为准,其四指的宽度为3寸。
-
叩诊
概述:叩诊是医生用手指叩击被检查者体表使之产生音响,由于人体各种组织结构的密度、弹性各异而发生不同的声音。人体的组织器官因弹性及密度各异,故其叩诊时发出的叩诊音各异且传递的速度不同,如肺组织为含气的肺泡所组成,其振动频率低、弹性好振幅大、振动期长,故音调低但音响强、音时长。
-
颈部外科检查
方法:被检者取坐位。甲状腺肿大分为3度:不能看出肿大但能触及者为工度;超过胸锁乳突肌外缘者为Ⅲ度。气管检查:检查者站立于被检者前面,将食指与无名指分别置于两侧胸锁关节上,然后将中指置于气管之上,观察中指是否在食指与无名指之间,若两侧距离不等则提示有气管移位,根据气管的偏移方向判定病变的位置。
-
鸡眼、足跖疣刮除术
操作名称:鸡眼、足跖疣刮除术适应证:鸡眼、足跖疣刮除术适用于鸡眼、足跖疣及胼胝。2.出血性疾病者。方法:1.手术与刀法术者左手扶正患足,右手食指与拇指持刀。(3)手腕活动方式持刀手腕要灵活,刀身活动与腕部相配合,顺势施术,其手腕活动有正腕、反腕及吊腕之分:①正腕:捏刀掌心向左或向上,前后左右运动刀身;
-
鸡眼、足跖疣剜除术
操作名称鸡眼、足跖疣剜除术适应症鸡眼、足跖疣及胼胝用品及准备1.片刀分平口及斜口2种,16cm×2.5cm,口宽刀重,持之有力,用于削较厚的角质层,如胼胝。3.手腕活动方式持刀手腕要灵活,刀身活动与腕部相配合,顺势施术,其手腕活动有正腕、反腕及吊腕之分:①正腕:捏刀掌心向左或向上,前后左右运动刀身;
-
鸣天鼓
概述:鸣天鼓为自我推拿方法名。由脉气流行而闭之于耳,气不得泄,冲鼓耳中。是指用两手掌按摩耳郭,再用双手掌心捂紧两耳,两手食、中、无名指、小指对称地横按在枕部,两中指相接触,再将两食指翘起放在中指上,然后将食指从中指上用力滑下,重重地叩击脑后枕部,叩声洪亮清晰,响如击鼓的防治耳鸣耳聋的方法。
-
正中神经损伤
概述:火器伤、玻璃割伤、刀伤及机器伤较常见,尤以正中神经的分枝手部指神经伤为多见。缺血性挛缩亦常合并正中神经伤。伤后拇、食、中指、环指桡侧半掌面及相应指远节背面失去感觉,严重影响手的功能,持物易掉落,无实物感,并易受外伤及烫伤。3.营养改变:手指皮肤、指甲有显著营养改变,指骨萎缩,指端变小变尖。
-
八角枫叶
《*辞典》:八角枫叶:出处:《南宁市药物志》拼音名:BāJiǎoFēnɡY 来源:为八角枫科植物八角枫或瓜木的叶。植物形态详八角枫根条。附方:①治乳结疼痛:八角枫叶数十张,抽去粗筋,捣烂敷中指(左乳痛敷右中指,右乳痛敷左中指)。(《贵阳民间药草》)②治刀伤出血:八角枫叶为细末,撒于伤口上。
-
老龙
概述:老龙:1.推拿穴位名;2.经外奇穴名。出《小儿推拿广意》。掐此穴治惊风、昏迷。《保赤推拿法·掐老龙穴法》:“此穴在中指背靠指甲处。相离如韭叶许。若儿急惊暴死,对拿精灵、威灵二穴,不醒,即于此穴掐之,不知疼痛,难救”。出《幼科铁镜·虎口合骨穴图》。主治气厥。一般以指掐或用毫针直刺0.1~
-
左端正
左端正为推拿穴位。出《小儿推拿广意》。位于左手中指远端指骨的桡侧边缘。《厘正按摩要术·立法·针法》:“端正在中指端两旁。”掐左端正,能止泻。《小儿推拿广意·中卷·杂症门》:眼“右视,掐左端正穴。”但《幼科推拿秘书·推拿病症分类·目疾门》:“左视掐左端正。”
-
一夫法
一夫法为同身寸之一。又称手夫、横指同身寸(4-finger-breadthmeasurement)。出《肘后方》。将患者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称为一夫。《备急千金要方》:“凡量一夫之法,覆手并舒四指,对度四指上中节上横过为一夫。”
-
右端正
右端正为推拿穴位名。出《小儿推拿广意》。位于左手中指远端指骨的尺侧边。《厘正按摩要术·立法·掐法》:“端正在右者,中指端右侧,掐之止吐。”《小儿推拿广意·中卷·杂症门》:“眼左视,掐右端正穴。”但《幼科推拿秘书·推拿病症分类·目疾门》:“右视掐右端正。”
-
尾椎按摩
尾椎按摩是在尾椎部进行按摩以洽腰痛的一种方法。患者取屈膝俯卧位,暴露肛门。术者右手戴一橡皮手套,中指涂少许润滑油,缓慢插入患者肛门内触摸尾椎前方。术者用手指于痛点轻轻按摩半分钟,手法不宜粗暴或用力过大。近年来尾椎按摩用以治疗尾椎半脱位、骶尾椎骨折及脱位等所引起的腰痛有一定的临床效果。
-
闾上
闾上为经外奇穴名。穴出《针灸大成》九卷。后《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列作奇穴,名闾上。位于骶部,以绳自患者中指根横纹量至指尖端,切断,将此长度从尾骨尖直向上量,绳尽处是穴;主治痔疮、肠风下血等。《针灸大成》灸肠风下血法:“取男左女右手中指为准,于尾闾骨尖头,从中倒比,上至腰脊骨一指尽处,是第一穴也。
-
臣觉
概述:臣觉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别名巨搅、巨觉。位置:位于背部,肩胛骨内上角边际,当两手相抱时,中指端尽处是穴。功能主治:主治狂走,喜怒悲泣,肩胛痛等。刺灸法:斜刺0.5~或艾条灸5~
-
一扇门
一扇门为经外穴名、推拿穴位名。位于手背第三掌骨小头桡侧。见《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一扇门、二扇门,在中指两旁侠界下半寸是穴。”其中一扇门位于食指与中指之间指蹼缘,当赤白肉际下0.5寸处,掐此可出汗退热。治小儿汗不出、热不退、急惊风、口眼喁斜等症。又说,灸五至七壮,主治疥疾、目疾。
-
横指同身寸
横指同身寸又称“一夫法”。为同身寸之一、指寸法之一。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备急千金要方》:“凡量一夫之法,覆手并舒四指,对度四指上中节上横过为一夫。”
-
中指节
概述:中指节:1.经外奇穴名;2.推拿穴位名。出《千金翼方》。《中国针灸学》列作奇穴。位于手中指背侧,远端指节横纹中点稍前方之凹陷中。主治牙痛等。一般艾炷灸5~中指的近端指关节部。《小儿推拿广意·阳掌十八穴疗病诀》:“中指节,推内则热,推外则泻。”
-
指掌
指掌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汇编》。位于手掌部,中指与无名指指蹼缘稍后,第三、四掌指关节前方近中指侧。左右计2穴。主治精神分裂症、癔病、失眠、记忆力减退等。一般斜刺0.8~1.2寸。
-
臀中肌、臀小肌注射术
臀中肌、臀小肌注射术应用解剖学基础1·臂中肌该肌呈扇形,前上部位于皮下,后下部被臀大肌覆盖,前方为阔筋膜张肌,后方为梨状肌。3·臀上血管臀上动脉为臀中、小肌的供血动脉,起自髂内动脉后干,至臀部后即分为深浅两支。3·穿经结构注射针穿过皮肤、浅筋膜,由臀肌筋膜至臀中肌或臀小肌。
-
大蒜膏
《中国医学大辞典》:大蒜膏:处方:独头蒜数颗。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二六《汉药神效方》:方名:大蒜膏组成:大蒜、沙糖、陈酒。用法用量:用草从左手中指顶尖处量至中指根处为止掐断,即用此草从根量至掌,再从掌量至腕为度,用墨点记,名内关穴,用核桃半个,盛独蒜研烂敷于墨点处,以绵扎上,1个时辰即去之。
-
单手进针法
单手进针法(needle-insertingwithasinglehand)是指单用刺手持针刺入腧穴的进针法。操作时用右手拇、食两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也可先用中指端在应针穴位之上,反复揣摩片刻,使患者先有麻及舒畅之感后,再如前法刺入。
-
努法
努法为针刺手法名。指入针得气后,用大指、食指捏住针头,用中指侧压针身使之成弯弓之状,以使气行的办法。具有行气的作用,在龙虎升腾法中用之。《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弹而努之”,指在行针之前,用手指弹动穴部促使气血充盛。
-
伤中
针刺伤膈膜·伤中:伤中指针刺伤膈膜。出《黄帝内经素问·诊要经终论》。《黄帝内经素问·诊要经终论》:“中膈者,皆为伤中,其病虽愈,不过一岁必死。”伤及中焦脾胃之气·伤中:伤中指伤及中焦脾胃之气。过食腻滞,或嗜酒无度,或过食膏粱厚味,或劳倦过度而损伤脾胃的运化功能。
-
横指寸
横指寸为取穴比例寸之一。通常以一拇指(指节横纹)为1寸,两横指(食、中指中节横纹)为1.5寸,四横指(二、三、四、五指)为3寸(即一夫法)。参见拇指寸、一夫法:拇指寸为手指比量法之一。出《备急千金要方》。又称手夫。即以食、中、环、小四指相并,当中指节上横度,其两侧间距离称一夫,折作3寸。
-
舒张押手法
舒张押手法为针刺时押手法之一。指用左拇指、食指或食指、中指将穴位附近的皮肤向两侧撑开绷紧后,右手持针从左拇指、食指或食指、中指的中间刺入穴位的押手方法。舒张押手法又称撑开押手法。是将左手拇、食二指平放于穴位上,然后分开两指,使穴位处皮肤绷紧以便进针的押手方法。
-
二龙戏珠
二龙戏珠为小儿推拿方法。用于治疗惊风抽搐等症。1.一手握住小儿腕部,另一手的拇、食、中指夹住小儿食、无名指作屈伸摇摆活动(见《厘正按摩要术》)。2.揉捏或牵拉小儿两耳耳 (见《小儿按摩经》)。4.用食、中两指指端在小儿前臂屈侧部正中,交替向前按压,自总筋穴起直至肘横纹处(见《幼科推拿秘书》)。
-
拭法
拭法推拿方法名。指在治疗部位上用手掌或手指作直线或螺旋形反复摩擦。《诸病源候论·目暗不明候》:“以两手中指……相摩,拭目,令人目明。”
-
揪法
揪法推拿手法名。见《急救痧证全集》。与拧法相似。用拇指和食指,或再加中指,快速敏捷地用力捏住肌肉或韧带上提。多用于肩腰部。
-
击天鼓
击天鼓为保健功法。即击探天鼓。为保健气功的一组动作。两手掌掩耳,手指置脑后,用食指压住中指,再滑下轻弹后脑部,耳内如有击鼓之声。《圣济总录》卷一百九十九:“天鼓者,耳中声也。举两手心紧掩耳门,以指击其脑户。一目三探,有益下丹田。或声散不续,无壮盛者,即元气不集也,宜整之。”
-
击探天鼓
击探天鼓为保健气功的一组动作。又名击天鼓。两手掌掩耳,手指置脑后,用食指压住中指,再滑下轻弹后脑部,耳内如有击鼓之声。有清醒头脑,预防耳疾等作用。《圣济总录》卷一百九十九:“天鼓者,耳中声也。举两手心紧掩耳门,以指击其脑户。一目三探,有益下丹田。或声散不续,无壮盛者,即元气不集也,宜整之。”
-
封腰
封腰推拿方法名。用两手拇指和中指端分别在两侧腰三角处,徐徐用力按压。常用于急、慢性腰痛等症。
-
二龙摆尾
二龙摆尾为小儿推拿方法名。又名双龙摆尾。操作方法有三种:1.左手屈按儿中指无名指,右手摇其食、小二指。见《小儿推拿秘诀·手上推拿法》。2.右手拿儿食指,左手拿小指,往下摇拽。见《幼科推拿秘书·十三大手法推拿注释》。3.左手托儿斗肘,右手拿其食、小二指扭摇。二龙摆尾能治大小便秘结。
-
耳背高突
耳背高突推拿穴位名。在耳后颞骨乳突后缘微下处凹陷中。用揉按法,可治惊风抽搐,烦躁不安,外感头痛等症。《厘正按摩要术·立法》:“用两手中指、无名指,揉运耳后高骨,二十四下毕,再掐三下,治风热。”
-
单按
单按为切脉指法。指用一个手指专按寸、关、尺中某一部位脉象的切脉方法。如诊关部脉,用中指按之,其余两指微微提起。单按有助于重点诊测某部的脉象。《重订诊家直诀》:“一指单按,气行自畅,无所搏击。”
-
搓食指
搓食指小儿推拿手法名。《厘正按摩要术》:“搓食指……大指中指合而直搓之,能化痰。”
-
次大指
次大指为人体部位名。大指与中指间之指,居大指之次,故称。即手第二指,又名食指、次指、大指次指。
-
布指
布指为切脉指法。指诊脉时,医生根据病人的身高分布三个手指的安放位置。一般不论用左手或右手,均先以中指端按定病人寸口脉的关部(以掌后高骨处为准),继以食指端按于寸部,无名指端按于尺部。并根据患者的体长,相应调整三指的距离,高大者,指距稍宽,矮小者,指距稍密。
-
别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甚则屈不能伸,髋髀如别。”《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别行·别:别为别行。《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内次五脏,外别六腑。”《黄帝内经灵枢·经筋》:“其支者,别起外辅骨。”
-
本节
概述:本节:1.骨骼部位名;指掌关节或趾跖关节的圆形突起部。如二间、大都在本节前;三间、太白在本节后。《医案金鉴》:“指之后节日本节。”《黄帝内经灵枢·骨度》:“腕至中指本节长四寸,本节至其末长四寸半。”《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指之后节日本节。”
-
碍产
碍产病名。又名碍肩生、绞脐、背包生、坐碍、凝产。由于脐带绕颈、绊肩而引起的难产。杨子建《十产论》:“碍产者,言儿身已顺,门路已正,儿头已露,因儿转身,脐带绊其肩,以致不能生。令产母仰卧,稳婆轻推儿向上,以中指按儿肩,脱脐带仍令儿身正顺,产母努力,儿即生。”属脐带脱垂类分娩并发症。
-
穿肠丸
处方:猪胆汁1枚。功能主治:大便7-8日不通,服诸药未效。用法用量:以蜜2两,煮令可丸,入腻粉1钱匕,捏如中指长,纳下部。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七
-
红英丹
处方:雄黄1分(细研),朱砂1分(细研),硫黄1分(细研),天雄1分(生用,去皮脐),丁香1分,虎头骨1分(生用),黄丹1分,赤小豆1升,麝香1钱(细研)。制法:上为末,拌匀,用粟米饭为丸,如小豆大。功能主治:劳疟。用法用量:男左女右,以绯绢系1丸于中指上。摘录:《圣惠》卷五十二
-
耳夹法
耳夹法是指用耳夹(也可用木质、竹质、塑料衣夹代替)夹在选好的耳穴上,用以治疗扁桃体炎、结膜炎、牙痛、头痛、肩胛痛、胃痛等疾患。耳夹法是用耳针夹代替毫针作用于耳穴以治疗疾病的方法。使用时用食指抵住弹簧圈,拇指与中指压紧针柄,使夹口张开2厘米左右,仲入到耳廓上的选定穴位。常作为耳针治疗后巩固疗效的手段。
-
女用避孕套
适应证:育龄妇女均可使用女用避孕套。禁忌证:对乳胶制品过敏者。使用方法:用示指和中指握住避孕套封闭端及内环,轻轻挤压并将内环推入阴道5~7cm深处,沿阴道后壁置入阴道后穹前方,使外环贴在外阴处,并在外露的女用避孕套内,外加润滑剂或杀精子药。性生活后,握住外环旋转一周,使套口封闭,轻轻拉出,丢弃。
-
人中心
人中心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穴位小词典》。位于手中指掌侧,当中指中节之中点处。左右计2穴。主治流行性感冒。一般斜刺0.3~0.5寸,或点刺放血。
-
泽前
泽前为经外奇穴名。出《中国针灸学》。位于尺泽穴下1寸,直对中指处。主治甲状腺肿大、上肢麻痹、前臂痉挛等。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
-
挑筋灸癖法
挑筋灸癖法为挑治法的一种。出明·龚信《古今医鉴·卷十三》:“挑筋灸癖法:令患人低坐弯腰,医以右手大指、中指横掐住两胯(髋)骨尖上相平,横过中间脊骨陷处是穴。将大布针穿丝线一条,将针放斜,横刺入皮如艾炷大,穿到线,慢慢勒破皮;其药纸制作法为:用花椒树上马蜂窝为末,用黄蜡蘸末并香油频擦纸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