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焦
概述:中焦:1.三焦分部名;出《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篇》。《难经·三十一难》:“中焦者,在胃中脘。”其主要功能是助脾胃,主腐熟水谷,泌糟粕,蒸津液,化精微,是血液营养生化的来源。温病三焦辨证之一·中焦:中焦为温病三焦辨证之一。《温病条辨》:“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转至中焦,阳明温病也。”
-
胃主腐熟
胃主腐熟为胃的功能之一。指饮食在胃内被初步消化,变为食糜的过程。这种作用,有赖于脾运化功能的协助。《难经·三十一难》:“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虞庶注:“中焦乃脾胃也。中焦为病,止言冷热,虚则补其胃,实则泻其脾。如此治者,万无一失。《灵枢经》曰:中焦如沤,谓腐熟水谷也。”
-
木香破气散
《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二方之木香破气散:组成:香附四两,乌药、姜黄各二两,炙甘草、木香各五钱。功能主治:《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二方之木香破气散主治中焦气滞,脘腹刺痛。《袖珍》卷二方之木香破气散:别名:不老汤组成:木香半两,甘草半两,香附子4两,乌药2两,片姜黄2两。每服2钱,空心用盐汤调下。
-
阴阳汤
《疡医大全》卷三十三:组成:黄耆、白茯苓、白术、山楂肉、甘草、木通、砂仁、杏仁各等分。用法用量:水煎服。主治:霍乱腹痛甚。张子和曰:霍乱吐泻,乃风湿暍三气合邪也。湿土为风木所克,郁则生热,心火上炎,故吐,吐者暍也;又邪在上焦则吐,在下焦则泻,在中焦则吐泻交作。附注:阴阳水、生熟水(《医方集解》)。
-
外腑
外腑为人体器官名。是脏腑外围最大的腑,又称外腑、孤腑。《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分上焦、中焦、下焦三部。《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三焦手少阳经脉,与手厥阴心包经互相络属。
-
太阴虚寒
太阴虚寒为病机,伤寒太阴病的病理变化。因病在三阳之时,治疗不当,损伤脾阳,邪气内陷太阴或平素脾阳不足而感受寒湿,寒湿直犯脾阳,致脾阳虚寒,湿困中焦,升降失司,清阳不升,寒湿下注。《伤寒论·辨太阴病脉并治》:“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治用四逆汤,温中散寒,健脾燥湿。
-
加味异功汤
处方:人参3钱,当归1钱5分,肉桂1钱5分,炙甘草2钱,茯苓3钱,于术(炒焦)3钱,生姜3钱,大枣(去核)2个,广皮2钱。功能主治:辛甘温阳。故以异功温补中焦之气,归、桂合异功,温养下焦之血,以姜、枣调和营卫,使气血相生,而劳疟自愈。此方补气,人所易见,补血人所不知,《经》谓,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
湿伤脾阴
湿伤脾阴证候名。多因湿郁生热,热盛化火而伤及脾阴。症见脘腹痞满、身重肢酸、口苦、渴不多饮、尿少而黄、大便坚结,舌苔由灰滑变黄燥。《温病条辨·中焦篇》:“湿之入中焦…有伤脾阳,有伤脾阴…伤脾胃之阴者十居一、二。”治宜滋阴利湿法。
-
丁香柿蒂竹茹汤
别名:丁香柿蒂汤处方:丁香3粒,柿蒂3钱,竹茹3钱,陈皮1钱。功能主治:大病后,中焦气塞,下焦呃逆。各家论述:大病后,五脏皆伤,升降失常,故令中焦否塞;是方也,丁香、陈皮,辛温者也,理中气之否塞;或问降逆何以不用栀、柏?余曰:此少阳虚邪,非实邪也,故用竹茹、柿蒂之味薄者以主之;摘录:《医方考》卷三
-
白苔双黑舌
白苔双黑舌指白苔中有两条黑色苔纵行排列的舌象。苔润不干者为虚寒证。多因中焦虚弱,寒邪外袭,入于肠胃,饮食停滞,中焦不通所致;如见白苔黑干者,此为寒邪化火,热阻脾胃之实热证,宜予细辨(见《伤寒舌鉴》)。
-
吸而微数
吸而微数为症状名。指吸气短而促的症状。多由于中焦邪实,气不得降所致。用泻下法使气机通利,呼吸可复平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则愈。”
-
脾胃湿热
脾胃湿热为病机。湿热内蕴脾胃,中焦气机升降失常,脾湿胃热互相郁蒸。多由感湿邪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症见脘腹痞满、食纳不佳、恶心、厌恶油腻、体倦身重、身热、口苦、渴不多饮、尿少而黄,甚至面目皮肤发黄如橘子色,舌苔黄腻、脉濡数。治宜清热利湿。
-
加味四神丸
处方:补骨脂(酒炒)6两,吴茱萸(盐炒)3两,五味子(炒)4两,肉豆蔻(面裹,煨)4两,花椒(微焙)1两,生硫黄6钱,大枣81枚,生姜(切片)6两。制法:先煮生姜10余沸,入大枣同煮至烂熟,去姜,余药为细末,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黎明腹痛泄泻。摘录:《衷中参西》上册
-
中阳
中阳为生理学名词。中焦脾胃之阳。指脾运化和胃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因脾胃主中土,居中焦,故称。《类证治裁》:“其中阳虚,浊阴犯胃,吐黑绿苦水者,用辛热开浊。”
-
湿伤脾阳
湿伤脾阳证候名。脾喜燥恶湿,如寒湿停滞,可致脾阳受损。症见痞满、腹痛、洞泄、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而滑,脉缓滑。《温病条辨·中焦篇》:“湿入中焦…有伤脾阳,有伤脾阴,…治宜温中健脾,辅以燥湿之法。
-
土郁夺之
土郁夺之为治则之一。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王冰注:“土郁夺之,谓下无壅滞也。”土郁,指中焦脾胃湿邪郁阻;土郁夺之指中焦脾胃为湿邪郁阻应予祛除。如湿热郁阻,腹痛腹胀,大便稀黏而臭,舌苔黄腻,宜用苦寒燥湿法。又如寒湿郁于中焦,胸闷,恶心,呕吐,腹胀,大便清稀,舌苔白腻,宜用苦温化湿法。
-
伤寒论阳明病释
《伤寒论阳明病释》为伤寒著作。清·陆懋修撰。作者鉴于伤寒阳明病每多“中焦危急之候”,不容误诊或缓治。遂取《伤寒论》阳明病篇原文共78条予以诠释,选集前人有关阳明病的释文287条,对阳明证的证治作了较深入的归纳和总结,并提出“阳明无死证”的看法。现有清刻本,1931年上海中医书局铅印本及《世补斋医书》本。
-
柴胡二桂枝一汤
处方:柴胡6钱,焦白芍2钱,青蒿2钱,桂枝3钱,藿香梗3钱,生姜3钱,半夏6钱,广橘皮3钱,大枣(去核)2枚,黄芩2钱,炙甘草1钱。功能主治:中焦虚寒泄泻,六脉俱弦。按六脉俱弦之泄泻,古谓之木泄,即以小柴胡汤为主方,况加之寒热往来乎?现在寒水客气燥金司天,而又大暑节气,与柴胡二桂枝一汤。摘录:《吴鞠通医案》
-
阴湿鼓胀
概述:阴湿鼓胀为病证名。因寒湿留着中焦所致的鼓胀证。症状及治疗:《医门补要》卷中:“阴湿鼓胀,寒湿留着中焦,清阳不布,满腹坚胀,面黄,不渴,不食,脉沉迟,宜通阳汤。”
-
宽中降逆汤
处方:莱菔子焦山楂麦芽神曲各10克厚朴酒大黄枳实各6克功能主治:宣导中焦,理气降逆。治食滞中焦,脘腹胀满,呃逆或嗳气,不思饮食。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温病刍言》
-
加味苓桂术甘汤
处方:于术3钱,桂枝尖2钱,茯苓片2钱,甘草1钱,干姜3钱,人参3钱,乌附子2钱,威灵仙1钱5分。功能主治:水肿,小便不利,其脉沉迟无力,自觉寒凉者。至人参与灵仙并用,治气虚小便不利甚效,而灵仙通利之性,又能运化术、草之补力,俾胀满者服之,毫无滞碍,故加之以为佐使也。摘录:《衷中参西》上册
-
解肌地骨皮汤
别名:地骨皮汤处方:地骨皮1两,人参1两,柴胡(去苗)1两,栀子(去皮)1两,甘草(生锉)1两。制法:上为粗末。功能主治:中焦热结,唇焦面赤,或时烦躁,四肢拘倦。用法用量:地骨皮汤(《普济方》卷四十三)。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四
-
经验加减解毒活血汤
处方:连翘3钱,柴胡2钱,葛根2钱,生地5钱,当归1钱半,赤芍3钱,桃仁8钱(去皮尖,杵碎之),红花5钱,川朴1钱,甘草2钱。此方药已大剂,水用1碗半,先用大罐煎合沸数,倾入小罐,后入水大罐,再煎再倾,煎汤大半碗服。翘、芍为臣,而兼以地,清热而解毒;柴、芍以解肌,退热而拒邪,邪除则病愈。摘录:《鼠疫约编》
-
榴梅散
处方:大石榴1枚,全蝎5个。制法:将石榴割顶去子,剜作瓮,入全蝎在内,却以顶盖之,纸筋捶黄泥封裹了,先用微火炙干,渐加大火煅通赤,良久去火,放冷去泥,取其中焦者,细研为散。功能主治:小儿风痫。搐者服之便定,不会服者灌之。儿稍大,用防风汤调下,不拘时候。摘录:《卫生总微》卷五
-
清浊安中汤
处方:白蔻仁12克,川厚朴12克,法半夏12克,滑石30克,生苡米30克,郁金香12克,珍珠母30克,炙甘草5克。功能主治:清利湿热,理气安中。主湿热蕴结中焦,热重于湿。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摘录:劳绍贤方
-
参芍汤
处方:人参、白芍、附子、茯苓、炙甘草、五味子。功能主治:休息痢,经年不愈,下焦阴阳皆虚,不能收摄,少腹气结,有似症瘕。各家论述:纯然虚证,以痢久滑泄太过,下焦阴阳两伤。故以参、茶、炙草守补中焦;参、附固下焦之阳;白芍、五昧收三阴阳之阴,而以少阴为主,盖肾司二便也。摘录:《温病条辨》卷三
-
三黄圆
处方:黄连(去须.芦)、黄芩(去芦)、大黄(煨),各十两。炮制:上为细末,炼蜜为圆,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丈夫、妇人三焦积热,上焦有热,攻冲眼目赤肿,头项肿痛,口舌生疮;中焦有热,心膈烦躁,不美饮食;下焦有热,小便赤涩,大便秘结,五脏俱热,即生疽疖疮痍,及治五般痔疾,粪门肿痛,或下鲜血。
-
乌附白芨方
处方:乌附片6克,白芨30克,肉桂6克,干姜6克,煅瓦楞15克,广木香6克,佛手6克,甘草6克。功能主治:散寒温中,活血生肌。主中焦虚寒。用法用量:加水500毫升,浓煎至100毫升,加糖和防腐剂适量。摘录:余景谋方
-
木通二陈汤
《法律》卷五:组成:木通、陈皮(去白)、白茯苓、半夏(姜制)、甘草、枳壳。主治:痰隔于中焦,气滞于下焦,心脾疼后,小便不通。用法用量:加生姜煎服,服后徐徐探吐。
-
平胃四苓散
《症因脉治》卷四:组成: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白术、白茯苓、泽泻、猪苓。主治:酒积,五更泄泻,中焦水饮痞塞混浊。加减:治酒积5更泄泻,应加干葛、黄柏、若胸次不宽,再加砂仁、白豆蔻。
-
苎根散
《普济方》卷四十三:组成:苎根(细锉)2两,白芍药3分,地榆1两,甘草1两,槐花(锉)半两。主治:中焦蓄积瘅热,食已如饥。制备方法:上为散。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稍增至3钱匕,以知为度,早、晚食前温糯米饮调下。《圣济总录》卷六十八:组成:苎根1分,人参1分,白垩1分,蛤粉1分。主治:吐血不止。
-
杏仁石膏汤
《温病条辨》卷二:组成:杏仁5钱,石膏8钱,半夏5钱,山栀3钱,黄柏3钱,枳实汁(每次3茶匙冲),姜汁(每次3茶匙冲)。主治:黄疸脉沉,中痞恶心,便结溺赤,病属三焦里证。各家论述:杏仁、石膏开上焦,姜、半开中焦,枳实则由中驱下矣,山栀通行三焦,黄柏直清下焦。
-
千金进食丸
《鸡峰》卷十二:方名:千金进食丸组成:神曲20两,大麦糵20两,乌梅4两,干姜4两。功效:美饮食,保养中焦,充肥肌肉。主治:脾胃不和,水谷迟消,中寒气弱,心腹胀满,痰唾呕逆,口苦无味,嗜卧少力,面黄肌瘦,胸膈痞闷,滑肠下利,病后气虚,连年累月,饮食不能增进。制备方法:上为细末,水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砂仁益黄散
《医方考》卷六:方名:砂仁益黄散组成:陈皮2钱,青皮2钱,诃子1钱,丁香5分,木香5分,砂仁5分。主治:食伤胃寒,呕吐而泻者。各家论述:仲景云,邪在中焦,则既吐而泻。故用陈皮、青皮理其脾,丁香、木香温其胃,诃子所以止泻,砂仁所以消食。
-
通阳汤
《医门补要》卷中:方名:通阳汤组成:茯苓、附子、干姜、草果、陈皮、厚朴、车前子、椒目。主治:寒湿鼓胀。寒湿留着中焦,清阳不布,满腹坚胀,面黄,不渴不食,脉沉迟。
-
头穴伏脏
头穴伏脏是蓝田头针刺激区之一。伏脏位置是在从额正中线,沿发际向两侧至左右额角,分为上、中、下三焦,长为6.5厘米。上焦长3厘米,中焦占伏脏1.5厘米,下焦占2厘米。伏脏是全身感觉神经的集中反映区,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内脏疾患。特别对全身皮肤的痛、触、冷、热、酸、困、麻、痒等感觉之疗效尤为显著。
-
祛湿
祛湿为祛除湿邪的统称。分化湿、燥湿、利湿等法。湿在上焦宜化,在中焦宜燥,在下焦宜利。脾主运化水湿,治湿应注意健脾。
-
不思食
不思食为病证名。又名不嗜食。《赤水玄珠》:“由脾胃馁弱,或病后而脾胃之气未复,或痰客中焦,以故不思食,非心下痞满而恶食也。”临床分虚、实两证。偏实者,多因乳食停滞,治宜消食化滞,用平胃散加减;偏虚者,多因体质虚弱,治宜健脾益胃,用异功散加山楂、麦芽。
-
脾胃气虚证
脾胃气虚证为证候名。指脾胃气虚,中焦失运,以食欲不振,脘腹痞胀,食后尤甚,大便溏泻,神疲肢倦,舌淡,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伤乳吐泻
伤乳吐泻为病证名。婴儿乳滞不消,阻于中焦,清浊相干,而成吐泻。《小儿药证直诀》:“吐乳泻黄,是伤热乳;吐乳泻青,是伤冷乳。”《活幼心书》:“伤热者,用五苓散,以导其逆;伤冷者,用理中汤,以温其中。”
-
湿温·余邪未净证
湿温·余邪未净证(damp-warmdiseasewithsyndromeoflingeringremnantpathogen)是指余邪未净,湿留中焦,以身热已退,脘中微闷,知饥不食,苔薄腻,脉濡等为常见症的湿温证候。
-
子肿·脾虚证
子肿·脾虚证(gestationalanasarcawithspleendeficiencysyndrome)是指素体脾虚,因孕加重,兼因胎体增大,阻碍中焦,运化不利,水湿内停,以妊娠面目四肢浮肿,皮薄光亮,按之凹陷不起,面色无华,神疲气短,口淡纳呆,脘腹胀满,大便溏薄,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润或腻,脉缓滑为常见症的子肿证候。
-
热涎
热涎为病证名。六涎之一。指劳伤精气,髓海空虚,虚热内生,灼液而成的痰涎。《史载之方》:“脏腑骨槽,虚热转盛,其涎所积,隔在中焦,因其肾脏之虚寒,邪气与热涎相交,发为疼痛。”
-
问口渴
问口渴诊断学术语。为问诊内容之一。口渴喜冷饮属热证;口渴多饮,饮后复渴,甚者饮一溲一,属下消证。口渴欲漱不欲咽,为瘀血阻滞。口渴不欲饮或不多饮,可见湿热。口渴喜热饮多属虚寒。口渴欲饮,水入即吐,多为水湿痰浊停于中焦。《景岳全书》:“渴与不渴,可以察里证之寒热,而虚实之辨亦从以见。”
-
下厥上冒
下厥上冒为病证名。下厥,这里专指相对于上部头面的中焦脾土阳气不足,气机逆乱。下厥上冒是指因脾胃升降失调,胃气逆上冒于头部,导致头目昏花、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病机。《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
-
足厥阴心痛
足厥阴心痛病证名。外邪侵犯足厥阴经所致的心痛。《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若十二经络外感六淫,则其气闭塞,郁于中焦,气与邪争,发为疼痛。”“足厥阴心痛,两胁急,引小腹连阴股,相引痛。”参见心痛条。
-
中满者泻之于内
中满者泻之于内为治疗学名词语。一种治法。出《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满,指脾胃运化失常,气机阻滞于内而胸腹胀满;泻,指疏利气机,消除积滞。谓中焦积滞、胸腹胀满者,用消导理气等法治疗。
-
汁
《素问·腹中论》:“以四乌鲗骨一(艹^虑)茹二物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③指饮食中的精微物质。《灵枢·决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④指胃中津液。《素问·痹论》:“脾病者,四支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灵枢·上膈》:“寒温不时,则寒汁留于肠中。”
-
燥结
指因邪热壅盛,或津液亏损,胃肠干燥而致大便秘结不通的病理变化。症见口渴、便秘、尿赤,舌红苔黄干燥,脉数等。治宜滋阴增液,通便泄热。方如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中焦篇》:“燥结甚者,间服增液承气。”
-
颖川心法汇编
《颖川心法汇编》外治法专著。清·陈炳泰撰。作者鉴于不少病症的致病原因多由于饮食滞气陷于大肠而致中焦食阻、肠胃不通,遂仿张仲景蜜煎导法之义,创制“水针”,即用小竹管及猪小肠数尺相连,中盛以水,插入肛门,治疗多种疾病。颇似西医的灌肠法,但其治疗范围更为广泛,包括瘟疫、气痛、腹痢、惊风、痔等,并附验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