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辨证施治
共分上、下二篇;上篇为基础理论,论述生理与病理、疾病与病因、诊断方法、治法与方药。下篇为临床应用,首论辨证施治总纲,然后分别阐述外感热病、杂病、各科常见证候的辨证施治以及辨证施治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等问题。书中强调辨证施治必须首先抓住阴阳失调和邪正斗争这两种矛盾,并应随时掌握疾病的发展而随机应变。
-
精神科中医中药治疗常规
名称:精神科中医中药治疗常规适应证:精神科中医中药治疗常规适用于各种精神病及神经症。治以清肝泻火,宁心涤痰。(2)根据病情选用下述穴位:主穴翳风、听宫、耳门、听会、头颞、安眠、百会、印堂、定神。配穴:四肢穴、内关、合谷、劳宫、中渚、神门、手三里、涌泉、太冲、照海、三阴交、丰隆、足三里、阴陵泉。
-
中医药微量元素辨证施治方法
在中医药与微量元素关系的研究中,积累了很多有价值的资料,经过计算机处理和分析,发现不同的“证”,就有不同的元素缺乏和元素过剩,而相应的治疗药物,刚好富含有该病缺乏的元素而含较少的过剩元素。此种选药方法与传统辨证施治理论大体吻合,但在个别首选药物上有些差异,是否合理,有待实验验证。
-
急危重证、专科疾病的治疗特点和要求
急危重证如出血、卒中、厥证、痫证、中毒等治疗,按“急则治标”的原则,迅速对证施以止血、回阳救脱、开闭固脱、宣窍豁痰、解毒等急救(在急救中应积极采用西医或中西医结合的有效措施),缓解之后再按一般治则调理。
-
心理治疗
概念:心理治疗指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亦称精神治疗,是医生或其他人用语言、表情、态度或动作来影响病人,从而调节病人的情绪和感受,改变他们对所患疾病的认识和态度,帮助老年人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达到减轻病情和恢复身体健康的目的。
-
红斑狼疮补肾疗法
根据中医学的辨证施治原则,红斑狼疮属于肾虚的范畴,应采取补肾法治疗,临床将这种疗法称为红斑狼疮的补肾疗法。具体用法是以补肾为主,结合临床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证型、不同病机等分别使用不同方药:阴虚型中,阴虚内热者养阴清热,方用六味地黄汤合二至丸等;阴阳两虚型以左归丸、右归丸合二仙汤加减。
-
灰色系统理论
它是对控制论的“灰箱”概念的发展。同时它又有本征性内容,找不到其物理原型,如中医研宄的阴阳、藏象、经络、气化、虚实、寒热等。邓聚龙认为,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灰色观,干支学说是客观世界灰序化研究的成果,辨证施治是中医的多目标灰色局势决策,望闻问切是灰信息的收集,十二经脉是人体的灰色信息结构模型。
-
痔科饮食疗法
痔科饮食疗法又称痔科药膳疗法,是中医治疗痔科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应辨证选膳,即从整体观念出发,因人、因地、因时地进行辨证施治。如治痔疮出血,血热型者用生地黄粥,湿热型者用无花果粥,阴虚型者用糯米阿胶粥。痔科病患者一般应忌食或少食富有刺激性的饮食,如白酒、黄酒、辣椒、胡椒、生姜、蒜、葱、芥末等。
-
中医内科急症
有人对新安宫牛黄针剂进行研究,认为与安宫牛黄丸、新安宫牛黄丸的镇静及抗痉厥作用强度相近,而其镇痛、解热作用更为明显。近年研究认为,心力衰竭乃心阳不振,鼓动无力、影响血脉的运行,久则瘀血阻滞,出现水气凌心的心悸,水饮射肺的喘促,脾肾阳虚水湿泛滥之水肿,以及瘀血停滞之腹内痞块和唇舌紫暗之证。
-
中医内伤热病学说
(4)湿热蕴结发热证,治以清热化湿,亦用银翘散、三仁汤、蒿芩清胆汤、茵陈蒿汤等方化裁。(5)暑湿内蕴、气阴耗损发热证,治以益气养阴、清暑化湿,用王氏清暑益气汤、白虎加人参汤治之。(6)痰浊内蕴发热证,治以化痰行气清热,以顺气导痰汤、温胆汤加减。治以补益元气,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治之。
-
中医嗓音医学
中医嗓音医学是祖国医学领域近年来新兴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咽、喉(声带)等发音器官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洽、预防和护理。
-
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
3.协助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的诊断与分期。6.生殖道先天畸形诊断。7.需要行增强扫描的病人,应详细询问有无药物过敏史,有无不宜使用对比剂的身心疾病,根据药物使用说明做或不做过敏试验。一是扫描定位片,根据检查的要求定位片可以是前后位或侧位,然后利用CT机扫描软件中的定位功能确定扫描的起始线和终止线。
-
肝脏血管瘤
概述:肝脏血管瘤(hepatichemangioma)是肝脏良性肿瘤中最多见的类型,其病因可能是肝血管的先天性发育异常。在肝脏恶性肿瘤方面主要与原发性肝癌,特别是小肝癌鉴别,原发性肝癌多合并肝硬化,病情进展快,病程短,AFP常阳性。此种检查方法的敏感性可达90%,是一种高特异性无创伤的检查。2cm大小的血管瘤。
-
风牵㖞偏外障
^^偏外障为病证名。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此症睛珠自然欹侧,而腮唇亦歪在一边。”可见眼睑闭合不严,目珠斜偏呆定于一侧,腮、口唇与眼睑相牵颤动,尚可兼见头目眩晕,甚则半身不遂等候。治宜祛风通络,除湿涤痰,用正容汤或排风散加减,亦可针刺,选用颊车、合谷、地仓、人中、承浆、瞳子髎等穴。
-
舌缓
舌缓即舌瘖。又《医学纲目》卷十:“舌瘖,乃中风舌不能转运之类,但舌本不能转运语言,而咽喉声音则如故也。”如属中风失音者,治宜祛风豁痰。可选用小续命汤,温胆汤等加胆星、僵蚕、全蝎、石菖蒲等;久病多血虚风动。症见舌强不能言、形体消瘦。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归脾汤等加减。或结合全身情况辨证施治之。
-
第一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
基本信息:《第一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局办公室于2019年6月11日《关于印发第一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化药及生物制品)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9〕558号)印发。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省级目录基础上,形成本机构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
-
医宗金鉴
由吴谦等编纂。成书于1742年。内容有:《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金匮要略注》、《四诊心法要诀》、《运气要诀》、《伤寒心法要诀》、《杂病心法要诀》、《妇科心法要诀》、《幼科杂病心法要诀》、《痘疹心法要诀》、《种痘心法要旨》、《外科心法要诀》、《眼科心法要诀》、《刺灸心法要诀》、《正骨心法要旨》。
-
泻
《奇效良方·泄泻门》:“泻者,一时去水如注泄。”出《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呕吐见于现代医学的多种疾病中,其中以胃肠道疾患最为常见,如急性胃肠炎、贲门痉挛、幽门痉挛或梗阻、慢性胃炎、胃粘膜脱垂、食管癌、十二指肠壅滞症等。满溢:泻指满溢。《黄帝内经灵枢·五音五味》:“伤其冲脉,血泻不复。”
-
疫喉遗毒
疫喉遗毒病证名。指疫喉初愈,邪毒未尽,遗毒于脏腑、经络之间而出现的不同证候表现。临证宜辨证施治,清余毒而扶正气。
-
医权初编
《医权初编》医论、医案著作。清·王三尊撰于1721年。上卷医论55条。作者认为“古人创立方书,无非为后人入道之门”,临床所见病情交错,医治应随机应变。医论中结合个人临床经验,广论辨证施治、各家治法和用药方剂。其治病强调直治病本,却不拘于成方。医案多系外感、时疫,案语简要。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
牙龂
牙龂解剖名称。即牙龈。《证治准绳·杂病》:“齿分上下龂(亦作龈,齿根肉也)。上龂属足阳明胃经,下龂属手阳明大肠经。”牙龈病多与胃、大肠的疾病相关。临床上应将它们联系起来辨证施治。详牙龈条。
-
足跟发
足跟发病名。出《外科活人定本》卷一,多因涉水或远行伤损脚根,或由湿热流注于此而发。其证之初起多不引起患者之重视,痒痛肿胀均不明显,终止痒痛明显,红肿成脓,溃后脓水淋漓不止,缠绵不愈,终难敛口。初起者当急用艾灸之法,继则视是否成脓及破溃后之脓汁状况辨证施治。参见痈疽疮疡之有关证候投以内服外敷之剂。
-
慎斋遗书
《慎斋遗书》综合性医书。明·周之干著述。卷一——五分述阴阳脏腑、亢害承制、气运经络、望色切脉、辨证施治、二十六字元机、用药权衡、炮制心法、古经解、古方解、古今名方;卷六——十介绍以内科杂病为主的临床各科病证证治。所附医案若干反映出作者的学术见解和临床经验。此书后经清·王琦、赵树元校刻。
-
舌瘖
又名舌缓。舌瘖的症状:《疡医大全》卷十五:“舌瘖者,中风而舌不转运,舌强不能言是也。”又《医学纲目》卷十:“知瘖,乃中风舌不能转运之类,但舌本不能转运语言,而咽喉声音则如故也。”如属中风失音者,治宜祛风豁痰。可选用小续命汤,温胆汤等加胆星、僵蚕、全蝎、石菖蒲等。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归脾汤等加减。
-
舌上龟纹
舌上龟纹为病证名。若由心火暴盛所致,舌起龟纹,舌质红赤,满口糜烂,腮舌俱肿,口干,脉实有力,为实证,治宜清心凉膈;若由五志过极,虚火妄动所致,舌起龟纹,舌淡,时起白斑细点,舌破,舌若无皮,不渴,脉虚无力为虚证,治宜滋阴清热。治者用四物汤加黄柏、知母、丹皮、肉桂为引道,从治法也,外以柳花散搽之。
-
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为温病辨证方法之一。三焦辨证是吴鞠通在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的基础上,结合温病传变规律的特点总结出来的一种温热病的辨证方法,尤其适用于对温热病的辨证。手厥阴心包病有神昏谵语,或舌謇肢厥、舌质红绛等证。足少阴肾病有身热面赤、手足心热、心烦不寐、唇裂舌燥等证。
-
抢食症
抢食症病名。《喉舌备要》:“此症或发在喉中或发在舌上,俱生红疱,……喉内气闭不能吞物。”治宜针刺出血,吹冰硼散;须结合全身情况辨证施治之。参见呛喉风条。
-
脾经咳嗽
又名脾咳。《症因脉治·内伤咳嗽》:“脾经咳嗽之证,咳而右胁下隐隐作痛,痛引心脾,神衰嗜卧,面色痿黄,腹胀黄肿,身重不可以动,动则咳剧…”宜辨证施治。肺热,家秘泻白散;脾胃热积,栀连二陈汤;肺气不足,生脉散;土不生金,四君子汤(有痰者,用六君子汤),虚热者,宜加山栀、丹皮,热甚者再加黄芩、黄连。
-
面疱
面疱病名。即今之囊肿性痤疮。以颜面、胸、背等处生丘疹如刺,可挤出白色碎米样粉汁,反复感染可形成囊肿为特征。多因肺经风热、肠胃湿热、脾失健运等所致,治其宜分型辨证施治;或疏风清肺以枇杷清肺饮加减;或清热化湿通腑以茵陈蒿汤加减;或健脾化湿以参苓白术散加减。外治多以颠倒散外搽。
-
口眼斜外障
口眼斜外障为病证名。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此症睛珠自然欹侧,而腮唇亦歪在一边。”可见眼睑闭合不严,目珠斜偏呆定于一侧,腮、口唇与眼睑相牵颤动,尚可兼见头目眩晕,甚则半身不遂等候。治宜祛风通络,除湿涤痰,用正容汤或排风散加减,亦可针刺,选用颊车、合谷、地仓、人中、承浆、瞳子髎等穴。
-
喉腥
喉腥病证名。系指患者自觉喉中有腥味。又名喉中腥臭。《卫生宝鉴》卷十一:“因劳心过度,肺气有伤,以致气出腥臭,唾涕稠粘,口干舌燥。”临证应结合全身情况辨证施治。
-
风廓
见《银海精微》。又名巽廓、巽风廓、养化廓。风廓的位置及与脏腑的关系:1.《审视瑶函》:以(气) 上血脉丝络为凭,“巽位东南,络通中焦之腑,脏配心胞”。3.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巽为金井(瞳神),经引髓海,络连肝膈。”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
-
葆光道人
葆光道人明代眼科医家。一说北宋人。撰有《眼科龙木论》十卷(亦作《葆光道人秘传眼科龙木论》1575年),以提问形式将眼科证治分成72问阐述,并提出辨证施治三法及方药应用、钩割针镰之法及施术禁忌注意事项,在眼科领域有较大影响。
-
安神
2.养生术语。针灸治疗除一般选用百会、神门、三阴交等穴外,尚需随证配用养心、清火、导痰、清胆、补益心脾及交通心肾等法,以达到安神效果。分重镇安神和养心安神。如因胆气虚或胆热引起心烦失眠,则用温胆安神或清胆安神。如因痰湿内阻引起的神志不清,则用涤痰开窍安神。指收摄精神,使精神内守。
-
慢性唇炎
疾病分类:口腔科疾病概述:慢性唇炎为唇病中常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干燥脱屑,渗出结痂,充血水肿等为其主要表现,反复发作,时重时轻,持续不愈。湿疹糜烂型治以清热利湿,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4、平素口唇常以油脂或护唇膏润之,常服健脾、利湿之品,如薏米、芡实、荸荠、赤小豆等煎汤饮。
-
田从豁
现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教授、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北京市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针灸》杂志编委等,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经验师承制导师。临床擅长治疗内科呼吸、消化系统及过敏性疾病,对各种灸法、穴位贴敷法有深入研究。
-
舍格伦综合征
疾病分类:口腔科疾病概述:舍格伦综合征是由淋巴细胞介入,主要破坏外分泌腺的慢性炎症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90%发生于中年妇女。中药治疗以养阴生津,清热润燥为原则进行辨证施治,常选用百合固金汤,沙参麦冬汤加减治疗。唇腺活检主要表现为腺小叶内淋巴细胞、浆细胞侵润,腺实质枯萎,导管扩张,导管细胞化生。
-
中医治疗
治疗原则中医的治疗原则主要从整体观出发,重视辨证施治,具体原则是:1.根据疾病的本质,确定相应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3.根据标本缓急,确定“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俱急,则标本同治”或“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的原则。所立之法应具体明确,如“健脾和胃”,“补益气血”、“活血化瘀”、“提脓去腐”等。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一、辨证论治(一)邪犯肺卫临床表现:患者有蜱虫咬病史,发热,恶寒或不恶寒,无汗或少汗,肌肉酸痛,头痛,或咳嗽,或恶心,舌质红,苔薄白、薄黄或薄腻,脉浮数。治法:清气泄热,解毒活络参考方药:白虎汤加减生石膏、知母、苍术、板蓝根、炒栀子、连翘、炒杏仁、丹参、鲜茅根、生甘草。方药:犀角地黄汤合生脉散加减。
-
耳鼻喉科五诊十纲
耳鼻喉科五诊十纲是干祖望老中医诊察耳鼻喉科疾病的独特方法。干老认为中医耳鼻喉科与中医内科的区别之一,是需要对耳鼻咽喉作详细的检查,进而作出有特异性的治疗。如外耳道检查、听力检查、鼓膜检查、前庭功能检查以及鼻腔、鼻咽、口咽、喉部的各项专门检查,还包括一些实验室检查等。对临来辨证施治很有指导意义。
-
手到病除
《手到病除》为书名。王若东编。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介绍推拿术发展史、治病机理、辨证施治、适应证、禁忌证及注意事项,同时归纳了100个常用俞穴及100种推拿手法;下篇荟粹了古今中外数十种保健推拿功法,其中有古代秘藏功法,神秘的异国奇术,以及民间早已散佚的许多按摩功法。
-
陆昌
陆昌即陆瘦燕。陆瘦燕为现代著名针灸学家。出身于针灸世家,幼随父侧,耳闻目濡,立志学医。后悬壶沪上,与夫人朱汝功共创“新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弘扬国术。临床辨证施治,脉候三部,重在调理脾肾,手法娴熟,匠心独具,名噪当时。曾主持编写《针灸学》教材、《针灸学习丛书》,为继承和发扬针灸学术作出了重要贡献。
-
辨证取穴
辨证取穴(pointselectioninaccordancewithdifferentiationofsyndrome)为取穴法之一。指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分析病证发生的病因、病机,及与脏腑、经络之间的关系,选取腧穴。如牙痛除选合谷、下关、颊车等穴外,属胃火者,可配内庭;属风火者,可配外关、风池;子宫脱垂取百会、足三里、气海等补中益气。
-
三焦传变
三焦传变为三焦辨证的病机,是指温热病在上中下三焦及其相关脏腑的传变。若病邪从肺卫直人心包,则为“逆传”,表明邪热亢盛,正气内虚,病情危重。三焦辨证为温病辨证方法之一。手厥阴心包病有神昏谵语,或舌謇肢厥、舌质红绛。足少阴肾病有身热面赤、手足心热、心烦不寐、唇裂舌燥。顺传为伤寒病证发展的一般规律。
-
下焦证
下焦证为证候名。出《温病条辨·上焦病》。或手足蠕动,或瘛疭,心中憺憺大动,甚则时时欲脱。是清代吴鞠通根据前人经验,按温热病传变情况,自上而下划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三个阶段,并作为辨证施治的提纲。手厥阴心包病有神昏谵语,或舌謇肢厥、舌质红绛。足少阴肾病有身热面赤、手足心热、心烦不寐、唇裂舌燥。
-
上焦证
上焦证为证候名。或身热烦渴,咳嗽,气喘,汗出,口渴,苔黄,脉数甚则高热,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謇肢厥,舌质红绛。三焦辨证为温病辨证方法之一。是清·吴鞠通根据前人经验,按温热病传变情况,自上而下划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三个阶段,并作为辨证施治的提纲。足少阴肾病有身热面赤、手足心热、心烦不寐、唇裂舌燥。
-
女科指要
《女科指要》为妇科专著,6卷,清·徐大椿(灵胎)撰,约成书于1764年,此书系《徐灵胎医略六书》之一。设调经、种子、胎前、临产和产后五门。广摘历代医家对女科证治之医论。对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阐述颇具特色,强调辨证施治的重要性,指出“当审其血气之通塞,禀赋之刚柔,然后投剂。”
-
戈朝荣
戈朝荣为清代儿科医生,字瑞斋。祖籍河南,先世随宋室南渡,定居浙江平湖。生活于乾隆(1736~1795)年间。受业于岳家,复遍览诸家医著,悉心钻研,乃精其学。其治能撷取钱乙之滋阴、陈文中之温热、李东垣之补土而融为一体。辨证施治,治多奏效。并据小儿体质特点,倡“纯阳阴虚”之说,颇有新意。
-
风牵㖞僻
见《银海精微》。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此症睛珠自然欹侧,而腮唇亦歪在一边。”可见眼睑闭合不严,目珠斜偏呆定于一侧,腮、口唇与眼睑相牵颤动,尚可兼见头目眩晕,甚则半身不遂等候。治宜祛风通络,除湿涤痰,用正容汤或排风散加减,亦可针刺,选用颊车、合谷、地仓、人中、承浆、瞳子髎等穴。
-
目碜涩
目碜涩为症状名。见《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三。本症指目有沙涩感。参见目沙涩:目沙涩为症状名。见《银海精微》。又名碜涩。多由风热、肝火、阴虚火旺或异物入目所致。症见眼内沙涩外,多伴有羞明流泪,红赤痒痛等。常见于外障眼病。宜结合眼及全身证候辨证施治,分别选用祛风清热、平肝泻火、养阴清热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