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气盛
概述:阳气盛:1.证候名;是指阳气偏盛出现的热证。《黄帝内经灵枢·淫邪发梦》:“阳气盛则梦大火燔焫。”病机·阳气盛:阳气盛为病机。是指阳气旺盛。《黄帝内经灵枢·口问》:“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
肺虚证
肺气肺阴不足所出现的各种证候。证见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咳嗽、咳吐血痰、声哑、咽喉燥痛、肺痿、皮毛焦枯等。《圣济总录》卷四十八:“肺虚则生寒,寒则阳气盛,阳气盛则声嘶,语言用力,颤掉缓弱,少气不足,咽中干无津液,虚寒乏力,恐怖不乐,咳嗽及喘,鼻有清涕,皮毛焦枯,诊其脉浮沉缓,此是肺虚之候。”
-
脾虚证
《太平圣惠方·脾脏论》:“夫脾者,位居中央,王于四季,受水谷之精气,化气血以荣华,周养身形,灌溉脏腑者也,若虚则生寒,寒则阴气盛,阴气盛则心腹胀满,水谷不消,喜噫吞酸,食则呕吐,气逆,霍乱,腹痛肠鸣,时自泄利,四肢沉重,常多思虑,不欲闻人声,多见饮食不足,诊其脉沉细软弱者,是脾虚之候也。”
-
肺病
肺脏的各种病证。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又《太平圣惠方·治肺实泻肺诸方》:“夫肺实则生热,热则阳气盛,阳气盛则胸膈烦满,口赤鼻张,饮水无度,上气咳逆,咽中不利,体背生疮,尻阴股膝踹胫足皆痛,诊其脉滑实者,是脉实之候也。”治有祛风宣肺、清热润燥、肃肺化痰、温肺化饮、滋阴降火、益气养阴诸法。
-
脾实热
脾实热证名。见《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以足寒胫热,腹胀满,烦扰不得卧为主证。《太平圣惠方》卷五:“夫脾实则生热,热则阳气盛,阳气盛则心胸烦闷,唇口干焦,身体颊疼,体重不能转侧,语声沉而心急,咽喉痛而不利,舌本肿强,口内生疮,腹胁胀满,不能安卧…”宜泻脾清热,选用泻脾大黄汤、泻脾赤茯苓汤等方加减。
-
脾病
《内经》曾载述脾风、脾热、脾疟、脾咳、太阴呕吐、泄泻、脾胀、脾疸、脾痹、脾心痛、太阴腰痛、脾疝等多种病证,后世临床文献又有较多的补充。《素问·脏气法时论》:“脾病者,身重,善饥,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
-
瘅疟
概述:瘅疟为病证名。温疟/暑热内郁的症状: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汗出不畅,头痛,骨节酸疼,口渴引饮,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温疟/暑热内郁的针灸治疗:治法:清热透邪,辟秽截疟。取大椎、曲池、外关、后溪、陶道、委中。发作时,寒热往来的称“正疟”;久疟不愈胁下有痞块的称“疟母”。
-
目不瞑
定义:目不瞑(inabilitytocloseeyes)为症状名。指目不能闭的表现。目不瞑的病因病机:《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阳气满则阳蹻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黄帝内经灵枢·邪客》:“营气…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蹻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参见:参见不寐条。
-
肾病
《素问·脏气法时论》:“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肾之本病,为诸寒厥逆,骨痿,腰痛,腰冷,如冰,足胻肿寒,少腹满急,疝瘕,大便闭滞,吐利腥秽,水液澄澈清冷不禁,消渴引饮。滋阴温阳,补肾纳气、通阳行水等法。
-
心实热证
心实热证为证候名。《备急千金要方》:“病苦闭,大便不利,腹满,四肢重,身热,名曰心实热也。”《太平圣惠方》卷四:“夫心实则生热,热则阳气盛,阳气盛则卫气不行,荣气不通,遂令热毒稽留,心神烦乱,面赤身热,口舌生疮,咽燥,头疼,喜笑,恐悸,手心热,满汗出,衄血,其脉洪实相搏者,是其候也。”
-
暑疟
是指以寒热时作,寒轻热重,热后汗出淋漓,汗后诸症消退,伴口渴引饮,面垢齿燥,胸闷泛恶,尿黄赤,苔黄白而腻,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疟疾。“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湿疟·暑疟:暑疟为病证名。
-
心热证
心热证为证候名。又“心藏虚热,惊悸心松,虚乏气短,睡卧不安,茯神丸方。”《太平圣惠方》卷四:“夫心实则生热,热则阳气盛,阳气盛则卫气不行,荣气不通,遂令热毒稽留,心神烦乱,面赤身热,口舌生疮,咽燥,头疼,喜笑,恐悸,手心热,满汗出,衄血,其脉洪实相搏者,是其候也。”选用竹沥汤、黄连泻心汤等方。
-
心肝火旺
心肝火旺为证候名。症见发热口渴,烦躁易怒,面红目赤,胁痛口苦,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太平圣惠方》卷四:“夫心实则生热,热则阳气盛,阳气盛则卫气不行,荣气不通,遂令热毒稽留,心神烦乱,面赤身热,口舌生疮,咽燥,头疼,喜笑,恐悸,手心热,满汗出,衄血,其脉洪实相搏者,是其候也。”
-
心实证
心实证为证候名。治宜清泄心经热邪,方用茯神汤、石膏汤、泻心汤等方。标病:肌热,畏寒,战栗,舌不能言,面赤目黄,手心烦热,胸胁满痛,引腰背肩胛肘臂。”治宜清心泻火、清心开窍、滋阴降火,或养心安神、益气补血,以及活血化瘀等法。《备急千金要方》:“病苦闭,大便不利,腹满,四肢重,身热,名曰心实热也。”
-
四肢热
出《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内伤多虚,可见阴虚发热、阳虚发热、血虚发热、气虚发热、虚劳发热、阳浮发热、失血发热等。由于发热的类型不同,又有壮热、微热、恶热、发热恶寒、往来寒热、潮热、五心烦热、暴热等;因发热部位不同,有肌热、腠理热、肩上热、背热、肘热、尺肤热、手心热、手背热、足热、四肢热等;
-
半夏千里流水汤
《千金》十二别名半夏东流水汤、半夏汤处方半夏3两,宿姜3两,生地黄5两,酸枣仁5合,黄芩1两,远志2两,茯苓2两,秫米1升。主胆腑实热,精神不守,腹中气满,饮食不下,咽干头重,洒洒恶寒,两胁胀痛。用法用量半夏东流水汤(《圣济总录》卷四十二)、半夏汤(《玉机微义》卷九)。功能主治虚烦闷不得眠。
-
问睡眠
概述:问睡眠为诊断学术语。十问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口问》:“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辨证分型:嗜睡(多寐)多因阳虚阴盛,或痰湿困阻。失眠(不寐)虚证较多,可见于心血不足、心肾不交、思虑过度、心脾耗损、肝肾阴亏等虚弱证,也有因痰火、食滞等邪气内扰而致的实证。
-
夏应中矩
夏应中矩脉象名。指脉应四时之象。出《素问·脉要精微论》。夏季茂盛,气候炎热,人体阳气盛强,脉象应洪大,像方形的矩一样。
-
柴胡芒消汤
处方:柴胡4两(洗,去苗),黄芩1两半,甘草(炙)1两半,赤茯苓1两半,半夏(汤洗7遍)1两1分。功能主治:由三阳气盛,蕴于经络,内属脏腑,或因他病而致热证,但热不歇,日晡尤甚,口中勃勃气出,耳无所闻,昼多昏睡,睡即浪言,喜冷,小便赤涩,大便不通,脉短疾而数。摘录:《全生指迷方》卷二
-
梦
一般认为,睡眠时并不是全部大脑皮层都处于不活动的抑制状态,局部的大脑皮层细胞仍在活动,有时受记忆痕迹,以及白天活动时的情绪波动(如忧虑、恐惧和惊奇等)的影响,就产生了梦。在大多数梦中、听觉、触觉及运动感觉的叙述也较普遍,味觉及嗅觉幻觉想象较少,而痛觉的幻觉想象则十分罕见。
-
阳蹻病
阳蹻病是指阳蹻脉所发生的病候。本经发病主要表现为运动系统疾病、神志病等。如筋肉屈伸运动障碍(伸肌紧张)、眼睑开合失常、失眠、惊痫、腰背疼痛、身体强直等。阳蹻与阴蹻相对,关系清醒或睡眠及肢体的活动。《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阳气盛则瞋目”(指张眼、觉醒);
-
肾气盛
①肾经邪气盛实的证候。出《灵枢·淫邪发梦》。《诸病源候论·肾病候》:“肾气盛,为志有余,则病腹胀飧泄,体肿喘咳,汗出憎风,面目黑,小便黄,是为肾气之实也。”由阳气盛而生热,或复感湿邪所致。《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
肉烁
肉烁为症状名。指阳热亢盛,煎熬津液,久而肌肉消削者。《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热多则筋弛骨消,肉烁 破,毛直而败。”《黄帝内经素问·逆调论》:“人有四支热,逢风寒如灸如火者何也?岐伯曰:“是人者,阴气虚,阳气盛…逢风而如灸如火者,是人当肉烁也。”本症可见于虚劳、消渴等。
-
权衡规矩
权衡规矩脉学术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观权衡规矩,而知所主。”王冰注:“权谓秤权,衡谓星衡,规谓圆形,矩谓方象。《脉要精微论》曰:以春应中规,言阳气柔软;以夏应中矩,言阳气盛强;以秋应中衡,言阴升阳降,气有高下;以冬应中权,言阳气居下也。”张志聪注:“观四时所应之脉象,知病之所主者何脏。”
-
阳盛则外热
阳盛则外热为病机。人体感受外邪之后,卫外的阳气盛于表层,与邪相争,引起发热症状。《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
厥
《黄帝内经素问·大奇论》:“暴厥者,不知与人言。”岐伯曰:阴气盛于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也。”《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中有臂厥、骭厥、踝厥、骨厥、阳厥等名称,详见各条。肾主骨,因名。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
-
肝实热证
肝实热证证名。肝经邪热炽盛的病证。《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一:“病苦心下坚满,常两胁痛,息忿忿如怒状,名曰肝实热,热则阳气盛,致心下坚满,两胁痛上小腹,忿忿如怒。气逆目眩,为血有余,即目痛,眼眦赤,生息肉,阳毒所致,悒悒先寒而后热,颈直背强,筋急不得屈伸。”治宜泻肝清热为主。用龙胆泻肝汤、泻青丸等方。
-
肺热瘅疟
肺热瘅疟病名。疟疾证见但热不寒者。《症因脉治》卷四:“肺热瘅疟之症,发则阳气盛而不衰,故但热而不寒,令人消烁脱肉。此《内经》肺素有热之瘅疟症也。”宜用防风泻白散,以散舍于皮肤之风寒;用石膏泻白散,以治肺素有热;用滋阴八味丸,滋阴清肺,以治阴虚阳亢,消烁脱肉。
-
燔焫
燔焫指有灼热感。《灵枢·淫邪发梦》:“阳气盛则梦大火而燔焫。”
-
二阳一阴
阳明和厥阴:二阳一阴,阳明为二阳,厥阴为一阴。《素问·阴阳类论》:“二阳一阴,阳明主病。”王冰注:“一阴,厥阴肝木也。刺寒厥的一种方法:二阳一阴为刺寒厥的一种方法。《灵枢·终始》:“刺寒厥者,二阳一阴。”刺寒厥要达到使阳气盛而阴邪退,从而治愈寒厥的目的,当刺阳经二次,用补法;刺阴经一次,用泻法。
-
瞋
瞋人体生理功能名词。系指睁大眼睛的功能。《灵枢·寒热病》:“阳气盛则瞋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