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问
《口问》为《黄帝内经灵枢》篇名。本篇所论诸病,既非风寒之外感,又非情志之内伤,古书没有记载,口授相传,故名。篇内讨论了十二种病证之发病机制、症状及针刺方法,即:欠、哕、唏、振寒、噫、嚏、亸、泣出、太息、涎下、耳鸣、自啮舌等,古人认为皆由十二经奇邪上走空窍为患所致。
-
啮舌
啮舌为症状名。《黄帝内经灵枢集注》:“齿者,肾气之所生也,少阴之脉夹舌本,少阳之脉循于颊,阳明之脉,夹口环唇下,如肾藏之生气,厥逆走上,与中焦所生之脉气,相辈而至,则舌在齿之内,而反向外矣,唇在齿之外,而反向内矣,颊在齿之旁,而反向中矣。”治宜清其风火,则舌自愈。”
-
耳病
概述:耳病(eardisease)是耳部疾病的统称。为听觉器官。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等经脉均循行于耳。《黄帝内经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景岳全书》卷二十七:“耳为肾窍,乃宗脉之所聚,若精气调和,肾气充足则耳目聪明;若劳伤血气精脱肾惫必至聋聩。
-
问睡眠
概述:问睡眠为诊断学术语。十问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口问》:“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辨证分型:嗜睡(多寐)多因阳虚阴盛,或痰湿困阻。失眠(不寐)虚证较多,可见于心血不足、心肾不交、思虑过度、心脾耗损、肝肾阴亏等虚弱证,也有因痰火、食滞等邪气内扰而致的实证。
-
血虚耳鸣
2.肝火耳鸣,其症头痛目赤,口苦咽干,烦躁恼怒时耳鸣加重,便秘苔黄,脉象弦数。用龙胆泻肝汤加减。3.痰火耳鸣,其症胸闷痰多,二便不畅,舌苔黄腻,脉象滑数。“若水虚火实,而热气上甚,客其经络,冲于耳中,则鼓其听户,随其脉气之微甚而作诸音声也。《黄帝内经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
-
心悗
心悗(mèn闷)为症状名。指心中烦乱而闷者。多由下元精气不足或血虚阴火炽盛引起。《黄帝内经灵枢·口问》:“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悗。”《证治准绳·杂病》:“荣气不营,阴火炽盛,是血中伏火,日渐煎熬,血气日减,心包与心主血,血减则心无所养,致使心乱而烦,病名曰悗。”
-
阳气盛
概述:阳气盛:1.证候名;是指阳气偏盛出现的热证。《黄帝内经灵枢·淫邪发梦》:“阳气盛则梦大火燔焫。”病机·阳气盛:阳气盛为病机。是指阳气旺盛。《黄帝内经灵枢·口问》:“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
诊宗三昧
《诊宗三昧》脉学著作。全称《石顽老人诊宗三昧》。清·张珞著,张登编纂,书成于1689年。第七篇师传三十二则,详述浮、沉、迟、数等32种脉象;第八篇口问十二则,列叙古今辨证论脉之异同;第九-十二篇为逆顺、异脉、妇女及婴儿诸脉等。全书分析脉学理论比较全面深入,在医学界确实具有较大的影响。
-
上气
2.肺气上逆喘咳。《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证治准绳·杂病》:“上气者,盖气上而不下,升而不降,痞满膈中,气道奔迫,喘息有音音是也。”《类证治裁·喘证论治》:“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纳升降失常,斯喘作焉。”
-
气道
气道即息道。出《黄帝内经灵枢·口问》。息道指呼吸的通道。为肺的附属器官,包括气管、喉、鼻道等连成的呼吸道。《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宗气留于海……其上者,走于息道。”
-
呵欠
呵欠为症状名,又称欠、欠伸、呼欠。见《医碥·欠嚏》、《黄帝内经灵枢·口问》。指自觉困倦时不自觉地张口深呼吸的表现。自觉困乏而伸腰呼气,常发生在过度疲劳时。如经常呵欠,称数欠,为肾精亏虚、肾气不充、精不养神的表现。《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肾主欠。”治宜益精补肾。
-
寒战
又曰,阳明所谓洒洒振寒,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阳盛而阴气加之,故洒洒振寒,当泻阳也。补阳,黄芪建中汤。若夫真阳虚证,但寒栗耳,不作振也,或兼风寒则振,桂枝加附子汤。”或平人冒极寒而战栗者,由寒主闭藏,而阳气不能散越,则怫热内作故也。亦有暴感寒邪,恶寒脉伏而战栗者,麻黄汤发散之。”
-
寒栗
寒栗证名。恶寒之较甚者、身形呈颤栗状。即振寒。见《灵枢·口问》。多属阴气盛而阴气虚。参见振寒条。
-
攻
概述:攻:1.灸治;即言病情深重,采用灸法已无法治愈,采用针刺也达不到病所。《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攻伐·攻:攻指攻伐。针刺·攻:攻指针刺。《黄帝内经灵枢·癫狂》:“左强者攻其右,右强者攻其左,血变而止。”
-
韭叶
韭叶即韭菜之叶,宽约0.1寸左右,古时常以此比定穴位。《黄帝内经灵枢·口问》:“喉痹舌卷,口中干,烦心,心痛……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下,去端如韭叶。”这里指关冲穴。
-
耳箫声
耳箫声为症状名。2.肝火耳鸣,其症头痛目赤,口苦咽干,烦躁恼怒时耳鸣加重,便秘苔黄,脉象弦数。3.痰火耳鸣,其症胸闷痰多,二便不畅,舌苔黄腻,脉象滑数。“若水虚火实,而热气上甚,客其经络,冲于耳中,则鼓其听户,随其脉气之微甚而作诸音声也。《黄帝内经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
-
耳针
概述:耳针:1.耳针疗法的简称;名称:耳针适应证:耳针适用于黧黑斑、粉刺、疣、面游风、摄领疮、白驳风、酒渣鼻、粉花疮、油风、疮疡疖肿、针眼、近视、唇风、肥胖症等各种损容性疾病。准备:消毒的毫针、揿针、三棱针,王不留行籽,2.5%碘酊,75%乙醇,消毒棉球,胶布,探针,镊子等。留针时间20~
-
欠㰦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虚则欠 多由肺气不足所致。”《灵枢-本输》:“刺上关者,呿( )不能欠;刺下关者,欠不能呿( )。”欠为症状名。出《黄帝内经灵枢·口问》。如经常呵欠,称数欠,为肾精亏虚、肾气不充、精不养神的表现。《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肾主欠。”
-
目者,宗脉之所聚也
“目者,宗脉之所聚也”出自《灵枢-口问》。杨上善:“手足六阳及手少阴、足厥阴等诸脉凑目,故曰宗脉所聚。”又张景岳:“宗,总也。凡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故目为宗脉之所聚。”二说可互参。
-
宗脉
宗脉指聚集于目部和耳部的经脉。也称宗脉所聚。出《黄帝内经灵枢·口问》。
-
涎
涎为五液之一。又称口津。涎与唾合称涎唾或唾液。具有滑润口腔和帮助消化的作用。《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脾为涎。”脾胃虚寒则冷涎上涌,口淡泛恶;胃火炽盛则涎少口燥;脾胃湿热或内有虫积,中风或癫痫病发,亦每致口角流涎。《黄帝内经灵枢·口问》:“胃中有热则虫动,虫动则胃缓,胃缓则廉泉开,故涎下。”
-
夜半
夜半①指子时。《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详子时条。②泛指夜间。《灵枢·口问》:“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行于阴。”
-
重听
重听的病因病机:重听多因虚火妄动及外邪壅滞经络致窍闭不通。重听的方药治疗:重听治宜滋阴降火,或疏风、宣散、活络。可选用知柏地黄汤、桃红四物汤、四物汤加丹皮、石菖蒲,或肾气丸等加减。《黄帝内经灵枢·口问》:“人之耳中鸣者,何气使然?耳鸣、耳聋两症常合并出现,因耳内鸣响而妨碍正常听觉,以致听力减退。
-
振寒
出《素问·寒热病》。《证治准绳·杂病》:“振寒,谓寒而颤振也。”《张氏医通·寒热门》将振寒分为三种:阳明热,阳盛而阴气加之,洒洒振寒者,治当泻阳,用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阴盛阳虚,振振寒栗者,治当补阳,用黄芪建中汤;真阳虚寒栗不振,或兼风寒则振,治当温补,用桂枝加附子汤。
-
嚏
生理学名词·嚏:嚏(sneeze)为人体生理性名词。指打喷嚏。《黄帝内经灵枢·口问》:“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故为嚏。”病理学名词·嚏:《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阴司天,客胜则鼽嚏。”
-
数欠
指频繁地打呵欠。《素问·宣明五气》:“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灵枢·口问》:“阳者主上,阴者主下。故阴气积于下,阳气未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张氏医通》卷九:“然必由少阴经气下郁,不能上走阳明,胃气因之不舒而频频数欠。以泄其气,舒其经。”
-
溜脉
概述:溜脉:1.与目相流通的经脉;溜,通流。出《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阴阳相过之脉·溜脉:溜脉指阴阳相过之脉。《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刺面,中溜脉,不幸为盲。”《黄帝内经灵枢·口问》:“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
-
耳穴疗法
概述:耳穴疗法:1.简称耳针;耳针为耳针疗法的简称,又名耳穴疗法。是以《黄帝内经灵枢·口问》:“耳者,宗脉之所聚”为理论基础,用针或其他手段刺激耳廓特定部位(耳穴)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针治时须选点准确,并严格消毒,以防感染。也可应用药物贴压或皮内针埋藏法。植兰英、蒙贵清编。
-
石顽老人诊宗三昧
《石顽老人诊宗三昧》为书名。即《诊宗三昧》。清·张璐著,张登编纂。书成于1689年。6篇,叙述脉位、脉象、经络;7篇师传三十二则,详述浮、沉、迟、数等32种脉象;8篇口问十二则,列叙古今辨证论脉之异同;12篇为逆顺、异脉、妇女及婴儿诸脉等。全书分析脉证比较全面深入,具有一定的影响。建国后有排印本。
-
胃气
4.胃中的水谷之气。如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胃的精气·胃气:胃气指胃的精气,表现胃受纳和腐熟饮食的功能活动,也指胃之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脾胃论》:“胃气者,谷气也,荣气也,运气也,生气也,清气也,卫气也,阳气也。”《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
-
懈惰
《灵枢·口问》:“筋脉懈惰,则行阴用力,气不能复,故为亸。”《灵枢·寒热病》:“若有所堕坠,四支懈惰不收。”②指麻木而不灵活。《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天寒则裂地凌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惰,然而其面不衣何也。”
-
下气
概述:下气:1.运气术语;3.治疗效应降气或镇潜。《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征其下气而见可知也。”下气指六气定位下之气,如水位下之土气,土位下之木气,木位下之金气,金位下之火气,火位下之水气等。《黄帝内经灵枢·口问》:“下气不足,则为痿厥心愧。”《本草纲目》:莱菔子“下气定喘,治痰消食。”
-
液道
液道涕泪等液体流出的通道。《灵枢·口问》:“宗脉盛则液道开,液道开,故泣涕出焉。”
-
中气不足
中气不足指中焦脾胃之气虚弱、运化失职的病症。症见面色黄而少华、唇淡或黯、食欲不振、食后腹胀、眩晕、声低、气短、倦怠乏力、便溏、胃痛而喜按,舌嫩苔厚,脉虚等。《黄帝内经灵枢·口问》:“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治宜补益中气。
-
崇实堂医案
《崇实堂医案》医案著作。清·姚龙光撰。首列“刍言”数条,阐发“医者以认症为最要”,强调医生治病需“目见、耳闻、口问、手诊四事合参”。而对医界不重四诊、忽视辨证的陋习予以批评,其医案以内科杂病为主,间有妇产、儿科治案。分析病因、病证较细致,但其叙述又过于烦琐。现存稿本、初刊本及《三三医书》本。
-
上气不足
上气不足为病机,指五脏六腑上升于头部的精气不足。《黄帝内经灵枢·口问》:“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
欠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闭口·欠:“欠”指闭口。《灵枢-本输》:“刺下关者,欠不能呿。”出《黄帝内经灵枢·口问》。如经常呵欠,称数欠,为肾精亏虚、肾气不充、精不养神的表现。《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肾主欠。”
-
泣涕
泣涕即眼泪。《广雅·释言》:“涕泣,泪也。”《灵枢·口问》:“故悲哀愁忧则心动……液道开,故泣涕出焉。”
-
泣
泣名词。①指眼泪。《灵枢·口问》:“人之哀而泣涕出者。”《灵枢·五癃津液别》:“悲哀气并,则为泣。”②哭而无声谓之泣。③与涩为同义词。《素问·五藏生成》:“凝于脉者为泣。”
-
气虚耳鸣
多由气虚或中气下陷导致本病。《医钞类编·耳病门》:“耳聋、耳鸣:有痰,有火,有气虚,有阴虚,有肝火。”《灵枢·口问》:“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补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也。”《医学入门·耳》治气虚耳鸣,四君子汤。若气虚有火,四君子加山栀、柴胡。
-
气不足
气不足为病因病理学名词。指正气不足。《黄帝内经灵枢·口问》:“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悗。”
-
奇邪
奇邪或作邪气解。《黄帝内经灵枢·口问》:“凡此十二邪者,皆奇邪之走空窍者也。”《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以溢奇邪,以通荣卫。”张景岳注:“奇,异也。邪自皮毛而溢于络,以左注右,以右注左,其气无常处,而不入于经,是为奇邪。”
-
啮唇
啮唇症名。系指自咬其唇的病证。出《灵枢·口问篇》。详见啮舌条。
-
啮颊
啮颊症名。系指自咬其颊的症状。出《灵枢·口问》。详见啮舌条。
-
便
《灵枢·口问》:“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素问·刺疟论》:“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小便不利如癃状。”《素问·阴阳别论》:“便血一升。”《灵枢·师传》:“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灵枢·玉版》:“肩项中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