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奇经八脉
奇经是相对十二正经而言,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蹻脉、阴蹻脉、阳维脉和阴维脉。修佛禅行者,用功较后阶段,内气由会阴穴起,通小腹胞中,经中脉过脐 ,破喉结过喉 入脑,再破眉心内 (不破时微细昏沉现起),达头顶囟会穴下端。十四经均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病候和所属腧穴。
-
八脉
奇经八脉是人体十二经脉之外具有不同作用的八条经脉,相对十二正经而言,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本脉起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向上循行,经过股外侧、胁肋和肩胛部外侧,沿颈上抵面颊部,到达内眼角,与足太阳膀胱经、阴蹻相并上行,入于风池穴处。
-
奇经
奇经即奇经八脉的简称。与十二正经相对而言。杨上善日:“经,正经、奇经也。”参见奇经八脉:奇经八脉为经络分类名。是人体十二经脉之外具有不同作用的八条经脉。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奇经八脉在《内经》中曾有分散的记载,至《难经》才集中加以讨论,并提出奇经八脉这个名称。
-
奇脉
概述:奇脉:1.奇经八脉;2.与色泽不相符合之脉。奇经八脉·奇脉:奇脉指奇经八脉。《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凡相五色之奇脉。”王冰注:“奇脉,谓与色不相偶合也。”
-
黄帝内经明堂类成
《黄帝内经明堂类成》为书名。书中将古代《明堂孔穴》一书,以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为纲领,分类加注,其中十二经脉各一卷,奇经八脉合一卷。《黄帝内经明堂类成》是《黄帝明堂经》的一种注本。为7世纪初(唐初)由杨上善注释改编而成。前十二卷论十二经脉腧穴;本书曾经唐太医署规定为学习针灸的主要课本。
-
奇经八脉考
概述:《奇经八脉考》为经脉专书。明·李时珍撰。主要内容:书中对奇经八脉的循行、主病和所属穴位均作了考证,并结合气功方面的资料进行探讨。《奇经八脉考》论述奇经八脉,考证历代有关文献,对每条奇经的循行和病等,进行了系统归纳和整理,并提出了作者个人的见解,是一部研究奇经八脉的重要著作。
-
十四经发挥
概述:《十四经发挥》为中医针灸著作,同名古籍有2本。卷中为“十四经脉气所发篇”,依据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流注次序分别论述各经经穴歌诀相应脏腑机能、经穴部位和经脉主病等,是对元朝《金兰循经取穴图解》等书中有关十四经循行的文字详加考证,并有所发挥、补充;有明代复刻本,又被收入《薛氏医案二十四种》中。
-
黄帝内经明堂
《黄帝内经明堂》为书名。《黄帝内经明堂类成》为书名。隋唐间杨上善撰注。十三卷,现存一卷。书中将古代《明堂孔穴》一书,以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为纲领,分类加注,其中十二经脉各一卷,奇经八脉合一卷。现存有手太阴肺经一卷。本书体例按经脉循行次序排列孔穴,对各穴名义均作了解释,是一部循经考穴的早期著作。
-
经脉
经脉是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的统称,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全身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经脉分正经和奇经两大类,前者称十二(正)经脉,后者称奇经八脉。《黄帝内经灵枢·本藏》:“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
奇络结
奇络结指奇经八脉。《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济北王遣太医高期、王禹学,臣意教以经脉高下及奇络结。”《正义》曰:“素问云:奇经八脉,往来舒时,一止而复来,名之日结也。”
-
上下配穴法
上下配穴法(superior-inferiorpointscombinationsuperior-inferiorpointsassociation)为配穴法之一。如失眠,上取神门、心俞,下取三阴交;胃痛取上肢的内关,下肢的足三里等。八脉八穴配穴法又名八法配穴法,指以奇经八脉与正经脉气相通的八个穴位两相配合应用。外关与足临泣相配,主治目、头侧、面颊部疾病;
-
八脉八穴配穴法
八脉八穴配穴法为配穴法之一。一般是依据八穴所属的阴阳契合八卦的属性,将其分为四对,上、下配合,以治疗本经及有关奇经八脉的病症。外关与足临泣相配,主治目、头侧、面颊部疾病;后溪与申脉相配,主治颈、项、肩胛部疾病;列缺与照海相配,主治咽喉、胸膈部疾病等。
-
经络汇编
《经络汇编》为书名。明清间翟良编撰。本书以《经络考》为基础,将脏腑、经络、经穴联系论述,并附以脏腑经脉图、内景图、奇经八脉论等。《经络汇编》针灸学著作。本书联系脏腑的属性、生理特点对十四经脉的循行、属络、经穴部位和主病等予以论述。现有清刻本。
-
人经
人经泛指人体经脉。经脉是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的统称,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全身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经脉分正经和奇经两大类,前者称十二(正)经脉,后者称奇经八脉。《黄帝内经灵枢·本藏》:“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
八法配穴法
八法配穴法即八脉八穴配穴法。八脉八穴配穴法为配穴法之一,指以奇经八脉与正经脉气相通的八个穴位两相配合应用。一般是依据八穴所属的阴阳契合八卦的属性,将其分为四对,上、下配合,以治疗本经及有关奇经八脉的病症。外关与足临泣相配,主治目、头侧、面颊部疾病;后溪与申脉相配,主治颈、项、肩胛部疾病;
-
罗绍骥
罗绍骥为清代医家。参见《经脉分图》:《经脉分图》为吴之英编撰,罗绍骥绘图。成书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书中绘出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二十图。十二经脉次序按手、足三阳三阴排列,与一般流注顺序不同。
-
人镜经附录
《脏腑证治图说人镜经》又名《人镜经附录全书》,共8卷。内容根据十二经及奇经八脉次序,分别联系论述脏腑功能、病状及治法。后经明·钱雷补充2卷,名《人镜经附录》。清初张俊英补充2卷,名《人镜经续录》。原书8卷、附录2卷、续录2卷,共凡10卷,又合称《人镜经附录全书》。《脏腑证治图说人镜经》为明·王宗泉等编。
-
人镜经续录
清初张俊英为《脏腑证治图说人镜经》而作的补充,共2卷,名为《人镜经续录》。内容根据十二经及奇经八脉次序,分别联系论述脏腑功能、病状及治法。后经明·钱雷补充2卷,名《人镜经附录》。原书8卷、附录2卷、续录2卷,共凡10卷,又合称《人镜经附录全书》。《脏腑证治图说人镜经》为明·王宗泉等编。成书于1606年。
-
人镜经附录全书
《人镜经附录全书》为《脏腑证治图说人镜经》的别名。简称《人镜经》。内容根据十二经及奇经八脉次序,分别联系论述脏腑功能、病状及治法。后经明·钱雷补充2卷,名《人镜经附录》。清初张俊英补充2卷,名《人镜经续录》。原书8卷、附录2卷、续录2卷,共凡10卷,合称《人镜经附录全书》。清代有重刻本。
-
甘李根汤
概述:甘李根汤为方剂名,出自《杂病源流犀烛·奇经八脉门》卷十一方。组成:李根皮五钱,桂枝一钱半,当归、白芍药、茯苓、黄芩各一钱,半夏、甘草各五分,生姜三片。用法用量:水煎服。功能主治:主治冲气犯心,烦热,身上浮冷,热汗自泄,欲得水自灌。
-
难经
第48-61难主论疾病的证候、诊断及四诊。第69-81难论述针刺补泻之法。具有代表性的有吕博望《注众难经》、杨玄操《集注难经》、丁德用《补注难经》、滑寿《难经本义》、熊宗立《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张世贤《图注八十一难经》、徐大椿《难经经释》、黄元御《难经悬解》、日人丹波元胤《难经疏注》等。
-
古今医统大全
明·徐春甫辑。其中卷六为经穴发明,以歌诀和附图的形式介绍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及其腧穴;卷七为针灸直指,介绍各种针法、灸法、补泻宜忌等。《古今医统大全》内容包括历代医家传略、《内经》要旨、各家医论,脉候、运气、经穴、针灸、临床各科证治、医案、验方、本草、救荒本草、制药、通用诸方及养生等。
-
口针法
概述:针刺口腔中特定穴位治疗疾病的方法,叫口针法。6.头部区域:在下唇系带周围及口腔前庭粘膜组织上。11.消化区域:在舌下腔内。操作方法:患者坐位,张口,直刺或斜刺,不捻针、不行针,留针20~口针针感一般不明显,如出现明显针感应重新进针。(2)如患者出现头晕眩、恶心欲吐等晕针现象时,应立即起针,及时处理。
-
阳脉
概述:阳脉:1.经脉中的阳经;2.切诊的分类;包括手、足三阳经,奇经八脉中的督脉、冲、阳蹻脉、阳维脉等。《黄帝内经灵枢·脉度》:“阴脉荣其藏,阳脉荣其府,如环之无端。”《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所谓盛经者,阳脉也。”《伤寒论·辨脉法》:“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出自马王堆汉墓帛书。
-
脏腑证治图说人镜经
《脏腑证治图说人镜经》为书名。简称《人镜经》。内容根据十二经及奇经八脉次序,分别联系论述脏腑功能、病状及治法。后经明·钱雷补充2卷,名《人镜经附录》。清初张俊英补充2卷,名《人镜经续录》。原书8卷、附录2卷、续录2卷,共凡10卷,合称《人镜经附录全书》。清代有重刻本。
-
四诊韵语
《四诊韵语》为脉学著作。1卷(即《乐只堂人子须知韵语》卷一)。清·何梦瑶撰。首为十二经脉歌,次为四诊心法撮要、辨阳证阴证要诀。书中对诊脉,望色,察面及五官、唇、齿,辨舌,闻声及问症等分别予以论析,并介绍八脉要诀、脉象、主病、脉症宜忌、胎产脉、死脉、小儿诸诊歌及奇经八脉图歌等。
-
圣济总录
《圣济总录》为官修中医方剂著作。宋代赵佶等撰。宋徽宗时由朝廷组织人员编撰。内容有运气、叙例、治法及临床各科病证证治,包括内、外、妇、儿、五官、针灸等多科疾病,以及杂治、养生等。194卷为“针灸门”,介绍了十二经络、奇经八脉以及某些病症的灸刺法。但书中也杂有宿命论、符禁、神仙服饵等糟粕。
-
神灸经纶
《神灸经纶》为书名,清·吴亦鼎撰著。成书于咸丰三年(1853年)。本书内容专论灸法,详列蓄艾、用艾、灸忌、经脉循行、穴位主治等。临床应用强调辨证论治。卷一论灸疗的方法、禁忌、灸后调养、经络循环及释周身部位名称;卷二为十二经、奇经八脉的经穴位置与灸法;作者认为“针之手法未可以言传,灸之穴法尚可以度识”。
-
脉要图注
《脉要图注》脉学著作。清·贺升平辑,刊于1783年。卷一以脉学总论内容为主,兼谈各科脉法及五运六气;卷二介绍28脉,奇经八脉及灸法等;卷三列述骨度名位、十二经脉、十六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卷四专论形身、脏腑、营卫、颜色、声音、五行等诊法。内容比较丰富,插图颇多。
-
经络歌诀
《经络歌诀》为书名。刊于1694年。本书将经络内容和主病编成七言歌诀,便于诵记。本书系将《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十二经循行与主病部分以及奇经八脉的循行与主病编成的七言歌诀,以便初学诵读。本书多与汪昂《汤头歌诀》合刊,现有清刻本等。
-
十四经
十四经是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的合称。十四经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任脉、督脉。
-
灵龟八法
灵龟八法(eightmethodsofintelligentturtle)为按时配穴法的一种。又称灵龟飞腾、飞腾八法、奇经纳卦法。以八脉八穴配合九宫数,再据日时干支所代表的数字计算配穴。《针灸大全》载《八法歌》:“坎一联申脉,照海坤二五,震三属外关,巽四临泣数,乾六是公孙,兑七后溪府,艮八系内关,离九列缺主。”
-
飞腾八法
概述:飞腾八法:1.按时配穴法;所配属八卦与灵龟八法不同,因其以时干为主,故又名“奇经纳甲法”。又称灵龟飞腾、飞腾八法、奇经纳卦法。一般取主穴和配穴各一个。《针灸大全》载《八法歌》:“坎一联申脉,照海坤二五,震三属外关,巽四临泣数,乾六是公孙,兑七后溪府,艮八系内关,离九列缺主。”
-
常脉
概述:常脉:1.与奇脉对举;2.平脉。与奇脉对举·常脉:常脉与奇脉对举。《难经·二十七难》:“脉有奇常。十二经脉者,常脉也;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常,故谓之奇经。”平脉·常脉:常脉参见平脉。
-
医学辑要
《医学辑要》综合性医书。清·吴燡编。本书乃作者采集并融会张石顽、沈云将、程国彭等诸家医学论述,治疗方剂等有关内容编纂而成。卷二列述诊脉诀、死脉、妇人及幼孩脉法、诸病宜忌脉;卷三经脉心传、奇经八脉、趺阳少阴脉说;卷四为方剂、治疗八法。后编入《三三医书》,现存三种清刻本。
-
八法五门
出《标幽赋》。是用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相通的八穴(内关、公孙、申脉、后溪、外关、临泣、照海、列缺)配合八卦,根据日时干支所代表的数字相加相乘,以按时取穴行针的一种方法。八种刺法·八法五门:八法五门指《金针赋》中的八种刺法,即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子午捣臼、进气、留气、抽添。
-
血室
概述:血室出自《伤寒论》:1.冲脉;《针灸甲乙经》:“冲脉任脉者,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冲脉与任、督两脉同起于胞中,浅出于腹股沟当气冲穴的部位,与足少阴肾经(《难经》作足阳明胃经)并行向上,到胸中而弥漫散布。本脉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胸腹气逆而拘急,躁热,疝瘕,喘动应手,不孕,痿证等。
-
严振
严振为明代针灸学家。《循经考穴编》下册署有“严振(漫翁氏)识”,有谓本书即严振所编。参见《循经考穴编》:《循经考穴编》为书名。分上下两册。因此,本书有谓严振所编。书无序文,引用书籍多属明万历(1573~书中内容按十四经顺序,随经列穴考注,较《十四经发挥》详细。后附奇经八脉及脏腑图。
-
医会元要
《医会元要》为书名。清·蔡乃庵撰。二卷。刊于1812年。书中卷一论脏腑、经络、骨度、营卫、三焦、十二经脉主病、十六络脉主病、十二经别、十二经筋主病等;卷二论奇经八脉,附脉要歌括。
-
医学指归
《医学指归》为书名。清·越术堂撰。二卷。刊行于咸丰元年(1851年)。书中前列卷首,载十二经络图像。卷上、卷下,各分“经络解”“治法解”,分经论述药物归经。后附奇经八脉歌等。
-
针灸奇穴疗法大全
《针灸奇穴疗法大全》为书名。胡兴立主编。中卷按照中西医结合的理论编入内、妇、儿、外、皮肤、传染、骨伤、口腔、五官等各科常见病症400余种,并按照奇穴、经穴、艾灸、穴位注射、火罐、皮肤针、皮内针、耳针、小针刀、电针、贴敷、中西药等为序进行治疗。下卷编入奇经八脉的循行,奇穴的取法、简易奇穴治疗选穴参考等。
-
八脉隶乎肝肾
八脉隶乎肝肾指主要以经络理论为依据,强调奇经八脉与肝肾的联系的论点。这种论点在临床上有一定指导意义。出自清·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
-
太冲脉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本脉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胸腹气逆而拘急,躁热,疝瘕,喘动应手,不孕,痿证等。循行路线:冲脉的循行路线,所载多有出入,《针灸甲乙经》:“冲脉任脉者,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
-
翁稼江
翁稼江即翁藻。翁藻为清代医家。字稼江。武宁(今属江西)人。编有《医钞类编》24卷,收集历代名医论述,分类编撰,其中首卷为《经穴图考》和《奇经八脉》。
-
溢畜
“溢畜”指的是奇经八脉对于十二经脉的调节作用。畜通“蓄”,指蓄入。《难经·二十八难》:“沟渠满溢,流于深湖…而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环周。”相反,当人体气血虚衰时则可从八脉流入十二正经。这就是“溢畜,”即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
-
脉经
主要内容:本书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先取《内经》、《难经》以及张仲景、华佗等有关论述分门别类,在阐明脉理的基础上联系临床实际。卷五述仲景、扁鹊脉法;其他《脉经》:黄公兴、秦承祖、康普思(以上见《隋书·经籍志》)、王子颙、甄权(以上见《新唐书·艺文志》)、李勣(见《崇文总目》)等均撰《脉经》,均佚。
-
阴脉
3.经穴别名。指经脉中的阴经,包括手、足三阴经,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冲脉、阴维脉、阴蹻脉等。《难经·三十七难》:“邪在五脏,则阴脉不和。”切诊中的脉象分类·阴脉:《中医大辞典》:阴脉是指脉象之沉、迟、细、小、涩、结等。见《医学原始》。
-
医学原理
《医学原理》为综合性医书。作者自序称:“所论病机药性,悉本《内经》、《本草》;治方脉法,皆据名医格言”。前二卷为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图论;后十一卷为各科临床,包括六淫、气血、内伤诸病、内科杂症、瘟疫、五官、口腔、外科、妇产、小儿及痘疹等病证。尤其推崇丹溪,故每门病证的治疗均有“丹溪活套”,选方颇广。
-
寿世医窍
《寿世医窍》为书名。撰人不详。二卷。刊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本书根据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分节论述该经脉的循行、主病、经脉、循行图,及各经所用药物。论述简明。现存初刊本。
-
人元脉影归指图说
《人元脉影归指图说》为脉学著作。旧题晋·王叔和编,明·沈际飞重订。现存明刊本及日本刊本。本书对七表、八里、九道脉,奇经八脉,十六怪脉,左右手三部阴阳脉绝候等脉学专题予以系统而形象的论述,绘有图形,兼赋歌诀,可谓图文并茂。作者还介绍了“观形色歌”,作为脉诊的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