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痘疹金镜录
又名《痘疹全婴金镜录》、《幼科痘疹金镜录》。明·翁仲仁撰。刊于1519年,原刊本已不复见,现存者均为本书的增补或改订本,故名称颇多。三卷本如《痘疹金镜录真本》。四卷本为《增补痘疹金镜录》(又名《增补痘疹玉髓金镜录》),其卷一为儿科病症歌赋二十余首;卷二——三为痘疹的辨证论治。卷四痘科治疗方剂。
-
幼科痘疹金镜录
《幼科痘疹金镜录》即《痘疹金镜录》。明·翁仲仁撰。刊于1579年,原刊本未见,现存者均为本书的增补或改订本,故名称颇多。卷数有3卷本、4卷本不一。卷上、中为痘病证治及歌赋;4卷本如《增补痘疹金镜录》(又名《增补痘疹玉髓金镜录》),其卷一为儿科病症歌赋二十余首;卷四为痘科治疗方剂。选方尚平稳,故流传较广。
-
幼科三种
《幼科三种》为儿科丛书。指《幼科痘疹金镜录》、《幼科铁镜》和《小儿推拿广意》三书的合刊本。4卷本如《增补痘疹金镜录》(又名《增补痘疹玉髓金镜录》),其卷一为儿科病症歌赋二十余首;卷1主要论述小儿科医生应注意的事项和推拿疗法的具体应用;上卷总论推拿之理,及儿科疾病诊断方法,并附推拿手法图说20余幅;
-
清肌透毒汤
《痘疹金镜录》卷下:方名:清肌透毒汤组成:荆芥穗3分,干菊8分,前胡1钱,桔梗4分,甘草2分,山焦2钱,蝉蜕3分。主治:痘疮已发未发,为风热所感,腠理阻塞。用法用量:加生姜1片,水煎服。
-
清金攻毒饮
《痘疹金镜录》卷下:方名:清金攻毒饮组成:桔梗、甘草、牛蒡、大黄、元参、前胡、山楂、山豆根、枳壳、荆芥穗、蝉蜕、僵蚕、灯心各等分。主治:痘毒壅于肺,声音不清,喉间痛楚,烦渴壮热,痘不起者。用法用量:水煎服。
-
清凉攻毒饮
《痘疹金镜录》卷下:方名:清凉攻毒饮别名:泻黄散组成:石膏(研)3钱-1两,黄连1-3钱,大黄3-6钱,木通4分,红花4分,荆芥4分,牛蒡1钱5分,犀角3分(磨汁冲),丹皮1钱,青皮7分,地丁1钱,生地5钱-1两。用法用量:上加灯草3分,水煎服。附注:泻黄散(《金鉴》卷五十七)。
-
清脾饮
《痘疹金镜录》卷上:方名:清脾饮组成:青皮、苍术、厚朴、陈皮、甘草、茯苓、半夏、柴胡、黄芩、草果、枳壳、川芎、香附。主治:咽干声哑。用法用量:上加竹沥、生姜汁为引,水煎服。《永类钤方》卷二十引《全婴方》:方名:清脾饮组成:人参、白附、南星(炮)、制半夏、全蝎、僵蚕、白术、川芎、羌活、甘草各等分。
-
紫背荷叶僵蚕散
《闻人氏痘疹论》卷下:方名:紫背荷叶僵蚕散别名:荷叶散、南金散、如金散组成:紫背荷叶(霜后塔水紫背者)1钱匕,白僵蚕1钱匕(直者炒去丝。用法用量:研胡荽汁和酒送下,米饮亦得。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附注:荷叶散(《普济方》卷四○三)、南金散(《奇效良方》卷六十五)、如金散(《痘疹金镜录》卷四)。
-
紫草化毒汤
《痘疹金镜录》卷四:方名:紫草化毒汤组成:紫草2两,陈皮1两,升麻5分,甘草5分。主治:痘已出未出,热壅不快。用法用量:每服水1碗,加葱白3寸,煎至5分,量儿大小调服。加减:小便赤,加木通。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各家论述:紫草滑窍,去心腹邪热,陈皮快气,升麻散热毒,甘草解毒。
-
稀痘保婴丹
主治:痘未见点之先。用法用量:每服1丸,大人2丸,未出痘之先,浓煎甘草汤磨下;已发热之时,生姜汤磨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外又将紫草3两,入水3碗,熬膏半碗,入生沙糖半盏,将前末药用紫草膏为丸,如圆眼核大,将飞过辰砂为厚衣。附注:保婴丹(《赤水玄珠》卷二十七)、秘传保婴丹(《准绳 幼科》卷四)。
-
散结汤
《医学集成》卷三:方名:散结汤组成:香附5钱,川芎3钱,白芷3钱,浙贝3钱,银花3钱,公英3钱,苏梗3钱,橘叶、丝瓜瓤、葱白、甜酒。主治:乳中结核。《痘疹金镜录 图像》:方名:散结汤组成:青皮、羌活、赤芍、紫草、地丁、山楂、荆芥、升麻、川芎、甘草、牛蒡、丹皮。用法用量:加芦笋10株,鲜苎头3个,水煎服。
-
温脾饮
《痘疹金镜录》卷一:方名:温脾饮组成:人参、白术、茯苓、厚朴、橘红、甘草、半夏、藿香、天麻、木香、干姜、莲肉。主治:小儿慢脾风。搐者,加全蝎、蝉蜕。《普济方》卷一九八:方名:温脾饮组成:真陈橘皮5个(去瓤),乌梅10个,人参1分,大枣20个,甘草5寸,草果7个,生姜5片。主治:寒疟,兼脾久湿,上焦噎塞不通。
-
糯草灰散
《痘疹金镜录》卷四:方名:糯草灰散组成:糯草灰不拘多少。主治:痘后余毒。用法用量:将滚汤淋去咸水,以淡灰掩患处。
-
痘疹专门
《痘疹专门》痘疹专著。又名《痘疹专门秘授》。二卷。清·董维岳撰,董上贲校补。刊于1762年。本书选辑《痘疹金镜录》及《保赤全书》二书之精要,结合作者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心得写成,内容较为简要。现存初刻本。
-
痘疹四合全书
《痘疹四合全书》痘疹、麻疹丛书。清·吴学损辑。刊于1676年。本书系《痘疹金镜录真本》、《痘疹心法秘本》、《痘疹百问秘本》、《痘疹图像》(此书又包括《痘疹玉髓图像》及《痘疹集图善本》二种)及《麻疹心法》等书的合刊本。因前四种均为痘疹著作。故名“四合全书。”现存初刻本等。
-
保婴百补汤
《痘疹金镜录》卷四处方当归、芍药、地黄、白术、人参、茯苓、山药、甘草。气虚证,加黄耆1钱,官桂少许;有兼证当审虚实随症加减。各家论述《痘学真传》:归、地、芍药以养血,参、术、茯苓、山药、甘草以补气,而补气之药俱入太阴,虽云气血兼补,实归重于脾,补脾胃则诸脏皆补,故曰百补。有热,加芩、连、木通;
-
保生锭子
《痘疹金镜录》卷上处方胆星1两,白附子1两,辰砂(水飞)1两,麝香2钱,天麻5钱,防风5钱,全蝎5钱,羌活5钱,蛇含石(煅7次,水飞)4两。用法用量保生饼子(《准绳·疡医》卷二)、保生梃子(《疡医大全》卷三十四)。功能主治疔疮发背体虚,及妇人胎前产后毒浅者。
-
辰砂抱龙丸
《万氏家抄方》卷五:辰砂抱龙丸:处方:天竺黄1两,橘红1两,茯神(去皮木)1两,明天麻1两,胆星2两,甘草5钱,雄黄5钱,防风5钱,麝香1钱半,辰砂5钱(水飞),枳壳(炒)5钱。功能主治:小儿伤风咳嗽,痰喘烦渴,鼻流清涕,惊悸风热。用法用量:灯心、薄荷汤送下;胎风、胎惊、胎热。急慢惊风,慢脾风。
-
加减四味升麻汤
处方:升麻、葛根、芍药、甘草、防风、桔梗、紫苏、苍术、陈皮、枳壳、柴胡。功能主治:水痘赤痘。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呕吐,加藿香;咳嗽有痰,加半夏、桑皮、杏仁、五味;泻痢后内虚,加茯苓、白术;鼻衄,加茅花、生地;詀语,加黄芩。注意:一二服即止,多则过表。摘录:《痘疹金镜录》卷一
-
加味升麻葛根汤
《痘疹金镜录》卷上:加味升麻葛根汤:处方:升麻、葛根、芍药、甘草、防风、桔梗、紫苏、苍术、陈皮、枳壳、柴胡。咳嗽有痰,加杏仁,半夏、桑皮;摘录:《金鉴》卷五十八《宋氏女科》:加味升麻葛根汤:处方:升麻1两,葛根1两,芍药1两,甘草1两,瞿麦1钱,土牛膝1钱,瓜蒌根1钱,豆豉(炒)1钱。用法用量:水煎,热服。
-
凉风化痰丸
处方:半夏2两(泡),南星2两(姜制),白附子1两,明矾5钱。制法:上为末,大米糊为丸,如黍米大,滑石或朱砂为衣。功能主治:小儿风痰咳嗽,惊热及喘。摘录:《痘疹金镜录》卷一
-
龙脑青金散
处方:青黛1钱,硼砂1钱,柏末5分,枯矾5分,雄黄5分,飞丹1分,冰片1分,铜绿3分。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鹅口疳,走马疳,锁口疳。用法用量:井花水调,敷口中。摘录:《痘疹金镜录》卷一
-
养脏汤
处方:木香白芍药各3克诃子肉9克人参白术当归各9克甘草(炙)肉桂各12克罂粟壳(去筋蔓,蜜炙)30克功能主治:治寒热失调,久痢久泻,里急后重者。加生姜、大枣,水煎服。《幼幼新书》卷二十九引张涣方:方名:养脏汤组成:当归(洗,焙干)1两,乌梅肉(炒干)1两,干姜1两,黄耆1两,白术(炮)1两,龙骨1两。
-
滋阴润燥汤
处方:女贞子30克,旱莲草30克,何首乌30克,枸杞子15克,巴戟15克,麦冬12克,山萸肉12克,陈皮3克。《医醇剩义》卷二:方名:滋阴润燥汤组成:天门冬1钱半,麦门冬1钱半,琥珀1钱,丹参2钱,元参1钱5分,生地5钱,阿胶1钱半(蛤粉炒),丹皮1钱半,泽泻1钱半,牛膝1钱半。功效:益气养阴,生津润燥。
-
太乙保和汤
《痘疹金镜录》卷下:别名:紫草透肌汤组成:桔梗、紫草、川芎、山楂、木通、人参、红花、生地、甘草、糯米。功效:保和元气,活血解毒,助痘成浆。热证虽去,见点3日之后,不易长大,粗肌者。用法用量:上用灯心7根,生姜1片,水1钟,煎6分,温服。陷塌,加黄耆;痛,加白芷;嗽,加五味、麦门冬;生地滋养阴血;
-
宁嗽润肺丸
《痘疹金镜录》卷一:组成:桑皮6钱,麻黄5钱,杏仁2两,阿胶5钱,款花3两,乌梅肉2两,粟壳1两(去筋蒂)。功效:止嗽定喘。用法用量:姜汤磨服。制备方法:炼蜜为丸,如芡实大。
-
兔屎丸
《程松崖眼科》:方名:兔屎丸组成:望月砂1两(要割禾后田中者方可用),木贼7分,蝉蜕7分,车前子7分,防风5分,黄芩5分(酒炒)。主治:小儿痘后,毒攻眼生云翳,不红不肿者。《万氏家抄方》卷六:方名:兔屎丸别名:兔粪丸组成:菊花(家种黄色者)2两,白蒺藜1两,甘草1两,兔屎4两。
-
周天散
《普济方》卷四○四:方名:周天散别名:何号周天散组成:蝉蜕5钱,地龙1两(去土)。主治:小儿疮疹黑陷,项强目直视,腹胀喘急发搐,及一切恶候。用法用量:小者半钱,大者1钱,乳香汤调服。连2服,疮出即愈。制备方法:上为末。附注:何号周天散(《痘疹金镜录》卷四)。
-
神应夺命丹
风邪倒陷,及痘毒入里。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用醋酒拌丸,作10粒。《痘疹金镜录》:方名:神应夺命丹组成:劈砂1两,升麻5钱,麻黄5钱,紫草1两,连翘1两。制备方法:劈砂囊于白纱内,外配升麻、麻黄、紫草、连翘4味,同入纱囊中,于砂锅内用新汲水将桑柴火煮1昼夜,取出,辰砂研末,仍将煮砂药汁将绵滤清,晒干为末听用。
-
松肌通圣散
《痘疹金镜录 备用良方》:方名:松肌通圣散组成:羌活、荆芥、紫草、红花、牛蒡子、木通、赤芍、地丁、青皮、山楂、蜂房、当归、防风各等分。主治:痘疮腠理阻塞,血凝气滞,颗粒隐隐于肌肉之间,痘色干红晦滞,神情闷闷者。用法用量:加芦笋、胡荽,水煎服。
-
益元透肌散
《痘疹金镜录》卷四:方名:益元透肌散别名:益元透肌汤组成:桔梗、紫草、川芎、山楂、木通、人参、甘草、糯米50粒、蝉蜕、鼠粘子、陈皮。用法用量:水1钟,加灯心14根、大枣2个,煎6分,温服。《万氏家抄方》卷六:方名:益元透肌散组成:桔梗、紫草茸、川芎、山楂、当归、茯神、牛蒡子、甘草、僵蚕、陈皮、糯米50粒。
-
痘疹广金镜录
《痘疹广金镜录》痘疹专著。三卷。清·汪琥撰。约刊于17世纪。本书根据《痘疹金镜录》予以补充修订而成。内容简要实用,主要为痘疹的证治、歌赋及方药。现存清刻本。
-
加味参苏饮
功能主治:《赤水玄珠》卷二十一方之加味参苏饮主治妊娠咳嗽,项背强急,鼻塞头眩,时发寒热。《痘疹传心录》卷十九方之加味参苏饮:组成:人参2分,苏叶7分,前胡1钱,小川芎7分,山楂肉8分,桔梗5分,白茯苓8分(去皮),白粉葛8分,陈皮7分,半夏3分,牛蒡子5分(揀净,炒香,研碎),甘草2分(生,去皮)。
-
一字丹
《万氏家抄方》卷六:别名:一字金丹组成:紫花地丁、金线重楼、山慈菇。主治:痘疹黑陷干枯,倒靥不起者。用法用量:酒调服。制备方法:上为末。附注:一字金丹(《痘疹金镜录》卷四)。
-
翁仲仁
翁仲仁明代儿科医家。信州路(今江西上饶)人。擅医痘疹,曾撰《痘疹金镜录》(又作《痘疹全婴金镜录》,《幼科痘疹金镜录》)三卷(1519年)。现存者均为增补本或改订本。此书内容简要,选方实用平稳,故流传较广。
-
胡廷训
胡廷训明代儿科学家。曾采《古今医鉴》、《济世全书》、《寿世保元》等有关痘疹诸论,撰《补遗痘疹辨疑全幼录》四卷。陆道元《痘疹金镜录补遗》(1618年)系袭胡氏书而成,后人不察,特奉《金镜录》为痘疹之章程,而《补遗痘疹辨疑全幼录》殆废而不行。
-
安胎独圣散
处方砂仁(炒)。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孕妇出痘动胎。用法用量每服5分,酒调下。各家论述《医方考》:缩砂辛温,利而不滞,故可以利气,可以安胎。摘录《痘疹金镜录》卷四
-
赛金化毒散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SaijinHuaduSan标准编号:WS3-B-0661-91处方:乳香(制)50g黄连50g没药(制)50g甘草35g川贝母50g赤芍100g雄黄25g冰片10g天花粉50g牛黄10g大黄37g珍珠20g大黄(酒炒)37g制法:以上十三味,除牛黄、冰片外,雄黄、珍珠分别水飞或粉碎成极细粉;纤维束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
-
白玉散
《痘疹金镜录》卷一:白玉散:处方:寒水石(煅存性,水飞)1两,朴消1两,青黛3钱,甘草3钱,姜黄1两,当归1两,柏末3钱。摘录:《痘疹金镜录》卷一《摄生众妙方》卷七:白玉散:处方:黑牵牛、甘遂各等分(2次用)。附注:方中白土,《小儿药证直诀》注: 又云滑石;用药禁忌:老人、虚人及病后伤津而小便不利者,不宜用。
-
款花膏
处方:款花、茯苓、杏仁、桑白皮、五味、贝母、紫菀、乌梅各等分。制法:将乌梅蒸过,杵烂去仁,余药为末,与乌梅和匀,晒干,再共为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功能主治:痰嗽久不止。摘录:《痘疹金镜录》卷上
-
凉结攻毒饮
别名:凉膈攻毒饮处方:大黄、黄连、石膏、荆芥、地丁、玄参、黑山栀、赤芍、生地、桔梗、木通、甘草、牛蒡、薄荷、枳壳。功能主治:痘。热毒壅于上焦,胸膈烦闷,壮热发渴,揭衣弃被,痘色紫艳深红。用法用量:加灯草1分,竹叶30片。附注:凉膈攻毒饮(《救偏琐言》卷十)。
-
五疳消积散
《痘疹金镜录》卷一:别名:保童丸组成:三棱1两,莪术1两,神曲4两,麦芽4两,青皮4两,山楂4两,君子4两,槟榔2两,川楝2两,黑豆2两,陈皮半斤。主治:疳疾。骨热头焦,胸烦盗汗,毛发干枯,肚高脚烂,牙齿黑烂,遍体生疮,兼泻痢,好吃泥土、生米壳、炭、茶、葱、菜等。主治:小儿伤积。用法用量:砂仁汤送下。
-
玄明粉散
《圣济总录》卷九十七:组成:玄明粉半两。主治:大便不通。《治疫全书》卷四:组成:玄明粉2钱,寒水石1钱5分,黄连1钱5分,辰砂1钱,珍珠8分。主治:温疫发狂,身如火烙,齿黑舌刺,面赤眼红,大便秘结等证。用法用量:用鸡子清1枚,白蜜1匙,新汲水调服。主治:血热便秘。用法用量:当归尾5钱煎汤,冷调服。
-
羌活散郁汤
《痘疹金镜录》卷四:方名:羌活散郁汤别名:羌防散郁汤组成:防风、羌活、白芷、荆芥、桔梗、地骨皮、大腹皮、川芎、连翘、甘草、紫草、升麻、鼠粘子。煎6分,温服。各家论述:《医林纂要》:羌活、防风、白芷宣达阳气,荆芥去血中风热,桔梗降逆气,大腹皮宽中气,前胡畅滞气;《医林纂要》有木通、前胡,无升麻。
-
泻黄纳谷散
《痘疹金镜录》卷首:方名:泻黄纳谷散组成:石膏、黄连、生地、丹皮、木通、甘草(炙用)、生甘草、牛蒡子、山楂、荆芥穗。主治:痘邪热犯胃,唇口燥裂,口中腻渴,甚至舌起芒刺,嘴黑如煤,浆后身犹壮、热,种种燥热而不思食者。用法用量:加灯心,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