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产
临产(parturition)生理学名词。是指孕妇临近生产,进入分娩期。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三。又名临蓐、临盆、临月、临草、卧蓐、坐蓐、坐草、草蓐、上草、免蓐。
-
足月胎膜早破行阴道分娩临床路径(2019年版)
1.主诉有阴道流液。(2)凝血功能。(七)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1.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15〕43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用药时间为阴道流液12小时后。二、胎膜早破行阴道分娩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胎膜早破(足月)(ICD-10:O42伴Z37)拟12~
-
达生篇
《达生篇》产科著作。清·亟斋居士撰。刊于1715年。内容有原生、临产、真诀条辨等14篇及格言、方药等。作者主张临产时沉着镇静,掌握“睡、忍痛、慢临盆”六字诀,尽可能不服药或少服药,符合产科卫生和临产规律。所论多为经验之谈。本书文字通俗,内容简要,切于实用,故复刻刊本颇多,流传较广。
-
引产术
操作名称引产术适应症1.因母亲或胎儿的情况不宜继续妊娠者。在严密消毒下,手术者用示指伸入宫颈管内扩张宫口至可容2指时,2指在子宫下段四周缓缓将胎膜与子宫壁分离2周,注意勿戳破胎膜。4.人工破膜用于宫颈已成熟,评6分以上,羊水过多或胎盘早剥者。5.催产素静滴引产①引产前及全过程用胎心监护仪监护胎心及宫缩。
-
盘肠生
盘肠生产科学名词。又名推肠生、蟠肠生、盘肠献花、盘肠产、盘肠生、催肠生。古人认为产母平日气虚,临产时怒挣,浑身气血下注,以致肠随儿下,儿娩出后肠仍不收。宋·陈选《妇科秘兰》:“临产肚肠先出,然后产子,产子之后,其肠不收,甚是苦楚,以蓖麻子十四粒去壳研如膏,贴产母头顶,肠收即忙拭去,又名推肠生。”
-
仙传四急保生丹
《卫生鸿宝》卷五:组成:凤仙子(大红)90粒(白)49粒(另研包好,临时将药秤明分两配入),龟板1两(麻油涂炙),通梢牛膝3钱,桃仁钱半,川芎5钱,归身5钱。主治:临产交骨不开,难产。产后瘀血变症,或儿枕痛,加炒红曲3钱、酒炒马料豆2合,共为末,童便、陈酒各半杯,调服2-3钱。制备方法:上为末。
-
上草
《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卷一:“凡妇人妊娠…阵痛转甚,难以行立,认是产时将至,即服催生符毕,然后安详上草。”临产出自《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三。又名临蓐、临盆、临月、临草、卧蓐、坐蓐、坐草、草蓐、上草、免蓐。指临近生产,进入分娩期。
-
卧蓐
卧蓐名词。即临产。出《卫生家宝产科备要》。详临产条。
-
催生开骨丹
处方:5月5日午时择透明朱砂、透明滴乳各等分。制法:先将朱砂飞过,为粗末,次将乳香入铜铫内溶化,与朱砂末和匀,乘热为丸,如芡实大。功能主治:临产催生。主用法用量:每服1丸,临产痛至不可忍时,用井花水面东吞下。摘录:《墨宝斋集验方》卷上
-
达生编
《达生编》为产科著作。清·亟斋居士撰。刊于1715年。内容有原生、临产、真诀条辨等14篇及格言、方药等。作者主张临产时沉着镇静,掌握“睡、忍痛、慢临盆”六字诀,尽可能不服药或少服药,所论多为经验之谈。本书文字通俗,内容简要,切于实用,故复刻刊本颇多,流传较广。
-
回急保生丹
处方:大红凤仙子90粒,白凤仙子49粒,自死龟版1两(麻油涂,炙),怀牛膝3钱,桃仁1钱5分,川芎5钱,白归身5钱。临盆1月内,本方去凤仙子,入益母膏2两,每日早米饮调下2钱,则临盆迅速。产后瘀血不净变生病者,或儿枕痛,于本方内加炒红曲3钱、酒炒马料豆2合,共为末,用童便半杯、陈酒半杯,调服2-3钱即愈。
-
坐蓐
坐蓐产科学名词。见《张氏医通》卷十。即临产。因古代产妇临产有坐在草蓐上分娩者,故名坐蓐。
-
坐草
坐草产科学名词。出《经效产宝》卷上。为临产之别名。因古代产妇临产时,或坐于草蓐上分娩,故名。
-
脐带绕颈的超声诊断技术
70cm,超过70cm则为脐带过长,过长的脐带容易缠绕胎儿,最常见的是脐带绕颈,超声检查可作出诊断。操作名称:脐带绕颈的超声诊断技术适应证:脐带绕颈的超声诊断技术适用于下述情况:1.正常中、晚期妊娠,特别是足月妊娠及临产时,应观察有无脐带绕颈,并观察胎心搏动。禁忌证:一般无特殊禁忌证。
-
脐带缠绕
疾病分类:妇产科疾病概述:脐带缠绕是指脐带环绕胎儿身体,通常以绕颈最为常见,分娩时,看到脐绕颈一、二圈的宝宝并不稀奇。另外,躯干及肢体的缠绕也有可能发生。防范脐带缠绕的几点建议:1.孕妇要学会数胎动,胎动过多过少时,应及时去医院检查。还可引起第二产程延长,胎头迟迟不衔接,个别引起胎盘早剥。
-
芎归桂朴汤
《医醇剩义》卷三:组成:川芎8分,当归2钱,桂枝8分,厚朴1钱,枳实1钱,广皮1钱,半夏1钱5分,茯苓3钱,天麻6分,菊花2钱,生姜3片。心下痞满,作哕头眩。各家论述:临产寒战发热,纵有风寒,非坐草时可一旦去也。故只宜肉桂以温经散寒,厚朴温中降气,而主以佛手散,辅以冬葵子、红花、枳壳、脂麻以行血滑胎。
-
万应无忧散
《古方汇精》卷三:方名:万应无忧散组成:当归身3钱,焦术1钱5分,炒黄芩1钱5分,广皮5分,益母草2钱,大熟地2钱,大川芎1钱,茯苓块1钱,炙草4分,大腹皮8分(黑豆汁洗净)。用法用量:胎前临产之月,间1日服1剂。加减:临产时,照方加好人参7分或加上炙黄耆2钱。
-
胎热
2.临产两目失明。是指以出生后目赤面赤,眼胞浮肿,遍体壮热,口气热,时哭叫,大便赤黄粪稠为主要表现的新生儿疾病。病因病机:《叶氏女科证治》卷二:“妊娠将临月,两目失明,不见灯火,头痛眩晕,腮颔肿不能转侧,此肝经热毒上攻,由过食炙煿、火酒、辛辣等物,名曰胎热。”治疗:治宜天冬饮。
-
离经脉
概述:离经脉:1.过快或过慢的脉象;2.孕妇将分娩而出现的速率加快的脉象。《难经·十四难》:“脉有损、至,…至之脉,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四夺精,…《中医药学名词》(2010):离经脉(middlefingerpulsationduringlabor)是指临产时扪得产妇中指本节有的脉搏跳动。
-
济阴纲目
概述:《济阴纲目》为中医妇产科著作。本书是在《证治准绳·女科》一书基础上加以整理改编而成。1665年汪淇氏重订为十四卷,内容未变,仅加评注,为今之通行本。主要内容:书中分为调经、经闭、血崩、赤白带下、虚劳、积聚癥瘕、求子、浮肿、前阴诸病、胎前、临产、产后及乳病等13门,每门又分列多种病证,有论有方。
-
血虚难产
血虚难产为病证名。《傅青主女科》下卷:“妊娠有腹痛数日,不能生产,人皆曰气虚力弱,不能送子出产门。谁知是血虚胶滞,胞中无血,儿难转身乎。方用送子丹(生黄芪一两,当归一两,麦冬一两,熟地五钱,川芎三钱)。”《妇科经验良方》亦曰:“血虚则子宫濡润不足,不能滑利故难产,宜大补气血,儿易转动,自然降生。”
-
幸帽儿
幸帽儿病名。见清·阎诚斋《临产须知评正》:“在子宫口开全后不破水,卒致胎儿包被囊膜而出者,是曰被膜儿,又曰xx帽儿。”指胎膜未破,完整的包裹胎儿娩出。现今接生可用人工破膜,不再出现此种现象。
-
坐桶
坐桶产科学名词。即分娩。张蕃芝《生生要旨》:“女人生产,往往坐盆而生,俗呼坐桶。”古代妇女临产时,或有坐于桶或盆上分娩者,故名。
-
周小农
周小农近代医学家(1876-1942年)。江苏无锡人。曾积极参加全国中医界反对余云岫等废止中医提案的抗争活动。精勤不倦,除四诊外,还兼用腹诊。擅长肝病,温病证治。撰有《惜分阴轩医案》四卷(1921年),晚年又续三卷。另著《周小农医案》(1962年)、《周氏集验方续编》、《周氏集验方撮要》、《临产须知》等。
-
胎产集要
《胎产集要》产科著作。三卷。清·黄惕斋辑。刊于1756年。本书系据《达生篇》增补改编而成。分述胎前、临产和产后等多种病证。现存二十种清刊本,1933年出铅印本。
-
女科指掌
《女科指掌》为妇产科著作,五卷,清·叶其蓁撰,刊于1724年。本书分调经、种子、胎前、临产、产后五门。叙述每种病证,首先编成歌诀,其次分析病证,介绍治法。惟书中杂有部分迷信论述。其次分析病证利用中医辨证规律,求其病因病机、亦能入理;然后介绍历代妇科大家的治疗大法和方药,堪为初学者之津梁。
-
女科要略
《女科要略》为妇产科著作。一卷。清·潘霨撰。刊于1877年。分调经、安胎、临产及产后四节。论述简要,内容比较切于实用。本书收入《韡园医学六种》中。
-
简明中医妇科学
《简明中医妇科学》妇科著作。南京中医学院妇科教研组编。本书分总论、各论两篇,总论介绍妇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发展简史。各论阐述调经、带下、孕育、胎前、临产、产后、乳病及杂病等内容的若干病证。论析辨证和治疗较为简要。1959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
妇科玉尺
《妇科玉尺》为书名。《沈氏尊生书》中的一种。清·沈金鳌撰于1774年。作者取玉尺所刻分寸“坚久不磨”可以作为标准,故题名“玉尺”。卷1求嗣、月经;卷3临产、小产;卷5崩漏、带下;卷6妇人杂病。每类篇首均总论病机、治法,其次引录历代各家学说,又次为附方及前人效方。书中提出妇女病多先为气病,后及血病的见解。
-
产育保庆集
《产育保庆集》为产科著作。又名《产育保庆集方》、《妇人产育保庆集》。清初时原书已不存,今传本为《四库全书》本,乃据《永乐大典》辑出,共2卷。上卷为本书,内容论临产和产后21种病证的治疗。下卷为佚名氏《产乳备要》,内容论妇产科的杂病。现存清刻本、《四库全书》本及《当归草堂医学丛书》本。
-
产科心法
《产科心法》为产科著作。二卷。清·汪喆撰。刊于1780年。内容分种子、胎前、临产及产后四门,对产科常见病的治疗方药记述较扼要。现存20多种清刻本、几种铅印本。
-
产孕集
清·张曜孙撰。撰年未详。书中扼要介绍妊娠及临产前后一些病证的证治。共分辨孕、养孕、孕宜、孕忌、孕疾、辨产、产戒、用药、应变、调摄、怀婴、拯危、去痰十三类。本书后经包兴言增入补遗1卷,名为《重订产孕集》。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多种清刻本、石印本。
-
汤处士
汤处士为明代医家。秦郡人,精研诸家之书,尤善产育之学。生平欠详。据《产宝百问》与《十产论》、《妇人良方》等为本,撰有《保产机要》一卷。因胎前产后各证,前人所记颇多,惟独临产殊少论述,故以通俗易懂之言予以阐述。尝著《保产机要》及《绣阁宝生》,现日本有刊本。
-
试痛
试痛病证名。指假阵痛或妊娠晚期由于某种原因所致腹痛而无分娩症者。张仲远《产孕集》:“孕至八九月,或妊母有火,起居不时,令孕不安,因而作痛,所谓试痛也。”刘斋甫《妇科三字经》:“孕妇临产,必先有试痛,试痛有一次者,有二三次者。凡腹痛而腰不痛,或腰痛而腹不痛者,皆为试痛,非真产也。”
-
妊娠不语
妊娠不语产科学名词。《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五:“孕妇不语非病也,间有如此者,不须服药。临产月但服保生丸、四物汤之类,产下便语。”即子瘖。详该条。
-
钱养庶
钱养庶明末医案。号小休居士、处士。武林(今浙江杭州)人。擅长产科,尝将蕲阳(今湖北蕲春)陈氏所著保产之书,加以增订,更名为《绣阁保生书》(1631年)。该书详载难产、受胎保护、临产斟酌、产后当知等内容。可供产科临床之用。
-
蟠肠生
蟠肠生病名。清·周登庸《续广达生编》卷三:“问蟠肠生是何缘故,是用力过度耳,产母平日气虚,临产用力努挣,浑身气血下注,以致肠随儿下。一次如此,下次又复如此,若能等到瓜熟蒂落,焉有此怪异?”即盘肠生。
-
免蓐
免蓐产科学名词。出《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即临产。详该条。
-
临月
临月出《外台秘要》卷三十三。即临产。详该条。
-
临蓐
临蓐见《张氏医通》卷十。即临产。详该条。
-
临盆
临盆见薛立斋《女科撮要》。即临产。详该条。
-
临草
临草见《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即临产。详该条。
-
交骨不开难产
交骨不开难产为病证名。临产交骨不开者,多由于产前贪欲,泄精太甚,精泄则气血失生化之本而大亏矣;故欲交骨之开,必须于补气补血之中,而加开骨之品,两相合治,自无不开之患,不必催生,而儿自迅下,母子俱无恙矣。方用降子汤:当归一两,人参五钱,川芎五钱,红花一钱,川牛膝三钱,柞木枝一两。”
-
后蹬
病因病机:清·员从云《产科一得》:“后蹬,临产时儿头偏抵谷道。相当于枕后位。关于偏产:偏产指在分娩过程中,由于产妇用力不当或其他原因,使儿头偏左或偏右,不能即产。相当于儿头先露的异常分娩。有仰顶生、垂头生、左、右藉、胀后产、前蹻等名称。
-
产蓐
产蓐即临产。见《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卷三。详分娩条。
-
产乳
概述:产乳:1.分娩;2.病名。分娩·产乳:产乳指分娩。出自《备急千金要方》病名·产乳:产乳为病名。指临产时忽然晕厥。
-
产后肉线
概述:产后肉线为病证名。见徐润之《最新达生篇》。病因病机及治疗:《叶天士女科症治秘方》卷三:“产下肉线,临产用力太过,以致脬膜有伤,产妇垂出肉线一条,长三四尺,牵引心腹,痛不可忍,以手微动,则痛欲绝。宜用生姜三斤,连皮捣烂,入麻油二斤,拌匀炒熟,以油干为度。
-
被膜儿
被膜儿见阎诚庵《临产须知评正》。即混元生。详该条。
-
胞肥难产
胞肥难产病证名。难产证型之一。指由于胎体过大,以致难产。《济生方》指出:“胞肥难产者何?身居富贵,口厌甘肥,聚乐不常,食物无度,既饱便卧,致令胞胎肥厚,根蒂坚固,行动气急…致于临产,必是难生。入月可服无忧散,则易生矣。”
-
胞不正
胞不正病证名。见金梦石《产家要诀》。指孕妇因肝气郁滞或临产惊恐,影响胞胎转运,以致胎位不正。治宜舒郁导滞。用紫苏饮,虚加人参。并可灸至阴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