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针赋
《金针赋》为针灸歌赋名。首载于徐凤《针灸大全》。全名《梓岐风谷飞经走气撮要金针赋》。主要以歌赋形式论述取穴方法、针刺手法等。次论补泻下针,调气、出针之法;其中提出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子午捣臼、进气、留气、抽添、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等针法,对后世影响较大。
-
针灸大全
概述:《针灸大全》为书名。本书以汇集诸家针灸歌赋为主。卷二,《标幽赋》加注;卷三,分部经穴歌;卷四,《八法流注》;明·徐凤撰于1439年左右。卷五载金针赋及子午流注;卷六为灸法。书中除收录多种针灸资料外,并附插图,是一部综合性的针灸书。此书为其后杨继洲《针灸大成》的编纂创造了有利条件。
-
阴中隐阳
概述:阴中隐阳为针刺手法名。为先泻后补法,与阳中隐阴相对。出明·徐凤《金针赋》。《针灸大成·卷四》:“凡用针之时,先运一寸,行六阴之数(紧提慢按6次),如觉病微凉,即退至百分之中,却行九阳之数(紧按慢提9次),以得气,此乃阴中隐阳,可治先热后寒之症,先泻后补也。”
-
阳中隐阴
阳中隐阴为针刺手法名。出明·徐风《金针赋》。为先补后泻法,与阴中隐阳相对。如觉微热,便运一寸之内,却行六阴之数行(紧提慢按6次),以得气,此乃阳中隐阴,可治先寒后热之症,先补后泻也。”其法先进针至浅部(0.5寸左右),行紧按慢提九次,觉微热,再进针至深部(1寸左右),行慢按紧提六次,此为一度。
-
子午补泻
子午补泻针刺补泻手法之一。《针灸大成》卷四:“此乃宣行荣卫之法也。右转逆阳,为之泻。《医学入门》:“从子至午,左行为补”;又有根据经脉走向不同而分左右转。手三阳、足三阴、任脉,右转顺经为补;左转逆经为泻。在《金针赋》《神应经》等书中还有按男女、左右侧、上下肢、阴阳经的不同而区分捻转补泻。
-
子午捣臼
子午捣臼为针刺手法名。出金·窦汉卿《金针赋》。其法“针行上下,九入六出,左右转之,千遭自平”,进针得气后,先紧按慢提,左转九次,再紧提慢按,右转六次。如此反复多次,能导引阴阳之气,用以治疗水肿、气胀等症。
-
指压行气法
指压行气法亦称按压行气法。指用手指按压针刺穴位的前后来控制针感传导的方法。《金针赋》:“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欲使针感向上,可用手指按压针刺穴位的下方,“闭其下气”则经气上行;欲使针感向下,可用手按压针刺穴位的上方,“闭其上气”,则经气下行。
-
针感
针感(needlingsensation)为针刺感应的简称。以及医生手指所感觉到的针下沉紧等反应。同时患者会在针刺的部位出现相应的酸、麻、胀、重等,甚或沿着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因此,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得气,如未得气,可采取候气或催气的方法,以促气至。
-
针刺感应
针刺感应简称针感。指病人对针刺所产生的局部或较大范围的酸、胀、重、麻等感觉,以及医生手指所感觉到的针下沉紧等反应。《标幽赋》:“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因此,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得气,如未得气,可采取候气或催气的方法,以促气至。
-
针刺补泻法
针刺补泻法是指针刺临床为适应虚实两类不同病症而采用的不同方法。《难经》以“得气,推而纳之”为补,“动而伸之”为泻。归纳其方法,就有进出针过程的徐疾补泻,运针的捻转补泻和提插补泻,以及出针后的开合补泻等。各种补泻法,大致以进针退针的快慢,提插的轻重缓急,捻转的左右或角度大小来区别。
-
透天凉
透天凉为针刺手法名。根据上述原则,近年来,国内多用的术式是:爪切速刺,随吸气后缓缓进针一次,到地部,得气(麻感)后捻转或紧提慢按(用六阴数),再将针提至人部依前法施术,最后将针提到天部仍用前法施术,稍停针,急速出针不闭针孔。有泻阳退热之作用,适用于肝阳上亢、温疟、骨蒸劳热等一切阳盛之症。
-
通经接气
概述:通经接气为刺法用语。参见接气通经:接气通经是指古代根据各经脉的不同长度,按呼吸次数规定运用针刺手法所需要的时间。《金针赋》:“通经接气之法,已有定息寸数:手足三阳,上九而下十四,过经四寸;手三阴经长3尺5寸,须运针六呼吸;以使经气流通,上下相接。其法有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等。
-
提法
概述:提法:1.针刺手法名;明.《金针赋》列为十四法之一:“轻浮豆许曰提。”其法本于《难经》“动而伸之”,伸即提之意。《针灸问对》:“欲泻之时,以手捻针,慢慢伸提豆许,无得转动再出。推拿手法名·提法:提法为推拿手法名,正骨八法之一。常用在拿法或捏法的操作过程中,以加强手法的刺激强度。
-
提插补泻
提插补泻(reinforcing-reducingmethodbylifting-thrustingneedle)为针刺手法名。首见于《难经·七十八难》:“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以反复紧提慢按(重提轻插)为泻法。《金针赋》:“插针为热,提针为寒。”一般来说,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
-
手指补泻法
手指补泻法指针刺操作过程中施以催气、行气、补泻等各种手法。出《针经指南》。后来在《金针赋》、《针灸聚英》等书中均有不同记载。参见十四法:十四法指针刺操作过程中的十四种基本手法。摇而退之,出针之法;《问对》所载,将爪法、切法合并,捻法、搓法合并,又另加努法,并对各法的操作和作用作了较详细论述和阐发。
-
烧山火
烧山火为针刺手法名。它是由徐疾、提插(或捻转)、九六、开阖等单式补泻法中的补法组合而成。较为常用的是:爪切速刺,急进针于天部,得气(胀酸感)后搓针或行针九阳数,慢提紧按,再进到人部,三进到地部(人、地两部的操作与天部同),即可得热。然后将针由地部一次退到天部,稍停针再慢慢出针,急闭针孔。
-
捻转行气
捻转行气为行气法之一。指用捻转的手法来控制针感传导方向的方法。《黄帝内经灵枢·官能》“切而转之,其气乃行”即是采用捻转等法促使针感的传导。金·窦汉卿《金针赋》:“欲气上行,将针右捻,欲气下行,将针左捻。”
-
捻转补泻
概述:捻转补泻(reinforcing-reducingmethodbytwirlingneedle)为针刺补泻法之一。原称子午补泻。金·窦汉卿《标幽赋》:“迎夺右而泻凉,随济左而补暖。”手三阳、足三阴、任脉,右转顺经为补;左右转捻转幅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和次数的多少来分别补泻:有以捻转幅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和次数的多少来分别补泻的。
-
龙虎交战
龙虎交战为针刺手法名。出明·徐凤《金针赋》。即以捻转结合九六数组成。在手三阴、足三阳、督脉这七条经脉上取穴时,先右捻六下,行泻法后,再左转九下,行补法,如此一补一泻,一龙—虎交替施针,故名龙虎战。也可分三部施术。有疏通经气的作用,适用于疼痛性疾患。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
留气法
留气法为针刺手法名。《针灸聚英》称“流气”。其法先运针内入七分,行九阳之数(紧按慢提),待气至,便深入一寸之中,并行六阴之数(慢按紧提),微微退到原处。如不得气,可依前法再行,用以破气散结。《金针赋》:“留气之诀,痃癖癓瘕,刺七分,用纯阳,然后乃直插针,气来深刺,提针再停。”
-
进气法
进气法为针刺手法名。《针灸大成》称作“运气法”。其法先直刺,行紧提慢按六数,得气后,将针斜对病痛处,行气后,让患者吸气五、七口,以助运气。《金针赋》:“进气之诀,腰背肘膝痛,浑身走注疼,刺九分,行九针,卧针五七吸,待气上下。”此乃运气之法,可治疼痛之病。”
-
接气通经
接气通经是指古代根据各经脉的不同长度,按呼吸次数规定运用针刺手法所需要的时间。其法依照《黄帝内经灵枢·脉度》所记载的经脉长度,结合《黄帝内经灵枢·五十营》:“呼吸定息,气行六寸”的说法,定出各经的呼吸次数。《金针赋》:“通经接气之法,已有定息寸数:手足三阳,上九而下十四,过经四寸;
-
辅助手法
辅助手法为针刺手法分类名,与基本手法相对而言。《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出《针经指南》。摇而退之,出针之法;《针灸问对》所载,将爪法、切法合并,捻法、搓法合并,又另加努法,并对各法的操作和作用作了较详细论述和阐发。
-
凤凰展翅
概述:凤凰展翅:1.针刺手法名;2.小儿推拿方法;3.练功方法。出明·徐凤《金针赋》。见《针灸大成》卷四:“用右手大指、食指捻针头,如飞腾之象,一捻一放。”其法先进针至深(地)部,再提针至浅(天)部,得气后,再进针至中(人)部,随即大幅度的快速捻转,一捻一放,针柄飞旋,如凤凰展翅状。出《小儿推拿广意》。
-
飞经走气
概述:飞经走气:1.针刺术语;小儿推拿方法。其法:进针得气后,不进不退,扳到针身使针头朝向病所,将针尾一左一右,慢慢拨动,如扶船舵之状,摇摆九数或三九二十七数,故名青龙摆尾,以行卫气。苍龟探穴针刺手法名。《金针赋》:“赤凤迎源,展翅之仪,入针至地,提针至天,候针自摇,复进其原,上下左右,四围飞旋。”
-
飞法
概述:飞法:1.针刺手法;指针刺后,用右手拇食两指执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的催气方法。进针后,右手大指、食指捻针时,把食指向前连搓三下,放开手指,因称之为“飞”,一捻一放,反复数次,可使针感增强。故近世对一退三飞、一飞三退,通常理解为一退三进、一进三退。
-
调气
概述:调气:1.刺法用语;包括行气、降气等法。参见行气法、降逆下气:行气法指能使针刺感应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的一类针刺方法。主要包括提插行气、呼吸行气、捻转行气、按压行气、针向行气、接经行气诸法。针灸常选肺俞、尺泽、膻中、天突、丰隆等穴,针用泻法。针灸常选中脘、内关、足三里、膈俞等穴,针用补法;
-
得气
针刺术语·得气:得气(arrivalofqi)是指进行针刺时,患者所产生的酸、麻、重、胀、疼痛或触电样反应等针感以及医者刺手手下的沉紧等感觉。如针下轻浮虚活者,气犹未至。”如已得气,则应“密意守气勿失”(《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阴之主,先甘后减,…
-
抽添法
抽添法为针刺手法名。与纳气法类似。即先紧按慢提九数,得气后,慢慢转换针向,多用提按(或当呼气时按纳,吸气时上提),使气到病痛部位再直起针向下按纳。用于瘫痪、半身不遂等症。《金针赋》:“抽添之诀,瘫痪疮癞,取其要穴,使九阳得气,提按搜寻,大要运气周遍,扶针直插,复向下纳,回阳倒阴。”
-
赤凤迎源
赤凤迎源为针刺手法名。由提插、捻转法结合而成。操作时进针后先深入地部,再提至天部,待针得气自摇后,再插入人部,上下左右,四围飞旋,一捻一放,如凤凰冲风摆翅之状。其法先进针至深(地)部,再提针至浅(天)部,得气后,再进针至中(人)部,随即大幅度的快速捻转,一捻一放,针柄飞旋,如凤展翅状。
-
苍龙摆尾
概述:苍龙摆尾:1.小儿推拿方法名;2.苍龟探穴针刺手法名。其法:进针得气后,不进不退,扳到针身使针头朝向病所,将针尾一左一右,慢慢拨动,如扶船舵之状,摇摆九数或三九二十七数,故名青龙摆尾,以行卫气。若针后觉针下沉紧涩滞,此邪气大盛之故,须用泻法,先去邪实,然后真气才能随至。
-
苍龟探穴
苍龟探穴为针刺手法名。飞经走气四法之一,与赤凤迎源对称。是以徐疾法和针向行气法结合而成。《针灸问对》:“持针于地部,右盘提而剔之。”其法:进针得气后,向上下左右四方斜刺,每方均由浅入深,按浅、中、深三层作三进一退的“钻剔”动作,犹如龟入土,有通行经脉的作用。
-
白虎摇头
白虎摇头为针刺手法。为飞经走气四法之一。与青龙摆尾相对。明·徐凤《金针赋》:“白虎摇头,似手摇铃,退方进圆,兼之左右,摇而振之。”又名赤风摇头。其法:进针到适当深度,作左右摇动。后提针右转,一吸一摇。有行血(荣气)的作用,适用于治疗血瘀之症。白虎摇头(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
按法
概述:按法:1.针刺手法名;《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推而按之。”《医学入门》:“按者,插也。”明.《金针赋》列为十四法之一:“轻浮豆许曰提。”其法本于《难经》“动而伸之”,伸即提之意。推拿手法名·按法:按法又名抑法。按法临床应用:按法在临床上常与揉法结合应用,组成“按揉”复合手法。
-
人才
人才即人(中)部,约占穴位整个深度的中三分之一部位。《金针赋》:“刺入肉内,是曰人才。”
-
三进三退
三进三退为刺法术语。出《金针赋》。指三进一退手法反复做三次,即一度。“烧山火”手法中用此。
-
中气法
中气法即纳气法。纳气法为针刺手法名。出《金针赋》:“运气走至疼痛之所,以纳气之法:扶针直插,复向下纳,使气不回。”其法与抽添法类似。先用紧按慢提九数或紧提慢按六数,得气后,将针头斜对病痛处,使气上行,随后将针直起,向下按纳,不使气回流。用于行气,除积。《大成·卷四》称作“中气法”。
-
行气四法
概述:行气四法为行气方法名。指抽添法、进气法、运气法、纳气法四种行气法。即先紧按慢提九数,得气后,慢慢转换针向,多用提按(或当呼气时按纳,吸气时上提),使气到病痛部位再直起针向下按纳。出《金针赋》。其法先直刺,行紧提慢按六数,得气后,将针斜对病痛处,行气后,让患者吸气五、七口,以助运气。
-
运气法
运气法即进气法。进气法为针刺手法名。出《金针赋》。《针灸大成》称作“运气法”。其法先直刺,行紧提慢按六数,得气后,将针斜对病痛处,行气后,让患者吸气五、七口,以助运气。用于各种痛症。
-
留气之诀
留气之诀即留气法。留气法为针刺手法名。《针灸聚英》称“流气”。其法先运针内入七分,行九阳之数(紧按慢提),待气至,便深入一寸之中,并行六阴之数(慢按紧提),微微退到原处。如不得气,可依前法再行,用以破气散结。《金针赋》:“留气之诀,痃癖癓瘕,刺七分,用纯阳,然后乃直插针,气来深刺,提针再停。”
-
流气法
流气法即留气法。留气法为针刺手法名。《针灸聚英》称“流气”。其法先运针内入七分,行九阳之数(紧按慢提),待气至,便深入一寸之中,并行六阴之数(慢按紧提),微微退到原处。如不得气,可依前法再行,用以破气散结。《金针赋》:“留气之诀,痃癖癓瘕,刺七分,用纯阳,然后乃直插针,气来深刺,提针再停。”
-
卧针
概述:卧针为针刺术语:1.将针横卧沿皮下进针;将针横卧沿皮下进针·卧针:卧针指将针横卧沿皮下进针。《难经·七十一难》:“针阳者,卧针而刺之。”留针·卧针:卧针指留针。《金针赋》:“进气之诀…刺九分,行九补,卧针五七吸。”
-
慢提急按
慢提急按即紧按慢提。出《金针赋》。在烧山火等手法中用此。紧提慢按为刺法用语。与紧按慢提相对。指提插补泻的动作,提针时用力较紧急而重,按(插)针时则用力较缓慢而轻。在透天凉等手法中用此。
-
晕针
中医·晕针:晕针(faintingduringacupuncture)是指由于针刺而产生的晕厥现象。晕针的原因:造成晕针的原因很多,一般多因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饥饿疲劳,或针刺体位不当、针刺手法过重,针感太强等而发生。献血反应·晕针:晕针(postphlebotomyadversereaction)是指献血者在采血现场出现的血管迷走神经症状。
-
青龙摆尾
概述:青龙摆尾:1.针刺手法名;其法:进针得气后,不进不退,扳到针身使针头朝向病所,将针尾一左一右,慢慢拨动,如扶船舵之状,摇摆九数或三九二十七数,故名青龙摆尾,以行卫气。若针后觉针下沉紧涩滞,此邪气大盛之故,须用泻法,先去邪实,然后真气才能随至。两臂前平举,掌心朝下,两手掌向内外徐徐摆动。
-
下针十四法
下针十四法指十四种进针基本操作手法。参见“十四法”:十四法指针刺操作过程中的十四种基本手法。出《针经指南》。后《金针赋》略去捻法而增加提法,并指出了各法的用途。即“爪而切之,下针之法;扪为穴闭;《问对》所载,将爪法、切法合并,捻法、搓法合并,又另加努法,并对各法的操作和作用作了较详细论述和阐发。
-
五门八法
出《标幽赋》。是用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相通的八穴(内关、公孙、申脉、后溪、外关、临泣、照海、列缺)配合八卦,根据日时干支所代表的数字相加相乘,以按时取穴行针的一种方法。八种刺法·八法五门:八法五门指《金针赋》中的八种刺法,即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子午捣臼、进气、留气、抽添。
-
左右补泻
左右补泻指以捻转的左右方向区分补泻,即捻转补泻法。《针灸大成》:“转者左补右泻,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进为之左,大指往下退为之右…《医学入门》:“从子至午,左行为补”;手三阳、足三阴、任脉,右转顺经为补;在《金针赋》《神应经》等书中还有按男女、左右侧、上下肢、阴阳经的不同而区分捻转补泻。
-
地才
地才即地部。约占穴位整个深度的下1/3部位。《金针赋》:“刺之筋骨之间,名曰地才。”
-
按压行气
按压行气为行气法之一。即指压行气。指用手指按压针刺穴位的前后来控制针感传导的方法。《金针赋》:“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欲使针感向上,可用手指按压针刺穴位的下方,“闭其下气”则经气上行;欲使针感向下,可用手按压针刺穴位的上方,“闭其上气”,则经气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