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毛
皮毛具有防止外邪侵入,调节人体津液与体温的功能,并能辅助呼吸。肺合皮毛是指五脏与五体相合之一。皮毛为一身的外卫,靠肺散布卫气以温养,肺气足则卫外固密,邪不易干;皮毛的散气作用,也与肺司呼吸有密切关系,故称相合。肺主皮毛:肺主皮毛指肺与皮毛在人体生理、病理上的关系。如肺气虚,肌表不固,可见自汗;
-
皮
概述:皮:1.药物入药部位,为动植物药的表层部分;根皮如桑白皮、牡丹皮、地骨皮等;果实皮如陈皮、青皮、枳壳、大腹皮等。动物皮则如刺猬皮、干蟾皮、象皮等。《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皮者,肺之合也。”皮毛与肺敷布的卫气有密切关系,肺卫之气足,则肌表固密,身体抵抗力强,不易受外邪侵袭。
-
皮痿
皮痿为病证名。痿证之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病者肺热,皮虚弱薄,著足痿躄,其色白而毛败,名曰皮痿,由肺热叶焦使然也。”皮毛痿又名皮痿、肺热痿,亦称肺痿。《黄帝内经素问·痿论》:“肺主身之皮毛,…治宜清热生津,养阴润肺。选用二母二冬汤、知柏天地煎、清燥救肺汤、犀角桔梗汤、玉华煎等方。
-
毛脉合精
毛脉合精指心肺功能。出《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皮毛和经脉中的精气相结合,示意气血相合。因肺主皮毛,心主脉,此语以皮毛、脉代表肺、心;肺藏气,心藏血,水谷精气经过心、肺的作用后,化为气、血,两者相合流行于经脉之中,敷布于脏腑组织,并可从寸口脉的搏动反映其征象。
-
肺热证
肺热证证名。《素问·痿论》:“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并可见喘鸣等症。《证治准绳·杂病》:“肺热者,轻手乃得,微按全无,瞥瞥然见于皮毛上,为肺主皮毛故也。有虚实之分,参见肺实热、肺虚热、皮毛痿条。
-
皮毛焦
皮毛焦为症状名。指皮毛枯憔。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多由经气不荣皮毛所致。《难经·二十四难》:“手太阴气绝,即皮毛焦。太阴者,肺也,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气弗营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津液去则皮节伤,皮节伤则皮枯毛折,毛折者则毛先死。”治宜养阴润肺,益气养血。
-
合邪
概述:合邪:1.内外邪气相合为病;《黄帝内经素问·咳论》:“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邪气结合侵犯人体·合邪:合邪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邪气结合侵犯人体,或从病症表现出其病因有两种以上的邪气。如湿温、燥热、风寒湿等。
-
肺为娇脏
肺为娇脏肺为清虚之体而居高位,为五脏六腑之盖,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外感六淫之邪自口鼻皮毛而入,多先犯肺,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而发病,故称。
-
百合洗方
概述:百合洗方为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方论》卷上方。各家论述:1.《千金方衍义》:病无经络可分,百脉一宗致病,故名百合。其病虽有上、中、下三焦之别,皆由伤寒虚劳大病后,虚火扰其血脉所致。治法咸用百合为君,以安心补神,能去血中之热,利大小便,导涤痰积,然必鲜者方克有济。勿食盐豉者,以味咸能凝血也。
-
毛悴色夭
毛悴色夭为症状名。指毛发憔悴,形色枯槁的表现。出《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皮毛憔悴,色泽枯黯,多由心脾不足,肺气亏虚,皮毛失养所致。
-
兔皮毛
《*辞典》:兔皮毛:出处:《唐本草》拼音名:T P M o来源:为兔科动物蒙古兔或家兔等的皮毛。原形态:动物形态详兔肉条。②《本草拾遗》:毛烧灰,主灸疮不瘥。③《纲目》:毛灰治小便不利。外用:烧灰涂敷。(《肘后方》)②治妇人带下:兔皮,烧令烟断,为末,酒服方寸匕。(孟诜《必效方》)摘录:《*辞典》
-
肺郁
肺郁病证名。五脏郁证之一。证见皮毛干燥,欲嗽无痰。《赤水玄珠》卷十一:“肺郁者,皮毛燥而不润,欲嗽而无痰。治宜桔梗、麻黄、豆豉。”参见五脏郁证条。
-
肺热叶焦
肺热叶焦指肺脏郁热熏灼津液而致皮毛虚弱枯槁。病变主要分两种:一是肺痿,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治宜清燥救肺。以皮毛、肌肉枯萎、四肢无力、不能举动为主症,尤以下肢痿弱,足不能行较多见,故又称痿躄。治当辨证求因,择用不同的治法。如清热润燥,养胃润肺;清热利湿;益气健脾;出《黄帝内经素问·痿论》。
-
肺肾两益汤
处方:熟地2两,人参1两,麦冬1两,三七根(末)3钱。功能主治:肺肾两经之亏火乘隙而外越,皮毛中出血,或标出如一线,或渗出如一钱,或出于头上,或出于身中,或出于两胫之间。再用六味地黄汤加麦冬、五味,调服1月。各家论述:盖熟地壮水,麦冬益金,金水相资,则肺肾之火自息,血自归经,何至走入皮毛而外泄?
-
毛脉
概述:毛脉:1.秋季脉来时轻虚而浮之象;《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王冰注:“其脉来,轻虚以浮,故曰毛。”皮毛与血脉·毛脉:毛脉为解剖结构名。指皮毛与血脉。《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毛脉合精,行气于府。”
-
黄狗下颏方
《证治准绳·疡医》卷四:黄狗下颏方:处方:黄狗下颏(连舌及皮毛劈下,入罐,盐泥封固,铁盏益口,煅一柱香,觉烟青即止,务宜存性,不可过,过则无用。用时研极细)白蔹末豌豆粉(俗名水寒豆,又名小寒豆,生用)各15克功能主治:散肿止痛。治肚痈,少腹痈,腿上贴骨痈。外又以3味等分,为敷药,香油调敷患处。
-
短气嗽
短气嗽病证名。《诸病源候论》卷十四:“肺主气,候皮毛,气虚为微寒客皮毛,入伤于肺则不足,成咳嗽。夫气得温则宣和,得寒则否涩,虚则气不足而为寒所迫,并聚上肺间,不得宣发,故令咳而短气也。”吴澄谓:“短气嗽。气亏于下,元海无根,上浮胸臆,呼不能开,咽不能降,气短喘咳,不相接续者,大虚之证,贞元饮。”
-
始
《灵枢·营气》:“常营无已,终而复始。”《素问·天元纪大论》:“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王冰序》:“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外科理例·斑疹》:“深宜刺,使瘀血去于毒聚之始。”《本草正义·麻黄》:“麻黄发汗,必热服温覆,乃始得汗。”
-
实痰
证邪俱实之痰证。《景岳全书·杂证谟》:“凡可攻者便是实痰…以其年力犹盛,血气未伤,或以肥甘过度,或以湿热盛行,或风寒外闭皮毛,或逆气内连肝膈,皆能骤至痰饮,但察其形气病气俱属有余者,即实痰也。”治宜攻邪祛痰。
-
魄汗
魄汗证名。肺藏魄。魄汗指肺经所出之汗。《素问注证发微》:“肺经内主藏魄,外主皮毛,故所出之汗,亦可谓之魄汗也。”一说魄,古通白。故魄汗亦作白汗。参见该条。
-
冒风
冒风病名。《医学入门·风》卷五:“冒风恶风,多属肺。”《时病论》卷二:“冒风者,风邪冒于皮毛,而未传经入里也。汪讱庵曰:轻为冒,重为伤,又重则为中。证见恶风、微热、鼻塞、声重,头痛、咳嗽,脉来濡滑。参见感冒、伤风等条。
-
毛折
毛折为症状名。出《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危重症状之一。指毛发枯槁,稀疏易折的病变。多因久病精气枯竭,不能濡润皮毛所致。为元气衰绝之候。
-
苦胜辛
苦胜辛苦与辛五行相克,故苦味能抑制辛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辛伤皮毛,苦胜辛。”王冰注:“苦,火味,故胜金辛。”
-
咳
出《素问·咳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皆可致咳。《济生方·咳嗽》:“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由是观之,皮毛始受邪气,邪气先从其合,然后传为五脏六腑之咳。《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有声无痰曰咳。肺恶温燥,橘红、贝母、桔梗、桑皮、知母、麦冬、紫菀为要药。”详见嗽、咳嗽条。
-
金气肃降
金气肃降生理学名词。指肺气肃降。肺主气,属金,金性肃降,肺亦有清肃下降的生理功能,故称。肺气肃降,则气道能畅,呼吸正常,皮毛滋润,三焦水道通调;肺失肃降,则呼吸短促,咳嗽痰多。
-
风寒束肺
风寒束肺为证候名。指风寒外邪侵袭于体表皮毛,内舍于肺,影响肺卫之气的宣通。主要症状有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咳嗽甚则喘促气急、咯痰清稀、头痛、恶寒、微热、无汗,或只觉恶寒而无发热,舌苔薄白,脉浮。多见于风寒感冒,亦可见于一些热病、传染病的初期。治当疏风散寒,宣通肺气。
-
风寒身肿
身肿类型之一。《症因脉治》卷三:“风寒身肿之症,恶寒身热,身首皆肿,风胜多汗,寒胜无汗。此外感风寒,即《金匮要略方论》风水、皮水,从太阳经主治之症也。表气虚则外邪易入,肺气热则皮毛易开。寒袭于肌表,郁而不散,则发热身肿之症作矣。”治宜选用防己黄芪汤、越婢汤、大腹皮散等方。
-
薄泽
薄泽诊断学名词。为望诊内容之一。指色泽浮薄明亮。多主病在表属阳。《灵枢·五色》:“薄泽为风。”张景岳注:“风病在阳,皮毛受之,故色薄而泽。”又《灵枢·卫气失常》:“色起两眉薄泽者,病在皮。”
-
柏叶浸剂
处方:鲜侧柏叶32克,75%酒精100毫升。功能主治:清泄肺热,凉血解毒。主热邪伤肺,皮毛憔悴。用法用量:鲜侧柏叶放入精酒中浸泡,7天后方可使用。用棉球蘸药液少许,涂搽患处。摘录:丰明德方
-
柴胡膏
处方:柴胡半两(去芦),红芍药1两1分,蒺藜根1两1分,青橘皮半两,川附子(炮)半两,吴茱萸半两,陈橘皮半两,青木香1分,乌鸡1只(净,去骨皮毛肠肚,唯择肉)。入乌鸡肉内再杵成膏,于瓷器内收贮。功能主治:五劳七伤,肢体烦倦,日渐消瘦,行步稍难,饮食不进。用法用量:每用膏1匙头,食前用盐酒1盏调服。
-
大豆糵散
处方:大豆糵1斤(炒香熟)。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益气,出毒,润皮毛,补肾气。主周痹注五脏,留滞胃中结聚。用法用量:每服半钱,空心温酒调下,加至1钱,1日3次。摘录:《宣明论》卷二
-
黄狗肉丸
处方:童子狗1只,地骨皮1斤,前胡4两,黄耆4两,苁蓉2两,当归末4两,莲肉1斤,平胃散2斤。制法:童子狗去肠脏并皮毛,用内外肾(研)入砂锅内,酒醋8分,水2分,用地骨皮、前胡黄耆、苁蓉同狗朝煮至晚,将药去,肉再煮1宿,至明去头骨,再煮如泥,倾石器研如泥。功能主治:男子妇人虚劳,体热盗汗,四肢怠惰。
-
鸡臛
处方:黄雌鸡1只(去头足及皮毛肠胃等,洗净去血,于沸汤中掠过,去腥水),高良姜1两,桑根白皮(刮净,锉)1两半,黄香(锉,拣)1两。制法:上四味,锉后三味,与鸡同煮,候鸡熟,去药取鸡留汁,将鸡细擘去骨,将汁入五味调和,入鸡肉再煮,令滋味相入了。功能主治:妊娠四肢虚肿喘急,兼呕逆不下食。
-
加减至宝丹
处方:石膏(水煮30沸)2两,当归(酒浸)2两,槟榔2两,骨碎补4两(去皮毛,炒净3-5次),月宝砂5两(醋煮干),白蒺藜(炒赤,去尖刺用)3两,木瓜(生用)3两,紫金皮(去骨,生用)3两,淮乌3个(起1两者,炒赤2两),白胶香2两(净水煮十数沸,冷水中讫)。功能主治:止疼痛,除风湿。摘录:《医方大成》卷五
-
金龙丸
处方:番木鳖(以米泔浸3日,刮去皮毛,切片晒干,麻油熬浮,换土炒去油,水洗,干待用)4两,炙甲片1两5钱。功能主治:一切疔疮肿毒,跌仆闪伤,胸胁气痛,贴骨痈疽;兼治男妇大小颈项瘰疬,及孔岩、结核、痰气凝滞,硬块成毒,小儿痘后发痈。用法用量:每服5分,量人虚实酌减,按部位用引经药,煎汤送下。
-
枯草慈菇化毒丸
处方:夏枯草5两,川贝母(去心)2两,山慈菇(去皮毛)2两,蒲公英2两,广陈皮2两,全蝎2两,枳壳2两,桔梗2两,栀子2两,白芷2两,半夏2两,柴胡2两,金银花2两,沉香1两,生甘草1两,杜胆星1两。制法:上为末,米糊为丸,如绿豆大。功能主治:花柳疬。用法用量:每服3钱,早、晚饭后淡盐汤送下。摘录:《疬科全书》
-
利疯丹
别名:三生丹处方:番木鳖。制法:上药刀刮去皮毛,入麻油内煎至焦黄色为度,取出为末。功能主治:蛇皮疯,鳞癫疯,毛疯。用法用量:大疯发表用之,每服1分,卧时白汤下。须择无风处,出汗1月,方可起身。摘录:《疡医大全》卷二十八
-
凉肢散
处方:茯苓5钱,薏仁5钱,玄参5钱,甘草1钱,升麻1钱,炒荆芥1钱,甘菊3钱,麦冬3钱,天花粉2钱。功能主治:肌肉热板生风,体上如鼠走,唇口反裂,久则缩入,遍身皮毛尽发红黑。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辨证录》卷二
-
苍术败毒散
处方:熟苍术、羌活、独活、柴胡、前胡、防风、荆芥、枳壳、广皮、甘草。功能主治:辛温散表。主湿毒外袭皮毛,内侵血分,令人身发寒热,大便下血,腹反不痛。摘录:《伤寒大白》卷二
-
猪膏酒
《外台》卷十六引《删繁方》:方名:猪膏酒别名:猪膏汤组成:猪膏7升,生姜汁2升。主治:肝劳筋极,挛痹乏力,关格胁满,皮毛枯搞。肝劳虚寒,关格劳涩,闭塞不通,毛悴色夭。骨痹挛节。各家论述:《医方考》:是疾也,若以草木之药治之,卒难责效。等以姜汁者,非辛不足以达四末故也;
-
貂尾
《*辞典》:貂尾: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DiāoWěi来源:为鼬科动物紫貂的尾或皮毛。四肢短,五趾,爪小而弯曲锐利。尾毛蓬松。以各种小型啮齿类为食,亦食松鼠、兔、鸟类和鸟卵、松子、浆果等。7月间交配,怀孕期9~生境分布:分布黑龙江、吉林、新疆等地。功能主治:《养素园传信方》:冻疮,烧存性为末,掺烂处。
-
卫阳
卫阳指卫气。因卫气属阳,故又称“卫阳”。参见“卫气”:卫气与营气同为水谷之气所化,是人体阳气的一部分,主散布到经络之外的浅表部分,起护卫肌表、抗御外邪入侵、控制汗孔的开合、调节体温、润泽皮毛等作用。见《黄帝内经灵枢·卫气》等。
-
毛窍
毛窍为皮毛之孔窍,即毛孔。见《脾胃论》。
-
风癞
风癞为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二。由疠毒蓄于肝经所致,其症四肢骨节疼痛,久则肘膝状如鹤膝,皮毛枯槁,不能移动,腐秽瘫痪。本病相当于瘤型麻风。
-
肺痿·虚热证
肺痿·虚热证(lungwiltdiseasewithdeficientheatsyndrome)是指肺阴不足,虚火内炽,以咳吐浊唾涎沫,不易咯出,胶黏长丝不断,或痰中带血丝,或咳甚,咯血鲜红,咽干而燥,渴喜凉饮,形体消瘦,皮毛干枯,舌干红,脉虚数等为常见症的肺痿证候。
-
燕窝疮
系指生于枕骨下发际处的疮疡。相当于颈项部多发性毛囊炎。《外科启玄》卷七:“脑后项窝有疮,名曰燕窝疮。”本病多由脾胃湿热郁于皮毛,复感风邪所致。治宜祛风胜湿,凉血清热。内服芩连平胃汤,外搽碧玉散。
-
嗽
古代与咳同义。《素问·五脏生成篇》:“咳嗽上气,过在手阳明、太阴。”明确指出与肺经等经、脏的关系。《宣明论方》卷九:“夫嗽者,五脏皆有嗽,皆因内伤脾胃,外感风邪,皮毛属肺,风寒随玄府而入,腠理开张,内外相合。”《奇效良方》卷三十:“清气不分,浊气上干于华盖,加以协水停饮,肺不得清,则为嗽矣。”
-
一品丸
《传信适用方》卷一:方名:一品丸组成:大香附子(去皮毛,用水煮一时久,细切,焙干)。主治:风热上攻,头目昏眩,及偏正头疼。用法用量:每服1丸,水1盏,煎至8分,通口服;妇人用醋汤煎服。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
试效丸
《眼科全书》卷三:方名:试效丸组成:归身5钱,生地5钱,茺蔚子(炒)5钱,黄柏(盐水炒)5钱,柴胡5钱,熟地8钱,赤芍1两2钱,川芎3钱,防风3钱,知母(盐水炒)3钱,羌活3钱,牡丹皮1钱,寒水石1钱,丹参1钱,香附(童便入盐煮熟,去皮毛)1钱。主治:金星翳内障。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雨益汤
《医学集成》卷二:方名:雨益汤组成:熟地2两,人参1两,麦冬1两,山漆3钱。主治:肺肾火盛,皮毛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