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细胞株
细胞株广义的是指连续继代的细胞系。一如海拉细胞(HeLacell)株那样,已成为习惯的用法;然而正确地来说,是指由选择或纯系化所分离的具有特异性态或遗传标记的培养细胞系。在这个定义下,当记载细胞株时,如胸苷激酶缺失L细胞株那样,而明确记载其特异性是必要的。
-
诊籍
诊籍是古代记载病人诊疗情况的记录。《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今臣意所诊者,皆有诊籍。以故表籍所诊,期决死生,观所失所得者合脉法,以故至今知之。”可知西汉时已有诊籍记载。后世演变为病历医案。诊籍也特指西汉时期淳于意诊病时,对患者病情、医者诊疗过程的记录。
-
穴位照射法
穴位照射法是利用光辐射能作用于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黄帝虾蟆经》中曾有以阳燧来点艾施灸的记载。南宋·洪迈《夷坚志》丁卷,记载有在腹部铺艾于日光下照射的灸法。近代多用红外线、紫外线、激光照射穴位以治疗疾病。
-
仲景三十六种脉法图
《仲景三十六种脉法图》为伤寒著作。宋·许叔微撰。卷数不详。据许氏《伤寒发微论》中记载:“余尝撰《仲景三十六种脉法图》,故知治伤寒当以仲景脉法为本。”《伤寒百证歌》也有类似记载。已佚。
-
脉书
张家山汉简《脉书》是继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十一脉灸经》以后又一种反映汉代针灸医学发展水平的珍贵出土文物,该竹简共66枚,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依照从头到足的顺序记载60余种疾病的名称,第二部分记载了人体经脉走向及所主治病症等。
-
八谷
八谷是指八种供食用的农作物,即八种谷物。目前有两种说法:1.在《本草注》记载:黍、稷、稻、粱、禾、麻、菽、麦;2.《续古文苑》引隋·李播《天文大象赋注》:稻、黍、大麦、小麦、大豆、小豆、粟、麻。
-
凝点
凝点是指一种物质按《中国药典》附录ⅦD.所记载的方法测定,由液体凝结为团体时,在短时间内停留不变的最高温度。
-
井花水
井花水即“井华水”。《本草纲目》:“平旦第一汲为井花水。其功极广,又与诸水不同。”《西方子明堂灸经》百会穴下有刺百会出血后,淋以井花水,使气宣通的记载。
-
灸法图残卷
《灸法图残卷》为书名。我国甘肃省敦煌县千佛洞发现的古代书卷之一。为唐代写绘本。是现存最早的灸疗图谱专书。本书以图代文,简明通俗,反映当时的灸疗经验,记载着一些现存针灸书中未见的穴名。
-
眼科捷径
《眼科捷径》眼科著作。一卷。又名《眼科统秘》。清代作品。撰人、撰年均不详。书中简略记载了若干眼科病的症状与治疗方剂,有一定参考价值。现存近代石印本。本书收入《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中。
-
俞柎
俞柎为人名。即俞跗。俞跗一作俞柎。传说中的上古时代名医。据《韩诗外传》记载:他能采用外科手术割肌剖腹。对经络也颇有研究。
-
历代名医录
《历代名医录》即《名医传》。《名医传》为书名。见《唐书·艺文志》。《宋史》作《历代名医录》。唐·甘伯宗撰。据《玉海》记载,此书收集“自伏羲至唐,凡一百二十人”。原书已佚,《历代名医蒙求》等书有所引录。
-
邓博望
邓博望即邓苑。邓苑为明代医家。字博望,江西清江县人。长于眼科。邓氏专心搜罗古籍经典,旁及《素问》等医经。著有《一草亭目科全书》,是明代眼科名著之一。其中记载许多眼科常用方剂,包括不少外用药,并对药物的筛选、真伪辨别等有所记述。
-
丝瓜壳
概述:丝瓜壳为中药名,出自《分类草药性》,即《滇南本草》记载的丝瓜皮的别名。别名:丝瓜壳。来源:葫芦科植物丝瓜Luffacylindrica(L.功能主治:功在解毒,消肿。疔疮,油调涂;坐板疮,焙干研末,烧酒调涂。
-
服药食忌
服药食忌(foodtabooindrugapplication)是指服用中药期间,根据病情与药性,忌食生冷、辛辣、油腻、腥膻、刺激等食物。如牛膝忌牛肉、商陆忌犬肉、乌梅忌猪肉等。这种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只是经验的记载,有待研究。
-
无偿献血证
无偿献血证(certificateforvolunteerblooddonation)是指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作,记载无偿献血者概况及献血情况的荣誉证书。
-
巫彭
巫彭,商代巫医。史书记载其“操不死之药”以愈病的情况。《说文》载有“巫彭初作医”的事,可见此时巫术与医道兼于一身的情况。据考,巫彭乃黄帝臣,其医疗除用巫术为人治病外,还掌握有药物知识以治疗疾病。
-
种橐
种橐病名。出《五十二病方》,阴囊肿大之病证,亦见于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医书《天下至道谈》。该书记载有治疗方剂。
-
太素脉法
《太素脉法》为脉学著作。《读书敏求记》称:“唐末有樵者,于其石室石函中得此书。”《四库全书总目》记载:“《太素脉法》一卷,不著撰人名氏,其书以诊脉辨人贵贱吉凶,…其说荒诞,盖术者所依托。”并认为太素脉“兴于北宋”,故当属北宋以后的作品,已佚。
-
名医传
《名医传》为医史著作。见《唐书·艺文志》。《宋史》作《历代名医录》。七卷。唐·甘伯宗撰。据《玉海》记载,此书收集“自伏羲至唐,凡一百二十人。”原书已佚,《历代名医蒙求》等书有所引录。
-
金笥玄玄
《金笥玄玄》寄生虫专著。约公元九世纪以后著作。内容记载人体各种寄生虫名称、形态、图形及治疗方药,但杂有道家迷信色彩,有些图像富有想象成份。后收入《夷门广牍》中。
-
华氏按摩术
《华氏按摩术》为书名。1册。杨华亭编,黄竹斋校。本书将小儿推拿的一些手法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并附图解,其中记载的一些方法多不见于其他同类著作中。可供研究推拿按摩的参考。现存稿本。
-
赣州正俗方
《赣州正俗方》医方著作。二卷。宋·刘彝撰。据《宋史·艺文志》刘彝本传记载:“刘彝……知虔州,俗尚巫鬼,不事医药,彝著《正俗方》以训斥淫巫三千七百家,使以医易巫,俗遂变”。原书已佚。
-
范东阳方
《范东阳方》医方著作。又名《范汪方》。《隋书经籍志》误作《范阳东方》。卷数说法不一。《晋书》记载:“范汪…又一百七卷,后人详用,多获其效。”书已佚,部分佚文见于《外台秘要》等后世医籍中。
-
经术
经术医经中记载的医疗方法。出《素问·著至教论》。
-
关口
关口为解剖名称。即指咽峡部。因咽峡部位于呼吸气流及饮食物之必经之路上,又形似关隘故名。如《喉科指掌》卷三描述双乳蛾之部位时,曾有:“双乳蛾,……生于关口上部两边”的记载。
-
儿嗜灯花
儿嗜灯花为病证名,出自《本草纲目》。即明代万全所著的《育婴家秘》记载的拗哭。拗哭为症状名,即小儿夜啼,见灯即止者,此由点灯习惯,为拗哭,又名儿嗜灯花。
-
邓苑
邓苑为明代医家。字博望,江西清江县人。长于眼科。邓氏专心搜罗古籍经典,旁及《素问》等医经。著有《一草亭目科全书》,是明代眼科名著之一。其中记载许多眼科常用方剂,包括不少外用药,并对药物的筛选、真伪辨别等有所记述。
-
陈藏器
陈藏器为唐代药学家。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尝任京兆府三原县尉,对本草学甚感兴趣,但有感于《本经》、《唐本草》等之漏误,遂另撰《本草拾遗》。原书早佚,李时珍赞其“博极群书,精赅物类,订绳缪误,搜罗幽隐,自本草以来,一人而已”,然所记载之人肉入药,亦颇遭后世非议。
-
别骨填接
别骨填接医疗技术名。骨移植术,东考卿《江氏伤科学》:“若骨碎甚,即以别骨填接,外贴十八号膏药,内服六号接骨丹。”中国以骨移植手术治疗粉碎性骨折之最早记载。
-
鼻齆
鼻齆证名。①系指鼻塞、嗅觉失灵的病证。又名齆鼻。《诸病源候论》卷二九:“鼻气不宣调,故不知香臭,而为齆也。”②俗称阻塞性鼻音为齆鼻。如《十六国春秋后赵录》有“王谟齆鼻,言不清畅”的记载。
-
按摩师
按摩师古代医学教师职称名。隋唐太医署中设有按摩师,其位在按摩博士之下。隋代按摩师数量据《唐六典》记载共有一百人。而唐代按摩师只设四人。按摩师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学生学习和日常医疗工作。
-
无脉叶片
无脉叶片亦称叶体,主要是指古蕨类叶柄上的特殊小形叶片。在现存的南非桫楞(Hemiteliacapensis)类中也有这种无脉叶片。虽然因为它与普通的羽叶为特别的异形而在记载上引起注意,但从古蕨类四弧蕨(Stauropteris)等的尚未形成叶的叶状枝的分枝处已经发达这点来看,可认为是小叶系统的叶。
-
古方
古方凡指古典医籍记载的处方。
-
小儿医方
《小儿医方》为儿科医书。朝鲜族崔奎宪著。后经李基荣、李命七等整理出版。全书记载310种小儿常见病的病因、证候、辨证施治及方剂234首,并论述了小儿调护法及小儿诊断法。1943年由杏林书院出版。
-
四开
四开记载于《奇效良方》:“四开四穴,合谷并行间是穴,手足共四穴。”“开”,后作“关”。四关指左右合谷、行间四穴(《针灸大成》)。合谷主气,太冲主血,四穴合用,称为开四关。
-
子午莲
概述:子午莲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纲目拾遗》,为《本草纲目拾遗》记载的睡莲之别名。别名:瑞莲、子午莲、茈碧花来源及产地:睡莲科植物睡莲NymphaeatetragonaGeorgi的花。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功能主治:主治小儿急、慢惊风,并可消暑解酲。用法用量:煎服:7~
-
马师皇
马师皇为上古时代兽医。相传生活于黄帝时代,善治马病,是古书中记载最早的兽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