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醒脾
醒脾治疗学术语。指用芳香健脾药健运脾气以治疗脾为湿困,运化无力的病证。
-
香荽
香菜的别名:胡荽、芫荽、胡菜、香荽、天星、园荽、胡莱香菜的推荐食用量:每次15~香菜的食疗功效:中医认为,香菜性温、味辛,入肺、脾、胃经,具有发汗透疹、消食下气、益脾健胃的作用,食积气滞、脘胀冷痛者宜食之,治风寒初起,或麻疹因风寒外束、不得透发者,但多食损目。香菜辛、温,归肺、脾经;
-
胡菜
香菜的别名:胡荽、芫荽、胡菜、香荽、天星、园荽、胡莱香菜的推荐食用量:每次15~香菜的食疗功效:中医认为,香菜性温、味辛,入肺、脾、胃经,具有发汗透疹、消食下气、益脾健胃的作用,食积气滞、脘胀冷痛者宜食之,治风寒初起,或麻疹因风寒外束、不得透发者,但多食损目。香菜辛、温,归肺、脾经;
-
桂花露
《*辞典》:桂花露: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Gu HuāL 来源:为木犀科植物木犀的花经蒸馏而得的液体。性味:《纲目拾遗》:味微苦。功能主治:疏肝理气,醒脾开胃。治龈胀,牙痛,咽干,口燥,口臭。②《纲目拾遗》:明目疏肝,止口臭。③《中国医学大辞典》:醒脾,开胃,理气,宽胸,平肝,化痰。
-
藿香养胃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藿香养胃汤:处方:藿香白术白茯苓神曲(炒)乌药(去木)缩砂仁薏苡仁(炒)半夏曲人参各15克荜澄茄甘草(炙)各11克制法:上药共为粗末。元气虚者,加人参1钱,干姜(炮)1钱。主治:胃虚不食,四肢痿弱,行立不能,皆由阳明虚,宗筋无所养,遂成痿躄。阳明经虚,不荣肌肉,阴中生疮不愈。
-
甘松
性味归经:甘、辛,温。入脾、胃经。2.煎水含漱治牙痛;化学成分:本品含马兜铃-1(10)-烯-2-酮、马兜铃烯、马兜铃-9-烯-1α-醇、甘松酮(Nordostachone)、缬草酮(Valeranone)。梯纹导管或网纹导管,直径7~基生叶残基碎片较多,细胞呈长方形或长多角形,淡黄色至棕色,直径20~功能与主治:理气止痛,开郁醒脾;
-
天星
香菜的别名:胡荽、芫荽、胡菜、香荽、天星、园荽、胡莱香菜的推荐食用量:每次15~香菜的食疗功效:中医认为,香菜性温、味辛,入肺、脾、胃经,具有发汗透疹、消食下气、益脾健胃的作用,食积气滞、脘胀冷痛者宜食之,治风寒初起,或麻疹因风寒外束、不得透发者,但多食损目。香菜辛、温,归肺、脾经;
-
园荽
香菜的别名:胡荽、芫荽、胡菜、香荽、天星、园荽、胡莱香菜的推荐食用量:每次15~香菜的食疗功效:中医认为,香菜性温、味辛,入肺、脾、胃经,具有发汗透疹、消食下气、益脾健胃的作用,食积气滞、脘胀冷痛者宜食之,治风寒初起,或麻疹因风寒外束、不得透发者,但多食损目。香菜辛、温,归肺、脾经;
-
九节菖蒲
主治:1.治热病神昏,痰浊蒙窍,癫痫,痰厥,脘痞腹胀,呕恶,下痢噤口,多梦健忘,气闭耳聋,煎服:1.5~《全国中草药汇编》·九节菖蒲:拼音名:JiǔJiéChānɡPú别名:菊形双瓶梅、太原菖、京菖蒲、陕西菖、节菖蒲、小菖蒲来源:毛茛科银莲花属植物阿尔泰银莲花AnemonealtaicaMey.,以根状茎入药。花两性,单朵顶生;
-
开胃
参见醒脾、消食导滞、补脾益气:醒脾为治法,指用芳香健脾药健运脾气以治疗脾为湿困,运化无力的病证。适用于食积停滞、胸脘痞满、腹胀时痛、嗳腐吞酸、恶食,或大便泄泻,苔厚腻而黄,脉滑,用保和丸。是补气的基本方法。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营卫之源,健脾即能加强其化源,达到补气目的。常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
-
香菜
香菜的别名:胡荽、芫荽、胡菜、香荽、天星、园荽、胡莱香菜的推荐食用量:每次15~香菜的食疗功效:中医认为,香菜性温、味辛,入肺、脾、胃经,具有发汗透疹、消食下气、益脾健胃的作用,食积气滞、脘胀冷痛者宜食之,治风寒初起,或麻疹因风寒外束、不得透发者,但多食损目。香菜辛、温,归肺、脾经;
-
含漱法
含漱法主治病症:舌衄:舌衄含漱汤(《中医外治法简编》)木贼草30g,加水300ml,煎汤漱口,每日数次,3日为1疗程。3.风寒牙痛方(《中草药外治经验方选》)荜菝(杵碎)、辽细辛、露蜂房、公丁香(杵碎)各6g,将上药放入砂锅中,加清水300ml,文火煎至约剩汁200ml时过滤,瓶贮备用。功能醒脾化湿,清泻胃热。
-
痛泄要方
方出《丹溪心法》卷二,名见《医学正传》卷二引刘草窗方:方名:痛泄要方别名:白术防风汤、防风芍药汤组成:炒白术3两,炒芍药2两,炒陈皮1两半,防风1两。2.《医方集解》:此足太阴厥阴药也,白术苦燥湿,甘补脾温和中;《医方考》引作 痛泻要方《医林纂要》引作 痛泻丸。
-
金橘
具有行气解郁、生津消食、化痰利咽、醒酒的作用;是脘腹胀满、咳嗽痰多、烦渴、咽喉肿痛者的食疗佳品。来源:药材基源:为芸香科植物金橘、金弹、金柑的果实。瓤囊4-5瓣,汁多味酸。叶片卵状披针形或长椭圆形,长4-8cm,宽2.5-3.5cm,先端渐尖,基部钝,边缘在中部以上有不明显的锯齿,无毛,密生细小腺点。主胸闷郁结;
-
资成汤
虚热者,加丹皮,地骨皮;备注:方中用人参大补元气,猪肚大健脾胃,茯神、丹参滋养心阴,扁豆,山药培补脾元,白芍缓肝,甘草补土,佐以莲肉合丹参而交通心肾,加以檀香佐陈皮而芬香醒脾。主治:虚劳遗精盗汗,食少泄泻,血不归经,女子崩漏不止,虚劳不任耆、术、归、地者。惊恐不寐,怔忡多汗者,加枣仁;
-
葛花
顶生小叶柄较长;苞片狭线形,早落,小苞片卵形或披针形;2.甘葛藤藤本。①萼片上下表皮都着生非腺毛及腺毛,非腺毛单列,基部2个细胞小型,先端细胞细长,末端锐尖;(2)粉葛花粉末发棕蓝色。3.《滇南本草》:治头晕,憎寒,壮热,解酒醒脾,酒痢,饮食不思,胸膈饱胀,发呃,呕吐酸痰,酒毒伤胃,吐血,呕血,消热。
-
减肥健身茶
减肥健身茶的药理作用:绿茶为主药,选用春茶色香味美者,能清热降火,醒脾消食,配以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减肥;麦芽、山楂消食和中,有健脾和胃之功;麦冬养阴生津;辅以荷叶气禀清扬开发脾气。减肥健身茶的用法用量:泡服,每天2次,每次1包,2个月为1个疗程。注意事项:一般无不良反应,睡前忌服。
-
保儿宁糖浆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Bao'erningTangjiang标准编号:WS3-B-2950-98处方:黄芪(炙)196g白术(炒)98g防风59g芦根196g鸡内金118g茯苓137g山药(炒)196g制法:以上七味,白术、防风共粉碎成粗粉,用75%乙醇温浸二次,每次12小时,滤过,合并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功能与主治:益气固表,健中醒脾。一日二次。
-
藿香清胃片
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4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醋酸乙酯-甲酸(6:3: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三氯化铁乙醇溶液,在105℃烘数分钟,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功能与主治:清热化湿,醒脾消滞。2.不适用于口干、舌红、手足心热者。
-
胃炎宁冲剂
68g木香(煨)136g细辛68g肉桂68g赤小豆136g鸡内金34g甘草(蜜炙)204g山楂900g乌梅204g薏苡仁(炒)204g制法:以上十味,鸡内金、薏苡仁粉碎成细粉,檀香、木香、细辛、肉桂提取挥发油后,加入赤小豆、乌梅、山楂、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静置24小时,取上清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6~
-
夺魄散
别名:夺魂散处方:生姜(取汁)3两,白面3两,半夏7个(汤洗去滑)。各家论述:1.《济阴纲目》:此方甚奇,大概中宫有湿痰留积,致小便不利者宜之,犹服二陈汤能使大便润,而小便长也。2.《医略六书》:产后寒痰积饮,留滞中宫而气道闭涩,故小便不利,胸腹肿满焉。半夏醒脾燥湿以化痰,姜汁温胃散寒以涤饮;
-
防风赤芍汤
处方:双防己2两,木防己3两,赤芍药1两半,秦艽肉2两,苡米仁5两,宣木瓜3两,川续断3两(酒炒),杜牛膝3两(酒炒)。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煎,去滓温服。各家论述:汉防己泻血分湿热,木防己散血分风邪,赤芍破瘀血以通经,米仁渗湿热以除痹,秦艽通肌活血,木瓜醒脾舒筋,续断续经脉,牛膝利血脉也。
-
石首鱼鲞
《*辞典》:石首鱼鲞:出处:《食疗本草》拼音名:Sh ShǒuY Xiǎnɡ别名:白鲞(《尔雅翼》),鲞鱼(《纲目》)。归经:《本草汇言》:入手、足太阴经。功能主治:开胃、消食,健脾,补虚。治食积腹胀,泻痢。①《食疗本草》:消宿食,主中恶。③《随息居饮食谱》:开胃醒脾,补虚活血,为病人产后食养之珍。
-
醒脾开胃颗粒
醒脾开胃颗粒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醒脾开胃颗粒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醒脾调中,升发胃气。2.不适用于脾胃阴虚,主要表现为口干,舌红少津,大便干。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
胃炎宁颗粒
胃炎宁颗粒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胃炎宁颗粒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温中醒脾,和胃降逆,芳香化浊,消导化食。用于伤食湿重引起的胃脘痛,泛酸,恶心及消化不良。2.不适用于脾胃阴虚,主要表现为口干、舌红少津、大便干。8.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
香芷正气胶囊
香芷正气胶囊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香芷正气胶囊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醒脾化湿,温中止泻。4.有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便脓血等慢性病史者,患泄泻后应去医院就诊。7.儿童、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9.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
醒脾养儿颗粒
醒脾养儿颗粒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醒脾养儿颗粒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苗医:中医:醒脾开胃,养血安神,固肠止泻。用于脾气虚所致的儿童厌食,腹泻便溏,烦燥盗汗,遗尿夜啼。禁忌:糖尿病患儿禁服。2.婴儿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6.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
醒脾养儿胶囊
醒脾养儿胶囊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醒脾养儿胶囊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苗医:中医:醒脾开胃,养血安神,固肠止泻。8.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
香壳丸
《便览》卷二:方名:香壳丸组成:青皮4两,陈皮4两,萝卜子(炒)1两,木香1两,三棱1两,莪术1两,神曲1两,麦芽1两,枳壳2两,半夏2两半,香附1两半,槟榔1两,山楂1两,草果1两,枳实(麸炒)2两,巴豆20粒。功效:消食化气,醒脾去积,消痰。加减:膈痛,加乳香、没药各2钱。制备方法:上为末,用水加生姜汁2两为丸。
-
膏滋
概述:膏滋(oralthickpaste)是指将药材用水煎煮、去渣浓缩后,加炼蜜或糖制成的半流体制剂。煎膏剂的特点:组方灵活,便于治疗复杂疾病:膏方用药不像汤剂限制多,方剂组成药味可以根据需要而增减,简单之方如当前市售的阿胶、龟板胶、鳖甲胶、鹿角胶、霞天胶仅由一味药物组成。关于膏剂:膏剂为药物剂型之一。
-
红豆团鱼羹
概述:红豆团鱼羹以团鱼、红豆、杏仁、砂仁、川椒、胡椒、生姜、葱白等为主要原料,具有宜肺利气,提高免疫力的功效,适用于脾虚引起的周身不适者。据营养学家分析,鳖肉可食部分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油、碳水化合物及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和钙、磷、铁等;鳖甲中含有动物胶、碘质、维生素D等成分。
-
中阳不振
中阳不振为病证名。指中焦脾胃阳气虚弱,消化功能不振的病机。主要证候有胃纳呆滞、食少不化、呕吐、泄泻、四肢清冷、怠倦、面色萎黄、头晕、唇淡,舌胖嫩,苔厚浊,脉虚大等。治宜补中益气,醒脾暖胃。
-
滞热丹毒
滞热丹毒病名。出《医宗金鉴》卷七十六。亦名伤食发丹、食滞丹毒。多因小儿乳食过多,不能运化,湿热蕴结于内,达于肌表而发,证见初发形若赤游丹,游走缓慢,或兼见发热面赤,口酸,舌有黄苔。治宜以先醒脾消滞为要,当内服保和丸之类。
-
保儿宁颗粒
中药部颁标准:剂型:冲剂拼音名:Bap'erningKeli标准编号:WS3-B-2949-98处方:黄芪(炙)196g白术(炒)98g防风59g芦根196g鸡内金118g茯苓137g山药(炒)196g制法:以上七味,白术、防风共粉碎成粗粉,用75%乙醇温浸二次,每次12小时,合并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1.10~性状:本品为浅棕红色颗粒或块;3块,一日2次。
-
红蔻
概述:红蔻为中药名,出自《本草述钩元》,为《药性论》记载的红豆蔻之简称。性味归经:辛,温。入脾、肺经。功能主治:功在温中燥湿,行气止痛,醒脾消食。主治脘腹冷痛,呕吐,吞酸,噎膈反胃,食积腹胀,腹痛泄泻。药理作用:又含乙酰氧基胡椒酚乙酸酯和乙酰氧基丁香油酚乙酸酯,二者均有明显的抗实验性胃溃疡的作用。
-
无名疮
非痈疽疥癣人不能识者之疮疡。《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此疮非痈非疽,非癣非疥,状如恶疮,或瘥或剧,人不能名,故名无名疮也。”指古时尚未明确的某些外科病而言。多由风热搏于血气所生。宜服调补气血、醒脾健胃之剂,如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等;如溃后仍焮肿而痛者,为热毒未尽,应以清热解毒为主。
-
炙
炙中药炮制法之一。如醋五味子、醋附子等。③盐炙,增强入肾性能。如盐黄柏。④姜炙,增强和胃降逆止呕性能。先将姜捣烂取汁,用姜汁与药物同炒。如姜半夏。⑤蜜炙,增强补益、滋润的性能。如枇杷叶、黄芪。如酥炙淫羊藿。如炙苍术。⑧麸炙,醒脾健脾,矫味矫嗅。如麸炒薏苡仁、椿根皮。⑨土炙,健脾和胃。如土炒白术等。
-
久痈
久痈为病名。《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二:“由于寒气客于经络,血涩不通,壅结成脓。指痈之失治或治疗不当而成之瘘疮。治法内服山茱萸散。宜服调补气血、醒脾健胃之剂,如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等;外用各类去腐生肌散(膏)。如溃后仍焮肿而痛者,为热毒未尽,应以清热解毒为主。久痈为迁延难愈或因失治而并发成瘘之痈疽。
-
藿香
广布于中国各地。中医学上以茎叶入药,性微温,味辛甘,有健胃、止沤、化湿、醒脾、发汗等效,主治感受暑湿、头痛发热、胸闷腹胀、呕吐、泻痢等症。欧洲用广藿香作强激药和芳香原料。茎方形,略带红色,上部微被柔毛。 ^^伞花序组成顶生的假穗状花序;苞片披针形;以全草入药有解暑化湿、行气和胃作用。性味性微温,味辛。
-
醒脾开胃冲剂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XingpiKaiweiChongji标准编号:WS3-B-1426-93处方:谷芽150g稻芽150g荷叶60g香椽60g佛手60g白芍150g甘草30g使君子150g冬瓜子(炒)120g制法:以上九味,使君子打碎,与谷芽等八味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功能与主治:醒脾调中,升华胃气。
-
保和温胃丸
处方神曲3两,楂肉3两(炒),莱菔子3两(炒),陈皮1两半,草果1两(炒)木香1两(研)。功能主治食停中脘,抑遏清阳,胸膈痞满,恶寒不止,脉沉实者。姜汁丸收,姜汤化下,使食滞消化则胃气清和,而胃阳得伸,恶寒无不自罢矣。
-
沉香半夏汤
《东医宝鉴·杂病篇》卷二引《资生》:沉香半夏汤:处方:附子(炮)1只沉香(与附子等分)人参15克半夏(制)6克南星(炮)3克制法:上为粗末。功能主治:主中风痰盛,堵塞气管,影响呼吸者。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10片,煎至150毫升,空腹时服。功效:去痰醒脾,和气益心。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
奠土汤
《辨证录》卷七:奠土汤:处方:白术1两,茯苓1两,砂仁5分,山药1两,人参5钱,萝卜子2钱,附子3分,半夏1钱,破故纸1钱。各家论述:此方白术、茯苓、人参皆健脾之圣药,附子、破故纸助命门之神品,山药补肾之奇味,砂仁,半夏醒脾之灵丹,而萝卜子又分清浊之妙剂也。主治:春月伤风,风伤太阴,身热,呕吐不止。
-
佛手柑饮
处方:佛手柑15克白糖适量制法:将佛手柑15克,白糖适量,泡茶。或将佛手柑与粳米煮粥,常食效果相同。功能主治:醒脾开胃,疏肝理气。用法用量:每日服数次。注意:适用于肝胃气滞之脘胁胀痛者。阴虚五心烦热者不宜食。摘录:《食物中药与便方》
-
和肝醒脾化湿丸
处方:醋柴胡3钱,青皮4钱(炒),炙香附6钱,白芍4钱(炒焦),藿香梗4钱,厚朴4钱(紫老),新会皮4钱,苍术4钱(炒),落水沉3钱,于术3钱(炒焦),白茯苓6钱,广砂3钱(仁),炒谷芽6钱,木香3钱,东山楂8钱(肉),枳实4钱(炒)。制法:上为极细末,炼白蜜为丸,如绿豆粒大,朱砂为衣。功能主治:和肝醒脾化湿。
-
厚朴温中饮
各家论述:产后火虚,寒滞腹痛,而大便溏泄,小便涩少,遂成腹胀,谓之寒胀。附子补火壮阳以生脾土,肉桂补火散寒以暖血分,干姜温中逐冷,吴萸温中降逆,白术健脾气以运化,厚朴散滞气以宽中,青皮平肝破气,木香调气醒脾,泽泻泻湿以利小便也。水煎温服。摘录:《医略六书》卷三十
-
加减柴胡汤
用法用量:水煎,去滓温服。各家论述:柴胡疏少阳之邪,黄芩清在里之热,枳壳破滞气以消痞,牡蛎涤邪热以软坚,半夏醒脾却饮,甘草和胃缓中,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以退寒热也。摘录:《医略六书》卷二十三《简明医彀》卷五方之加减柴胡汤:处方:柴胡、黄芩、半夏、麦冬、黄连、青皮、胆草、当归、骨皮、白芍药各等分。
-
金液五精丸
处方:秋石10两(金精),白茯苓2两(水精),莲肉8两(水精),川椒2两(火精),小茴香5两(土精)。各家论述:《医略六书》:精寒不化,尿道亦不能清,故小便淋沥,时流浊液不已。茯苓渗湿和中,以利膀胱之水气;莲肉清心醒脾土;川椒补大暖精室;蜜丸,椒盐汤下,使精暖寒消,则气行湿化,而小便清长,淋浊无不瘳矣。
-
鹿附汤
处方:鹿茸5钱,附子3钱,草果1钱,菟丝子3钱,茯苓5钱。功能主治:寒湿,湿久不治,伏足少阴,舌白身痛,足跗浮肿。督脉根于少阴,所谓八脉丽于肝肾也;附子补肾中真阳,通行十二经,佐之以菟丝,凭空行气而升发少阴,则身痛可休。独以一味草果,温太阴独胜之寒以醒脾阳,则地气上蒸天气之白苔可除;
-
牛脾
《*辞典》:牛脾: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Ni P 别名:牛连贴(《滇南本草》)。功能主治:健脾消积。②《滇南本草》:水牛连贴,健肿开胃,消积磨宿食,宽中醒脾,消痞满、胸胀。附方:①治小儿脾胃不好,或吐或泻,伤食不思饮食,面黄肌瘦,目无睛光:水牛连贴(新瓦焙黄色)一两,鸡肫皮(焙黄色)一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