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乐泉
许乐泉即许佐廷。许佐廷(19世纪)为清代官吏兼医家。后将此书及自己治喉证十余年的经验,编辑增订,于1865年刻行。许氏前后治喉科四十余年,后又结合治疗“白腐”(白喉)的经验,撰成《喉科白腐要旨》一书,于1875年由其子许思文编校刊行。许氏还与侄许维贤编有《活幼珠玑》一书(1873年刊行),论述儿科病证较为简明。
-
许维贤
许维贤即许佐廷。少业儒,为贡生,曾任太守等官职。因留心医药,觅得同乡郑麈所藏的喉科秘本《喉科秘钥》一书(郑氏为当地祖传喉科医,世称“西园喉科”),加以抄录,并用之临证,效果良好。许氏前后治喉科四十余年,后又结合治疗“白腐”(白喉)的经验,撰成《喉科白腐要旨》一书,于1875年由其子许思文编校刊行。
-
许佐廷
许佐廷(19世纪)为清代官吏兼医家。后将此书及自己治喉证十余年的经验,编辑增订,于1865年刻行。许氏前后治喉科四十余年,后又结合治疗“白腐”(白喉)的经验,撰成《喉科白腐要旨》一书,于1875年由其子许思文编校刊行。许氏还与侄许维贤编有《活幼珠玑》一书(1873年刊行),论述儿科病证较为简明。
-
郑宏纲
郑宏纲即郑梅涧。名宏纲,字纪元,号梅涧,又号雪萼山人。安徽歙县人。郑宏纲(约1727-187年)。集多年临证经验,由方成培整理成书,名《重楼玉钥》两卷。书中详析喉风证治,常内服、外治兼施。谓白喉发于肺肾本质不足者,遇燥气流行或多服辛烈之物而触发,治疗强调养阴清肺为首务,创喉科名方“养阴清肺汤”。
-
郑宏绩
郑宏绩清代喉科医生。字慎斋,号禹东。安徽歙县人。生活于18世纪。精喉科。父于蕃、伯于丰、堂兄宏纲皆为喉科名医。子承湘、承海,孙麟、麈等亦有医名。因宏绩一支居郑村西园,故世称“西园喉科”。
-
郑麈
郑麈清代喉科学家。字玉挥,又字世麈。安徽歙县人。喉科世家。生活于19世纪。祖郑宏绩为邑名医,后代继其业,世称“西园喉科”。承祖业,术益精,时人目为医仙,尊称“西园郑先生”。著《喉科秘钥》二卷,为医家所珍。同邑许佐廷为之刊行(1868年)。
-
尤伸仁
尤伸仁为明代医家,字依之。无锡(今属江苏)人。尝得喉科外用秘方17张,本此业喉科。又承家学,益精其技,曾治愈严文靖、范屏麓、孙雪窗等人之疾,三人共出资财,于嘉靖(1522~1566)年间为尤氏补太医院吏目,医名日盛。祖传《尤氏喉科秘书》,至裔孙尤存隐始编订传世。
-
包永泰
包永泰清代医家。字镇鲁,江都(今属江苏)人,出身世医家庭,以喉科专长,其吹喉药每有奇效,人争用之。所著有《图注喉科指掌》四卷,《咽喉大纲论》,尚有《喉科》四卷,均有刻本行世。
-
尤乘
1.尤乘为清初医家,字生洲。吴门(今江苏吴县)人。撰有《食治秘方》(1665)、《勿药须知》(1667)、《喉科秘书》(1667),辑有《脏腑性鉴》、《经络全书》,并增辑李中梓之《诊家正眼》、《本草通元》、《病机沙篆》、《寿世青编》(1667),另订有贾所学之《药品辨义》等书。江苏无锡人,著有《尤氏喉科秘书》。
-
郑纪元
郑纪元即郑梅涧。郑梅涧为清代喉科名医。名宏纲,字纪元,号梅涧,又号雪萼山人。安徽歙县人。所著《重楼玉钥》,列专卷论述针刺治疗。子承翰(字若溪、号枢扶),孙钟寿(祝三)等均承家学,世称“南园喉科”。
-
雪萼山人
雪萼山人即郑梅涧。郑梅涧为清代喉科名医。名宏纲,字纪元,号梅涧,又号雪萼山人。安徽歙县人。所著《重楼玉钥》,列专卷论述针刺治疗。子承翰(字若溪、号枢扶),孙钟寿(祝三)等均承家学,世称“南园喉科”。
-
吴炳
吴炳①清代医家。字云峰,浙江嘉善县人。家贫勤学,习儒之余,兼房通百家,兼通医术。尝从名医张希白学,尽得其传。善治内、外诸科杂症。著有《证治心得》十二卷,行于世。江苏常熟人。履贯欠详。尝辑《喉科附方》一卷,附于《锡山尤氏喉科秘本》之后。
-
杨龙九
杨龙九清代医家。字鸿山,锡山(今江苏无锡)人。精医,尤擅长于喉科,著作甚多,其中有《囊秘喉书》二书行世。另有《喉科直诀》、《咽喉急症秘书》、《喉科七种》(内有《喉科秘方》、《喉科秘本》、《喉科要领》、《喉科抱珍集》、《曾氏世传喉科》、《喉科秘方二集》、《喉科全部》等,现存有抄本。
-
六味汤
摘录:《外台秘要》卷二十五引《许仁则方》《喉科指掌》卷二方之六味汤:处方:荆芥穗3钱,薄荷3钱(要二刀香者妙),炒僵蚕2钱,桔梗2钱,生粉草2钱,防风2钱。摘录:《医方类聚》卷一三三引《经验良方》《百一选方》卷十一方之六味汤:组成:藁本、荆芥、蛇床子、川椒、山茱萸、吴茱萸各等分。下部,加牛膝5钱。
-
郑于丰
郑于丰清代喉科医生。字缓年,号讱斋。安徽歙县人。生活于18世纪。先祖赤山精医,后世知医者多人。承家学,复得闽人黄明生授喉科善本,遂精其术。其弟于蕃亦出黄氏门下。后归,传术于子侄,由是其后裔皆以喉科名世。其庐名“南园”,故世称“南园喉科”。子宏纲,治喉尤精。
-
加味四物汤
每服3钱,水1盏半,煎至1盏,再入生地黄汁少许,去滓温服。功能主治:《医宗金鉴》卷四十六方之加味四物汤主治妊娠膀胱血热,尿血。砂仁,去黄耆、白术。如血寒,加肉桂1钱半;各家论述:本方以羌、防除风胜湿,四物汤补血,合桃仁、牛膝以活血消肿止痛,芩、柏以清湿热,此宗丹溪所说瘦人责之于血虚,标本兼治之法也。
-
十八喉风
十八喉风为病证名。历代文献虽载喉风者有十二证(《喉科秘旨》)、十六证(《喉科杓指》)、十八证(《喉证全科紫珍集》、三十六证(《重楼玉钥》)等,然因其发病的病因病机不同,而有酒毒喉风、阴虚喉风、肺寒喉风、劳碌喉风等之分;因其发病后症状不同而有紧喉风、呛食喉风、脚根喉风、哑瘴喉风、叉喉风等之变。
-
郑承瀚
郑承瀚清代喉科医家。性好医学外,通地理,尝遍游楚、豫、江、浙等地,获传方,用之多效,兼擅幼科、痘科与针灸。嘉庆九年(1804)与方成培博采古方,增订方氏原著《重楼玉钥续编》两卷。书中详论喉科虚证,以及喉科色脉辨证。又著《喉白阐微》一卷(1797年)。
-
宽喉法
宽喉法为推拿方法名。又称“喉科擎拿法”。擒拿是使咽喉肿胀疼痛剧烈的病人可以进食的一种推拿手法。食、中、无名指紧按病人虚口处(相当于合谷穴);以食、中、无名指按住锁骨上缘,肘臂压住患者胁肋,前胸紧贴于患者的背部,然后两手用力向左右两侧拉开,两肘臂和胸部把患者胁肋及背部压紧,三方面同时用力。
-
郑春回
郑春回清代医家。字荆辉。祖籍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后徙浙江嘉善。父郑岗,人称“喉科神手”。得家传,亦精医。乾隆三十一年至三十二年(1766-1767年)大疫,患喉证多难治,郑氏疗之多愈。著有《喉科源远集》。
-
火烙疗法
概述:火烙疗法为治法。《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所述以“燔针劫刺”治疗经筋痹证即指本法。临床上对痈疽、瘰疬等,可深刺以排除脓液,对象皮腿、风湿痹痛及顽癣等宜予浅刺或叩刺法。眼科亦用以“治残风溃弦疮烂,湿热久不愈者”(《证治准绳·杂病》),或胬肉攀睛割治后,“头处用火烙之,使其不再生”(《银海精微》)。
-
中医喉科学
概述:中医喉科学:1.中医耳鼻喉科的分支学科;该学科用中医理论为指导,从呼吸发声、辨识五味、脏腑关系等方面,研究其病因病机。具体包括喉痹、喉痈、乳蛾、喉风、疫喉以及口齿唇舌等类病证的辨证与防治方法。《中医喉科学》为喉科著作。从邪毒侵犯、火热上蒸、痰浊瘀阻三方面分析其病机,再结合脉证概括诊断方法。
-
牙疔风
牙疔风为病名。《喉科心法》:“不分上下内外,生于牙缝之间,初起寒热交作,牙齿疼痛,疮形如粟,红紫坚硬,若麻木漫肿腮颊,神昏者凶,由胃经火毒而成。《医宗金鉴》卷六十五:“牙疔牙缝胃火成,大肠湿热亦可生,肿如粟米连腮痛,若兼麻痒即黑疔。”可选用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等加减。外吹清咽利喉散。
-
八正顺气散
《疮疡经验全书》卷一别名八正顺气汤处方厚朴、砂仁、半夏、陈皮、茯苓、青皮、桔梗、芍药、枳壳、木香、玄参、鼠粘子、山栀仁。功能主治外感寒邪,内伤热物,或大寒后便入热汤洗,将寒气逼入脾经,冷气阻于中脘,邪气热客于心热,致生喉闭者。用法用量八正顺气汤(《喉科紫珍集》卷下)。
-
绿袍散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LupaoSan标准编号:WS3-B-1032-91处方:青黛150g黄柏150g山豆根80g薄荷80g黄连30g儿茶(炒)50g人中白(煅)50g硼砂(炒)50g冰片50g制法:以上九味,除冰片、青黛外,硼砂、儿茶,人中白研成细粉,其余黄柏等四味粉碎成细粉;鉴别:(1)取本品少量,滴加硝酸,产生气泡并显棕红色或黄棕色。
-
易方
易方清末喉科医家。湖南湘乡人。分喉病为经病与瘟疫两类,瘟疫喉症又按五色辨证。其治喉症禁用火攻,不用灸法。著《喉科种福》(1899年),录喉科证治,除用内服药外,兼行开关、洗口、敷拔、探吐诸法。
-
风火喉
风火喉为病名。1.《喉科金钥》卷上:“风火随胃气上升,薰蒸肺管。不能食,…2.指一般急性的喉风,走马喉风的同义词。有头痛身疼,面赤口红,颈项肿痛,牙关紧闭,痰响若拽锯,声音即嘶哑,饮食汤药,阻隔不下,诸凶证。喉内之肿或见鲜红(风火也)或见红紫(毒火也)。”用犀角地黄汤、三黄凉膈散等加减。
-
咽喉经验秘传
《咽喉经验秘传》喉科著作。清·程永培校刊。上册为咽喉总论、诊法、治法、喉症用药细条、喉症图形、针药秘传;下册为喉科各科病证的治疗方药。书中除列述咽喉病证的辨证和治疗外,对某些舌、牙病证也作了介绍。现有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
重楼玉钥
概述:《重楼玉钥》为中医喉科著作。二卷(又有一卷本及四卷本)。主要内容:《重楼玉钥》上卷首列“咽喉说”等八篇咽喉病总论,详细论述了36种喉风的名称、症状、治法、末为治疗喉风的方药,以及牙疳、喉间发白(白喉)等症。卷下为“喉风针诀”,包括喉科疾病常用的十四经命穴、行针手法、补泻和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