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退位
不退位为运气术语。谓主司之六气过时而不退,继行其令,引致该气的延长。《素问遗篇·本病论》:“所谓不退者,即天数未终,即天数有余,名曰复布政,故名曰再治天也,即天令如故而不退位也。”
-
双锁口
双锁口为病名。系指两嘴角各有痘(天花)一粒,较大,板硬无盘的病证。见《医宗金鉴》卷五十七。《医宗金鉴》卷五十七:“一嘴角有痘(天花)一粒,较诸痘独大,板硬无盘,名曰单锁口。
-
里
里,寸之意。杨上善:“一里,一寸也。”刘衡如:“又穴位在天府下五寸,名曰五里,在膝下三寸,名曰三里,皆可为里字训寸之明证。”
-
凶风
凶风为病因学名词。系八风之一。指从东北方来的风邪。《黄帝内经灵枢·九宫八风》:“风从东北方来,名曰凶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大肠,外在于两胁腋骨下及肢节。”
-
夏脉
夏脉夏季当见的相应脉象。其脉洪大方正,是阳气隆盛之象。《素问·宣明五气》:“五邪所见:……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
-
正产
正产又名真产。即正常产。杨子建《十产论》:“妇人怀胎十月,忽腰腹作阵疼痛,相次胎气顿陷,至于脐腹痛极,乃至腰间痛重,谷道挺进,继之浆破血出,胎儿遂生,名曰正产。”
-
童子怯
童子怯病证名。崔秉铣《妇科宗主》:“闺女十五、六岁,月经行一、二次或从来未行而经闭者,人渐渐黄瘦,内骨蒸热,咳嗽或腹内有块时疼,名曰童子怯。”治参室女经闭成劳条。
-
胎水不利
胎水不利病证名。单南山《胎产指南》:“孕妇胸腹满胀便秘,遍身浮肿,名曰胎水不利,宜服鲤鱼汤。”参胎水肿满条。
-
胎水
胎水①指养胎之水。即羊水。②病名。指胎水肿满。《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妊娠亦有身肿满,心腹急胀者,名曰胎水。”
-
胎食
胎食气功术语。谓漱咽舌下津液。《汉武内传》:“(王真)习漱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胎食。真行之,肉色光美,力并数人。”《摄生纂录》:“漱其舌下泉咽之,数十息之间一相继,名之曰胎食。”
-
枢机
枢机解剖部位名。指活动自如的大关节。《医宗金鉴》卷八十九:“环跳者,髋骨外向之凹,其形似臼,以纳髀骨之上端如杵者,名曰机,又名髀枢。”此谓髋关节之枢机。
-
手太阴经筋病候
手太阴经筋病候为病证名。又名仲冬痹。十二经筋病候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手太阴之筋,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痛甚成息贲,胁急吐血。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冬痹也。”
-
试月
试月病名。①指妊娠后期,忽然脐腹疼痛而又不分娩者。《景岳全书》卷三十九:“有一月前或半月前忽然腹痛如欲产而不产者,名曰试月,亦非产也。”②即试水。详该条。③即类胎痛。详该条。④指伤产。详该条。
-
实女
实女生理学名词。指女子从未来月经而无明显病状者。明·赵献可《邯郸遗稿》:“凡室女从幼经水未至,面色如故,饮食如常,名曰实女。”即石女。参该条。
-
石困
石困为病证名。出自《竹林寺产科》:“一生经闭,名曰石困。”即石女。又名实女。指一生无月经的女子(《郑氏女科》)。
-
弱风
弱风八风之一,指来自东南方的虚风,参“八风”。《灵枢·九宫八风》:“风从东南方来,名曰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胃,外在肌肉,其气主体重。”
-
脑漯
脑漯(tà榻)病名。即脑疽。《刘涓子鬼遗方》卷四:“阳气大发,消脑,名曰脑漯。其色不乐,项痛如针以刺,头乘心者不治。”详参脑疽条。
-
目纲
概述:目纲:1.人体部位名;指上、下眼睑部。《医宗金鉴》:“目纲者,即上、下目胞之两睑也,又名曰睫,司目之开阖也。”其中上眼睑部又称目上纲(或作目上网),下眼睑部又称目下纲(或作目下网)。
-
脉疝
脉疝病名。指小腹部胀满而伴有拘急疼痛的病症。《外台秘要》卷七:“少腹胀满,引膀胱急痛名曰脉疝。”治宜服七疝丸。
-
龙入虎口
龙入虎口为小儿推拿方法名。出陈氏《小儿按摩经》。陈氏《小儿按摩经·诸穴治法》:“板门穴,往外推之,退热除百病;往内推之,治四肢掣跳。用医之手大拇指,名曰:龙入虎口。”
-
龙葱
龙葱(Longcong)为人体部位名。见《温热经纬》卷四:“肺经之结穴在耳中,名曰龙葱,专主乎听。”是指耳内感受听觉的部位。
-
流红
流红病证名。指怀孕期间阴道流血的现象。陈无咎《女科难题》:“怀胎而月经忽来者,名曰流红。”
-
块痛
块痛病名。见倪枝维《产宝》:“产后腹有血块作痛,名曰块痛。生化汤治之。”即儿枕痛。详该条。
-
经崩
经崩病名。亦名经血暴下。指经行期间阴道大流血。徐润之《最新三字达生续编》:“经血忽然大下不止,名曰经崩。”参见血崩条。
-
脚弱
脚弱①病名。即脚气。《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五:“夫脚气者,晋宋以前名曰缓风,《小品》谓之脚弱。”详脚气条。②证名。指脚膝软弱之证,包括脚气和气脚。见《中藏经·论脚弱状候不同》。参见气脚条。
-
黑脉
黑脉犹言肾脉《素问·五脏生成篇》:“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一说:“黑脉之至也”作“黑,脉之至也。”“黑”指面黑色。)
-
腹皮痛
腹皮痛证名。指腹部浅表皮肤痛。《灵枢·经脉》:“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灵枢注证发微》:“邪气有余,则腹皮痛。”参见腹痛条。
-
胆瘅
胆瘅病名。出《素问·奇病论》。《圣济总录》卷四十二:“《内经》谓有病口苦,名曰胆瘅。”“治肝胆俱虚,热气上熏,口中常苦,泄热益胆汤方。”
-
促
促脉学名词。即促脉的简称。《伤寒论·辨脉法》:“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详促脉条。
-
产后心风
产后心风为病证名。清·施雯《盘珠集胎产证治》:“心虚而受风邪,遂成惊悸,名曰心风,其证目睛不转,其脉动而弱,宜大补气血,其作风治,速之危矣。”
-
虚牙
虚牙病名。见《痉疡经验全书》卷一。此病多因肾虚风邪乘之而发肿或因饮酒太过、房事过多而发,其根本为虚,故名曰虚牙。
-
子燥
子燥为病名。徐大椿《女科旨要》:“肝肾阴亏,相火炎上,不时均令心烦,且亦令人作躁,谓之子燥。”即孕悲。清·永思堂主人《胎产合璧》:“孕妇脏躁,无故悲泣,名曰孕悲。”
-
血溃
血溃为病名。《世医得效方》卷十:“眼白人浑黑,见物依旧,毛发直如铁条,虽能饮食,不语如醉,名曰血渍。用五灵脂为末,二钱,酒调下。”
-
外格
外格为症状名。出《黄帝内经灵枢·终始》。《黄帝内经灵枢·终始》:“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阳气亢盛之极,盈溢于外,不能与阴气相交所致的格拒现象。
-
行尸
行尸是指喻重病虽能勉强行动,而已见死脉,故称。《难经·十四难》:“(脉)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呼吸再至,名为无魂。无魂者当死也。人虽能行,名曰行尸。”《注解伤寒论·平脉法》:“脉病人不病,名曰行尸。”
-
歇经
歇经简称歇。吴道源《女科切要》:“有室女经水既通,而至期复又不来者,必须视其有症无症,验其似疾非疾。若面色不改,饮食如常,身无内热,名曰歇经。”
-
歇
歇又称歇经。见郑栋庵《女科经验方传灯》。指室女初潮后,复又闭经,但其面色不改,饮食如常,身无病状者,名曰歇。不属病态,不久经能自来。
-
孕悲
孕悲为病证名。清·永思堂主人《胎产合璧》:“孕妇脏躁,无故悲泣,名曰孕悲。”治以养心安神,和中缓急,甘草小麦大枣汤为主加减治疗。
-
冤热
冤热即郁热,热邪蓄积。《素问·玉机真脏论》:“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
-
有过
有过即有病。《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故乃可诊有过之脉。”《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督脉之别,名曰长强……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挟脊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
-
婴筋
婴筋为人体部位名。又作缨筋。指颈侧之大筋,即胸锁乳突肌的前面部分。《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婴筋之后,手阳明也,名曰扶突。”张介宾曰:“颈侧之筋曰婴筋。”
-
婴儿风
婴儿风八风之一。指东风。《灵枢·九宫八风》:“风从东方来,名曰婴儿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肝,外在于筋纽,其气主为身湿。”
-
溢阳
溢阳脉学名词。指阳气亢盛之极而泛溢的脉象。《灵枢·终始》:“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参外格条。
-
溢阴
溢阴脉学名词。指阴邪积聚而弥漫于内的脉象。《灵枢·终始》:“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死不治。”参内关条。
-
腋下动脉
腋下动脉经穴名。指手太阴经的天府穴,在腋下三寸处。《灵枢·寒热病》:“脉下动脉,臂太阴也,名曰天府。”
-
XX疮
XX疮病名。指妇女前阴生疮。《王节斋公胎产》:“妇人阴户生疮,名曰XX疮。”详见阴蚀条。
-
痛胎
痛胎病证名。《邯郸遗稿》:“妊娠腹痛者,名痛胎。”《叶氏女科证治》:“妊娠初受妊时,即常患腹痛者,此由热之故,名曰痛胎。一时不能速愈,宜服栀芩汤(山栀、黄芩、当归、玄参、枳壳、苏梗、陈皮、白芍、杜仲)数剂”。
-
思膈
思膈病名。五膈之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中脘实满,噎则醋心,饮食不消,大便不利,名曰思膈。”参见五膈条。
-
蚀疮
蚀疮病名。阴蚀之又名。赵贞观《绛雪丹书》:“凡妇人阴户中生虫生疮,名曰蚀疮。”详阴蚀条。
-
痁疾
痁疾病名。即疟疾。《丹溪心法·疟》:“疟又名痁疾者。”明·卢之颐《痎疟论疏》:“痎疟总名曰痁。痁者,秋时寒热兼作,即痁作而金伏者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