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夫
宋代开始设置以大夫为名称的医官,其官阶一般为六品至七品。最高官阶的大夫是保安大夫(从六品);辽、金、元均相沿袭,名目与官阶均有所变化;元代最高官阶的大夫是保宜大夫(从三品)。其后直至清代,太医院官吏的职位相当于大夫,因此,太医院五品以下的医官都称大夫。在北方习惯称医生为大夫,并延用至今。
-
成安郎
隶属翰林医官院,其职位在大夫之下,官阶从七品,系以原军器库之副使改任本职。始置于北宋政和初(公元1111年)。金代成安郎官阶正七品。金、元时期,成安郎也属医散官,但隶属于太医院。成安郎在北宋时由军器库之副使改易而成。并设有许多名目的大夫、郎和冠以翰林的不同职称,以分别其职位的高下。共计达1096人之多。
-
成全郎
成全郎为宋代医官名。隶属翰林医官院,其位在大夫之下,官阶从七品,系以原军器库副使改任本职。始置于政和初(公元1111年)。此职金、元时期因袭。金代成全郎正八品下,元代成全郎正七品。并设有许多名目的大夫、郎和冠以翰林的不同职称,以分别其职位的高下。共计达1096人之多。
-
成和郎
成和郎为宋代医官名。隶属翰林医官院,其职位在大夫之下,官阶从七品,系以原军器库之副使改任本职。始置于北宋政和初(公元1111年)。北宋时隶属于翰林医官院,金、元时隶属太医院,均为医散官。并设有许多名目的大夫、郎和冠以翰林的不同职称,以分别其职位的高下。共计达1096人之多。
-
(疒贵)(tuí音颓)疝
指寒邪侵犯肝胃二经,内蓄瘀血而致少腹部拘急疼痛,牵引睾丸,或下腹部有包块,内裹脓血。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大夫(疒贵)疝,妇人少腹肿。”《医宗必读》:“(疒贵)疝,足阳明经病,内有脓血,即巢氏之胕疝,子和之血疝也。”如《类证治裁》卷七:“肝脉滑甚为(疒贵)疝,言肝木乘胃,或至溃脓下血。
-
上天心
上天心为推拿穴位名,即大天心。出《小儿推拿广意》。位于额上。《幼科推拿秘书·推拿手法》:“上天心者,大夫心也,在天庭中,小儿病目,揉此甚效,以我大指按揉之。眼珠上视,往下揉;两目不开,左右分揉。”
-
罗浮山人
罗浮山人①唐道士。名轩辕集。玄宗好道,诏其赴京师,授朝奉大夫、广州司马,固辞不受。②清医生。有感于医者不明脏腑,误用刀圭,以人命试其术之得失,乃参阅西方人体图谱,又精研《参同契》历脏之说,撰人生生之所以然及脏腑真形十二篇,名《医学引蒙新说》(1891年),后易名为《历脏篇》,附有《鼠疫病情验方》。
-
刘翰
概述:刘翰:1.宋代医官;2.清代医生。临津(今河北临津)人。在后周任翰林医官。963年宋政府太常寺考试医官,以刘翰为优。于973年奉命与马志、翟煦、张素、吴复珪、王光祐、陈昭遇等人共同校定本草,编成《开宝新详定本草》20卷。后又与李昉、王祐等重加审定,改名《开宝重订本草》二十卷,其中新增135种,合930种药。
-
林亿
林亿宋代医家。里贯欠详,尝任朝散大夫、光禄卿直秘阁。又于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与高保衡、孙兆等共同完成《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唐以前医书校订刊印,为保存古代医学文献和促进医药传播作出贡献。
-
李元
李元元代医生。字善长,居滕(今属山东)人。其父李浩为名医,李元曾随军西征万余里,并被叛王所俘,后脱归,并觐见世祖。世祖嘉之,令掌御药局,后迁大中大夫。
-
郎中
郎中古代南方对医生的一种称谓,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宋以前,对医生的称呼较为复杂,一般根据其专科进行称呼,如食医、疾医、金疮医等。宋代始,南方习惯称医生为郎中,北方则称医生为大夫。相沿至今。
-
嵇康
嵇康魏晋时著名学者。224-263年,字叔夜。官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因不满司马氏集团,为司马昭所杀。有《嵇中散集》传世。所著《养生论》,为我国现存最早以养生为题的著作。书中论证了养生对健康长寿的作用,主张养生应从小处着眼。在神形关系上,强调神的作用。
-
高保衡
高保衡宋代医学家。熙宁(1068-1085)年间为朝奉郎国子博士,太子右赞善大夫。精通医学,深明方药病机,曾在校正医书局任职,参加校正《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等医书。神宗尝下诏赐绯鱼加上骑都尉。
-
董奉
董奉三国时吴医学家。侯官(今福建闽侯)人。曾治愈交州刺史吴士燮重病而名闻于时。后退隐庐山,为人治病不取酬,但要求重病者栽杏五株,轻者一株。从而数年后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每年货杏得谷,遂以之救贫病及供行李不逮者,故世上每以“杏林春暖”来称赞有好医德之大夫。
-
崔玄亮
崔玄亮(767-833年)唐代官吏,一作元亮,字晦叔。磁州昭义(今河北磁县)人。贞元初(785年)擢进士第。累署诸镇幕府。元和初(806年)召为监察御史,后至太常少卿、谏议大夫、右散骑常侍、虢州刺史等。晚年好黄老清静术,著《海上集验方》十卷,已佚。卒年66岁。
-
褚该
褚该南北朝时期医家。字孝通,阳翟(今河南禹县)人。自幼聪颖谨厚,尝仕梁为武宁王府参军。后仕周而为右光禄大夫,兼精医术,又授医正上士。后名医许爽殁,该更有医名,仅在姚僧垣之下。医德高尚,不自矜,有请者,皆赴救。子传其业。
-
徐敏齐
徐敏齐隋代医家。祖籍东莞姑幕(今山东诸城),寄籍丹阳(今江苏南京)。北周名医徐之范之子。开皇(581-600)年间赠朝散大夫。
-
足厥阴经病
足厥阴经病病证名。系十二经病之一。即足厥阴肝经《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俯仰,大夫(疒^贵)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是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尿,闭癃。”
-
甄立言
尝治愈御史大夫杜淹之风毒流肿病,预言其必不治;又治愈尼僧明律虫疾,名噪内外。著《本草音义》、《古今录验方》等,均未见行世。参见甄权:甄权为唐代著名针灸学家。曾奉旨与司马德逸、谢秀卿、甄立言等共同修订《明堂》,为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所采用。还撰有《针灸钞》《针方》《明堂人形图》等。
-
甄权
甄权为唐代著名针灸学家。许州扶沟(今属河南)人。因母病与弟弟发奋学医,攻读医书,成为名医,尤长针灸之术。曾奉旨与司马德逸、谢秀卿、甄立言等共同修订《明堂》,为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所采用。其所著有《针经钞》、《明堂人形图》、《针方》及《脉经》,均未见行世。
-
许扆
许扆为元代医官。字君黼。曲沃(今属山西)人。许国桢之子。随父事元世祖,赐名忽鲁火孙,使从许衡学。任礼部尚书,提点太医院事,旋改尚医太监。后转正议大夫、提点太医院事,参与政事。卒谥僖简,追封赵国公。
-
吴兢
吴兢唐代官吏(?-749年)。知医。汴州(今属河南)人。尝任左拾遗内供奉、水部郎中、修文馆学士、光禄大夫、相州长史、邺郡太守等。尝著《五脏论应象》。未见传世。
-
王炎
王炎(1138~1218)为南宋文学家,字晦叔,婺源(今属江西)人。乾道五年(1169)进士。历任潭州教授,临江通判、太学博士、军器监中奉大夫等职。著作甚富,总题《双溪类稿》,其中有所注《伤寒论》等,已佚。惟《双溪文集》存世,中有“运气论”等。所辑《本草正经》三卷,为《神农本草经》最早辑本,今佚。
-
许奭
许奭(shì式)为隋代医生许澄之父。仕梁时为太常丞中军长史,精通医术,其医名与姚僧垣并列,方药奇妙。子许澄亦以医名。许澄(6世纪)为隋代医生。高阳(今河北高阳东)人。得父许奭之传,历尚药典御、谏议大夫等。父子以医术均闻名于当时。撰有《备急单要方》3卷。
-
姚僧垣
姚僧垣南北朝时北周医家(499-583年)。医术高妙,用药审慎精当,治武帝发热病,谓大黄乃是快药,不宜轻用,武帝不听,以致危笃。建德四年(公元575年),高祖亲戎东讨,至河阴遇疾,口不能言,脸垂覆目,不复瞻视,一足短缩,又不得行。著《集验方》十二卷,今佚,部分佚文尚存《外台秘要》、《医心方》等书。
-
曹孝忠
曹孝忠宋代医官。清医,有名于时。政和(1111-1117)年间任中卫大夫,总辖修建明堂所医药提举、入内医官,编类《圣济经》提举太医学,政和六年(1116年),校勘《证类本草》,并为之作序。其子亦为翰林医官。
-
白履忠
白履忠为唐官吏。号梁丘子。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攻读诗书文史,因厌弃仕途而未出仕。景云(710~711)年间为召书郎。开元十年(722)入阁侍读,后以病老辞,拜朝散大夫。贯知文史,曾注《黄庭内景经》,已佚。
-
百劳丸
概述:百劳丸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功能主治:《医学纲目》卷五方之百劳丸主治劳瘵积滞。《医学纲目》卷五引陈大夫传张仲景方之百劳丸:别名:仲景百劳丸处方:当归(炒)乳香没药人参各3克大黄12克虻虫14枚(去翊、足,炒)水蛭14枚(炙)制法:上药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慎柔五书》有桃仁。
-
刘岳
刘岳为元代医家,字公泰,南康星子(今江西)人,祖为宋名医,少读书于白鹿洞书院,承家学,世祖授以奉仪大夫,任太医院院使,精脉诊,人称刘三虞(取其三指诊而知病原)。后改翰林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
-
崔冏
崔冏南北朝时北齐医官。字法峻。清河武城(今山东)人。魏太中大夫、司徒长史崔景哲之子。好学,博览经传,传家学,尤工相术,仕魏任司空参军。齐天宝(551-559年)间,任尚药典御。
-
崔景哲
崔景哲南北朝北魏医官。清河东武城(今属山东)人。崔彧之子,性豪率,亦以医名。仕魏太中大夫、司徒长史。子冏,仕魏为司空参军,齐天保初(公元550年),为尚药典御。
-
粉身方
别名:粉身散处方:芎藭、白芷、藁本各等分。制法:上药治下筛。功能主治:辟温病。主用法用量:粉身散(《千金》卷九)。摘录:《肘后方》卷八引姚大夫方
-
思食大人参丸
《简易方》引石大夫方(见《医方类聚》卷一○○):方名:思食大人参丸别名:大人参丸组成:白术2两半,人参2两,山药2两,附子(炮,去皮脐)1两,甘草(炙)1两半,干姜(炮)半两。用法用量:每服3丸,以水1中盏,加大枣2枚,同煎至6分,空心、食前温服。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子大。
-
祁宰
祁宰(12世纪)为宋代医生。字彦辅。江淮人。原为北宋医官,金人攻破开封,任金太医、中奉大夫、太医院使等职。后被杀害。
-
祁彦辅
祁彦辅即祁宰。祁宰(12世纪)为宋代医生。字彦辅。江淮人。原为北宋医官,金人攻破开封,任金太医、中奉大夫、太医院使等职。后被杀害。
-
孙绍远
孙绍远为南宋官吏。字稽仲,谷桥人。官朝散大夫,东南漕运使。兼通医药。著《大衍方》12卷(1191)。
-
贾立群
贾立群,男,汉族,中共党员,北京儿童医院超声科名誉主任,主任医师。他30年如一日,始终坚守在临床第一线最平凡的岗位上,夜以继日超负荷工作,把工作当事业,把患者当亲人,把付出当快乐。他医德高尚,为了谢绝患儿家长的馈赠,他索性将白大褂兜口缝死,赢得了“缝兜大夫”的美誉。新华社记者张玉薇摄
-
眼科秘诀
682年),号孙真人,汉族,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耀县)人,是著名的医师与道士。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是我国最早的理法方药俱备的中医药文献之一。1984年江苏科技出版社发行的《眼科阐微》附篇《眼科秘诀》刊印本分析,可能本书与《银海精微》同样,均属后代医家假托孙氏之名所作的眼科专著。
-
许澄
许澄(6世纪)为隋代医生。高阳(今河北高阳东)人。得父许奭之传,历尚药典御、谏议大夫等。父子以医术均闻名于当时。撰有《备急单要方》3卷。
-
徐謇
徐謇(jiǎn音检)(约432-512年)南北朝时北魏医家。祖籍东莞姑幕(今山东诸城),寄籍丹阳(今江苏南京)。父徐叔响为当时名医。精于脉诊,讲求服食,常服药饵,年垂八十,鬓发不白,力未稍衰。正始元年(504年),为光禄大夫,加平北将军。卒于延昌(512-515)年间。子徐践亦以医名。
-
保安大夫
保安大夫宋、金、元时期医官名。宋、金、元时期曾设置许多医散官,保安大夫为其中之一。宋代保安大夫是大夫职称中最低级别者,为正七品。金代保安大夫为正五品。元代保安大夫为正四品。保安大夫在宋代隶属于翰林医官院,系以旧时之西陵锦使改任。金、元都沿用此官职,但隶属于太医院。
-
和安大夫
和安大夫宋代医官名。是宋代医官中最高的职称。隶属于翰林医官院,其官阶从六品,参见翰林医官院条。
-
保宜大夫
保宜大夫金、元时期医官名。保宜大夫是金、元时期最高品佚的医散官。金时,保宜大夫的官阶为从四品(上),元时提升到从三品。金、元时期医散官均隶属于太医院。
-
保顺大夫
保顺大夫金、元时期医官名。保顺大夫是金、元时期设置的医散官,均隶属于太医院。金代保顺大夫的官阶为从五品;元代保顺大夫的官阶为从四品。
-
保和大夫
保和大夫宋、金、元时期医官职称之一。保和大夫是宋、金、元时期设置的医散官,宋代保和大夫隶属于翰林医官院,其官阶为正七品。金元时期保和大夫均隶属于太医院,金时保和大夫为正五品,元时为正四品。参见翰林医官院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