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小龙
张小龙1952年生,江苏常熟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中医师,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常务委员。单位:常熟市中医院(邮码:215500)最擅长治疗的疾病:中医内科疑难病证及中医心系疾病、脾胃病。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参与研发的“医院药剂管理系统”获得常熟市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
评琴书屋医略
《评琴书屋医略》内科著作。三卷。清·潘名熊撰于1865年。本书记述以内科杂病为主的常见多发病30余种的证治,内容简要却反映出作者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心得,方多自订,颇多可取,并附医案若干。现有《三三医书》本。
-
诸证提纲
《诸证提纲》内科著作。明·陈文治撰。刊于1612年。本书分述以内科杂病(包括五官病)为主的病证一百种。每种1篇,每篇以《内经》及金元医家著述为主线,论述病候及辨证治法,后附以治疗方剂或针灸法。选方较多。
-
病机沙篆
《病机沙篆》内科著作。明·李中梓撰,清·尤乘增辑。刊于1667年。全书分列中风、虚劳、噎膈等十二种内科病证。各证摘录历代医书相关内容的精辟论述,分析病机、病因、症状,然后确定治法,列出处方。现存康熙刻本,又本书收入《士林三书》中。
-
病机汇论
《病机汇论》内科著作。清·沈朗仲撰,马俶校补。刊于1713年。本书将中风、中寒、暑证等60种内科杂病按照脉、因、证、治的顺序加以论述,其方法主要是辑录古代各家学说,参以作者的见解加以归纳整理,使成系统。马氏校补时附加按语。现存康熙刻本。
-
医学传灯
《医学传灯》内科著作。二卷。清·陈德求撰。刊于1700年。本书论述33种常见内科杂病的证治,综合历代名著名医家的卓越见解,融会其学术经验,结合作者个人临床心得,有论有方,切于临床实用。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
引经证医
《引经证医》为综合性医书。清·程梁撰于1873年。书名“引经”,是指书中引据《内经》论证医理。2论述内科诸病,辨析医理,结合作者学术经验,有一定的发挥;4为作者的内科及妇科医案;末附《内经》原文辨讹4则,及常用方剂50余首。
-
杂证汇参
《杂证汇参》为内科著作。清·程杏轩辑。刊于1826年。本书系《医述》第5~介绍以内科杂病为主的多种疾病证治。选列《内经》、《脉经》及后世有关医论,记述病名、病因、病状、治法及方药。间附医案以为佐证。眉目清晰资料丰富。辨证详审,说理透彻。
-
杂病心法要诀
《杂病心法要诀》为内科著作。5卷(即《医宗金鉴》卷39~清·吴谦等撰。本书重点论述内科杂病(包括中风、类中风、痉病等四十余种病证)的证治。正文均编为七言歌诀,并用注释加以说明与补充,内容比较简要,选方切于实用。
-
皮肤科入院一般常规工作
皮肤科入院一般常规工作入院一般常规工作同内科常规,见内科一般常规,并须注意以下各项:1.新入院患者未经医师检查前,不得沐浴、理发和用药,以免影响诊断。2.新入院患者所需皮肤科专科检验(如真菌直接镜检与疥虫检查等),一般应在次晨主治医师巡诊前完成。3.传染性皮肤病应按医嘱进行隔离,并尽可能分室收容。
-
边头风
概述:边头风为病证名。《重楼玉钥》卷上:“此症一边头痛如破,或左右红肿如核(指乳蛾)…惟下元虚者,多致此疾。宜投补剂,以四物汤加白芷服之。”内科头痛之偏于一侧者·边头风:边头风指内科头痛之偏于一侧者。前者治疗类似于乳蛾治法;后者,宜结合全身情况辨证施治。
-
七松岩集
《七松岩集》为内科杂病专著。清·郑树珪原作,王满臣等编校。书中用问答体裁阐述67种内科杂病证治,阐述病因病机简要,方药亦不甚冗繁。对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1959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
中医内科简编
《中医内科简编》内科著作。上海中医学院内科教研组编。本书是1961年出版的《中医内科学中级讲义》的修改本,重点介绍37种常见内科疾病的证治,论述简要,选方实用,比较适合初级或广大农村医务人员学习参考。1972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
简明中医内科学
《简明中医内科学》内科著作。南京中医学院内科教研组编。本书分总论与各论两部分。总论包括病因、诊法、治疗法则等内容。各论介绍73种内科病证的诊治,采用中医病名,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理法方药颇为规范。论述简明,文字浅显,每病之后附有医案选录,可供临床参考。1959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
张畹香医案
《张畹香医案》医案著作。清·张畹香撰。本书大多为内科杂病、时症治验,兼有少量妇科医案。记述简要,少有繁芜。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滋补托邪的调治法较有心得。本书原系抄本,后收入《中国医学大成》中。
-
识病捷法
《识病捷法》综合性医书,十卷。作者论述内科杂病及女科、五官、口齿、金疮病证,简述其病因、脉象于辨证论治较详。编次的特点,以脾胃诸证列于前,其他各病证除女科外,不列专卷叙述。现存明刻本,明抄本。
-
弄丸心法
《弄丸心法》为综合性医书。清·杨凤庭撰于清·乾隆年间。初刊于1911年。作者谓读医书运用书中药方,有如以手弄丸,圆转自如,不可泥古。故题名《弄丸心法》。2总论脉诀;7内科杂证;卷8妇科、儿科。现存清刻本。
-
绛囊撮要
《绛囊撮要》验方著作。五卷。清·云川道人辑。刊于1744年。卷一内科;卷二外科;卷三妇科;卷四幼科;卷五通治。每卷主要辑录多种民间验方及成方,虽未能加以分类,但可作为临床治疗的参考。
-
洄溪医案
《洄溪医案》医案著作。清·徐大椿撰。初未刻印,1855年由王士雄根据抄本编辑并加按语刊行。所收医案以内科杂证为主,治法灵活多变,随证而施,并有不少独到的临床见解,对读者颇多启发。现存多种清刻本。
-
回生集
《回生集》为医方著作。清·陈杰辑。刊于1807年。作者在自序中曾有“请乩”之语,但选方以民间验方为主。卷上为内科诸病验方;卷下为外症、女科、小儿等病,共400余方。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此外,陈氏另有《续回生集》之作。
-
曹沧州医案
《曹沧州医案》医案著作。二卷。清·曹沧州撰。刊于1924年。上卷为内科杂症;下卷为五官、外科病证。曹氏善治时症,论治多效法于叶天士,现存稿本及初刊本。
-
笔花医镜
《笔花医镜》医学门径书。四卷。清·江涵暾(笔花)撰于1824年。卷一总论四诊八纲、伤寒、时疫诸症;卷二内科诸证;卷三儿科;卷四妇科。均先论后方,内容简要,流传较广。现存数十种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
头响
头响证名。脑鸣的别称。《四科简效方·内科通治》:“头响即脑鸣也。”详见脑鸣条。
-
马氏点
马氏点为经外奇穴名。出《内科急症》。位于右下腹,当脐与髂前上棘连线的外1/3与中1/3的交点处。主治急、慢性阑尾炎。直刺0.5~1寸。
-
廖家兴
廖家兴(1918-1982年)现代医家。江西龙南县人。于中医各科无不精通,尤长于内科及针灸,于古代医学文献亦皆博通。先后任教于江西省中医进修学、赣南医专,兼赣州地区中医学会理事。学术著作甚丰,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
郭诚勋
郭诚勋清代医家。海昌(今浙江海宁)人。世以医为业,初业儒,后弃而承其父业。谓医家应博览广采,融会诸家。编有《证治针经》四卷(1832年),该书以《临证指南》为本,又博采诸名家验案以补之,内容除伤寒、内科杂病外,尚收有纪文达治疫病之说及有关妇、儿、五官科证治及方诀等。另撰有《证治歌诀》四卷(1823年)。
-
腹皮急
腹皮急证名。指腹壁皮肤有紧急感。《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亦可见于内科腹胀诸病。参见肠痈、腹皮绷急、腹胀等条。
-
方隅
方隅为明代医家。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其父方谷为当地医官。他曾将方谷平日著述编集成册,并由方谷校正,称为《医林绳墨》。系集自《内经》、仲景学说之下,诸名家之医论,并酌参其个人见解,主要为内科诸病,间亦兼及外、妇、儿诸科,有一定影响。
-
蔡兆芝
蔡兆芝清代医生(1826-1898年)。字硕香,号爱莲居士,江苏宝安县人。世医出身,身长内科,兆芝则兼通内外诸科,又善绘莲而人称“蔡荷花”。其子皆为名医。
-
还素汤
处方:荆芥、菊花、蝉衣、桑叶、青葙子、谷精珠、薄荷、夏枯草。功能主治:目赤,恶风流泪羞明,不能开视,甚且作痛,脉浮数。摘录:《内科概要》
-
肾炎穴
肾炎穴为经外奇穴名。出《内科急症》。位于腰部,第二、三腰椎棘突之间上1寸,旁开1.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急性肾小球肾炎。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
-
刘伦
刘伦为明代医家。字宗序。履贯及生平事迹不详。著有《济世外科经验全方》、《济世幼科经验全方》、《济世女科经验全方》、《济世内科经验全方》等书,未见刊行。
-
疾医
疾医是周代官方卫生机构中的内科或内科医生。
-
刘宗序
刘宗序即刘伦条。刘伦为明代医家。字宗序。履贯及生平事迹不详。著有《济世外科经验全方》、《济世幼科经验全方》、《济世女科经验全方》、《济世内科经验全方》等书,未见刊行。
-
吴立法
吴立法清代医生。浙江遂昌人。精于内科,尤擅长肝病,能断人生死,名闻遐迩。据云邻近龙泉县人为便于病家求医。特修石路一条,其声名可见一斑。
-
卫生家宝汤方
《卫生家宝汤方》为医方著作。三卷。宋·朱端章撰。刊于1184年左右。本书收录临床常用方药300首。原书内容有所佚失,现仅存卷上,有以内科杂病为主的医方84首。
-
王九峰医案
《王九峰医案》为书名,清·王九峰撰于清嘉庆年间。全书分阴亏、血证等16门。王氏以治内科妇科虚证为多,治法以调理见长。现存清抄本。
-
许氏医案
《许氏医案》为医案著作。清末许恩普撰。本书收载许氏医案30余则,以内科杂病、妇科病证治为主。审证较细致,尤重切脉。案中有用外治、蒸熏疗法获得良效的治验。现有《三三医书》本。
-
俞应泰
俞应泰清代医家。字星阶。浙江绍兴人。本业儒,因妻病被庸医所误,后发愤攻医,精伤科,著有《伤科秘诀》(1935年刊)。另著《内科摘要》、《外科探源》等。
-
医宗撮精、折肱漫录合刊
《医宗撮精、折肱漫录合刊》医学丛书。明·黄承昊辑。作者将自著《医宗撮精》(一名《医宗摘要》)、《折肱漫录》二书合辑,并加评注以阐发原意。《医宗撮精》系将薛己《内科摘要》及其所注《名医杂著》纂录编成。
-
杨玉乾
杨玉乾清代医生。山西永济人。精于内科,尤擅长于脉理诊病,可预卜病之吉凶,效验神速,人皆称之。
-
证治针经
《证治针经》综合性医书。四卷。清·郭诚勋辑于1823年。全书以歌赋体裁分述内科、妇科病证证治,赋文之后均有简注,各篇之末附列治疗方剂。为医学入门书。现存初刻本等清刻本。
-
真良汤
《中国内科医鉴》:方名:真良汤组成:茶实、南星、薄荷。主治:小儿喘急。
-
吴汉民
吴汉民,1945年3月出生,江苏省泰兴市人。学历:大学。主任医师,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肝胆病研究所所长,曾任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内科理事。学医时间:1964年从医时间:1970年单位:泰兴市中医院(邮编225400)
-
吹药法
吹药法为治法。指用细竹管、鹅翎管或特殊的吹药器具,将药吹入口、鼻、耳等部位,治疗五官科疾病,也有用于内科疾病的方法。
-
扫叶庄医案
《扫叶庄医案》为医案著作。四卷。清·薛雪撰。本书以内科时病、杂病为主,兼有外、妇、儿科治案,案语简明。薛氏擅长于湿热病,对其病因、病理、治法分析尤详,有独到的见解。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及清抄本。
-
滴药法
滴药法为治法。指用少量药液滴于眼、耳、鼻中,以治疗眼、耳、鼻病,也有用于内科和儿科病证的方法。是一种特殊疗法。
-
大方脉
大方脉为中国古代医学分科之一,专门治疗成年人疾病,相当于现在的内科。宋代太医局,元、明、清太医院均设有此科。此科之设始自北宋嘉祐年间(公元1056-1063年),元、明、清、太医院袭之,在医生配备及学生数量等各方面,此科为最。
-
桂枝藿香汤
处方:桂枝、藿香、槟榔、木香、缩砂、茱萸、莪术、甘草。功能主治:伤食。摘录:《中国内科医鉴》
-
龙生丸
处方:石硫黄、胡椒。制法:糊为丸。功能主治:胃病。用法用量:每服5-7粒,白汤送下。摘录:《中国内科医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