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订正伤寒论注
概述:《订正伤寒论注》为伤寒著作。主要内容:编者鉴于《伤寒论》的一些旧注本,每多“随文附会,难以传信”,遂予订正,详加注释,并选集过去注本中能阐发仲景经义的见解以备参考。在编次方面,将平脉法篇、辨脉法篇殿于后。末卷有正误、存疑、《名医别录》合药分剂法则、三阴三阳经脉图注及伤寒刺灸等穴图。
-
阳明外证
概述:阳明外证为病证名。如论中身热,烦渴,目痛,鼻干,不得眠,不恶寒反恶热者,此阳明经病也…《医学心悟·阳明经证》:“阳明经病,目痛、鼻干、唇焦、漱水不欲咽,脉长,此阳明本经证,其经去太阳不远,亦有头痛发热,宜用葛根汤解肌。”(葛根、升麻、秦艽、荆芥、赤芍、苏叶、白芷、甘草、生姜)。
-
阳明里证
即阳明腑证。即阳明腑病。《伤寒全生集·足阳明经见证治例》:“若潮热、自汗、谵语、发渴、不恶寒、反恶热、揭去衣被、扬手掷足,或发斑、发黄,狂乱,大便燥实不通,或手足乍冷乍温,腹满硬痛,喘急,此是正阳明胃腑本实病也。故或以三承气汤下之,或麻仁丸通之,或蜜煎、胆汁导之,量其病而治之可也。”
-
吴谦
安徽歙县人。其中《刺灸心法要诀》专论针灸经络。太医院原意欲编修一博一约的医书,最后为能达到早日编成,遂由吴谦与另一太医院院判刘裕铎为总修官,收集天下秘籍及传世良方。吴谦则更精研《伤寒论》、《金匮要略》,对之逐条进行订释,收集各家疏注,订其舛误,加以阐发,撰成《订正伤寒论注》及《订正金匮要略注》。
-
阳明经病
如论中身热,烦渴,目痛,鼻干,不得眠,不恶寒反恶热者,此阳明经病也…《医学心悟·阳明经证》:“阳明经病,目痛、鼻干、唇焦、漱水不欲咽,脉长,此阳明本经证,其经去太阳不远,亦有头痛发热,宜用葛根汤解肌。”(葛根、升麻、秦艽、荆芥、赤芍、苏叶、白芷、甘草、生姜)。
-
太阴痉
太阴病出现痉证者。《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夫六气皆足以致痉,不专在湿也,六经皆有痉证,亦不专在太阳一经也。至若腹内拘急,因吐利后而四肢挛急者,未尝非太阴痉也。”《张氏医通·诸风门》:“足三阴痉,俱手足厥冷,筋脉拘急,汗出不止,项强脉沉。太阴,则四肢不收,术附汤加甘草、生姜。”
-
太阳少阳合病
病因病机:《伤寒溯源集·合病证治第十五》:“太少两阳经之证,并见而为合病。太阳虽在表,而少阳逼处于里,已为半表半里,以两经之热邪内攻,令胃中之水谷下奔,故自下利。”《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太阳与少阳合病,谓太阳发热恶寒与少阳寒热往来等证并见也。若表邪盛,肢节烦疼,则宜与柴胡桂枝汤两解其表矣;
-
太阳少阳并病
症状:《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鞕。”《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太阳与少阳并病,故见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之证。既不可汗,则两经郁经之邪无可解之法,故当刺大椎第一间及肺俞、肝俞。”亦可用柴胡桂枝汤和解少阳,兼散表邪。
-
少阳痉
少阳痉为病证名,指少阳病出现痉证者。《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虚证以益气养血为主,兼予息风。痉有刚痉、柔痉、阳痉、阴痉、三阳痉、三阴痉、风痉、风寒痉、风痰痉、痰火痉、湿热痉、热甚发痉、血虚发痉、虚痉等。
-
三阴痉
概述:三阴痉为太阴痉、少阴痉、厥阴痉的总称。《张氏医通·诸风门》:“足三阴痉,俱手足厥冷,筋脉拘急,汗出不止,项强脉沉。少阴则闭目合面,参附汤加甘草、干姜。”《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睾丸上升,宗筋下注,少腹里急,阴中拘挛,膝胫拘急者,未尝非厥阴痉也。”厥阴则头摇口噤,芪附汤加当归、肉桂。”
-
厥阴痉
厥阴痉病名。指厥阴病过程中出现痉证。多有筋脉拘急、项强、头摇口噤、手足厥逆、多汗等症(见《张氏医通·诸风门》);亦可见睾丸上升,宗筋下注,少腹里急,阴中拘挛,膝胫拘急等症(见《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以芪附汤加当归、肉桂主治。
-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即《订正伤寒论注》。编者鉴于《伤寒论》的一些旧注本,每多“随文附会,难以传信”,遂予订正,详加注释,并选集过去注本中能阐发仲景经义的见解以备参考。在编次方面,将平脉法篇、辨脉法篇殿于后。末卷有正误、存疑、《名医别录》合药分剂法则、三阴三阳经脉图注及伤寒刺灸等穴图。
-
寒实结胸
是指水寒互结于胸膈,以胸腹胀满疼痛,手不可近,形寒,脉沉紧等为常见症的结胸证。病因病机:《伤寒来苏集·三白散证》:“太阴腹满时痛,而反下之,寒邪与寒药相结,成寒实结胸。”辨证论治:《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
-
三阳痉
概述:兰阳痉指太阳痉、阳明痉、少阳痉。身热足寒,项强恶寒,头热,面肿目赤,头摇口噤,背反张者,太阳痉也。”《类证治裁·痉症》:“属里者,痉病,胸满口噤,卧不著席,脚挛急,必齘齿,属阳明,若便鞕,可与大承气汤。”《证治准绳·杂病》:“若一目或左右斜视,并一手一足搐搦者,少阳痉也。”
-
少阴痉
少阴痉为病证名,指少阴病出现痉证者。《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虚证以益气养血为主,兼予息风。痉有刚痉、柔痉、阳痉、阴痉、三阳痉、三阴痉、风痉、风寒痉、风痰痉、痰火痉、湿热痉、热甚发痉、血虚发痉、虚痉等。
-
面垢
见《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多因感受暑邪或胃热熏蒸所致。《秘传证治要诀·伤暑》:“伤暑以自汗、背寒、面垢。”治用香薷饮、六和汤。《景岳全书·暑证》:“暑有八证:脉虚、自汗、身热、背寒、面垢、烦渴、手足微冷、体重是也。”《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卷九:“阳明主面,热邪蒸越,故面垢也。”
-
坏病
《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有汗后亡阳眩冒振惕,魄汗不收,有下后虚中,结胸痞鞭,下利不止;若脉虚数,人羸弱,或见烦热、口干、舌燥者,此为虚证,不可下,以人参三白汤,或小柴胡汤增损治之。若虚烦少气者,宜人参竹叶汤。虚烦不得眠者,宜参胡温胆汤。
-
三阳合病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其证虽属于三阳,而热皆聚胃中,故当从阳明热证主治,故宜白虎汤清而解之。而太阳之腑膀胱,阳明之腑胃,少阳之腑胆,热邪盛满,自经入腑,故腹满身重,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皆为里为热之征也。三阳合病轻证,可用柴葛解肌汤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