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医令
太医令为古代医官名,指掌管医事行政的官员。其下设有太医丞和其他医职。太常太医令掌管卫生行政及管理宫廷太医,以致由此职逐步演进为后世的太医署,太医院等医政管理机构;而少府太医令则具有保管、储藏皇宫中药品的职责,后世演化为尚药局。太医令下一般设有太医丞等医官作为助手,因此,有的文献则合称为太医令丞。
-
王叔和
他学识渊博,为人诚实,做了当时的太医令。古时诊脉是诊三部九候的,就是人迎(气管双侧的颈动脉)、寸口(手臂外挠侧动脉)、趺阳(足背动脉)三部,每部三候脉共九候,诊疗时过程繁琐,患者还要解衣脱袜,不太方便。王叔和整理千古奇书《伤寒论》,著述传世佳作《脉经》,在中医学的发展史上,是重大的成就。
-
尚药局
魏晋以来的尚药监、药长寺人监等都是与此类似的官职,他们大都归太医令领导。因此,尚药局的地位从此提高,其长宫尚药典御的官品提至正五品,尚药丞的职品为从七品。元代初期仍置尚药局,后因尚食局与尚药局经常在药膳方面发生联系,所以在至元二十年(公元1354年)省并尚药局为尚食局。
-
太医
太医为古代医生的一种职称。指专门为帝王和宫廷官员等服务的医生。“太医”一职最早诞生于何代?据秦有太医令一职而推断,既有太医令一种管理职务的设置,就应该有被太医令管理的太医的存在,但因缺乏可靠的资料证实,尚难确认秦时就有太医一职的设置。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西汉时已有太医的设置。
-
医学
(3)预防医学。公元6世纪,隋朝完善了这一医学教育机构,并命名为“太医署”,署内分医、药两部,太医令是最高官职,丞为之助理,下有主药、医师、药园师、医博士、助教、按摩博士、祝禁博士,在校师生最多时达580多人。“初,契丹医人鲜知切脉审药,上命庶成译方脉书行之,自是人皆通习,虽诸部族亦知医事。”
-
太医令丞
太医令丞为古代医政官员名。为秦代主管医药的官员。杜祐《通典》:“秦有太医令丞主医药。”太医令丞包括太医令和太医丞。令为长官,丞为助手。因为令和丞都是主管医药行政的高级长官,故或合称为令丞。非太医令和太医丞之外别有太医令丞一职。
-
王熙
王熙即王叔和。曾任太医令,对脉学有较深研究,集录其前代文献中有关脉学的内容结合个人的体会,曾撰《脉经》十卷,列述24种脉象的意义,使古代脉学系统化。并重视针灸治疗,首次较系统地记述了脏腑俞、募穴的名称、位置和应用。他还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加以整理,对于保存古代医学文献、促进医学发展有一定贡献。
-
阴羌
阴羌为南北朝北魏医家。道武帝时(386~408)任太医令。
-
吴廷绍
吴廷绍五代时南唐医生。精于医术,尝为太医令。时烈祖因服食而喉中有痒疾,群医进药无效,服廷绍药而愈,所进乃“楮实汤”。另又以“姜豆汤”治宰相冯延己之脑痛病,亦皆药到病除。
-
阴光
阴光为南北朝北魏医家。道武帝时(386~408)任太医令。其时襄城王于阵前中流矢病死。因视疗不尽术,被杀害。
-
王禹
王禹为西汉医家。系济北王府太医令,受王之遣,拜名医淳于意为师学医。尤精于鑱石针砭之术,精于经络理论。因任齐太仓长之职,故又称仓公或太仓公。学医于公孙光、公乘阳庆等医家。他治病必有“诊籍”,是我国最早的病案材料,其中多处记述针灸、经络及腧穴,还有以针灸治愈的病案。后授业予高期、王禹等,都为当时名医。
-
药丞
药丞东汉时医官名。东汉时期,太医令之下曾设药丞、方丞各一人,药丞主药,方丞主药方,药丞专管药品。这是医与药分工管理的开端,也是一个进步。
-
针师
针师是指掌握针法的医师。《旧唐书·职官志》:“太医令掌医疗之法。丞为之贰。唐太医署设针灸专业,教授学生。据《旧唐书志》第二十四职官三载,内有“针博士一人(从八品下),针助教一人(从九品下),针师十人,针工二十人,针生二十人。针博士掌教针生,以经脉孔穴,使识浮沉涩滑之候,又以九针为补泻之法。”
-
赵铨
赵铨明代医家。字仲衡,号石亭子。精岐黄术,虽为制举,医业不废,以诸生入监贡。因获夏贵溪赏识,携其入京城。因治愈皇帝疾,官至太医令。不欲久仕,辞官归里,著书行医,遇乞医者即赴之,不受人金帛,且施药不怠。善太素脉。著有《春风堂集》、《石亭医案》、《岐黄奥旨》、《太素脉诀》等,均佚。
-
太医局丞
太医局丞为宋代医官名。其职位仅次于太医局令,协助太医令主管太医局工作。
-
李天授
李天授南北朝时期北魏医生。馆陶(今属山东)人。其父李修为太医令,天授亦通医术。
-
方丞
方丞为东汉时医官职称。为太医监之下属官职,计2名,其职责掌管医方。为太医令之下属官职。方丞一般设一人,其职责是掌管药方及医疗。另有药丞,负责管理药品。东汉时设置药丞、方丞,这是我国医学史上医、药分工管理的开端。
-
李思祖
李思祖即李修。李修为南北朝时北魏医家。字思祖。馆陶(今属河北)人。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从僧坦习针药,施医民众。后官至太医令,在宫内侍针药。
-
李修
李修为南北朝时北魏医家。字思祖。馆陶(今属河北)人。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从僧坦习针药,施医民众。后官至太医令,在宫内侍针药。
-
李亮
李亮为南北朝北魏医家。曾从僧坦学医,擅长针灸。参见李修:李修为南北朝时北魏医家。字思祖。馆陶(今属河北)人。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从僧坦习针药,施医民众。后官至太医令,在宫内侍针药。
-
杨玄操
杨玄操为唐代医家。杨玄操,一作杨玄,里居欠详,尝为歙州县尉。精于训诂及医道,对吴太医令吕广所注《难经》不甚满意,遂重新予以疏注,附以音义,明其大旨,经十年之功,著成《黄帝八十一难经注》惜后佚,其内容可于滑寿之《难经集注》中窥知。还有《素问释音》、《黄帝明堂经注》、《本草注音》等,均未见传世。
-
周澹
周澹南北朝北魏医家(?-419年)。京兆鄠(今陕西户县)人。通方术,尤善医药,曾任太医令。治太宗头风得愈,因此见宠,赐爵成德侯。谥曰恭。子驴驹,袭爵,传其医术。
-
太医院吏目
太医院吏目为明、清两代医官名。明太医院设有吏目1人,其职位或在御医之下、医士之上;或在太医令、丞之下,以后屡有变更。官阶从九品。明代太医院内一般设吏目十人,其职位一般在院使,院判之下御医、医士之上。清代太医院一般设吏目三十人(八品十五人,九品十五人)。
-
太医署令
太医署令为隋唐时期医官名。为太医署最高官职,共2人,全面负责太医署的医疗和教学工作,官阶从七品下。隋唐前后太医署的最高长官都称太医令。
-
裴宗元
裴宗元宋代医官。里籍欠详,尝任奉议郎药局提举、太医令、医学博士等官职。于大观年间(1107-1110年)奉敕与陈师文、陈承等人共同校注医书,并编《校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刊行于世,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
御医
御医,有些皇朝称为太医,是古代专门为皇帝及宫廷亲属治病的宫廷医师。虽说在古代御医是专门为皇帝及其宫廷亲属治病的宫廷医师,但是,皇帝礼贤下士,特殊时期或危机时刻,比如皇亲国戚、老臣、重臣或宫女生命垂危之际,会命御医医治,皇帝也会将御医赠予功劳勋著的大臣,对其进行短期或者永久贴身保健治疗。
-
高斯
高斯西汉医生。和王禹同为济北王太医令,并学医于淳于意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