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热
温热①病因。同温邪或热邪。亦有以邪轻为温,邪重为热;渐感为温,速发为热;冬春为温,夏暑为热者。如《温热经纬》以此作为外感热病的总称。③温病分类名称。病因由于热而不挟湿的,称为温热,如风温、温燥等;湿热合邪的,称为湿热,如暑温、湿温等。
-
WS/T 88-2012 煤及土壤中总氟测定方法 高温热水解-离子选择电极法
《煤及土壤中总氟测定方法高温热水解-离子选择电极法》由卫生部于2012年11月28日卫通〔2012〕20号发布,自2013年5月1日起施行。样品中氟被转化成氟化氢或其他含氟的挥发性化合物,冷凝后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以离子选择性电极测定吸收液的氟含量。若空白值过高,在结果计算时应扣除,并检查空白值过高原因,加以消除。
-
艾卷灸
概述:艾卷灸为灸疗方法名。艾条灸按其操作方法,可分为悬起灸和实按灸二种。又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三种。是将艾条燃着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一寸左右距离,使患者有温热而无灼痛的一种方法。亦有认为相对烧灼灸而言,凡可使患者产生温热感觉的灸法,均称为温和灸。古代的太乙神针、雷火针灸法属此范畴。
-
用温远温
《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有假者反常。治病必须因时制宜,气候炎热则阳气亢盛,阴精易损,再服用大温大热的药物或食物,则助阳气亢盛之势而阴精更受损伤,有违自然界四时阴阳消长规律,造成阴阳偏胜、失调,故为用药之所不宜。
-
耳聋治肺
是指从肺论治耳聋的方法。耳部经气痞塞不宣故有耳内阻塞感、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刘河间提出“耳聋治肺”,正是指此而言。它的作用,诚如《温热经纬·外感温热篇》所谓:“耳为肾水之外候,然肺经之结穴在耳中,名曰茏葱,专主乎听,金受火烁,则耳聋。”不可泥于伤寒少阳之文,而妄用柴胡以煽其焰。
-
温度觉
温度觉是人体皮肤对温热和冷的感觉。温度感受器的刺激——冷和温热觉三种不同类型的神经纤维对不同温度的反应:冷觉、温热觉和痛觉。因此,人体是由不同类型神经末梢的相对刺激程度以确定不同等级的温度感觉的。在33℃时冷觉和温热觉都受到了刺激;皮肤受到热刺激时,温热感受器活动增加,变冷时降低。
-
温灸
概述:温和灸(mild-warmmoxibustion)又称温灸。是将艾条燃着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一定距离,使患者有温热感而无灼痛的悬起灸。也有人认为温和灸是相对烧灼灸而言,凡可使患者产生温热感觉的灸法,均可称为温和灸。用间接灸时要根据反应情况适当移动艾炷和垫隔物;
-
温和灸
概述:温和灸(mild-warmmoxibustion)又称温灸。是将艾条燃着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一定距离,使患者有温热感而无灼痛的悬起灸。也有人认为温和灸是相对烧灼灸而言,凡可使患者产生温热感觉的灸法,均可称为温和灸。用间接灸时要根据反应情况适当移动艾炷和垫隔物;
-
知热感度测定法
即利用线香或特制的电热器作热源,刺激十二井穴,或背俞穴,测定温热感觉的灵敏度,通过对左右敏感度差异的分析,来诊断脏腑、经络虚实,并据以拟方配穴,是临床中的一种诊疗方法。
-
红外线穴位照射疗法
概述:红外线穴位照射疗法是指用红外线照射穴位的一种治疗方法。红外线的生理作用主要是温热效应,它被人体吸收后转化为热能,可以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带走病理产物,使炎症得以消散。根据红外线波长短则透八组织深,波长长则透入组织浅的特点,照射肌肉丰厚的腰、腹、四肢肘膝以上各部位腧穴时,宜用0.76~
-
复方青蒿喷雾剂
复方青蒿喷雾剂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复方青蒿喷雾剂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彝医:中医:清热解毒,化瘀止血,消肿止痛。用于大肠湿热所致炎性外痔,血栓性外痔。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
柳宝诒
柳宝诒清末医家。江苏江阴人。学说渊博,医名更著,尤长于诊治温热证,为一时名医。曾采尤在泾、曹仁伯、王旭高和张仲华诸家医案,编撰成《柳选四家医案》(1904年刊),按病分目,并加按语,分析病机,处方颇为理致,为医家所推崇。另撰《温热逢源》三卷,《素问说意》、《惜余医话》四卷。
-
回旋灸
概述:回旋灸(revolvingmoxibustion)为艾灸法的一种。是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一定距离,向左向右方向移动、反复旋转地的悬起灸。该法可以给患者以较大范围的温热刺激。应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致于灼痛。回旋灸适应证:回旋灸适用于风湿痛,神经麻痹、瘫痪等。
-
薤白粥
功能主治:宽胸,行气,止痛。摘录:《食医心镜》《医方类聚》卷二三八引《食医心镜》:方名:薤白粥组成:薤白(切)1升,红米3合。主治:产后赤白痢,脐腰痛。用法用量:上除人参汤,3味同煮熟搅匀,然后与温热人参汤相和调,顿服,不拘时候,如恶食,即与粟米粥饮渐加糯米和之。主治:脾虚冷,下白脓痢及水谷痢。
-
复方青蒿搽剂
复方青蒿搽剂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复方青蒿搽剂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彝医:中医:清热解毒,化瘀止血,消肿止痛。用于大肠湿热所致炎性外痔,血栓性外痔。1.0毫升,一日2~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
热敏灸
热敏灸是指在热敏点上施灸,称之。指对于艾条温和灸法极为敏感,产生喜热、耐热、透热或传热等特殊反应的反应点。传热即艾灸热敏点时,患者可以感觉到温热范围扩大,或热力传到另一部位造成施灸部位不热而另一远离施灸部位感觉温热,甚至患者感觉一股热力沿着某种路线传导。
-
玉米粉粥
处方:玉米粉粳米各适量制法:将玉米粉加适量冷水调和,将粳米粥煮沸后入玉米粉同煮为粥。对动脉硬化、冠心病、心肌梗塞及血液循环障碍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主治:高血脂症、冠心病、心肌梗塞、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系统疾病,及癌症的防治。用法用量:早、晚温热服食。用药禁忌:霉坏变质的玉米或玉米粉不宜煮粥食用。
-
热敏点
指对于艾条温和灸法极为敏感,产生喜热、耐热、透热或传热等特殊反应的反应点。喜热就是在艾条温和灸时患者感觉异常舒适,能即时减轻因病痛带来的不适感。传热即艾灸热敏点时,患者可以感觉到温热范围扩大,或热力传到另一部位造成施灸部位不热而另一远离施灸部位感觉温热,甚至患者感觉一股热力沿着某种路线传导。
-
热化
热化①病因病理学术语。指寒邪化热入里,寒从热化。《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③五运学说术语。《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阴司天为热化。”参少阴热化条。使阴寒之气转化为温热。(即岁运与司天之气皆属于寒者,应调以温热之法治疗。
-
湿热灭菌法
湿热灭菌法是利用饱和水蒸汽或沸水来杀灭细菌的方法。湿热灭菌的菌体蛋白质吸收水分,因较大同一温度的干热空气中易于凝固。取出后放37℃孵箱过夜,使芽胞发育成繁殖体,次日再蒸一次,如此连续三次以上。(4)巴氏消毒法(Pasteurization):利用热力杀死液体中的病原菌或一般的杂菌,同时不致严重损害其质量的消耗方法。
-
芹菜粥
处方:新鲜芹菜60克粳米50~功能主治:固肾利尿,清热平肝。适用于高血压、糖尿病等。此粥作用较慢,需要频服久食,方可有。摘录:《本草纲目》《长寿药粥谱》:组成:芹菜(连根)120g(洗净,切碎),粳米半斤。功效:清肝热,降血压。主治:高血压病,肝火头痛,眩晕目赤。用法用量:同煮粥,早晚餐温热服食。
-
南病别鉴
《南病别鉴》温病学著作。宋氏鉴于江南地区温热湿热病居多,因取温病著作中影响较大的叶天士《温证论治》,薛生白《湿热条辨》及薛公望《伤寒直解辨证歌》三书加以辑注。宋氏辑注本书,在分析温热、湿热两种热病的辨证和论治方面颇有条理,书末所附宋氏个人所撰《辨证要略》,亦颇有见地。现存自刻初刊本及多种清刻本。
-
伤寒指掌
《伤寒指掌》为伤寒著作。清·吴坤安撰于1796年。本书辨析伤寒、温热病证治,伤寒推崇王宇泰、喻嘉言、柯韵伯等;温热悉遵叶天士、薛生白学说。卷1辨类伤寒及三阳经;卷2述三阴经及瘥后诸病;卷4列伤寒类证。吴氏原作后经邵仙根于正文后增写评语,多系经验之谈。1957年上海卫生出版社按吴氏原著,邵氏评批本出版排印本。
-
耳灸法
耳灸法是用温热作用刺激耳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近来研究证明,耳灸具有温经散寒、疏通经络的作用,它能够调整生理机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内分泌活动,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3穴,灸至病人感觉温热而稍有灼痛为度。3日灸治一次,复灸时应更换耳穴。耳灸法多用于治疗虚证、寒证和痹痛等,以耳灸镇痛也多获效验。
-
温麻
温麻病证名。出《麻证新书》。指麻疹偏于温热者,症见壮热,烦渴,疹出稠密而色鲜红等。麻疹由于感受温热、疫疠时行之气而发。治宜辛凉宣透,兼以解毒。用银翘散加减。皮疹色红,、热甚者,则宜清热解毒,用紫草红花饮(方见麻疹条)或清营汤加减。
-
石淋通冲剂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ShilintongChongji标准编号WS3-B-1520-93本品为广金钱草经提取加工制成的冲剂。(2)取本品10g,加乙醇30ml与盐酸10滴,温热10分钟,时时振摇1小时,滤过滤液蒸去乙醇,加水10ml使溶解,滤过,取滤液各2ml,分置二支试管中,一管中加碘化铋钾试液2滴,生成橘红色沉淀;功能与主治清温热,利尿,排石。
-
拨粥
《普济方》:拨粥:处方:薤白10~60克)葱白2茎白面粉100~150克(或粳米50~适用于冠心病、心绞痛以及急慢性痢疾、肠炎。治疗肠炎、痢疾,3~3次温热服。功效:宽胸止痛,行气止痢。主治:赤白痢,休息气痢,久不愈者。胸胁刺疼,胸痹心痛,以及冠心病心绞痛。用药禁忌:对发热病人,不宜选用。
-
广温疫论
清·戴天章约撰于1722年。戴氏取《温疫论》予以增订、删改,辨明温疫与伤寒之异,特别是早期证候的鉴别。卷一辨析气、色、脉、舌、神,辨时疫与风寒在病因、受病、传经、兼证等方面的不同;所附《佛崖验方》1卷,共收载治疗温热病方84首。1878年陆懋修又将《广温疫论》加以删订补充,改名《广温热论》。
-
出汗
人的汗腺最发达,人的出汗可分为两种:(1)温热性出汗(thermalsweating),是由外界温度升高而引起的,一般除手掌和足趾以外,全身其他皮肤都可出汗。(2)精神性发汗(mentalsweating),是由精神兴奋或痛觉刺激等原因所引起,发汗主要见于手掌、足趾和腋窝3个部位。汗腺的分泌神经是交感神经,是胆碱能神经纤维。
-
热熨
热熨指以温热的特制石块或药袋熨病疗疾者。参见石熨:石熨为熨法之一。指以石温熨治疗疾病的方法。1964年,长沙下麻出土的一种扁圆形石器,两端有琢磨痕和火烧裂痕,一面光滑如镜,是一种经火煨热应用于熨的器具,主要应用于体质虚弱,局部酸痛或痈疡初起者。扬上善日:“气血未盛,未为脓者,可以石熨,泻其盛气也。”
-
四脏潮热
四脏潮热为病证名。婴孩肝、心、肺、脾四脏潮热的病证。《育婴秘诀》:“四脏潮热者,如水之潮,不失其候。”潮热者肝热也,时间发热,过后即退,次日又依时发热,此欲发惊也;壮热者心热也,热而不已,甚则发惊痫;风热者肺热也,身热,口中气热,有风症;温热者脾热也,但温而不热。
-
要素营养
药品说明书:别名:氨基酸型肠内营养剂,爱伦多外文名:EnteralNutrition,AminoAcid,Elental药理作用及用途:具有良好的营养作用,也含有少量谷氨酰胺,以氨基酸为氮源所组成,口服经肠粘膜可直接吸收。不良反应:偶见高渗性腹泻。注意事项:勿由静脉注射使用,4岁以下儿童避免使用。配制时应防止污染。规格:散剂:80g/包
-
白喉忌表
白喉忌表为白喉治法注意事项之一。《白喉条辨》:“白喉为太阴肺经伏燥,苟无时邪感触,自不宜无故表散,…若确属夹有时感表证者,则解表自难容缓。”在临床上白喉初起夹温热者,辛凉解表,可用薄荷、荷叶、连翘、金银花之类;夹风寒者,辛温发散,如麻黄、紫苏等皆可酌用,绝不可拘泥于忌表。
-
北方学派
北方学派为藏医学术流派之一。指以强巴·南杰札桑为主,包括米尼玛·图瓦顿旦等不同时期的医学家所创立的学术派别。擅长使用温热药,对风湿性疾病的治疗具有丰富经验。对艾灸、放血、穿刺穴位有独特的认识,并擅长药物图谱的绘制。
-
凤凰单展翅
凤凰单展翅为小儿推拿方法名。出《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又名凤单展翅。2.左手跪顶小儿一窝风处,右手食指将小儿大指屈压在内劳宫,右大指按拿外劳宫并摇动(见《小儿推拿秘诀·手上推拿法))。3.右手拿小儿中指,左手按掐外肘处,慢慢摇动,能消噎膈,除虚热(见《幼科推拿秘书·十三大手法推拿注释》)。
-
热炽津伤
热炽津伤为病机。指温热入里,正邪斗争剧烈,机能亢盛,里热壅盛,灼伤津液的病理变化。
-
疮
皮肤感染与肌肤创伤等之总称。出《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素问·五常政大论》:“故适寒凉者胀之,温热者疮,下之则胀已,汗之则疮已。”《外科启玄》卷一:“夫疮疡者,乃疮之总名也。”②泛指皮肉外伤而言。虽有痈、疽、疔、疖、瘰疬、疥、癣、疳、毒、痘、疹等分,其名一止大概而言是也。”
-
重订通俗伤寒论
《重订通俗伤寒论》为伤寒著作。是近人曹炳章对清·俞根初所著《通俗伤寒论》查漏补缺,徐荣斋复予重订而成,于1956年由新医书局出版。共十二卷。《通俗伤寒论》现行的通行本,前后曾经几位医家加工,如何秀山的按语,多系经验之谈;其孙何廉臣等复为增订,综合了张仲景以后直至近代各家的伤寒、温热学说。
-
温者清之
温者清之一种治疗原则。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即偏于温热的病证,应用清凉的方药治疗。
-
温下
温下治疗学术语。系下法之一。适用于脏腑间寒冷积滞之疾。如寒实内结,气机不通,滞阻肠胃,症见腹满而实、大便秘结,或胸胁疼痛、手足逆冷、口噤暴厥、苔白腻,脉沉弦或沉迟等。选用温性泻下药,如巴豆霜;或以温热药与寒下药配用,如附子、细辛配大黄。代表方剂有三物备急丸、大黄附子汤等。
-
熏洗疗法
熏洗疗法(fumigatingandwashingtherapy)为治法。指用药物煎汤的热蒸汽熏蒸患处,并用温热药液淋洗局部,以治疗各种病证的方法。熏洗疗法将药物加水煮沸或用散剂冲泡,先熏后洗的治疗方法。熏洗疗法常用药物有芒硝(消肿止痛)、1/5000高锰酸钾溶液(术后泡洗)、五倍子汤(收敛止血)、苦参汤(除湿杀虫止痒)。
-
寒湿凝滞痛经
方用当归四逆汤、少腹逐瘀汤,或用益母草、干姜、胡椒,水煎服。虚寒者,症见经血色淡,质稀,小腹隐痛喜温热,治宜温经补虚,方用小营煎、当归建中汤等。
-
会环灸
会环灸为古灸法之一。出《脉法》。相当于现代之回旋灸法。回旋灸为悬起灸之一。是将艾卷点燃一端空悬于穴位部作往复回旋的移动,给以较大范围的温热刺激。回旋灸
-
电子温针灸
电子温针灸是用电能温热毫针以代替艾卷、艾炷作温针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如最近研制生产的WJⅡ型电子温针治疗机和DWRⅢ型电子温针热灸治疗机等。临床对颈椎病、骨刺、非化脓性肋软骨炎、关节炎、肩周炎、偏瘫、坐骨神经痛、支气管哮喘、盆腔炎等有一定疗效。
-
强
强㈠(qiáng)①健壮,有力,与弱相对。《素问·脉要精微论》:“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灵枢·禁服》:“士之才力,或有厚薄,智虑褊浅,不能博大深奥,自强于学若细子。”③强盛,亢盛。《素问·至真要大论》:“衰者补之,强者泻之。”《素问·热论》:“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
火曰炎上
火曰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升腾的特性,凡具有类似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心属火。
-
戈朝荣
戈朝荣为清代儿科医生,字瑞斋。祖籍河南,先世随宋室南渡,定居浙江平湖。生活于乾隆(1736~1795)年间。受业于岳家,复遍览诸家医著,悉心钻研,乃精其学。其治能撷取钱乙之滋阴、陈文中之温热、李东垣之补土而融为一体。辨证施治,治多奏效。并据小儿体质特点,倡“纯阳阴虚”之说,颇有新意。
-
热剂
热剂方剂种类之一。用温热药物以祛除阴寒痼冷之剂。参热可制寒条。
-
渗湿于热下
渗湿于热下治疗温病表证挟湿的方法。出《温热论》。温病初起挟有表湿,于辛凉解表剂中加用芦根、滑石一类渗淡利湿药,使湿从下去,温热即易于清解。
-
电子增热针灸治疗仪
这种针灸仪器主要是以电能为热源,作用于穴位皮肤上,产生温热之感,以达到温经散寒,增强功能的作用。使用时将仪器旋钮拨到热点后,将灸放置灸疗穴位上,可进行直接灸、间接灸、温针灸。它具有传统灸法的优点,却消除了因艾条灸产生的烟雾、艾灰造成的不卫生情况。可用于风寒痹证、虚寒、泄泻、胃痛、遗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