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风论
《中风论》为书名。1.清·熊芴撰于1821年,一卷。本书将中风病的病理、诊法及治疗等有关问题分为18论进行讨论。反映了上自《内》《难》,下迄清代的重要学术论点。并附医案数则。现有《三三医书》本。2.吴锡璜撰,一册。阐述了吴氏对中风病病因和证候的认识,介绍了各种病型的治疗。现有1922年上海文瑞楼本。
-
风中藏
风中藏为病证名。见《普济本事方》卷一。又名中脏。中风证候类型之一。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论》。即“邪入于脏”(《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症见猝然昏迷,不能言语,唇缓不收,口角流涎等。《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神昏不语,口缓涎出,邪在脏也。”
-
吴锡璜
吴锡璜近代医家(1872-1950年)。字瑞甫,号黼堂。同安(今属福建厦门)人。其七世先祖吴撝吉精于医,锡璜承其父吴筠谷之教。后悬壶于厦门,并创办“厦门国医学校”,学员遍海内外。生平著作甚多,有《中西温热串解》、《中西脉学讲义》、《删补中风论》、《评注陈无择三因方》、《校正圣济总录》等多种行于世。
-
中脏
中脏为病证名,中风证候类型之一。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论》。即“邪入于脏”(《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症见猝然昏迷,不能言语,唇缓不收,口角流涎等。《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神昏不语,口缓涎出,邪在脏也。”
-
手指麻木
十指麻木为症状名,是手指麻木的别称。见《丹溪心法》卷四。若夹痰湿瘀血为患,属重症;高血压病者觉拇指及食指麻木,多系中风先兆,要加强防治。《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论》:“中风者俱有先兆之证。治宜益气活血、祛风、化湿、涤痰为主。导痰汤加乌药、苍术; ^^溪陆氏医述·手指尖》:“平人手指麻木,不时眩晕何?
-
四肢不收
四肢不收为症状名。见《难经·十六难》。多因中风,或气虚血枯,或痰湿流滞所致。《脾胃论·肺之脾胃虚论》:“脾胃之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类证治裁·中风论治》:“四肢不收。瘦人血枯筋急,木旺风淫者,四物汤加钩藤、秦艽、防风、木瓜;肥人色白多痰者,六君子汤加秦艽、天麻、竹沥、姜汁。”
-
熊庆笏
熊庆笏清代医家。一作熊笏,字叔陵,江西安义人,先攻儒,为痒生,后转而习医,遂精于医术,治病每获奇效。有人荐入太医院,拒而不就。所著有《扁鹊脉书难经》、《中风论》等,均有刊本行世。
-
中腑
中腑为病证名,中风证候类型之一。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论》。即“邪入于腑”(《金匮要略方论》)。病情较中脏略轻。症见猝然昏倒,苏醒后可见半身不遂,口眼 斜,言语困难,或伴有大小便不通等症。《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昏不识人,便溺阻隔,邪在腑也。”
-
内伤中风证
内伤中风证为病证名,指类中风。多由肾阴不足,心火炽盛,肝阳偏亢,肝风内动,或气虚血虚,或为湿痰壅盛,化热生风所致。《临证指南医案·中风》华岫云按:“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类证治裁·中风》:“迄乎河间主火,谓心火暴盛,肾水虚衰;
-
风中府
风中府为病证名。见《普济本事方》卷一。中风证候类型之一。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论》。即“邪入于腑”(《金匮要略方论》)。病情较中脏略轻。症见猝然昏倒,苏醒后可见半身不遂,口眼 斜,言语困难,或伴有大小便不通等症。《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昏不识人,便溺阻隔,邪在腑也。”
-
半肢风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亦有先觉手足麻木,逐渐形成者,多由营卫先衰,络脉空虚,邪气乘虚而入,或因气虚血虚,或肾虚精气不足等所致。治疗:治宜养血祛风、温经通络、益气活血、补肾益精等法。选用大秦艽汤、大活络丹、小活络丹、补阳还五汤、八珍汤、地黄饮子等方。
-
十指麻木
十指麻木为症状名,是手指麻木的别称。见《丹溪心法》卷四。若夹痰湿瘀血为患,属重症;高血压病者觉拇指及食指麻木,多系中风先兆,要加强防治。《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论》:“中风者俱有先兆之证。治宜益气活血、祛风、化湿、涤痰为主。导痰汤加乌药、苍术; ^^溪陆氏医述·手指尖》:“平人手指麻木,不时眩晕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