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补
补①用补药治疗虚证。《素问·三部九候论》:“虚则补之,实则泻之。”②指针刺补法。《灵枢·四时气》:“飧泄,补三阴之上,补阴陵泉。”
-
卫主生气汤
《辨证录》卷八:方名:卫主生气汤组成:人参3钱,白术5钱,麦冬5钱,北五味5分,白芍1两,白芥子1钱,炒枣仁3钱,玄参1两。夜梦不安,惊悸健忘,形神憔悴,血不华色。用法用量:水煎服。2剂心血生,心气亦旺矣。倘只补心而不补余脏,或单补一二脏,而不五脏之兼补,反有偏胜之忧,非善补心伤虚损之法也。
-
营卫补泻法
当泻之时,从荣置气。荣卫通行,此其要也”。补应取卫阳之气,泻应弃置荣血。《医学入门》:“补则从卫取气宜轻浅而针,从其卫气随之于后而济其虚也。方法《难经》后世医家补进针得气后,将针推进下插,引卫分阳气深入以纳之先浅后深,紧按慢提泻进针到深层得气后,将针动而上提,引荣血从阴分向外散之先深后浅,紧提慢按
-
启结生阴汤
《辨证录》卷六:组成:熟地1两,山茱萸5钱,车前子3钱,苡仁5钱,麦冬5钱,益智仁1钱,肉桂1分,沙参3钱,山药4钱。主治:肺肾气虚,膀胱燥结,夏秋之间,小便不通,点滴不出。用法用量:水煎服。加益智以防其遗,加肉桂以引其路,滂沛之水自然直趋膀胱,燥者不燥,而闭者不闭矣。
-
卯南酉北
卯南酉北与卯南卯北意思相仿。语出《备急千金要方》:“欲补从卯南,欲泻从西北。”十二支配合方位:卯是东方,午是南方;后世补泻法中以左转从午,属补,右转从子,属泻。《席弘赋》:“补自卯南转针高,泻从卯北莫辞劳。”意指补法从卯向午捻转,即左转(大指向前);泻法,从卯向子捻转,即右转(大指向后)。
-
肝肾同源
肝肾同源又称“乙癸同源”,是五脏相关理论之一。肝与肾内寓相火,而相火源于命门。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相生,故肝阴和肾阴相互滋养,肝肾相生。临床上肝或肾不足,或相火过旺,常是肝肾并治,或采用滋水涵木,或补肝养肾,或泻肝肾之火的方法,就是根据这一理论而产生的。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即所以泻肾。”
-
至慈汤
《辨证录》卷十四:组成:人参3分,荆芥(炒黑)3钱,生甘草1钱,柴胡1钱,当归3钱,茯苓2钱,陈皮3分,麦冬2钱,元参3钱,天花粉1钱。主治:小儿将出痘。用法用量:水煎服。妙在人参、归、冬之类俱是补气、补津之味,佐其药以充其力,使无壅闭之忧。世人治痘,一见用补,无不惊惧,谁知火毒非补万不能由内而发于外。
-
从卫取气
从卫取气为刺法术语。与“从荣置气”相对,为针刺补法的要领。意指针刺行补法时,须于浅层当卫气所在部位得气,随后推纳向深部。荣通营,指营气行于较深部分,针刺泻法须于深部候气,随后向浅部提引,以放散积滞之气。《医学入门》说:“泻则从荣弃置其气,宜重深而刺,取其荣气迎之于前,而泻夺其实也。”
-
阳物细小
概述:阳物细小为症状名。是指阴茎短而细小之症。病因病机:多因肝气不足所致。治疗:《辨证录·种嗣门》:“欲使小者增大,要非补肝不可。然而肾为肝之母,心为肝之子,补肝而不补其肾,则肝之气无所生,补肝而不补其心,则肝之气有所耗,皆不能助肝以伸其筋,助筋以壮其势,故必三经同补。”用夺天丹、展阳神丹等方。
-
仲景三部九候诊法
包括《黄帝内经明堂》、《黄帝内经太素诊皮篇补证》、《杨氏太素诊络篇补证》、《黄帝太素人迎脉口诊补证》、《杨氏太素三部九候篇诊法补证》、《平脉考》、《经脉考证》、《仲景三部九候诊法》、《伤寒总论》、《伤寒平议》、《伤寒古方订补》、《难经经释补正》、《脉学辑要评》、《药治通义辑要》等二十二种。
-
伤寒总论
包括《黄帝内经明堂》、《黄帝内经太素诊皮篇补证》、《杨氏太素诊络篇补证》、《黄帝太素人迎脉口诊补证》、《杨氏太素三部九候篇诊法补证》、《平脉考》、《经脉考证》、《仲景三部九候诊法》、《伤寒总论》、《伤寒平议》、《伤寒古方订补》、《难经经释补正》、《脉学辑要评》、《药治通义辑要》等二十二种。
-
退法
概述:退法:1.针刺手法名;2.推拿手法名。金·窦汉卿《针经指南》:“退者,为补泻欲出针时,各先退针一豆许,然后却留针,方可出之。”目前退针的方法,宜从深部缓缓退至皮下,留置片刻以待气缓,当针下不觉沉紧时随即拔出。指方向向后或向下的平推法。如退六府即推六府法。
-
平脉考
包括《黄帝内经明堂》、《黄帝内经太素诊皮篇补证》、《杨氏太素诊络篇补证》、《黄帝太素人迎脉口诊补证》、《杨氏太素三部九候篇诊法补证》、《平脉考》、《经脉考证》、《仲景三部九候诊法》、《伤寒总论》、《伤寒平议》、《伤寒古方订补》、《难经经释补正》、《脉学辑要评》、《药治通义辑要》等二十二种。
-
伤寒平议
包括《黄帝内经明堂》、《黄帝内经太素诊皮篇补证》、《杨氏太素诊络篇补证》、《黄帝太素人迎脉口诊补证》、《杨氏太素三部九候篇诊法补证》、《平脉考》、《经脉考证》、《仲景三部九候诊法》、《伤寒总论》、《伤寒平议》、《伤寒古方订补》、《难经经释补正》、《脉学辑要评》、《药治通义辑要》等二十二种。
-
脾肾双益丹
《辨证录》卷九:方名:脾肾双益丹组成:人参1两,白术1两,巴戟天1两,山药1两,茯苓5钱,柴胡1钱,甘草1钱,肉桂5分,山茱萸3钱。主治:终日思虑忧愁,致面黄肌瘦,感冒风邪,内伤于脾肾。用法用量:水煎服。补之内有散邪之剂,有补之益,而无散之伤,实乃治忧思内损之神方,非只治忧思外感之妙药也。
-
拔原法
拔原法为取穴法之一。如肺经病取太渊,肝经病取太冲等。此法为元代医家王海藏所倡用,故又称王海藏拔原法。《普济方》王海藏拔原法:“假令针肝经病,于本经原穴一针,如补肝经来,亦于本经原穴补一针;如泻肝经来,亦于本经原穴泻一针。如余经有补泻,针毕仿此例,亦补泻各经原穴。”
-
程明佑
程明佑明代医生。安良吉,号岩泉。古歙(今安徽歙县)人。幼习举业,后攻医。阴阳迭用,刚柔互体,故补血以营荣,非顺气则血凝;补气以助卫,非活血则气滞。盖脾为中州,水火交济,而后能生万物。”其阐述阴阳补泻之理发人省思。
-
六译馆医学丛书
《六译馆医学丛书》为医学丛书。作者辑录和收集了多种古典或古佚医籍,并对其中的不少著作内容进行了考释、整理和评注。
-
解寒汤
处方:人参5钱,白术1两,附子3分,苍术3钱,川芎2钱,柴胡5分。功能主治:补二经之虚,兼散其寒邪。用法用量:水煎服。各家论述:此方用参、术以大补其气,佐之苍术、川芎、柴胡以发其汗,用附子以引至阳明、冲脉、宗筋、气街之所,自然气因补而无秘寒之忧,邪得散而无闭结之患矣。摘录:《辨证录》卷八
-
平胃加消汤
方出《得效》卷十四,名见《医林纂要》卷八:组成:平胃散1帖。各家论述:《医林纂要》:苍术燥湿,补肝,辛烈善行,去恶气,辟不祥,故可下死胎;厚朴降逆气,破宿血,攻坚消滞,本妊娠所忌,此下死胎,宜用之;甘草,方多峻急,赖此补中而缓之;朴消咸以软坚,能化死胎,而补心滋阴,且在术、朴队中,自无伤于母气也。
-
旺水汤
《辨证录》卷八:方名:旺水汤组成:熟地1两,沙参5钱,北五味1钱,山药1两,芡实1两,茯苓5钱,地骨皮3钱。主治:朝朝纵欲,渔色不厌,遂至梦遗不能止,肾水涸竭,腰足痿弱,骨内痠疼,夜热自汗,终宵不干。用法用量:水煎服。补其精则水足以制火之动,火不动精自能止,何必涩之。火闭其尿窍,则水走其精窍也。
-
钱氏儿科案疏
《钱氏儿科案疏》儿科医案著作。本书内容大体分两部。其一为张山雷氏将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所录的儿科医案23则及医案中所用的方剂加以注释。其二为何光华补入万全、缪仲醇、江瓘、喻昌等人的儿科医案22则及其治疗方剂,并予以补注。卷末附薛己在《薛氏医案》中所摘录的钱乙儿科医案的评注,作为对照。
-
阳中隐阴
阳中隐阴为针刺手法名。出明·徐风《金针赋》。为先补后泻法,与阴中隐阳相对。如觉微热,便运一寸之内,却行六阴之数行(紧提慢按6次),以得气,此乃阳中隐阴,可治先寒后热之症,先补后泻也。”其法先进针至浅部(0.5寸左右),行紧按慢提九次,觉微热,再进针至深部(1寸左右),行慢按紧提六次,此为一度。
-
补虚利腰汤
处方:熟地1两,杜仲5钱,破故纸1钱,白术5钱。功能主治:肾虚腰痛,动则腰痛,自觉其中空虚无着者。用法用量:水煎服。连服4剂自愈。各家论述:熟地补肾水也,得白术则利腰脐而熟地不腻;杜仲、破故纸补火以止腰痛者也,得熟地则润泽而不至干燥。调剂相宜,故取效最捷耳。摘录:《辨证录》卷二
-
麋肉
《*辞典》:麋肉: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M R u来源:为鹿科动物麋鹿的肉。性味:①《食性本草》:大热。②《饮膳正要》:味甘,温,无毒。治虚劳不足,腰脚软弱。①孟诜:益气补中,治腰脚。③《医林纂要》:补肾益精,健骨充髓。略同鹿肉。注意:①陶弘景:不可合虾及生菜、梅、李果实食之,皆病人。
-
追
《素问·调经论》:“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王冰注:“追,言补也。”②追逐邪气的泄法。《灵枢·九针十二原》:“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素问·方盛衰论》:“追阴阳之变,章五中之情。”《灵枢·小针解》:“追而济之者,补也。”《三国志·华佗传》:“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
-
王相死囚休
“王相死囚休”指古时为五脏生克关系结合时令的运用方法之一。五脏配合五行,各有所合的时令,当令者王,先王者为相,克王者为死,被克者为囚,过令者为休(或称废)。出《普济方》。脏\时春夏长夏秋冬肝王休囚死相心相王休囚死脾死相王休囚肺囚死相王休肾休囚死相王
-
消阴止泻丹
《辨证录》卷七:方名:消阴止泻丹组成:苍术5钱,白术1两,附子3分,干姜1钱,山药1两。主治:大泻。用法用量:水煎服。各家论述:此方用苍术以祛邪,用白术以利湿,用姜、附以生阳足矣,何又入山药补阴之多事也?不知人为外邪所侵,不惟阳气消亡,而阻精亦必暗耗,加入山药之补阴者,补真明之精,非补邪阴之水也。
-
阴液亏虚
概述:阴液亏虚为证候名。辨证论治:津液来源虽同,但有清浊稀稠之别。液稠而浊,主里,流于关节及脑髓腔道,能利关节,濡空窍,补脑髓。《黄帝内经灵枢·决气》:“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故阴虚液亏也有相类似的见症。治宜滋阴补肾生髓,如左归饮、滋阴补髓汤等。
-
鲁照
鲁照清代医家。仿赵学敏行医中注意访求民间方士治病法,积二十年间所得,精选编成《串雅补》五卷(1825年),补赵氏《串雅》之未备,依次分述一顶(发汗、烧丹)、二串(攻下、毒药)、三抵(偏药、制假药)、四色(拔牙、点痣、熨烙、火罐),并附多种效方成药。后世将其书与赵学敏所著合为《串雅内外编附补》十二卷。
-
固气填精汤
处方:人参1两,黄耆1两(生用),白术5钱(土炒),大熟地1两(9蒸),当归5钱(酒洗),三七3钱(研末,冲),芥穗2钱(炒黑)。主妊妇因行房气脱,水亏火盛,以致小产,血崩不止。注意:若年逾四十,参、耆宜倍用,熟地宜减半用,以其气虚火衰世。盖热是虚,故补气自能摄血,补精自能止血,意在本也。
-
腰背痛
出《灵枢·五癃津液别》。腰痛连背,以肾虚、风寒外袭较为多见。治以补肾祛邪法,用独活寄生汤、菊花酒。如属久坐而腰背痛作,宜补中、益气血为主,用补中益气汤、八珍汤,亦可于方中加川续断、杜仲等药。
-
从荣置气
从荣置气为刺法用语。荣通营,指营气行于较深部分,针刺泻法须于深部候气,随后向浅部提引,以放散积滞之气。《医学入门》说:“泻则从荣弃置其气,宜重深而刺,取其荣气迎之于前,而泻夺其实也。”出《难经·七十六难》:“当补之时,从卫取气。”意指针刺行补法时,须于浅层当卫气所在部位得气,随后推纳向深部。
-
卯南卯北
“卯南卯北”是指用地支所属的方位,喻针刺捻转方向,以区分补泻。《席弘赋》:“补自卯南转针高,泻从卯北莫辞劳。”意指补法从卯向午捻转,即左转(大指向前);泻法,从卯向子捻转,即右转(大指向后)。与卯南酉北意思相仿。
-
阴胜而痛内障
概述:阴胜而痛内障为病证名。指眼珠从午后至午夜作痛的证候。《眼科纂要》卷五:“午后痛(自午)至亥(交子)始能停,此须补火回阳,后服柳红丸。”一般而言,日间目痛属阳,而夜间目痛属阴。今午后至午夜目痛,当属阴病。阴盛而目痛。治疗:治宜补气温阳,方用肾气丸、暖肝煎等加减。
-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为针灸治疗术语。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等篇。意谓对虚实不明显的病症,只须按经取穴治疗。而不必分补泻,与“盛则泻之,虚则补之”并列。张介宾说:“言本无虚实之可据,而或有邪正之不调者,但求所在之经以取其病也。”
-
六味生脉汤
处方:熟地、茯苓、山药、萸肉、丹皮、泽泻、人参、麦冬、五味子。功能主治:阴虚眩晕。各家论述: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六味汤为补肾之圣药;复以生脉散得金水相生之妙用也。摘录:《证因方论集要》卷
-
劳聋
劳聋病名。系指由气血真元耗损所致之耳聋。《仁斋直指方》:“劳役伤于血气,淫欲耗其精元,瘦悴力疲,昏昏愦愦是为劳聋。”治宜养血益气培补精元。方可选用人参养荣汤等加减。又《圣济总录》卷一百一十四:“劳聋者,肾气虚劳所致也。”
-
推而纳之
推而纳之为刺法用语。为针刺补法操作的要领,与泻法“动而伸之”相对。《难经·七十八难》:“得气,因推而内(纳)之,是谓补。”意指针刺得气后,将针推进并向下按纳(插)称为补,后世所称的“紧按慢提”的补法操作,即以此为根据。
-
润燥破痰汤
《辨证录》卷九:方名:润燥破痰汤组成:白芍1两,香附1钱,青黛5分,天花粉2钱,白芥子2钱,玄参5钱,茯苓3钱,山药3钱。功效:流肝气,补肝血,兼补肾消痰。主治:肝气甚郁,老痰结成粘块,凝滞喉咙之间欲咽不下,欲吐不能。用法用量:水煎服。
-
王君赏
王君赏为明代官吏兼医,淄川(今山东淄博)人。1559年进士。得《医便》,于巡按陕西时辑刻(1569),补入见闻治愈,厘为两卷,翻刻者众多。后经刘藩伯补订,再刻于湖南,书名《增刻医便》。万历间又经王三才重刻。《珍本医书集成》误以为王侍御系王三才。
-
猪腰青盐杜仲方
《医方考》卷五:方名:猪腰青盐杜仲方组成:猪腰1具,青盐3钱,杜仲(末)5钱。主治:腰痛。用法用量:先将猪腰剖开,后入青盐、杜仲于内,湿纸包裹煨熟。空心服之。各家论述:《易》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故猪腰可以补腰。《经》曰:五味入口,咸先入肾,故青盐可以就下。
-
尿精
尿精病名。《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肾藏精,其气通于阴,劳伤肾虚,不能藏于精,故因小便而精液出也。”治宜补肾固精,用枸杞子散、金锁子丸、菟丝子丸、聚精丸等方。小便多溺后精出者,用补中益气汤送服缩泉丸。
-
产后恍惚
概述:产后恍惚为病证名。症状及治疗:《陈素庵妇科补解》:“产后恍惚,由心血虚而惶惶无定也。失血则神不守舍,故恍惚无主,似惊非惊,似悸非悸,欲安而忽烦、欲静而反扰,甚或头旋目眩,坐卧不常,夜则更加,饥则尤剧,宜天王补心丹。”
-
水晶桃
《衷中参西》上册:组成:核桃仁1斤,柿霜饼1斤。主治:肺肾两虚,或咳嗽,或喘逆,或腰膝痠疼,或四肢无力,以治孺子尤佳。柿霜色白入肺,而甘凉滑润,其甘亦能益肺气,其凉也能清肺热,其滑也能利肺痰,其润亦能滋肺燥,与核桃同用,肺肾同补,金水相生,虚者必易壮实。
-
痰毒顶
《串雅补》卷一:方名:痰毒顶组成:白信5钱(用豆腐一大方块,中挖一池,放信于池内,以原豆腐盖好,煮1炷香,去腐用信),生半夏5钱,生南星5钱,腰雄黄5钱。功效:吐痰毒。主治:疟疾。若顶虚眩者,龙眼汤补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神曲糊为丸,如卜子大。
-
舒络祛风汤
《温病刍言》:方名:舒络祛风汤组成:桑叶10g,桑枝20g,秦艽6g,忍冬藤15g,竹茹12g,僵蚕10g,威灵仙5g。主治:外感愈后,发烧已退,表邪已解,惟周身痠痛不适,倦怠无力,缠绵不愈。用于慢性风湿性关节炎,风湿腰痛。各家论述:此为风邪在络,气机被阻之证。方中皆为祛风通络,轻宣气机之品,俾气机流畅,病自痊愈。
-
平治荟萃
《平治荟萃》为书名。即《金匮钩玄》。元·朱震亨撰,明·戴原礼校补。2以内科杂病为主,兼述喉症及外科一些病证;卷3为妇人、小儿病证。分证论治,条理赅括,词旨简明。朱氏以补阴为宗,复长于治郁,书中较充分地反映了朱氏这方面的学术经验。又《薛氏医案》收入本书,改名《平治荟萃》。建国后有排印本。
-
甘
甘(sweet)为五味之一。《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所入,…甘味药多入脾经,有补脾益气作用,如人参、黄芪等,同时,甘味药物尚有和中缓急作用,如甘草等,故《内经》有“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之说。
-
金匮钩玄
概述:《金匮钩玄》为综合性医书,三卷。元·朱震亨撰。明·戴元礼校补。二以内科杂病为主,兼述喉症及外科一些病证;分证论治,条理赅括,词旨简明。朱氏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治法以补阴为宗,复长于治郁,书中较充分地反映了朱氏这方面的学术经验。又《薛氏医案》收入本书,改名《平治荟萃》。1949年后有排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