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子和
其思想主要表现在“三法六门”,即以汗、吐、下三种攻邪之法,以驾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邪。下法,不单指泄下,其他像行气、通经、消积、利水等能够驱除里邪的方法亦尽属此类。
-
张从正
其思想主要表现在“三法六门”,即以汗、吐、下三种攻邪之法,以驾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邪。下法,不单指泄下,其他像行气、通经、消积、利水等能够驱除里邪的方法亦尽属此类。
-
中医心理疗法
可惜,太子和他的母后并没有保住他的性命,齐闵王还是把他杀了。但文挚根据中医情志治病的“怒胜思”的原则,采用激怒病人的治疗手段,却治好了齐王的忧郁症,给中国医案史上留下了一个心理疗法的典型范例。李大谏不得已便请某御医治疗。怡悦疗法:传说古代名医张子和,善治疑难怪病,在群众享有崇高威信。
-
朱震亨
罗和悌是刘完素的再传弟子,精通李杲、张从正的学术理论,可以说是集众家之所长,又将《内经》、《难经》等书详细讲解给朱震亨,并每日让他在一旁看他治病,几年之后,朱丹溪学成回到乡里,一举治好了老师几十年无人能治好的病,名声大震。
-
麻九畴
麻九畴(1183-1232年)金代医家。字知几。易州(今北易县)人。三岁识字,七岁能草书作大字,一时目为神童。晚更喜医,与名医张子和游,尽传其学,并为张子和《儒门事亲》润色。著书为文精密,奇健,诗尤工致。
-
张戴人
张戴人即张子和。张从正为金、元时著名医学家。.金元四大家之一。字子和,自号戴人。睢州考城(今河南睢县兰考一带)人。继承刘完素的学术思想,用药多偏于寒凉,擅长汗、吐、下三法;用针多主张刺血,以刺血多为特征。著有《儒门事亲》等书。
-
朱丹溪
罗和悌是刘完素的再传弟子,精通李杲、张从正的学术理论,可以说是集众家之所长,又将《内经》、《难经》等书详细讲解给朱震亨,并每日让他在一旁看他治病,几年之后,朱丹溪学成回到乡里,一举治好了老师几十年无人能治好的病,名声大震。
-
吴显忠
吴显忠明代医家。字用良,号雪窗,歙县(今属安徽)人。家中世代业儒,显忠亦业儒而兼好医药,精于医,认为张子和之汗、吐、下三法于治疗意犹未尽,尚需补以利、温、和三法,遂著成《医学权衡》一书,未见行世。
-
叶云龙
叶云龙为明代医家。字以潜。旴江(今江西南城)人。少习举子业,兼精医学,治病有奇效。采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四家杂说并诸家精义,成《士林余业医学全书》(又作《士林余业》)6卷。
-
三法
出王好古《三法五治论》。是通过开泄腠理、调和营卫、发汗祛邪,以解除表邪的治法。汗法分辛温发汗和辛凉发汗两大类。如果体质虚弱而确有需要发汗解表时,宜配合益气、滋阴等药同用。下法:下法为八法之一,是运用有泻下、攻逐、润下的药物以通导大便、消除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的治法。又称泻下、攻下、通里、通下。
-
罗知悌
罗知悌(约1243-1327年)宋末元初医学家。学宗刘完素,旁通张从正、李东垣之说,将北方刘、张、李诸家学术传至江南。求医者至,令徒告以诊视脉状,口授配伍方药。朱氏由此得见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王海藏诸书,且得罗氏启迪,遂创丹溪学派。罗氏治病处方,灵活善变,疗效颇佳。推重精神疗法,又注意顾护胃气。
-
常德
常德金代医家。饶阳(今属河北)人。一作镇阳人。曾任真定府学教授。兴定中(1217-1221年)授业于名医张子和,参与整理《儒门事亲》。又撰《伤寒心镜》共七篇,首论河间双解散,及子和增减法,余亦皆二家之绪论。
-
生熟汤
其证多得于暑,暑伤气,而清凄之气复抑之则争,又或相火为清寒所遏,则亦有,然争于上焦则吐,争于下焦则泻,争于中焦则上吐下泻,或郁而不得吐泻,非必如张子和风湿三气合邪之说。熟盐以补心去瘀血,暑邪所争,气壅血瘀,筋枯而急,非熟盐不足以软之。此和阴阳、济水火之妙方,水火济则阴阳和,非分其阴阳之说。
-
谢昌仁
谢昌仁,1919年8月出生,江苏省南京市人。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伤寒杂病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儒门事亲》、《脾胃论》、《丹溪心法》、《本草备要》、《温病条辨》、《医林改错》、《医学心悟》、《医学衷中参西录》等。发展中医,应重视对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等基本特点的研究,发挥优势,突出特色。
-
伤寒心镜别集
《伤寒心镜别集》为《伤寒心镜》的别名。《伤寒心镜》为书名。又名《伤寒心镜别集》、《张子和心镜别集》。金·常德撰。全书只七篇短文,首论双解散用法,并讨论了伤寒的一些治法,传经以及亢则害、承乃制等问题,后人将其附刊于《河间六书》之后。
-
王国祥
世医出身,医术高明,有自己独特见解。王国祥为之增辑注疏,对于温病之暑湿、暑热,皆有所立论。排斥温补法,认为张子和攻邪法始能中病,亦颇有见地,惜未能完成全书而卒。父:王学权子:王升孙:王士雄(王孟英)《重庆堂随笔》([清]王国祥、王升)全文在线阅读:/guji/484/zhongqingtangsuibi/index.html
-
伤寒心镜
《伤寒心镜》为伤寒著作。又名《伤寒心镜别集》、《张子和心镜别集》。金·常德撰。全书只七篇短文,论述双解散用法,并讨论了伤寒的一些治法,也叙述了传经以及亢则害、承乃制等问题,后人将其附刊于《河间六书》之后。现存明清刻本,又有《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
-
大圣浚川散
概述:大圣浚川散为方剂名,出自《医学纲目》卷四引张子和方。别名:浚川散处方:大黄(煨)、牵牛(头末)、郁李仁各一两,甘遂五分,木香三钱,芒硝三钱五分。大黄30克(煨)甘遂I.5克牵牛30克(头末)木香9克郁李仁30克芒消10克制法:上药为末。阳水,身热盛,烦渴,大便难,小便赤涩,脉沉数。量儿大小用之。
-
浚川丸
处方:桑白皮大戟雄黄茯苓芫花甘遂商陆泽泻巴戟葶苈各15克制法:共为末。从面肿起,根在肺,加桑白皮15克,从四肢肿起,根在脾,加大戟15克;摘录:《医学入门》卷七《袖珍》卷三引张子和方:浚川丸:处方:甘遂2钱,芒消2钱,郁李仁1钱,大黄3钱,黑牵牛末2两。主治:水肿及单腹胀,气促食减,遍身面浮。
-
阴阳汤
《疡医大全》卷三十三:组成:黄耆、白茯苓、白术、山楂肉、甘草、木通、砂仁、杏仁各等分。用法用量:水煎服。主治:霍乱腹痛甚。张子和曰:霍乱吐泻,乃风湿暍三气合邪也。湿土为风木所克,郁则生热,心火上炎,故吐,吐者暍也;又邪在上焦则吐,在下焦则泻,在中焦则吐泻交作。附注:阴阳水、生熟水(《医方集解》)。
-
刘河间医学六书
《刘河间医学六书》为医学丛书。金·刘完素等撰。明·吴勉学等编校。刊于1601年。包括刘完素所撰《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伤寒直格》、《伤寒标本心法类萃》及元·马宗素撰《伤寒医鉴》。并附镏洪撰《伤寒心要》、常德撰《张子和心镜别录》二种。现存明、清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