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法
出王好古《三法五治论》。是通过开泄腠理、调和营卫、发汗祛邪,以解除表邪的治法。汗法分辛温发汗和辛凉发汗两大类。如果体质虚弱而确有需要发汗解表时,宜配合益气、滋阴等药同用。下法:下法为八法之一,是运用有泻下、攻逐、润下的药物以通导大便、消除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的治法。又称泻下、攻下、通里、通下。
-
张从正
其思想主要表现在“三法六门”,即以汗、吐、下三种攻邪之法,以驾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邪。下法,不单指泄下,其他像行气、通经、消积、利水等能够驱除里邪的方法亦尽属此类。
-
儒门事亲
概述:《儒门事亲》为中医综合性著作。十五卷(一作十四卷)。主要内容:张氏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善用汗、吐、下三法。全书论述病症分风、暑、火、热、湿、燥、寒、内伤、内积、外积共十形,较系统地反映了张氏汗、吐、下三法的理论和实践,对读者多有启发。现存版本:现存多种明刻本、清刻本,1949年后出版排印本。
-
张子和
其思想主要表现在“三法六门”,即以汗、吐、下三种攻邪之法,以驾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邪。下法,不单指泄下,其他像行气、通经、消积、利水等能够驱除里邪的方法亦尽属此类。
-
吴显忠
吴显忠明代医家。字用良,号雪窗,歙县(今属安徽)人。家中世代业儒,显忠亦业儒而兼好医药,精于医,认为张子和之汗、吐、下三法于治疗意犹未尽,尚需补以利、温、和三法,遂著成《医学权衡》一书,未见行世。
-
锝[99mTc]右旋糖酐105注射液
药品标准:正式名:锝[99mTc]右旋糖酐105注射液汉语拼音:De[99mTc]Youxuantanggan105Zhusheye标准号:WS-727(X-587)-98拉丁文或英文:Technetium[99mTc]Dextran105Injection主要活性成分:本品为锝[99mTc]标记的无菌、无热原的右旋糖酐105溶液性状:本品为无色的澄明液体。检查:pH值应为2.5~
-
卫生家宝产科备要
《卫生家宝产科备要》为书名。宋·朱端章撰,刊于1184年。卷一至卷七主要是产科的方论;介绍前人的经验并收载产科中“借地、禁草、禁水”三法,有利于减少产褥期并发证。卷八为初生儿保育法,较全面、深入地讨论了新生儿护理法及婴儿常见病治疗法。现存宋淳熙十一年刻本、清光绪间刻本。1949年后有影印本和排印本。
-
金元四大家
金元四大家指金元时期(公元1115~1368年)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等四位著名医学家。在治疗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李杲认为“人的胃气为本”,在治疗上长于温补脾胃,因而称之为“补土派”。朱震亨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善用“滋阴降火”的治则,世称“养阴派”。
-
攻下派
攻下派金、元时期医学派别。其代表人物是张从正。由于张氏在临床治疗中善用汗、吐、下三法,认为治病必先攻后补,以攻下为主,所以后人称他为攻下派。
-
刺灸法
出《内经》。是把针刺的方法分为十二节要,以适应治疗十二经的不同病症,即:偶刺(前后配刺)、报刺(刺而再刺)、恢刺(多向刺)、齐刺(三针同刺)、扬刺(五针同刺)、直针刺(沿皮刺)、输刺(提插深刺)、短刺(近骨刺)、浮刺(肌肉斜刺)、傍针刺(正刺傍刺两针同用)、阴刺(左右配刺)、赞刺(散针出血)。
-
葆光道人
葆光道人明代眼科医家。一说北宋人。撰有《眼科龙木论》十卷(亦作《葆光道人秘传眼科龙木论》1575年),以提问形式将眼科证治分成72问阐述,并提出辨证施治三法及方药应用、钩割针镰之法及施术禁忌注意事项,在眼科领域有较大影响。
-
米索前列醇片
药品标准:正式名:米索前列醇片汉语拼音:MisuoQianliechunPian标准号:WS-540(X-469)-2000拉丁文或英文:MisoprostolTablets主要活性成分:本品含米索前列醇(C22H38O5)性状:本品为白色片。精密量取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作用与用途:本品与米非司酮序贯合并使用,可用于终止停经49天内的早期妊娠。
-
锝[99mTc]喷替酸盐注射液
锝[99mTc]喷替酸盐注射液药典标准:品名:中文名:锝[99mTc]喷替酸盐注射液汉语拼音:De[99mTc]PentisuanyanZhusheye英文名:Technetium[99mTc]PentetateInjection来源(名称)、含量(效价):本品为锝[99mTc]标记的喷替酸的无菌溶液。无菌:取本品,依法检查(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ⅪH),应符合规定。
-
二圣救苦丸
概述:二圣救苦丸为《万病回春》卷二方,又名二圣救苦丹。功能开窍泻火。二圣救苦丸的别名:二圣救苦丹(《医宗金鉴》卷三十)二圣救苦丸处方:锦纹大黄120克(酒拌,蒸,晒干)牙皂60克(猪牙者)二圣救苦丸的制法:上二味,为末,水打稀糊为丸,如绿豆大。二圣救苦丸功能主治:主伤寒、瘟疫初起,热邪较盛,形气俱实者。
-
羌苏饮
《玉案》卷五:方名:羌苏饮组成:羌活1钱5分,香附1钱5分,紫苏1钱5分,当归1钱,白芍1钱2分,柴胡1钱2分,陈皮1钱2分。功效:和解取微汗。主治:产后伤寒。用法用量:加葱白3茎,水煎,不拘时候服。用药禁忌:忌汗、吐、下三法。
-
吉良晨
尤其对内科疑难杂症、脾胃病、男性病等疾患,运用补益肝肾、调理脾胃等方法,获得良效。吉良晨老师对养生保健延缓衰老之术颇有研究,他把医、武、气三法融于一身,对医疗保健得心应手。撰有《临证治验录》、《中国气功萃义》、《中国气功探密》等3部医学书籍和《内经藏象》、《金匮心得》等百余万字手稿。
-
二圣救苦丹
概述:二圣救苦丸为《万病回春》卷二方,又名二圣救苦丹。功能开窍泻火。二圣救苦丸的别名:二圣救苦丹(《医宗金鉴》卷三十)二圣救苦丸处方:锦纹大黄120克(酒拌,蒸,晒干)牙皂60克(猪牙者)二圣救苦丸的制法:上二味,为末,水打稀糊为丸,如绿豆大。二圣救苦丸功能主治:主伤寒、瘟疫初起,热邪较盛,形气俱实者。
-
锝[99mTc]亚甲基二膦酸盐注射液
锝[99mTc]亚甲基二膦酸盐注射液药典标准:品名:中文名:锝[99mTc]亚甲基二膦酸盐注射液汉语拼音:De[99mTc]YajiajiErlinsuanyanZhusheye英文名:Technetium[99mTc]MethylenediphosphonateInjection来源(名称)、含量(效价):本品为锝[99mTc]标记的亚甲基二膦酸盐的无菌溶液。检查:pH值:应为5.0~
-
三变剌
三变剌为古刺法名。出《内经》。指针刺出血、出气和针后纳热三法。《黄帝内经灵枢·寿天刚柔》:“刺有三变…有刺营者,有刺卫者,有刺寒痹之留经者。”“刺卫者出气”,疏泄邪气;“刺寒痹者纳热”,除针刺外,还可采用火焠或艾灸、药熨等方法,使热气入内,去除寒邪。
-
张戴人
张戴人即张子和。张从正为金、元时著名医学家。.金元四大家之一。字子和,自号戴人。睢州考城(今河南睢县兰考一带)人。继承刘完素的学术思想,用药多偏于寒凉,擅长汗、吐、下三法;用针多主张刺血,以刺血多为特征。著有《儒门事亲》等书。
-
刺营
刺营为三变刺法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寿天刚柔》有言:“刺营者出血”。指病在营分时,针刺出血的刺法。参见“三变刺”:三变剌为古刺法名。出《内经》。指针刺出血、出气和针后纳热三法。“刺卫者出气”,疏泄邪气;“刺寒痹者纳热”,除针刺外,还可采用火焠或艾灸、药熨等方法,使热气入内,去除寒邪。
-
金元四家
金元四家是金代刘完素、张从正、李杲与元代朱震亨四位著名医家的合称。金元四大家,代表了四个不同的学派。在治疗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李杲认为“人的胃气为本”,在治疗上长于温补脾胃,因而称之为“补土派”。朱震亨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善用“滋阴降火”的治则,世称“养阴派”。
-
刺寒痹
刺寒痹为三变刺法之一。参见“三变刺”:三变剌为古刺法名。出《内经》。指针刺出血、出气和针后纳热三法。《黄帝内经灵枢·寿天刚柔》:“刺有三变…有刺营者,有刺卫者,有刺寒痹之留经者。”“刺寒痹者纳热”,除针刺外,还可采用火焠或艾灸、药熨等方法,使热气入内,去除寒邪。
-
阳明三急下证
阳明三急下证是指阳明病急用下法的三种证型。即急下法适用于汗多津越于外,腹满津结于内,目睛不慧津枯于内三种情况。《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尚论篇》:“阳明经亦有急下三法,以救津液。
-
博爱心鉴
《博爱心鉴》痘疹专著。又名《痘疹博爱心鉴》、《痘疹全书博爱心鉴》。此书专治痘疹,作者认为痘本于气血,治痘首先应扶正抑邪,其辨证治疗有顺、逆、险三法。治法以温补为主,并以保元汤为治痘的主方,虽别立一家之法,却不免失之偏执,而有悖治痘常规。现有明刻本、日刻本、清刻本及《痘疹大全八种》本。
-
太阴经病
《医学心悟·太阴经证》:“太阴经病,自古混同立言,故方药多错乱,今细按之,有三法焉。夫太阴有传经之邪,有直中之邪,有误下内陷之邪,不可不辨也。经又谓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者,此直中之寒邪也,法当理中汤以温之。或因误治属太阴属寒湿为患的里虚寒证。治以温里为主,宜理中汤、四逆汤等方。
-
三一
三一养生学术语。《玄门大论三一诀》引孟法师云:“今三一者,神、气、精;另有以三神(意神、志神、念神)、三光(虚赤光、元黄光、空白光)、三色(始青、元白、玄黄)及三丹田神名等释三一者。在气功内丹术中,又谓炼神、炼气、炼精三法统一于“一气”。《太上九要心印妙经·三一机要》:“夫三一者,三成一气也。”
-
三变刺
三变刺为古刺法名,指针刺出血、出气和针后纳热三法。《黄帝内经灵枢·寿夭刚柔》:“刺有三变,…有刺营者,有刺卫者,有刺寒痹之留经者。”“刺卫者出气”,疏泄邪气;“刺寒痹者内热”,除针刺外,还可配以火焠艾灸中药熨的方法,使热气入内,去除寒邪。
-
罗知悌
罗知悌(约1243-1327年)宋末元初医学家。学宗刘完素,旁通张从正、李东垣之说,将北方刘、张、李诸家学术传至江南。求医者至,令徒告以诊视脉状,口授配伍方药。朱氏由此得见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王海藏诸书,且得罗氏启迪,遂创丹溪学派。罗氏治病处方,灵活善变,疗效颇佳。推重精神疗法,又注意顾护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