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耶律庶成
耶律庶成(?-约1063年)辽代医家。字喜隐,小字陈六。精通辽、汉文字,尤工于诗,兼通医药。重熙初年(1032年)补牌印郎君,官至枢密直学士。时契丹尚缺专门医药卫生设置和医籍,医人少知切脉审药,奉辽兴宗之命,译中医书成契丹文,对沟通汉族与契丹族医药知识交流以及促进契丹医药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
-
刘安
刘安(前179~前122)为西汉思想家、文学家。封为淮南王。沛郡丰(今江苏丰县)人。好穷格物之理,博览群书,兼通医药。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编《淮南鸿烈》。此书涉及医药者甚多,多以医药理论及知识作为说理依据。“神农尝百草”之说即出于此。
-
太医令丞
太医令丞为古代医政官员名。为秦代主管医药的官员。杜祐《通典》:“秦有太医令丞主医药。”太医令丞包括太医令和太医丞。令为长官,丞为助手。因为令和丞都是主管医药行政的高级长官,故或合称为令丞。非太医令和太医丞之外别有太医令丞一职。
-
人参考
《人参考》为书名。一卷。清·唐秉钧撰,撰年不详。1916年绍兴医药报社据日刻本重刊,名《重刻人参考》。本书对人参的商品、产地、真伪以及采集、收藏等,均作了较详细的考察。现有绍兴医药学报《医药丛书》本。
-
壮族医学史
《壮族医学史》为民族医药著作。黄汉儒、黄景贤、殷昭红编著,1998年由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该书系统介绍了壮医药与壮族的社会历史、地理、经济、文化、民俗之间的关系,论述了壮医药的起源、形成与发展及其对我国传统医学和民族保健的贡献等内容。
-
少俞
少俞为传说中的上古时代医生。相传为俞跗之弟,黄帝之臣,精于针灸术。旧说黄帝与少俞等少数臣子论医药而创医药,是为附会之说。据传系俞跗之弟、黄帝之臣。黄帝因与他及岐伯等多名臣子论述医药而著《内经》。
-
惠民局
惠民局是宋代官府设立的卖药机构。北宋政和(1111-1117)年间,经尚书省提议并征得徵宗同意,将原有卖药所改名为“医药惠民局”。这一时期,惠民局还负责流行病防治中的医药施散。
-
成全大夫
成全大夫为宋代医官职称。隶属翰林医官院,始置于政和年间,官阶正七品,系以原军器库使之官职改任者。参见翰林医官院:翰林医官院为宋代掌管医药事务的机构。主要管理宫廷统治阶级医药诸事,并对民间疾病医疗问题进行管理。并设有许多名目的大夫、郎和冠以翰林的不同职称,以分别其职位的高下。共计达1096人之多。
-
蔡陆仙
蔡陆仙近代医家。江苏丹徒县人。其生平欠详,尝著有《中国医药汇海》、《民众医药指导丛书》计二十四种,行于世。
-
成和郎
成和郎为宋代医官名。隶属翰林医官院,其职位在大夫之下,官阶从七品,系以原军器库之副使改任本职。始置于北宋政和初(公元1111年)。北宋时隶属于翰林医官院,金、元时隶属太医院,均为医散官。并设有许多名目的大夫、郎和冠以翰林的不同职称,以分别其职位的高下。共计达1096人之多。
-
成和大夫
成和大夫为宋代医官职称。隶属翰林医官院,始置于政和年间,官阶从六品,系以原军器库使之官职改任者。参见翰林医官院:翰林医官院为宋代掌管医药事务的机构。主要管理宫廷统治阶级医药诸事,并对民间疾病医疗问题进行管理。人员最多时在职者979人,额外者117人。共计达1096人之多。
-
成安大夫
成安大夫为宋代医官职称。隶属翰林医官院,始置于政和年间,官阶从六品,系以原军器库使之官职改称者。始置于政和初(公元1111年)。参见翰林医官院:翰林医官院为宋代掌管医药事务的机构。主要管理宫廷统治阶级医药诸事,并对民间疾病医疗问题进行管理。人员最多时在职者979人,额外者117人。共计达1096人之多。
-
方技
方技为古代泛指有关医药的技术和知识。《汉书·艺文志》:“方技者,皆生生之具…故论其书,以序方技为四种。”按四种包括医经、经方、房中、神仙。房中八家,186卷;又有“侍医李柱国校方技”的记载。说明汉代所谓方技,主要是指医药业及其著作。此外,《后汉书》、《新唐书》、《宋史》、《明史》皆有方技传或方术传。
-
少师
少师为传说中的上古时代医家。相传为黄帝臣子。以擅长人体体质之论而闻名流传于世。少师回答黄帝关于人有阴阳等问题时指出:“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少师对五种人的体质、性格、行为特点等进行了比较具体的叙述,少师之论点近世为朝鲜医学家发展为“四象医学”。
-
灵苑方
《灵苑方》医方著作。见《梦溪笔谈》。北宋·沈括撰。撰年不详。原书已佚,佚文散见于《证类本草》、《幼幼新书》等后世医药著作中。近年来,北京医学院理论小组在18种著作中,辑录沈括的医药著述,共辑得《灵苑方》82条,参照诸本予以校勘,或加按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成全郎
成全郎为宋代医官名。隶属翰林医官院,其位在大夫之下,官阶从七品,系以原军器库副使改任本职。始置于政和初(公元1111年)。此职金、元时期因袭。金代成全郎正八品下,元代成全郎正七品。并设有许多名目的大夫、郎和冠以翰林的不同职称,以分别其职位的高下。共计达1096人之多。
-
吴佩衡
吴佩衡现代医家(1886-1971年)。原名钟权。四川合理县人。其师彭思溥,为邑中名医,吴氏尽得其传。1949年以后,历任云南省中医进修学校副校长、云南中医学院院长、《云南医药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委员。著述甚多,计有《中医病理学》、《伤寒论条解》、《麻疹发微》、《伤寒论新注》、《吴佩衡医案》等。
-
民族药学
民族药学是研究各兄弟民族药的来源、形态、性味、功效、主治与应用等的一门医药学科,是兄弟民族科学文化的宝贵遗产之一,是中国医药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
李东璧
李东璧即李时珍。李时珍为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科学家。字东璧,号濒湖。蕲州(今湖北蕲春)人。承父业,亦以医药鸣世。尤重药物研究,所著《本草纲目》,先后传到亚洲及欧洲不少国家,是世界公认的古代著名科学家。其他著作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在针灸学和诊断学上也有一定贡献。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针灸学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针灸学》为书名。王雪苔主编。1989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是一本供医药院校毕业后有一定工作经验和同等水平的医药卫生人员查阅的参考工具书。书按总论、经络学、腧穴学、刺灸学、针灸治疗学、针刺麻醉学和针灸歌赋顺序排列,共750条。涉及针灸学的各个方面,充分体现中医针灸特色。
-
王幼孙
王幼孙(约1180~1256)为宋代医家,字季稚,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撰《简便方》1卷,已佚。王幼孙为宋代官吏(1223-1298年),兼通医学。字季稚,号自现先生,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性笃孝,并留心医药。于宋末上书,畅陈国事未被采纳。后遂著述医药,著成《简便方》、《经验方》各一卷,未见刊行。
-
李濒湖
李濒湖即李时珍。李时珍为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科学家。字东璧,号濒湖。蕲州(今湖北蕲春)人。承父业,亦以医药鸣世。尤重药物研究,所著《本草纲目》,先后传到亚洲及欧洲不少国家,是世界公认的古代著名科学家。其他著作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在针灸学和诊断学上也有一定贡献。
-
包一虚
包一虚为清末至民国时期医家。字识生。福建上杭人。在上海参加创办中华医药联合会及编辑《神州医药学报》,著有《包氏医宗》。
-
王一仁
王一仁为民国时期医家,新安县人。早年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曾任上海中医学会秘书长,主编《上海中医杂志》多年。原名晋第,曾从丁甘仁学习中医,改名依仁,浙江新安人。后与秦伯未、章次公、许半农等创办中国医药学院。曾任上海中医学会秘书长,并主编《上海中医杂志》,所著甚多,且曾与人合辑《神农本草经》。
-
秦承祖
秦承祖为南北朝时刘宋针灸学家。精针灸医药,当时被誉为医中高手。秦承祖精通针灸及医药,术高,被誉为“上手”。治病不分贫富,多效。著有《脉经》六卷、《偃侧杂针灸经》三卷、《偃侧人经》二卷、《明堂图》三卷、《本草》六卷、《药方》四十卷,均佚。
-
世医
世医指世代以医药为业者。我国历来有不少医生是子承父业,世代相传的。此种形式为中医传统的传授及教育形式。出身于这类医学世家的医生称为世医。
-
沙图穆苏
沙图穆苏元代医家。一作萨里弥实,字谦斋,号竹堂。蒙族。平时留心医药,积累单验效方,并取名《瑞竹堂经验方》,其中之女科八珍散,应用甚广。其方共三百四十四首,系由《医方类聚》中补辑所得。
-
岐黄
岐黄岐伯与黄帝的合称。古代相传有黄帝令岐伯研究医药而创立经方之说,《黄帝内经》中有不少内容是以黄帝问、岐伯答的体裁写的,因而人们把岐黄作为祖国医学的代名词。岐黄之术即指中医学术。“岐黄再世”用以誉称高明医家。
-
倪朱谟
倪朱谟明末医药学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通医学,为人治疾有良效。毕生搜集历代本草书籍,详加辨误及考订,天启四年(1624年),撰成《本草汇言》二十卷。全书共议药六百二十六种,然其中出于自家论说者甚少。书稿由子洙龙收藏,邑人沈琯(字西玙)校正刊行。
-
卢志
卢志明代医家。字宗尹,号丹谷,昆山(今属江苏)人。医术精深,后应试而屡擢至太医院判。曾直言预卜武宗不治之症。著有《脉家典要》,一作《脉家奥学》,《增定医学纲目》,《医药百问》等书,均未见行世。
-
卢涛
卢涛明代医生。字安泽,东阳(今属浙江)人,因母病而留心医药,后遂成名医,并著《尝药录》,未见行世。
-
刘渊然
刘渊然(14世纪)为明代道士兼医家。江西赣县人。幼年出家,在祥符宫当道士,通医药。洪武二十年(1387)受召于朱元璋,号高尚。永乐年间(1403~1424)随皇帝到北京。仁宗时,号“长寿真人”。宣德(1426~1435)初年,称“大真人”。编有《济急仙方》一书。
-
刘福庆
刘福庆清代医生。字莘田,四川三台人,平时以教馆为生,余暇则兼顾医药,经数十年之钻研,著成《医录便览》,未竟而卒。
-
林愈蕃
林愈蕃清代医家。字青山,号涧松。四川中江人。初习儒,后因家贫辍学,改研医药。有医名,尤精医方。著有《医方集要》、《医方录验》等。
-
李元忠
李元忠南北朝时期北齐官吏。赵郡柏仁(今属河北)人。知医。尝官至骠骑大将军、中书令、晋阳县伯。尝因母病而留心医药,研习多年,精其术。性仁恕,凡有疾者,求之无不应。
-
雷公
雷公为传说中的上古时代医家,相传为黄帝的臣子,精于针灸之术。旧说中国医药是由黄帝、雷公等共同创立。《黄帝内经》中,较多内容为黄帝与雷公问答加以叙述,此皆为后世所论。另又有将南北朝时期的炮炙学家雷斅称雷公者。
-
匡铎
匡铎明代官吏,知医。胶州(今属山东)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曾出守大名府。平时留心医药,每于公余收集验方单方,后辑成《痘疹方》一卷,大名府推官王敬民为之序。现仅日本存有刻本。
-
惠民药局大使
惠民药局大使古代医药职官名。明代惠民药局的最高长官是大使。一般设一人。其下还设有副使协助大使工作。
-
惠民药局提调
惠民药局提调古代医药职官名。元代所设惠民药局皆以各路正官提调,因此,各路长官也就是各路惠民药局的长官。
-
黄承昊
黄承昊明代官吏。字履素,号闇斋,秀水(浙江嘉兴)人。官至福建按察史。因体弱遂留心医药。摘编薛己著述成《医案摘要》一书。晚年集平生收汇医学资料及心得,编成《折肱漫录》。
-
何孟春
何孟春明代官吏。知医。字子元,号燕泉先生,郴州(今属湖南)人,弘治六年(1493年)进士。尝任兵部尚书、太仆卿、吏部右侍郎等职。平时留心医药,曾辑有《续群书抄方》一书,未见行世。
-
郭坦
郭坦南宋医家。字履道。汾阳(今属山西)人。精通医药,因本人患病,奋而学医试药,久有所获。集有《十便良方》(又名《近时十便良方》、《备全古今十便良方》四十卷。用药简当,便于应用。
-
顾欢
顾欢南北朝时南齐医生。字玄平,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好道术,嗜儒、道之书,隐居不仕。齐太祖辅政,欲征之为扬州主薄,辞而不就。性仁爱,通医术,治病除用医药外,兼用迷信术。
-
顾逢伯
顾逢伯明代医家。字君升,号友七散人。古吴(今江苏吴县)人。博览儒书,精医理,兼涉兵书,常以战理妙比医药,谓“用药如用兵”。著《分部本草妙用》五卷。
-
杜信
杜信西汉医生。系名医淳于意之弟子,原为高永候之家丞,其性温恭,因有病而专心医药,历时二载与淳于意学,得其所授之《上经》、《下经》及五诊之法,后果以医术有名于世。
-
丁仲英
丁仲英(1888~)近代医家。江苏武进孟河人,久居上海。丁仲英为丁甘仁次子,承医业,曾主持上海中医学院、中国医学院等,历任中央国医馆理事、全国医药团体总联合会理事等。后侨居美国。1921年与陈存仁合编《康健论》两集。另有《丁仲英医案》抄本存世。
-
丁杞
丁杞明代医生。号称松子。福宁州(今福建霞浦)人。出身世医,尤善诊脉,多以脉诊决生死。适逢明正德六年(1511年)福宁州大疫,丁氏施予医药,救活者无数。
-
邓象晋
邓象晋清代文人兼医家。字迎接,号检庵,江西安仁县人。工诗画词赋,又旁通医药,常以药赈贫济世。著《生生心印》、《痘疹全书》,未见行世。
-
崔景凤
崔景凤南北朝时东魏医官。字鸾叔。清河武城(今山东武城)人。崔彧次子,精医药,曾任尚药典御。兄景哲,亦精医。
-
程让光
程让光清代官吏。新安(今安徽徽州地区)人。通经史,兼知医药,喜结交名医,论古证今;又博收秘本,选取良方并经亲验,汇成《外科秘授著要》(1771年)一书,反映了他治疮疡以消痰为主,佐以下气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