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话
医话医家以笔记、短文、随笔等形式,阐述其临床心得体会,,以及其他问题的著作称为医话。如《冷庐医话》、《对山医话》等。
-
潜斋医学丛书
八种本包括《言医》、(裴一中撰,王士雄评选)、《愿体医话良方》(史典撰,俞世贵补)、《医砭》(徐灵胎撰,张鸿补辑)、《霍乱论》(王世雄撰)、《潜斋简效方》(附《潜斋医话》,王世雄辑)、《柳洲医话良方》(魏之琇辑)、《女科辑要》(沈尧封辑,徐政杰补注)和《重庆堂随笔》(王学权撰,王国祥注)。
-
医方丛活
《医方丛活》医话著作。清·徐士銮辑。刊于1886年。本书杂录诸子百家著作中有关本草、单方及医论,内容不加分类,共收医话约800余条。其卷六之末另辑附钞一卷,系据其家藏的宋本药方摘编而成。本书虽较杂乱,但却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
-
东垣试效方
《东垣试效方》为书名。金·李杲撰于1266年。计24门,分述药象及各种病证,包括饮食劳倦、心下痞、中满、腹胀、反胃,及妇人、小儿、眼鼻耳齿等病证。每门先设总论,以证候为主,详论病源、治法,后列诸方。书中收医论29篇,医方240余首,医案医话20余则。选方大多切于实用,所录普济消毒饮、益气聪明汤等对后世影响较大。
-
存存斋医话稿
《存存斋医话稿》为医话著作。清·赵睛初撰。原五卷,现存二卷。记其所见所闻及心得,阐述医理,辨证用药,改正本草,评论医家,强调辨证论治,反对拘方制病,文字简明,雄辩风趣。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以及两种光绪年间刻本。
-
愿体医话
《愿体医话》医话著作。又名《愿体医话良方》。清·史典撰。刊于1838年。前载医话12则,后载各种急救法及20多种急症的简易治法,大多为民间效方。切于临床实用。现有《潜斋医学丛书》本。
-
(鱼孚)溪陆氏医述
即《要药选》(陆咏媞辑)、《用药禁忌书》(陆循一辑)、《外候答问》(陆晋笙辑)、《病症辨异》(陆成一辑)、《(鱼孚)溪单方选》、《(鱼孚)溪外治方选》、《重古三河间医案》(以上三书均为陆晋笙辑)、《(鱼孚)溪医案选摘要》)(陆咏xx辑)、《景景医话》附《医话录旧》(陆晋笙辑)。
-
友渔斋医话六种
《友渔斋医话六种》为医话著作。清·黄凯钧撰。刊于1812年。计有《一览延龄》、《橘旁杂论》、《上池涓滴》、《肘后偶抄》、《证治指南》、《药笼小品》等6种。本书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了作者在辨证治疗、辨药等多方面的心得,内容广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存清刻本,清抄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
-
怡堂散记
《怡堂散记》医话著作。二卷,续编一卷。清·许豫和撰于1785年。本书随笔记录诊治和读书心得,分析古方,辨解药性,并节录一些医家有关论述。全书通俗易懂,对儿科疾病证治记述尤多。现存清刻本。
-
杨熙龄
杨熙龄(?-1919年)近代医家。山东乐陵人,后徙居北京大兴。有医名,经验丰富,撰《著园药物学》、《著园医话》。其药物学颇有特点,以炮制失宜、流传失真、杂说三大类论述,其所制之鼠疮膏、驱风药酒,皆甚受欢迎。尝主张“取缔西医”,亦显示其片面之观点。
-
朱小南
朱小南(1901-1974年)现代医学家。后徙居上海。其父朱南山为沪上名医,小南随父临证学医。二十岁开始悬壶,为人治病,尤以妇科见长。1949年以后,任上海中医学会妇科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委员,于中医妇科之诊治方面,颇有发挥,著有《朱小南医案、医话、医论》行世,并有学术论文发表于《中医杂志》。
-
肘后偶钞
《肘后偶钞》医案著作。清·董凯钧撰。系《友渔斋医话》的一部分。内容多为内科杂病,时病重症治验。对病因、病证、服药后病情变化阐述较清楚,立方遣药灵活,辨析疑似之证较详明。对临床医生颇多有益的启发。后收入《中国医学大成》中。
-
珍本医书集成
《珍本医书集成》医学丛书。裘庆元辑。裘氏从众多的祖国医学文献中,选取较实用的精本、孤本、抄本、未刊稿等九十种分门汇聚而成此书。计医经类五种、本草类五种、脉学类三种、伤寒类四种、通治类八种、内科类十二种、外科类三种、妇科类四种、儿科类二种、方书类十七种、医案类十五种、杂著类(医话、医论)十二种。
-
折肱漫录
《折肱漫录》医话著作。明·黄承昊撰。作者幼年多病,自称“凡方书所载之症十患四五,本草所载之药亦十尝四五”。遂取“三折肱成良医”之义,题名为《折肱漫录》。书中记录了黄氏亲身阅历之医事,分养神、养气、医药三门,有医理、医案,可资借鉴。现存初刻本、明崇祯本、多种清刻本。此书又收入《六醴斋医书十种》。
-
赵晴初
赵晴初(1823-1895年)清代医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秀才,因兵乱志于医,常与名医交往,获益非浅,术日精,求治者络绎不绝,治学严谨,临证辩证反复推敲,用药审慎精巧。撰《存存斋医话稿》五卷(1881年),录医话74则,内容广泛,文字简明。本书后经门人鲁东川、贺吉人校订成二卷本。
-
上池杂说
《上池杂说》为医话著作。一卷。明·冯元成撰于1644年。全书共列28条,大多阐述医理和辨证论治以及其他杂论,治法偏于温补。本书收入《三三医书》中。
-
三三医书
《三三医书》为医学丛书名。裘庆元辑。裘氏取《礼记》“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及《左传》“三折肱知为良医”之典,遂题名为“三三医书。”所辑内容包括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针灸、本草、方书、医案、医话、医论等各类医著。以明、清两代较有影响、较有代表性的医学著作为主,并收入少数日人所撰的“汉方医学”著作。
-
潜斋简效方
《潜斋简效方》医方著作。一卷。清·王士雄辑。刊于1853年。本书收录民间验方100余首,分为头风、面皱、肺痈等40余类予以简要论述,选方大多简便实用。未附王氏所撰《潜斋医话》。现存清刻本和民国铅印本。
-
冷庐医话
《冷庐医话》医话著作。刊于1897年。卷一论述医范、医鉴、慎疾、保生、慎药和诊法、用药;1949年后出版排印本,并将作者所著《冷庐杂识》中有关医学部分择要编入。现存四种清刻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
-
客尘医话
《客尘医话》医话著作。三卷。清·计楠撰,刊于1804年。分杂证述略、妇科述略和产后述略,阐述作者的学术见解和诊治经验。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
-
景景医话
《景景医话》医论医话著作。陆锦燧撰于1913年。本书记述作者辨证论治的经验和心得为主,阐述温、凉、攻、补、因病而施、审病以定用药轻重等见解。符合临证的一般规律。陆氏对西洋医学采取排斥态度。所附《医谈录旧》辑录笔记小说中有关医事记载,多属怪症奇治等内容。本书收入《(鱼孚)溪陆氏医述》中。现存初刊铅印本。
-
归砚录
《归砚录》为医话著作。清·王士雄撰于1838年。本书汇集王氏在各地行医的见闻、杂感、学医心得及诊疗经验。对古代医药文献中某些观点作了比较客观的评价与分析。本书还选收诸家医案,附述个人治验,收采较多的民间单方、验方。其中也辑录了一些奇症怪方的内容。本书又收入《潜斋医学丛书》中。
-
秦伯未
秦伯未(1901-1970年)近现代医家。1928年与章次公、许丰龙等创办中国医学院,并任教于该院。致力中医教育事业,创立中医指导社,主编《中医指导丛书》、《中医指导录》杂志,函授中医学。著作多达五六十种,重要的有《谦斋医话讲稿》、《内经知要浅解》、《中医临证备要》、《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中医入门》等。
-
罗止园
罗止园(1879-1953年)近代医学家、画家。1949年后曾参与组织北京中医学会。临证中西法并用。研究伤寒有得,尝谓中医伤寒系广义之伤寒,当合治伤寒、温病于一炉,撰有《新伤寒证治庸言》四卷(1946年)。另著有《肺痨病自疗法》、《麻疹须知》、《桐xx集》、《实验药物学》等,遗稿有《结核证治发凡》、《骨结核实验谈》。
-
陆士谔
陆士谔近代医家(1878-1944年)。原名守先,江苏青浦人。父陆兰垞为邑中名医。初攻举子业,因失意而转攻轩岐之学。先于松江,后于沪上悬壶,全活甚众。著有《医学南针》、《新注汪讱庵汤头歌诀》、《丸散膏丹自制法》、《士谔医话》、《国医新话》,均刊行于世。
-
卢其慎
卢其慎(?-1923年)近代医家。字敬之,兰山(今山东临沂)人。其父卢仲平亦精于医,其慎曾中庠生,并创办小学校,后因经费告罄而改从医。对《内经》、《难经》、《伤寒》诸医典,均有所研究。曾著有《脉学指南》四卷、《敬之医话》一卷,前者有石印本行世,后者未见。
-
柳宝诒
柳宝诒清末医家。江苏江阴人。学说渊博,医名更著,尤长于诊治温热证,为一时名医。曾采尤在泾、曹仁伯、王旭高和张仲华诸家医案,编撰成《柳选四家医案》(1904年刊),按病分目,并加按语,分析病机,处方颇为理致,为医家所推崇。另撰《温热逢源》三卷,《素问说意》、《惜余医话》四卷。
-
李继昌
李继昌现代医家(1879-1982年)。继昌受家庭薰染,随父学医。因是即取各家之长,中西贯通,治病多有良效,为现代有名医家。早年于昆明与同道举办中医讲习班,传播中医知识,并创立“中国神州医学会云南分会”,发行“神州医学报”。著有《李继昌医案》行世。另有《李继昌医话》、《伤寒衣钵》,尚未刊行。
-
孔伯华
孔伯华(1885~后又于25岁时在北京外城官医院任职,于当时名医张菊人、陈伯雅等共事,砌磋学问。曾在1934年与肖龙友合办北京国医学院,前后达15年之久,为培育中医人才做出贡献。善于治疗温病,尤擅长于用石膏,故有“石膏孔”之称。所著有《时斋医话》等。所著有《八种传染病证治析疑》、《脏腑发挥》等,尚未见付梓。
-
金容甫
金容甫(1903-1978年)近现代医家。安开裕,号赋修。1949年后,历任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中医科主任,合肥中医学会副董事长,市人大代表和省政协委员等。治学勤奋,学宗《内经》、张仲景,旁及诸家,以儿科著称,兼长内、妇科,对肝病、肾病治疗经验丰富。主张四诊合参,以问诊为主,反对单以切脉故弄玄虚。
-
方仁渊
方仁渊(1844-1926年)为清末民国间医家。字耕霞,江苏江阴人。初习举子业,好诗文,攻经史,后从名医王旭高学医。后在苏州药店学徒,后移居常熟悬壶,医术精进,医德高尚。对临证各科均有心得,著有医案、医话,并辑录《王旭高医案》四卷行世,包括内、外、妇、幼各科,有一定的见解和发挥。另撰《新编汤头歌诀》一书。
-
杜劳方
处方:枇杷叶56片(刷去毛,鲜者尤良),红莲子4两(木去心皮),梨2枚(大而味甘者良,去心皮,切片),大枣8两(同煮熟后去皮),炼白蜜1两。功能主治:骨蒸劳热,羸弱神疲,腰脊酸疼,四肢酸软,遗精吐血,咳逆嗽痰,一切阴虚火动之症。咳嗽多痰,加真川贝母1两,研极细,起锅时加入,滚1-2沸即收;摘录:《潜斋医话》
-
疳疾散
处方:白术5钱,鸡内金5钱,猪联贴1两。制法:猪联贴焙干,和上药共为细末。功能主治:小儿疳疾。用法用量:猪联贴,即猪脾脏。摘录:《沈绍九医话》
-
戴裕光
他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对抗衰老中药不同治则(养阴、助阳、益气通瘀)的研究表明,不同治则的中药均有延缓人体衰老的作用,关键是在人体不同的时期辨证论治;主编或参编《戴裕光医案医话集》、《新编简明中医方剂学》、《实用中医老年病学》、《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现代中医学》等专著5部。
-
曹世宏
学医时间:1958年从医时间:1963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叶天士、曹鸣高、张泽生。主持的“薤葶合剂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肺动脉高压影响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支扩宁剂治疗支气管扩张症及其对NE和ECM作用的研究”课题经省科委专家鉴定认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
少阳之体
少阳之体为小儿体质特点之一。出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合订本)·医话·小儿痉病治法》。稚阳稚阴是指小儿在功能活动和物质基础上均未臻完善。说明小儿机体柔嫩,气血未充,经脉未盛,神气怯弱,内脏精气未足,卫外功能未固的生理特点。清·吴鞠通《解儿难》中则总结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
-
丛桂偶记
《丛桂偶记》为医话著作。此书论述伤寒、中风、梅毒、水肿、乳痈、怪产、痘疮、食菌中毒等杂病证治数十则。并对蛊病之症状、病因,以及曼陀罗花、黄龙汤、牛黄清心丸等方药,亦予详尽考证。指出:“广东人参”实系止血药三七。作者在阐析毒药疗疾之理,介绍张仲景、扁鹊传记之时,对仲景任长沙太守一事提出质疑。
-
孙从添
孙从添为清代医家。字庆增,号石芝。江苏常熟人。著有《石芝医话》、《活人精论》等书。
-
医学衷中参西录
概述:《医学衷中参西录》为综合性医书。张锡纯著。张氏学贯中西,在中西汇通方面贡献尤大。并制定了若干有效方剂,临床医家多所遵循。修定本的内容分为医方、药物、医论、医话和医案五部分,删去了某些重复和有明显错误的内容。书名“衷中参西”,以国医为体,西医为用,意在初步尝试沟通中、西医学。
-
孙石芝
孙石芝即孙从添。孙从添为清代医家。字庆增,号石芝。江苏常熟人。著有《石芝医话》、《活人精论》等书。
-
吴越人
吴越人近代医家(?-1944年)。江苏东台人。因家贫且好学,矢志于医。早年从王珍卿学,后独立应诊,门庭若市。因忙于诊务而无暇著述,有医话、临证验录若干则存世。
-
许氏幼科七种
《许氏幼科七种》为儿科丛书。清·许豫和撰。刊于1785年。七种中除《重订幼科痘疹金镜录》为明代翁仲仁原作、由作者注释外,其他有《橡村痘诀》、《痘诀余义》、《怡堂散记》、《散记续篇》、《小儿诸热辨》及《橡村治验》六种均为作者本人在小儿科方面的临床经验心得、医话或医案。现存清刻本及石印本。
-
许勉斋
许勉斋(1900-1982年)现代医家。字勤勋,浙江余姚人。尝毕业于浙江中医专门学校,后曾执教于浙江医学院。学识渊博,其所著有《勉斋医话》(一作《勉斋话医》,对肾炎颇有独到之研究。另有《病理学》抄本行世,尚有《景岳新方摘要歌诀》、《金匮方诀类编》等。
-
徐大桂
徐大桂(1895-1944年)近代医家。从师于族兄大昭(字桂亭),尽得其传。以温病见长,杂病以治肝病称著,并擅用单验方治重症、急症。旁通西医知识。著有《脉症会解》(1935年)、《药石刍言》(1935年)、《医法直指》(1935年)、《伤寒论类要注疏》。又撰有《经验方歌诀》、《钝斋医案》、《钝斋医话丛编》等。
-
谢观
谢观(1880-1950年)近代医学家。承家学,早年精研经书、舆地之学,又熟颂医经、经方及本草。甲午战争后入致用精舍(原名龙城书院)学习新学,后又从名医马培之游。著有《中国医学源流论》(1935年),编有《中国医话》、《中国药话》、澄斋医案》、《澄斋杂著》、《澄斋验方》、《澄斋年谱》等,辑有《葆初先生医集》。
-
傅嬾园
傅嬾园(1861-1931年)近现代医家。目睹当时情景,提出振兴中医,并兴办中医医校。嬾园精于内、妇、儿科,学宗仲景,主张用六经辨证诊治温热病时病。著有《嬾园医话》二卷(1921年)、《嬾园医案选》及编撰《众难学讲义》(1935年刊)《运气学讲义》(1938年刊)、《外科要旨讲义》、《组织学讲义》(1935年刊)等多种。
-
何焕荣
学医时间:1954年从医时间:1960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张景岳、叶天士、朱丹溪、张锡纯。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热经纬》。单位:苏州市中医医院(邮码:215003)最擅长治疗的疾病:中医内科疾病,对呼吸系统疾病、温热疾病诊治尤有体会。
-
单兆伟
单兆伟,1940年10月出生,江苏省通州市人。学医时间:1959年从医时间:1965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张景岳、李东垣。对发展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事业建言献策:中医药以临床疗效为根本生命,中医工作者须树立临证第一的观点,坚定信念,加强基本功,多读书、多临证,衷中参西,为广大患者服务。
-
徐福松
学医时间:1958年从医时间:1958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巢元方、李时珍、朱丹溪、程钟龄、王旭高、高锦庭、许履和。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杂病论》、《诸病源候论》、《温病条辨》、《本草纲目》、《医学刍言》、《疡科心得集》、《柳选四家医案》、《阳痿论》、《秘本种子金丹》。
-
衷中参西录
概述:《医学衷中参西录》为综合性医书。张锡纯著。张氏学贯中西,在中西汇通方面贡献尤大。并制定了若干有效方剂,临床医家多所遵循。修定本的内容分为医方、药物、医论、医话和医案五部分,删去了某些重复和有明显错误的内容。书名“衷中参西”,以国医为体,西医为用,意在初步尝试沟通中、西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