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漏
九漏为外科漏管的总称。有两种说法:1.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四。巢元方等整理为:狼漏、鼠漏、蝼蛄漏、蜂漏、蚍蜉漏、蛴螬漏、浮疽漏、瘰疬漏、转脉漏,合称之。2.《外科正宗》卷十二则称:狼漏、鼠漏、脓漏、蝼蛄漏、蜂漏、蜈蚣漏、蛴螬漏、瘰疬漏、转脉漏为九漏。即淋巴结核所引致漏管等之别名。
-
正漏
正漏(centralcornealfistulawithleakage)为病证名。是指以黑睛中央或略偏绽开,形成漏口,有神水不断漏出为主要表现的眼病。《证治准绳·杂病》:“有漏生于风 ,或正中,或略偏,病至此,目亦危矣。”治疗正漏应谨慎辨证用药。
-
阳漏
概述:阳漏为病证名。又名肥积。治疗:《证治准绳·杂病》:“不论(眼之)何部分生漏,但日间胀痛流水,其色黄赤,遇夜则稍可,非若他漏长流也,治当补正气,清金火。”宜益气清热,用人参漏芦散加减。
-
蜡香丸
处方:黄蜡1两,松香末3分。功能主治:冬月脚折皮裂,行步疼痛。脚后老皮内痛,起疽成漏,久不完口,不能着地。用法用量:《卫生鸿宝》本方用法:看疮口大小,用药为丸,塞住漏眼,布裹勿动;十数日,漏干着地不痛,渐渐行动,漏内肉长,自将药顶出。摘录:方出《赤水玄珠》卷三十,名见《卫生鸿宝》
-
气漏
气漏为病名。泛指时愈时发的漏证,漏孔时出脓水者。《外科启玄》卷七记有:“一曰气漏,或肿或消,痛胀难忍者是也。”该证多因痈、疽、疮、疡等化脓性感染之误治或不治而造成疮疡之转为慢性者,其特点是疮面时时愈合又时时自溃而成漏症、漏孔,时时有脓水外出者。其内多形成瘘管或有脓窦之形成。
-
脓漏
脓漏病名。①见《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四。书中有:“诸漏皆有脓汁,此漏独以脓为名者,是诸疮久不瘥成漏,而重为热毒气停积生脓,常不绝,故谓之脓漏也。”《外科启玄》卷十二:“脓漏其根在胆,因不遂志而得之。”该病属瘰疬之类,指淋巴结核破溃流脓者。
-
马蹄漏
马蹄漏为病名,即肛漏漏管的走行类似马蹄状者,亦称马蹄铁形漏。外口通常位于肛门左、右侧,因管道纡回方向不同,又有前马蹄漏与后马蹄漏之别,为复杂性肛漏的一种。
-
冷漏
冷漏病名。痈疽形成漏管之一种。《圣济总录》卷一百三十三名冷瘘。《外科启玄》卷七:“孔内出白脓黄水不止者是也。”因诸种感染失治,缠绵不愈而无寒热所形成之漏证。证治参见冷疮、冷流注、漏等条。
-
雌雄漏
雌雄漏病名。指肛门外同时见有两个窦道者。出《外科十三方考》:“此漏生于肛门外,隔一寸穿孔,左右相对…该病以外治为主,宜用挂线疗法或手术治疗。内用药可服中九丸、金蚣丸。后以解毒膏收功。相当于复杂性肛漏。
-
骑马漏
概述:骑马漏为病名,又称海底漏。指外口位于会阴部之肛漏。见王芳林《临床实用痔漏学》。见《外科证治全生集》卷一。骑马漏的病因病机:骑马漏因湿热下注所致。初为会阴处肿胀,疼痛,后破溃流脓,日久成漏;久不收口,甚者可波及泌尿器官及生殖器官,不仅尿液可自漏口流出,甚而尚可影响生育。相当于复杂性肛漏。
-
肾囊漏
肾囊漏病名。瘘管之成于阴囊部位者。《外科大成》卷二:“漏管入通于囊也。”多因睾丸或附睾之流痰,脓成破溃而久治不愈而形成。证见漏管穿通阴囊,时时稀脓浸出。相当附睾结核等所致之漏证。治宜参见流痰条。
-
脱管锭
脱管锭指治疗肛门漏管所用之药锭。见王芳林编著《临床实用痔漏学》。药物组成有:白砒一两,乳香五钱,明雄八钱。外形如针,用时将其直接插入漏管后即可腐蚀漏管并促使其脱落。该药锭仅可用于单纯性肛漏的治疗。
-
缠肠漏
缠肠漏病名。指漏管环绕肛门之复杂性肛漏。因其漏管形状而得名。《外科大成》卷二:“为其管盘绕于肛也。”即环肛漏。参见该条。
-
商陆饼灸
商陆饼灸为隔饼灸的一种。用治瘰疬颈漏。见《千金翼·卷二十三》:“持生商陆捻作饼子,如钱大,厚三分,贴漏上,以艾灸之。饼干热则易之,可灸三四炷艾。”
-
漏汗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指汗出如水,漏泄不止的病证。亦称为灌汗。《脉经》卷六:“肺脉,…漏汗不止,可导致阳气伤亡,津液耗损,出现小便短少,四肢拘急,屈伸不利,甚至筋惕肉瞤,身振振欲擗地等症。治以温经复阳为主,可用桂枝加附子汤、真武汤等方。
-
海底漏
又叫骑马漏。见《外科证治全生集》卷一。是指会阴处所生窦道者。即外口位于会阴部的肛漏。海底漏的病因病机:海底漏因湿热下注所致。初为会阴处肿胀,疼痛,后破溃流脓,日久成漏;久不收口,甚者可波及泌尿器官及生殖器官,不仅尿液可自漏口流出,甚而尚可影响生育。
-
风漏
风漏为病名。诸漏之一种。鼻漏证之因风邪而发者。《外科启玄》卷七:“二曰风漏,其孔内痒甚是也。”
-
串臀漏
串臀漏病名。肛门漏管之串及于臀部者。《外科大成》卷二:“串臀漏……若皮硬色黑,必内有重管。”即复杂性肛漏。
-
瓜藤漏
瓜藤漏为病名。见《外科十三方考》下编。瓜蒂漏症为肛周生漏,疼痛出脓,后渐蔓延至两侧大腿根部,漏孔三五不等,脓水淋漓,病程缠绵。治法:宜先从开始一孔治起,常用挂线疗法,配合熏洗汤坐浴,或用加味天然散。内服中九丸及槐角丸。
-
牝痔
肛门痔漏之一种。出自《五十二病方》。该书多条论述对牝痔之证候、并发症、治疗、手术已有不少正确的认识。如:“牝痔之入窍中寸…即肛边有漏孔,漏管弯曲,便后出血的病症。相当于肛漏。又《圣济总录》卷一四一描写牝痔症状为:“肛边生疮而出血也。”
-
瓜蒂漏
瓜蒂漏为病名。见《外科十三方考》下编。又名瓜藤漏。症为肛周生漏,疼痛出脓,后渐蔓延至两侧大腿根部,漏孔三五不等,脓水淋漓,病程缠绵。治法:宜先从开始一孔治起,常用挂线疗法,配合熏洗汤坐浴,或用加味天然散。内服中九丸及槐角丸。
-
蜂漏
蜂漏古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四:“蜂瘘者,由饮食劳倦,渴乏多饮流水所得。或因蜂毒不去,变化所生也。症见颈项部为始发之处,或单发或多处生疮,溃烂成漏,肿及胸前,状如痈疽,此愈彼起,时有脓水。治宜内服五香散,已溃者外用露蜂房散,或用手术切除治疗。相当于颈淋巴结核。
-
瓜瓤漏
瓜瓤漏为病名。漏之所出如西瓜瓤者。出《外科大成》卷二:“瓜瓤漏形如出水西瓜瓤之类”。泛指疮面如西瓜瓤状,不时往外渗流出脓水之漏症。
-
退管收功丸
《仙拈集》卷四:方名:退管收功丸组成:胡黄连1两,穿山甲(麻油4两炙脆)5钱,石决明(煅)5钱,槐花(炒)5钱。主治:痔疮漏管。用法用量:每服1钱,空心白滚水送下。加减:如漏,四边有硕肉突起,加蚕茧20个(炒焦为末),和入前药内,早、晚日进2服。至重者亦愈。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蝼蛄漏
蝼蛄漏病名。①指颈部因瘰疬而成漏者。《诸病源候论》卷三四:“蝼蛄漏者,…始发之时,在于颈上。”该病初似隐疹,瘙痒,后肿块破溃,形成漏管。相当于颈部淋巴结破溃所致的窦道等。②《外科启玄》卷七:“是平肉上生孔窍出脓血是也。”
-
七仙条
概述:七仙条出自《药蔹启秘》,组成为白降丹、红升丹、熟石膏各等分,冰片少许。方名:七仙条组成:白降丹、熟石膏、红升丹各等分,冰片少许。功效:七仙条具有拔漏管之功效。主治病证:七仙条治一切疮毒阴疽,日久成漏,脓水淋漓不断。用法用量:七仙条插入疮口,上盖薄贴。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糊为条,阴干听用。
-
阴漏
《证治准绳·杂病》:“不论(眼之)何部生漏,但从黄昏至天晓则痛胀,流水作青黑色或腥臭不可闻,日间则稍可,非若他证之长流,乃幽阴中有伏隐之火随气升而来,故遇阴分即病重,治当温而清之。”宜黄芪汤加减。发生在男、女前阴部之漏证·阴漏:阴漏为病证名。见《外科启玄》卷七。三曰阴漏,男女阴内痛而出水者是也。”
-
挂线疹法
挂线疹法外治法之一。多用于治疗肛漏。如该书称:“用芫根煮线,挂破大肠,药线日下,肠肌日长。”指用药线(或普通丝线)或橡皮筋挂开漏管的方法。其治疗原理,是利用扎线的张力,逐渐使局部气血阻断,使组织缓慢发生坏死,以达到逐步切开漏管的目的。此外,对于疮疡溃后形成的漏管也可采用挂线疗法。
-
闭管丸
概述:闭管丸为方剂名,出自《疡医大全》卷二十三方。处方:胡黄连一两,槐花(微炒)、穿山甲(麻油内煮黄)、煅石决明各五钱。功能主治:治痔疮漏管。每服1钱,空心以清米汤送下,早晚日进2服。运用:若漏管四边有硬肉突起者,或其他疮疡漏管,加蚕茧二十个炒研,和入药中。
-
脐漏
脐漏病名。亦名脐漏疮,落脐疮。见《外科真诠》卷上。该病多因脐痈治疗不当,久不收口,形成漏管;或落脐带之后,脐汁不干,疮口不合所致。临床可见脐中时有脓血臭水流出,久不收口。治宜外用提脓去腐之药,待腐去脓尽后继以生肌收口之药收功,必要时应以手术治疗。相当于先天性及后天性脐管瘘。可参见溃疡去腐法条。
-
难经本义
《难经本义》医经著作。元·滑寿撰。作者鉴于《难经》原书有文字缺漏,编次错乱等情况,而历代注本又不够理想,遂参考元以前《难经》注本及有关医籍,对《难经》的部分内容进行考订辨论。在调整编次、补充缺漏的基础上予以诠释。释义能融会诸家,结合个人见解予以发挥,在《难经》注本中影响较大。1949年后有排印本。
-
肾满漏疾
肾满漏疾病名。阴茎持续勃起,精流不止之证。《世医得效方》卷十:“玉茎硬不痿,精流无歇时,时如针状,捏之则脆,乃为肾满漏疾。韭子、破故子各一两为末,每服三钱。”
-
固漏丸
处方:鱼鳔4两,黄蜡4两,明矾1两,朱砂(飞)1两,珍珠5钱,象牙5钱。制法:先将鱼鳔煮烂,杵膏,入蜡化尽,离火入诸药,和匀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解毒生肌,胶固不漏。主内外痔漏及诸般顽漏。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酒送下。摘录:《卫生鸿宝》卷二引《敬信录》
-
坏疽漏
坏疽漏病名。肛门周围之特异性感染引致多处漏管者。见《临床实用痔漏学》,又名恶漏。证见肛门周围及臀部两侧皮肤肥厚,肌肉黑硬,有结块形如鸡蛋大小,痛痒,常有多数漏管,或不互通,或各相串连。甚者可致该部位之软组织腐烂坏死。治宜清热解毒,化瘀活血之剂。亦可选配枯痔锭、脱管锭治疗。
-
小眦漏
见《证治准绳·杂病》。小眦漏的症状:《审视瑶函》卷四:“此症小眦之间生一漏,时流血水,其色鲜红。是病由心络而来,下焦火横行之疾,当于肾中补而抑之”。外眦近眶骨处患流注,溃而成漏,时流脓血。小眦漏的治疗:小眦漏治宜清热祛风除湿,可选用白薇丸或泻湿汤加减。亦可用导赤散加减治疗。
-
脾死
脾死脉象名。指脾脏的死脉,脉象坚硬无柔和之象,快慢不均,平至不鼓。《素问·平人气象论》:“死脾脉来,锐坚如鸟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
-
龟尾漏
龟尾漏病名。痈疽生于龟尾穴处而形成漏管者。《外科十三方考》下编:“此症生于龟尾穴下,下身一段及背脊骨上,皆红肿作痛,潮热身重。”证见局部红肿热痛与外痈无异。宜随证施治,早期以清热解毒消散为要,若脓将成或已成,则应掌握时机,进行手术切开引流,不可等待自溃而为形成漏管贻误时机。
-
膏伤珠陷
概述:膏伤珠陷(sinkingofeyeball)为病证名。见《张氏医通》卷八。是指以眼珠低陷或向目眶内缩陷为主要表现的眼病。非若青黄凸出诸漏之比。”膏伤珠陷的病因病机:《证治准绳·杂病》:“盖内有所亏,目失其养,源枯络伤,血液耗涩,精膏损涸之故。”
-
大小肠交
大小肠交为病名,指产后阴道直肠漏。《妇人大全良方》卷二十三:“产妇小便(指阴道)出粪,名大小肠交。”
-
依文斯兰
药品说明书:别名:偶氮蓝;依文斯兰外文名:AzoBlue,EvansBlue适应症:用于测定血浆和血容量,也可作动脉插管(化疗)的定位用用量用法:每次以25mg用1~2ml等渗盐水稀释后空腹时静注,9分钟后抽血测定。注意事项:1.剂量和时间都要求准确。2.不可漏出血管外。规格:注射液:25mg(5ml)。
-
依文氏兰
药品说明书:别名:偶氮蓝;依文斯兰外文名:AzoBlue,EvansBlue适应症:用于测定血浆和血容量,也可作动脉插管(化疗)的定位用用量用法:每次以25mg用1~2ml等渗盐水稀释后空腹时静注,9分钟后抽血测定。注意事项:1.剂量和时间都要求准确。2.不可漏出血管外。规格:注射液:25mg(5ml)。
-
补气健脾汤
处方:高丽参(去芦,米炒)8分,黄耆(酒炒)8分,川芎5分,白芷5分,白扁豆(炒,杵)1钱,丁香2分,肉桂(去皮另炖)3分,淮山(炒)7分,炙甘草4分,龙眼肉4分(去心),炒莲仁7分。功能主治:漏痘上有孔者。摘录:《不知医必要》卷三
-
乙醚注射液
药品说明书:适应症:测定血循环时间,主要测定臂到肺的血循环用量用法:将1ml乙醚与2ml灭菌等渗盐水相混和,自臂静脉注入到嗅到乙醚味为止,正常者为4~6秒.注意事项:1.注射部位有疼痛感。2.勿漏出血管外。3.明显心力衰竭者免用。规格:注射液:3ml。
-
龙实散
处方:龙实(龙骨中有之,深黄或淡黄土褐色,紧掬人舌者)1钱,白矾(烧,研),蜗牛壳1钱,胡粉1钱,牛黄1钱。制法:上为细散。功能主治:小儿漏疳,虫蚀有窍。用法用量:每用少许,掺粘窍内。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二
-
托里生肌汤
《顾氏医径》卷六:组成:洋参、石斛、丹参、川芎、川贝、黄耆、归身、白芍、茺蔚子。主治:乳漏漏脓。
-
神妙松金散
《杏苑》卷七:方名:神妙松金散组成:松香(上等明净者)。主治:坐马痈成漏者。用法用量:先以凤尾草煎汤洗净患处,再以此散干敷患处,1日3次,须守至1月。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
-
神授五公散
《万氏家妙方》卷四:方名:神授五公散组成:大五倍子1个,蜈蚣1条(去头足)。主治:诸疮久不收口者,并漏孔及痔疮。用法用量:先以葱汤洗疮净,掺之,再用膏药贴之,每日1换。制备方法:将五倍子开一孔,入蜈蚣,湿纸包,煅存性,为末。
-
通肝收乳汤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方名:通肝收乳汤组成:柴胡、当归、白芍、熟地、白术、甘草、麦冬、远志、麦芽、通草。功效:舒肝养血。主治:肝郁乳汁自漏。
-
盐干海带
盐干海带制法1.腌制工具与场所的选择:腌制时,采用鱼池或选择地势高不积水的地方或砖石、水泥地,底部要衬以垫物。用盐量控制在25%以下,撒盐要均匀,天晴应立即出晒,以保证产品质量。2.晒菜:晒前抖去乏盐,出晒时,注意不附泥砂,晒场选择,晒菜方法等同淡干海带。3.理菜:分等级、复晒等同淡干海带。
-
胸水蛋白质
胸水蛋白质是指胸水中的白蛋白、黏蛋白、铁蛋白等。借助胸水蛋白质指标可分辨胸水的性质:渗出液中的蛋白含量30g/L,胸水/血清比例0.5,黏蛋白反应阳性;漏出液的蛋白质含量30g/L,胸水/血清比值0.5,黏蛋白反应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