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脐突
概述:脐突(umbilicalhernia)为病名。见《外科大成》卷四。病因病机:多因胎中积热,或新生儿断脐不当,或生后啼哭过多,咳嗽频繁而致。症状:症见脐部膨出,甚或红肿。治疗:治宜清热为主,用白芍药汤,外用外消散。若年龄在2岁以上,脐环直径过大者,应考虑手术切除疝囊,并修补其腹壁的缺损。
-
脐部疾患
疾病科属:儿科疾病概述:初生儿脐部疾患,系指断脐后出现的脐湿、脐疮、脐出血、脐突等病证。治法收敛固涩,以外治为主。治法清热凉血止血。方药1、主方:茜根散(王肯堂《证治准绳》)加减处方:茜草根6克,生地黄6克,牡丹皮6克,赤芍6克,山栀6克,黄芩6克,黄连3克,水牛角15克(先煎),白茅根15克,仙鹤草6克。
-
敷贴法
敷贴法又称外敷法,是将药物研为细末,并与各种不同的液体调制成糊状制剂,敷贴于一定的穴位或患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到了明、清,穴位敷药法有了进一步发展,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如明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附方中,就有不少穴位敷贴药疗法,其中如吴萸贴足心治疗口舌生疮至今仍沿用;功能清热燥湿,消肿止痛。
-
外消散
概述:外消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功能主治:《证治准绳·幼科》集一方之外消散主治婴儿初生十日,外脐突或痛或不痛,痛则啼哭不止;《活幼心书》卷下方之外消散:组成:大黄半两,牡蛎(用熟黄泥包裹,火煅透,出地上候冷用)半两,朴消2钱。附注:治阴器肤囊肿,车前子煎汤调上药敷患处。
-
白豆散
《圣济总录》卷一八二:白豆散:处方:白豆末。功能主治:小儿赤游肿,流行于体。用法用量:水和涂之,勿令干。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八二《幼科指掌》卷三:组成:白蔹、赤小豆、天南星、淡豆豉各等分。主治:脐突虚肿,按之有声,软而不痛者。用法用量:芭蕉叶捣烂绞汁调敷,1日1次。如脐小白色即愈。制备方法:上为末。
-
调脾散
《普济方》卷二十二引《续易简方》:调脾散:处方:苍术(米泔浸1宿,冬浸2宿,锉,焙干,炒赤色,秤)8两,厚朴(去皮,姜汁炒)5两,甘草(炙)1两。摘录:《幼科直言》卷四《幼科指掌》卷三:调脾散:处方:白术、白茯苓、陈皮、防风、木通、荆芥穗、甘草稍、当归、川芎、怀生地、黄芩、连翘。功效:健脾消积,制肝行气。
-
丁奚疳
丁奚疳为病名。《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七名为小儿丁奚病。指小儿疳疾,骨瘦如柴,其形似“丁”之病。属于脾胃虚损,气血衰惫,以致出现面色苍白,低热潮热,四肢细小,项长骨露,尻臀无肉,腹胀脐突,以及食多吐逆、泄泻无度等。病因病理均同于哺露疳,皆系脾疳重症。治宜补脾养胃,并改进饮食。
-
三豆汤
《朱氏集验方》卷七方之三豆汤:方名:三豆汤组成:乌豆、赤小豆、绿豆各等分。《古今医统大全》卷八十八方之三豆汤:方名:三豆汤组成:赤小豆1钱,豆豉1钱,天南星(制)1钱,白敛1钱。主治:小儿脐突。制备方法:上为细末。保健汤·三豆汤:三豆汤以绿豆、赤豆、黑豆等为主要原料,具有清热、消暑、解毒的功效。
-
山栀五苓散
《医统》卷八十八:方名:山栀五苓散组成:栀子仁(炒)1钱,白术(炒)1钱,白茯苓1钱,猪苓1钱,泽泻1钱,官桂5分。主治:小儿脐突。用法用量:每服1钱或5分,用蜜汤、灯心汤调下。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
-
丁奚
小儿黄瘦腹大的证候:《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七:“小儿丁奚病者,由乳食过度,而脾胃尚弱,不能消磨故也。如无青筋见,乃名丁奚,是因过饱伤食得之(《证治准绳·幼科》)。丁奚疳:指丁奚疳。属于脾胃虚损,气血衰惫,以致出现面色苍白,低热潮热,四肢细小,项长骨露,尻臀无肉,腹胀脐突,以及食多吐逆、泄泻无度等。
-
五败
概述:五败为病证名:1.虚劳五种坏证;手足肿无交纹为心败,唇反无纹为肺败,面黑有疮为肝败,阴肿囊缩为肾败,脐突肿满为脾败。又一说:谵妄失伦为心败,音哑气促为肺败,肌肉尽脱为脾败,筋骨痛甚为肝败,泄泻不止为肾败。五损指麻风毒邪侵及内脏的重症。见《疠疡机要》上卷。又名五败症。面发紫泡者,毒在肝;
-
二豆散
《医宗金鉴》卷五十:二豆散:处方:赤小豆(不去皮)豆豉天南星(去皮、脐)白蔹各3克制法:上药研为细末。摘录:《医宗金鉴》卷五十《得效》卷十五:组成:肉豆蔻1两,白豆蔻1两,丁香1两,巴戟1两,丁皮1两,白茯苓1两,苍术1两,桂心1两,黑附(火煨)1两,白术5钱,人参5钱,山药5钱,桔梗5钱,茴香5钱,粉草5钱。
-
一味蟾蜍汤
《人己良方》:方名:一味蟾蜍汤组成:蟾蜍2只(要取黄色者佳,头、爪、皮、脏皆有毒,俱宜去之,去骨取肉)。功效:退热止泻,补阴。手足细小,颈长骨露,两臀无肉,肚胀脐突,名曰丁奚。每食而加呕哕,头骨分开,渴消引饮,虫从口出,名曰哺露。用法用量:每早晨用水半碗,黄酒1小杯煮食。
-
顺气固胎饮
《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三:方名:顺气固胎饮组成:大腹皮、陈皮、甘草、茯苓、芍药、槟榔、木香、紫苏、川芎、砂仁、厚朴、生姜。主治:妇人有胎,腹胀脐突,面浮足肿。用法用量:水煎服。
-
豆豉膏
《幼幼新书》卷五:豆豉膏:处方:黑豆10克田螺19个葱1大把功能主治:主初生小儿肚膨脐肿。摘录:《幼幼新书》卷五《幼幼新书》卷五引茅先生方:豆豉膏:别名:二豆汤、二豆散处方:豆豉半两,天南星半两,白敛半两,赤小豆半两。小儿脐突。主治:初生儿不小便,中脐风,撮口,肚膨胀,脐肾肿。制备方法:捣烂,芭蕉汁调。
-
脐风·邪毒中脏证
脐风·邪毒中脏证(tetanusneonatorumwithsyndromeofpathogenictoxinattackingzang-viscera)是指邪毒深入,内陷中脏,以不啼不乳,面青唇紫,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四肢频繁抽搐,脐突肚紧,二便不通,身热汗出,痰涌气促,舌暗红,苔薄,指纹青紫为常见症的脐风证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