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
肉痹
肉痹为病证名。《黄帝内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又名着痹、湿痹。《圣济总录》卷十九:“肌痹,其状皮肤弗营,肌肉 (同顽)厚而不仁是也。”《张氏医通》卷六:“肌痹者,即著痹、湿痹也。治宜天麻丸、细辛汤、神效黄芪汤、五痹汤等方。2.肌痹指脾痹。
-
五痹
五痹为病证名,即五种痹证的总称。出《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医碥·痹》:“经又分以冬得之为骨痹,春得之为筋痹,夏得之为脉痹,长夏得之为肌痹,秋得之为皮痹,是名五痹。”2.五痹指筋痹、骨痹、血痹、肉痹、气痹。见《中藏经·论痹》。3.五痹指风痹、寒痹、湿痹、热痹、气痹。
-
脾风疝
脾风疝古病名。《素问·刺逆从论》:“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滑则病脾风疝。”张志聪注:“太阴脉滑,则土邪有余。脾风疝者,即(疒颓)肿重坠之属,脾在湿也。”参见风疝、脾脏中风条。
-
行气开痹饮
《嵩崖尊生》卷十二:组成:羌活、川芎、防风、苍术、秦艽、红花、肉桂、细辛、续断。主治:风寒湿三气集合成痹。在上加片姜黄、桂枝、威灵仙;在下加牛膝、防己、萆薢、木通。血凝不流,为脉痹,加菖蒲、茯神、当归;肌多不仁,为肉痹,加白茯苓、陈皮、木香、砂仁;重滞不举,为骨痹,加独活、泽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