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油方
主治:小儿脏腑伏于热毒,未成疹痘疾候,四肢微觉有热,食物似减,头发干竖,或时额多微热。服3-5服,大小便利,四肢热退,疹痘不生也。《圣济总录》:扁鹊及仓公用此,谓之神剂。附注:原书卷一一五所载此方用生油三合,将油少少灌入耳中。若入腹者,空腹服酢酪一升,不出更服。仍以面和烧饼,乘热薄耳门,须臾即出。
-
三焦手少阳之脉
三焦手少阳之脉为早期经脉名。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即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代号SJ。与手厥阴心包经相为表里。五行属(相)火。本经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开始,向上出于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沿着手背行至腕部(阳池),出于前臂外侧尺、桡两骨之间,向上通贯肘尖部的天井,沿上臂外侧上肩部
-
耳湿
《证治准绳·疡医》:“停耳亦曰耳湿,常出黄脓。”也有仅指耳中出脓带黄色者。聤耳的病因病机:聤耳主要与风热外袭、肝胆郁火、三焦湿热以及肝肾不足、虚火上炎有关。需要与聤耳相鉴别的疾病:聤耳要注意与耳疖、耳疮进行鉴别,耳疖、耳疮者耳道可有脓液,但耳膜无穿孔。治法:疏风清热。本病包括今之急、慢性中耳炎。
-
聤耳
又称脓耳。聤耳的病因病机:聤耳主要与风热外袭、肝胆郁火、三焦湿热以及肝肾不足、虚火上炎有关。需要与聤耳相鉴别的疾病:聤耳要注意与耳疖、耳疮进行鉴别,耳疖、耳疮者耳道可有脓液,但耳膜无穿孔。治法:疏风清热。针灸治疗:体针:选穴:取听宫、翳风、风池、合谷、足临泣等穴为主。虚证加太溪、肾俞、足三里;
-
停耳
概述:停耳为病名。聤耳患者日常保健:聤耳的护理,要注意经常将耳内脓液清除干净及正确使用滴耳、吹耳药物,滴耳、吹耳前清除脓液及停积的药粉,滴耳时宜侧卧,患耳向上,滴入药液后,用手指轻轻按压耳屏数次,使药液能达患处,并停留较长时间。另外,避免污水入耳,有水入耳时,要及早拭抹干净,保持耳道的清洁卫生。
-
五般聤耳候
即聤耳、脓耳、缠耳、底耳和囊耳。脓带青色者名震耳;②胆矾散:用苦胆(熊、羊、猪之胆等均可)一枚加枯矾,干后为末,用时以少许吹入耳中。由湿热火毒,郁结肝胆而致者,耳中肿痛,口苦心烦,治宜清泄肝火,用泻青丸、龙胆泻肝汤;因风热蕴结成毒而致者,发热,口渴,治宜清热解毒,用银翘散、五味消毒饮加减。
-
沍耳
也有仅指耳中出脓带黄色者。聤耳的病因病机:聤耳主要与风热外袭、肝胆郁火、三焦湿热以及肝肾不足、虚火上炎有关。需要与聤耳相鉴别的疾病:聤耳要注意与耳疖、耳疮进行鉴别,耳疖、耳疮者耳道可有脓液,但耳膜无穿孔。乳儿哺乳体位不当,也易引致本病,故要戒除卧位哺乳的习惯,以免由于乳汁滥入耳窍诱发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