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虚实错杂证
虚实错杂证指正虚与邪实之证错杂并杂。《景岳全书》卷一:“实中复有虚,虚中复有实,故每以至虚之病又见盛势,大实之病又有羸状。”治宜攻补兼施,先辨虚实孰多孰少,邪正孰缓孰急,而定以攻为主,还是以补为主,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本证有真虚假实证、真实假虚证、表虚里实证、表实里虚证之分。
-
虚虚
虚虚使虚衰者更虚衰,使不足者更不足。指虚证误用泻法的情况。后“虚”为名词,虚证。《素问·五常政大论》:“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夭殃。”张景岳注:“盛其盛,是致邪也。虚其虚,是失正也。”
-
重虚
指虚证误用泻法,使虚证更虚。《灵枢·终始》:“虚而泻之,是谓重虚,重虚病益甚。”指虚脉重见。《素问·通评虚实论》:“脉气上虚尺虚,是为重虚。”③司天之气虚,人与之相应的脏气也虚。《素问遗篇·刺法论》:“只如厥阴失守,天以虚,人气肝虚,感天重虚。”
-
以攻为补
指通过攻邪的方法达到补虚的目的。病本属虚,但病之虚系因邪气侵凌正气,正气受损而致,且此时病情虽虚但尚可耐受攻邪,则宜用攻邪之法祛除邪气,邪去则正安,而虚证可以渐复,这就是以攻为补的治法。如《伤寒论》治少阴病因邪热亢盛而致津液严重亏损,用大承气汤急下存津,即属此法。
-
产后伤寒
概述:产后伤寒为病证名。病因病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四:“触冒寒气而为病,谓之伤寒。产妇血气俱虚,日月未满,而起早劳动,为寒所伤,则啬啬恶寒,翕翕微热,数日乃歇,重者头及骨节皆痛,七、八日乃瘥也。”症状:症见产后恶寒发热,头痛,无汗或有汗。有汗用桂枝四物汤,无汗用麻黄四物汤。
-
经来色淡
经来色淡病证名。指月经颜色浅淡。见《竹林女科证治》。多因气血俱虚,脾肾阳虚,运化功能减弱所致。《女科经纶》引朱丹溪语:“色淡者,虚而有水混之也。”治宜补气益血以调月经,方用八珍汤加黄芪、香附、生姜,兼常服六味地黄丸。虚甚者加附子、干姜。
-
口淡
口淡为症状名。《世医得效方》卷十七:“虚则口淡。”《景岳全书·口舌》:“凡大劳大泻大汗大病之后,皆能令人口淡无味,亦岂皆胃火使然耶。”《医学正传·口病》:“有口淡者,知胃热也。”口淡有虚、实之别,虚者可见于病后胃虚,宜健脾和胃,用六君子汤加味;实者多由胃热所致,当清热为主,宜甘露饮加减。
-
气血虚弱痛经
气血虚弱痛经为病证名。多因体虚脾胃素弱,化源不足,或大病久病,气血虚弱,精血不足,经期血海溢泻,势必更虚,冲任失养,虚滞作痛。有空坠感,伴有面色苍白或萎黄不华,精神倦怠。方用内补当归建中汤,或用民间方:红糖、生姜等量,蒸后口服,每次一食匙。
-
微甚
微甚①相气十法之一。即通过诊察病人面部颜色的浅淡以了解疾病的虚实的方法。《望诊遵经》:“色浅淡者谓之微,色深浓者谓之甚。微者正气虚,甚者邪气实。自微而甚,则先虚而后实;②形容同类性质的脉象的差异程度。如浮脉有微浮、甚浮;数脉有微数、甚数等。
-
破蛊全生汤
《疡医大全》卷三十九:方名:破蛊全生汤组成:人参1两,当归1两,白矾3钱,生甘草3钱,半夏3钱,白茯苓5钱。主治:中蛊毒。用法用量:水煎服。惟人身柔弱者多,强健者少,而蛊结胸腹间必正气大虚,尚用矾石,不更虚其虚乎?必于补气血之中加消痰化蛊之味,有益无损,始称万全也。
-
胃反
见《肘后备急方》卷四。《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胃反即反胃,亦称翻胃。《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二:“霍乱有三名。
-
赤痛如邪
赤痛如邪病证名。系指寒热交作,目痛和头痛并见,一年发作数次的病证。本病之成因、治疗,《证治准绳·杂病》认为:“盖肝肾俱虚之故。热者,内之阴虚火动邪热也;若作风寒疟疾或用峻削之治,则血愈虚而病愈深矣。宜小柴胡或四物汤主之,不效则活血益气汤。”若兼有腰膝酸软等症,则宜养阴清热,用十珍汤加减。
-
风惊恐
风惊恐为病证名。《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风惊恐者,由体虚受风,入乘脏腑,其状如人将捕之。心虚则惊,肝虚则恐,足厥阴为肝之经,与胆合,足少阳为胆之经,主决断众事。心肝虚而受风邪,胆气又弱,而为风所乘,恐如人捕之。”治用牡蛎汤、龙齿汤、龙骨汤等方。
-
背偻
曲背俯身,脊椎突出之证,又称背伛偻、大偻。因肝虚受风,风寒搏于脊膂之筋所致。《诸病源候论·背偻候》:“肝主筋而藏血,血为阴,气为阳,阳气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阴阳和同,则血气调适,共相荣养也,邪不能伤。若虚则受风,风寒搏于脊膂之筋,冷则挛急,故令背偻。”亦可由督脉虚,精髓不充,或中湿邪所致。
-
滋阴疏肝
滋阴疏肝为治法。又称和肝。指用具有滋阴养肝、理气疏肝作用的方药,治疗肝虚气郁的治法。临床多用于胁肋窜痛,胸腹胀闷,吞酸吐苦,舌无津液,咽喉干燥,脉弦细或虚弦等肝肾阴虚,气滞不行证候。常用方如一贯煎。
-
肝风内动
肝风内动指不因于外感风邪所引起的眩晕、抽搐、动摇等风动之症。虚者称虚风内动,实者称热盛动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风内动可分虚实,虚证有阴虚动风,血虚生风;实证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
-
虚明功
虚明功是1955年发掘传统功法整理而成,1958年北戴河气功康复医院用于临床,后经由宏计改进成为动静结合、正辅功兼练的套路功法。调神则有意守法(意守呼吸、意守丹田、意守运丹、意守统体、意守虚窍、意守虚明)、作念法(走笑作念、爱憎作念、愈病作念、松散作念、坦适作念、虚明作念)、定景法。
-
祛邪扶正
指对于邪气实而正气偏虚的病证,应采用以消除病邪为主,扶助正气为辅,使邪去正安或正复的治疗原则。取邪去则正自安之意。临床运用时,应根据正邪盛衰的具体情况而采取扶正祛邪、祛邪扶正或攻补兼施。而扶正祛邪通常是针对正虚而邪稍衰的病情,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的治则。
-
胆虚
胆气虚怯出现的证候。《脉经》卷二“胆虚…病苦眩、厥、痿、足指不能摇、躄、坐不能起、僵仆、目黄、失精(目巟)(目巟)。”《本草经疏》:“胆虚二证:易惊,属胆气虚;证见多疑虑,常叹息,不得眠,或口苦目黄,呕苦水等。治宜温胆补虚,选用十味温胆汤、定志丸等方。
-
形气相得
形气相得是指病人的形体与气机活动相协调的现象。如形盛气亦盛,形虚气亦虚。这些病人,即使病较重,预后仍较好。《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形气相得,谓之可治。”王冰注:“气盛形盛,气虚形虚,是相得也。”
-
心斋
概述:心斋:1.明代医生、僧人;2.道家养生术语与功法名。金溪(今属江西)人,驻龙兴寺。精外科,宿瘤如杯或毒痈满背者,多能疗治。门人周、李二僧皆得其传,有医名。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方法为:静坐自守,收心除欲,使精神保持虚静空明的状态。儒家也有类似提法与静坐法。
-
齿间出血
齿间出血证名。又名齿龈、牙宣。风热乘虚袭于阳明,血因热妄行,证见齿间出血。《诸病源候论·牙齿病诸候》:“手阳明之支脉,入于齿。头面有风,而阳明脉虚,风挟热乘虚入齿龂,搏于血,故血出也。”详见齿衄条。
-
心肺气虚
心肺气虚为证候名,心气与肺气俱虚的证候。心肺精气俱虚,心动失常,运血无力,并肺失宣降,气机不畅的病理变化。因肺气虚导致心气不足;或由心气虚损导致肺气亏虚。症见久咳不已,气短心悸,面色 白,甚或口唇青紫,舌淡,脉细弱等。治以补益心肺之气为主。
-
先补后攻
先补后攻指先补虚后攻邪的治法。用于需攻下而体虚不堪攻的病证。如肝硬化腹水,需逐水而体虚者,可先用补益法培补正气,后用逐水法泻水。
-
浮尸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浮尸草:来源:蔷薇科委陵菜属植物多茎委陵菜PotentillapoteroidesFranch.的全草。春季采集,洗净晒干。性味:甘,温。功能主治:补虚,敛汗,止血。用于久病体虚,阴虚盗汗,血崩。
-
虚滑痢
虚滑痢病证名。体虚久痢滑脱不禁者。见《证治汇补》卷八。因体虚脾气下陷,及久痢肠失禁固所致。症见四肢困倦,谷食不化,腹中彻痛,虚坐而无努责,脉沉伏等。治宜调补固涩。参见虚痢、久痢、滑痢条。
-
欠㰦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虚则欠 多由肺气不足所致。”《灵枢-本输》:“刺上关者,呿( )不能欠;刺下关者,欠不能呿( )。”欠为症状名。出《黄帝内经灵枢·口问》。如经常呵欠,称数欠,为肾精亏虚、肾气不充、精不养神的表现。《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肾主欠。”
-
子闭针其母,母闭针其子
“子闭针其母,母闭针其子”为子午流注术语。遇闭穴时间虽可通过“夫妻互用”取其合日的开穴,但仍有24个闭穴的时辰不能开穴。这些闭穴可应用子母补泻法进行开穴。“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不实不虚或所属时间已过,取病经的本穴和原穴治疗。
-
真虚假实
真虚假实是指正气虚弱为病,反而出现类似实证的假象。虚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表现为机体的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脏腑经络的功能低下,抗病能力减退,可见各种虚弱不足的证候。
-
枸杞叶粥
处方:鲜枸杞100克糯米50克白糖适量制法:取鲜枸杞叶洗净加水300克,煮至200克时去叶,入糯米、白糖,再加水300克煮成稀粥。功能主治:补虚益精,清热明目。适用于糖尿病以及虚劳发热、头晕目赤、夜盲症。用法用量:早晚餐温热食。因效力较弱,需长期服用,方可奏效。摘录:《传信方》
-
虚实真假
虚实真假是指虚实外证表现与疾病的本质相反的病理变化。虚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表现为机体的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脏腑经络的功能低下,抗病能力减退,可见各种虚弱不足的证候。
-
姜枣龙眼蜜膏大枣肉
姜枣龙眼蜜膏大枣肉用料龙眼肉、大枣肉、蜂蜜各250克,鲜姜汁2汤匙。每日2次,每次取1汤匙,温开水化开,饭前食用。姜枣龙眼蜜膏大枣肉功效及适应症此方具有开胃健脾,养心益智之功效,适宜于贫血、体虚、思虚劳伤太过、心脾亏损、心悸怔忡、健忘、纳呆、腹胀者食用。
-
妊娠脐下冷痛
妊娠脐下冷痛病证名。清·阎纯玺《增补胎产心法》卷上:“妊娠脐下冷痛,腹胀虚疼,小便频数,大便虚滑,皆食生冷所致。小建中加炮姜、木香;不应,更加茴香、良姜。”
-
治血四法
治血四法治疗学术语。指治疗血证的四个基本大法。清·唐宗海《血证论》:“惟以止血为第一要法。血止之后,其离经而未吐出者,是为瘀血…止吐消瘀之后,又恐血再潮动,则须用药安之,故以宁血为第三法…去血既多,阴无有不虚者矣…故又以补虚为收功之法,四者乃通治血证之大纲。”
-
当归补血汤加防风连翘方
处方:当归1钱,防风1钱,黄耆5钱,连翘2钱。功能主治:疥疮有血无脓,瘙痒不止者。各家论述:有血无脓,此表气不足也。诸痒属虚,虚者可补,故用当归、黄耆大补其气血。若脓日久不干者,去黄耆,加白术、茯苓以燥之,如治烂豆之法则善矣。摘录:《医方考》卷六
-
虚火牙衄
虚火牙衄病证名。指因虚火引起齿衄的病证。《医门补要》卷上:“病后中虚,使脾不统血,无根之火逼血上涌牙缝而出。脉虚弦,用六味汤加肉桂三分引火下降。误与苦寒制火,反大涌出,不治。若胃经实火,口臭脉数有力,宜投犀角地黄汤。”
-
芍药甘草附子汤
概述:芍药甘草附子汤为方剂名,出自《伤寒论》方。处方:芍药、炙甘草各三两,炮附子一两。芍药甘草(炙)各9克附子3克(炮,去皮,破八片)功能主治:主治外感风寒,发汗病不解,阴阳俱虚,反恶寒者。主治体虚外感,发汗后病不解,反增恶寒者。用法用量:水煎,分三次服。
-
抱婆丸
《朱氏集验方》卷九处方大附子1两1只(炮去皮),苍术3两(米泔浸1宿),南木香(不见火)半两,大川乌(去皮尖,炮)半两,天麻(酒浸,炙)半两。制法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男女诸虚不足,女人头风,男子气虚弱,吐痰及脚气,腰疼,下元虚冷。用法用量方中川乌用量原缺,据《普济方》补。
-
相乘
相乘为五行学说术语。乘,即乘虚侵袭之意。相乘即相克太过,超过正常制约的程度。如肝气过亢,肺金又不能对肝木加以正常克制时,太过的木便去乘土,使土更虚而发生肝气犯胃之类的症状。
-
寓补于攻
寓补于攻为虚实错杂病症的治疗法则之一。寓补于攻系虚实错杂证的治疗法则之一:①指把补之目的寄托于攻法之中。《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缓中补虚,大黄(匿^虫)虫丸主之。”瘀血去则新血自生,营养自能恢复。②指在攻邪药中加入一、二补益之药,如治疫痢用人参败毒散。
-
野猪
野猪释名气味肉:甘、平、无毒。主治肉:治癫,补肌肤,益五脏,令人虚肥,不发风虚气。脂:炼净后,酒送服。一天服三次,令妇人多乳;素无服乳者亦下。又除风肿毒,治疥癣。附方
-
虚火上炎
虚火上炎为证候名,是指肾阴亏虚,水不制火,而致虚火上升的病理变化。表现为咽干、咽痛、头昏目眩、心烦不眠、耳鸣、健忘、手足心热,或目赤、口舌生疮、舌质嫩红、脉细数等。治宜滋阴降火、补虚清热。
-
疮疡大便不通
疮疡大便不通病证名。即患疮疡期间兼见大便秘结的病证。见《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三。若疮疡焮红头痛,脉洪数实大而见便秘者,则属实热之证,宜泻热通下,方用内疏黄连汤加味;若溃后脓血较多,使肠失濡养而致便秘,脉微芤数者,则虚象之征,宜补虚润下,方用八珍汤加麻仁或猪胆汁导之。
-
产后血劳
产后血劳为病证名。因产时或产后阴血暴亡,导致日后月经停闭,性欲丧失,生殖器官萎缩,伴表情淡漠、容颜憔悴、毛发枯黄脱落、形寒怕冷、乍起乍卧、虚乏劳倦等一系列虚羸证候者,称“产后血劳”。属产后虚劳或蓐劳范畴。
-
十三虚无
十三虚无道教养生术语。系道教倡奉的十三个养生要点,即虚、无、清、静、微、寡、柔、弱、卑、损、时、和、啬。无指损心遣情,废伪去欲;清指专精积神,不为物扰;静指反神宁息,安然不动;微指隐遁闲处,功名不露;寡指去妻离子,独得道游;弱指缓形舒体,以奉百事等。
-
调营敛肝饮
处方:归身2钱,白芍1钱5分(酒炒),阿胶1钱5分(蛤粉),枸杞3钱,五味5分,川芎8分,枣仁1钱5分(炒研),茯苓2钱,广皮1钱,木香5分。功能主治:肝虚作痛。操烦太过,营血大亏,虚气无归,横逆胀痛。用法用量:上加大枣2个,生姜3片,水煎服。
-
救肾安逆汤
处方:熟地9克丹皮3克泽泻3克山药3克茯苓3克萸肉3克沙参3克五谷虫4克(酒炒,研末)功能主治:治久病体虚,脉虚。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杂症会心录》卷下
-
气虚发热证
气虚发热证为证候名。指正气亏虚,虚阳浮动,以低热日久,劳累更甚,食少乏力,气短懒言,舌淡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红枣山药粥
红枣山药粥制法用法(1)将红枣洗净,用清水浸泡2h,捞出沥干;(2)把红枣、糯米放入锅内,倒入适量清水,用大火煮沸后,加入山药块,再改用小火煮成稀粥,加入白糖调好口味,即可食用。红枣山药粥功效及适应症养血安神,补虚健身,是贫血、体虚乏力、腰酸腿软、小儿软骨病等患者的康复食品。
-
露珠丸
处方:白术1两,肉豆蔻1两,吴茱萸1两,赤石脂1两,干姜1两,附子1两,硫黄1两,人参1两半,钟乳3分,胡粉3分。制法:醋糊和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风冷乘虚入客肠胃,水谷不化,泄泻注下,腹胁虚滞,肠胃湿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日夜无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