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臭
臭①泛指各种气味。《素问·金匮真言论》:“东方青色,入通于肝…《素问·腹中论》:“病至则先闻腥臊臭。”《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之臭。”
-
热结旁流
《中医药学名词》(2004):热结旁流是指发热性疾病过程中,数日不大便,腹部胀满疼痛,从肛门内有清稀臭水流出的表现。症状及治疗:《瘟疫论·大便》:“热结旁流者,以胃家实,内热壅闭,先大便闭结,续得下利,纯臭水,全然无粪,日三四度,或十数度。宜大承气汤,得结粪而利止;
-
脐痈·脾气虚证
定义:脐痈·脾气虚证(umbilicalabscesswithspleenqideficiencypattern)是指脾气虚弱,以溃后脓出臭秽,或夹有粪汁,或排出尿液,或脐部胬肉外翻,久不收敛,伴面色萎黄,肢软乏力,纳呆,便溏,舌苔薄,脉濡为常见症的脐痈证候。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三。又名脐痈毒。由心脾湿热火毒流入小肠经,或脐部搔抓染毒而成。
-
脐痈·湿热火毒证
定义:脐痈·湿热火毒证(umbilicalabscesswithpatternofdampness-heatandfire-toxin)是指湿热火毒,以脐部红肿高突,灼热疼痛,全身恶寒发热,纳呆口苦,舌苔薄黄,脉滑数为常见症的脐痈证候。由心脾湿热火毒流入小肠经,或脐部搔抓染毒而成。其特点是初起脐部微肿,渐大如瓜,脓稠无臭则易愈,脓水臭秽则成漏。
-
结毒清烂丸
处方:乳香2钱,没药2钱,辰砂2钱,雄黄2钱,硫黄2钱,白砒1钱。功能主治:结毒,耳、鼻、肾茎溃烂。用法用量:每用土茯苓4两5钱,又入皂角3钱,再煎汤送药7-8厘,每日早、中、晚分服。如不臭,毒已尽,自然渐渐完全。注意:不宜多服,恐患处长高。只治此三处,别处不治。
-
芜荑消疳汤
《金鉴》卷四十三:方名:芜荑消疳汤组成:雄黄、芜荑、生大黄、芦荟、川黄连、胡黄连、黄芩。主治:牙疳。牙槽风溃后肿硬不消,出臭血而不出脓,臭秽难近。若不能食,或隔1日,或隔2-3日攻之。攻之后渐能食,不必忌口,任其所食。虽大便溏,仍量其轻重攻之。
-
嗳气·食积证
嗳气·食积证(belchingwithfoodretentionsyndrome)是指食停胃脘,以食后嗳气频作,气味酸腐而臭,胸脘痞闷,腹中饱胀,或恶心呕吐,或腹痛不适,大便臭秽溏泻,或便秘不通,苔厚腻,脉滑等为常见症的嗳气证候。
-
寒水丹
处方:鸡骨灰(带血肉烧过)1钱,银朱1钱,冰片5分,赤石脂5分,棕衣灰2分。功能主治:小儿臭痘。用法用量:洗净患处,徐徐掺之。摘录:《准绳·幼科》卷六《准绳 幼科》卷六:方名:寒水丹组成:鸡骨灰(带血肉烧过)1钱,银朱1钱,冰片5分,赤石脂5分,棕衣灰2分。制备方法:上研细末。
-
臭樱属
中文名臭樱属拼音名chouyingshu拉丁名Maddenia中国植物志38:129描述MaddeniaHook.f.etThoms.臭樱属,蔷薇科,5种,分布于喜马拉雅,我国有4种,产西部。托叶大,有腺状锯齿;花两性或因子房不十分发育而变为雄性,无花瓣,排成总状花序或近伞房花序;心皮2,子房上位,有胚珠2颗,柱头具柄或无柄;果为一核果,有种子1颗。
-
五臭
五臭即臊臭、焦臭、香臭、腥臭、腐臭五种臭味。
-
吐臭水
吐臭水为症状名。见《寓意草·面议倪庆云危症再生治验》。口吐臭水。多因胃气大伤所致。《证治汇补》卷五:“臭水是肠中逆来。”
-
臭橘散
《圣济总录》卷一四一:臭橘散:处方:臭橘、皂荚子各不拘多少。制法:每一臭橘,扎眼子7个,每眼子内,安皂子1枚,放在藏瓶内,烧存性取出,于土内培,出火毒1宿,为细末,入麝香少许。功能主治:痔疾。用法用量:每服1钱匕,食前米饮调下。
-
臭荠属
中文名臭荠属拼音名choujishu拉丁名Coronopus中国植物志33:58属下物种臭荠、单叶臭荠
-
痧气
痧气病名。《通俗伤寒论·伤寒兼痧》:“日间触闻臭秽,夜间露宿贪凉,其大要也,夏秋最多。缓则寒湿凝滞于脉络,或湿热郁遏于经隧;急则鼻闻臭毒而阻逆上气,或内因食积而壅塞中气,皆能气胀成痧,故通称痧气,又称痧胀,或称痧秽。”
-
食滞胃肠证
食滞胃肠证为证候名。指饮食停滞胃肠,以脘腹痞胀疼痛,厌食,嗳腐吞酸,或呕吐馊食,肠鸣矢气,泻下不爽,便臭如败卵,苔厚腻,脉滑或沉实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胞宫湿热证
胞宫湿热证为证候名。指湿热侵袭,蕴结胞宫,以带下量多、色黄,黏稠秽臭,阴部瘙痒、糜烂,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热毒攻喉证
热毒攻喉证为证候名。指热毒上攻咽喉,以咽喉红肿疼痛,吞咽困难,甚至溃烂、化脓,口气臭秽,壮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五色带
五色带(multicoloredvaginaldischarge)为以带下赤白相杂,或黄绿如脓,或如米泔水样,或五色杂下,臭腐难闻为主要表现的带下病。
-
结毒紫金膏
处方:明净松香1斤,皂矾1斤(煅赤)。制法:共研极细末。功能主治:杨梅结毒,腐烂作臭,脓水淋漓。用法用量:香油调稠,先用葱艾甘草汤洗净患处,再搽此药,油纸盖住,以软布扎紧,3日1换。摘录:《性病》
-
头痛·食积证
头痛·食积证(headachewithfoodretentionsyndrome)又称食积头痛。是指食积胃脘,升降失常,浊气上冲,以头痛,脘痞胀满,噫气泛酸,臭如败卵,或饱食则痛甚,脉滑等为常见症的内伤头痛证候。
-
不寐·胃气不和证
不寐·胃气不和证(insomniawithsyndromeofstomachqidisharmony)是指胃气不和,心神不安,以失眠,脘腹胀满或胀痛,时有恶心或呕吐,嗳腐吞酸,大便异臭,或便秘,腹痛,苔黄腻或黄糙,脉弦滑或滑数等为常见症的不寐证候。
-
遗尿·湿热下注证
遗尿·湿热下注证(enuresiswithsyndromeofdownwarddiffusionofdamp-heat)是指湿热下注,膀胱失约,以小便频数,尿热,有时尿自遗,溲赤而臭,或有腰酸低热,或尿滴涩淋漓,舌质偏红,苔薄腻,脉细滑而数等为常见症的遗尿证候。
-
梅毒性溃疡
梅毒性溃疡(syphiliticulcer)是指梅毒所致溃疡,多呈半月形,边缘整齐,坚硬削直如凿,略微内凹,基底面高低不平,存有稀薄臭秽分泌物的表现。
-
XX齿
XX齿病名。《外台秘要》卷二二:“病源齿XX者,是虫蚀齿至龂,脓烂汁臭,如蚀之状,故谓之XX齿。”也即齿(匿^虫)。详见该条。
-
(虫旬)(xún,音旬)癞
(虫旬)(xún,音旬)癞病名。麻风病之一种。出《诸病源候论》卷二。症见身体沉重,手足肘膝腐烂,脓血臭秽,或指趾断落。该病相当于晚期瘤型麻风。
-
吐乳泻黄
吐乳泻黄为病证名。出《小儿药证直诀》。指婴儿吐乳而兼腹泻,且排泄物呈黄色而臭的证候。因伤热乳引起胃肠积热所致。治宜清肠和胃。用黄芩汤加减。
-
痧后牙疳
痧后牙疳病名。系指痧后余毒未清致齿烂龈腐而臭者,也即走马牙疳。详见该条。
-
少阴三急下证
少阴三急下证(Shaoyindiseasewithindicationsforthreedrasticcatharsis)是指少阴病,阴液受伤而又见阳明燥实内结,以口燥,咽干,下利清黑,灼热臭秽,或腹胀,不大便等为主要表现的三种急下证。
-
去热散
《准绳 疡医》卷四:组成:吉面消、山乌豆、鸡屎子、鸡距根、水圹子、过山龙、金凉伞(大叶)、白根子、紫金藤、九牛天竹、臭木待根、连义大青、落鸦爪藤。功效:退热。主治:发热;肿疡。用法用量:水煎服。
-
元宝枫籽油
食用量:≤3克/天质量要求:性状:金黄色透明油状液体脂肪酸组成(占总脂肪酸含量比):亚油酸C18:2≥30.0%油酸C18:1≥15.0%神经酸C24:1≥3.0%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使用范围不包括婴幼儿食品
-
牡丹籽油
食用量:≤10克/天质量要求:性状:金黄色透明油状液体脂肪酸组成(占总脂肪酸含量比):亚麻酸C18:3≥38.0%亚油酸C18:2≥25.0%油酸C18:1≥21.0%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使用范围不包括婴幼儿食品
-
棕榈油
密度:0.921-0.925(15/15℃)熔点:27-50℃用途:粗油用于制肥皂和热镀锡。精炼油可供食用。制备或来源:由新鲜油棕果实(含油约40~45%)的果肉所得的脂肪。备注:碘值40-58。皂化值195-205。因含有胡罗卜素而呈深黄色,须经精炼、脱色、脱臭处理才能除去。主要是棕榈酸和油酸的甘油酯。
-
湿热下注证
湿热下注证为证候名。指湿热之邪侵及肠道、膀胱、子宫、阴部、下肢等处,以小便频急淋漓涩痛,或大便腥臭溏烂,或带下黄臭,或阴部湿疹、瘙痒,或下肢生疮、溃烂流水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骏马散
处方:金枣丹1钱,雄枣丹1钱,中白散1钱,冰硼散1钱,黄连7分,冰片3分,犀黄2分5厘。制法:上为极细末。功能主治:牙龈腐烂,穿腮落齿,臭秽难闻,疼痛不堪。用法用量:吹入。摘录:《药奁启秘》
-
勒马听徽散
别名:勒马听徽丝处方:白砒1分,麝香3分,青黛(飞)1两,青绵1根(扯碎)。制法:清油拌匀收之。功能主治:牙疳臭烂者。用法用量:勒马听徽丝(《金鉴》卷六十五)。摘录:《外科大成》卷三
-
治梦遗方
处方:煅龙骨一两煅牡蛎一两净萸肉二两炮制:共为细末,再加西药臭剥十四瓦,炼蜜为百丸。功能主治:治梦遗。用法用量:临睡时服七丸.摘录:盐山 张锡纯着《医学衷中参西录》
-
淡秋石
来源:古代用石膏浸入童便中制成。现时用人中白浸去咸臭,晒干,研成粉,再加白芨将水拌和,制成方块。性味:咸,寒。功能主治:滋阴退热。适用于骨蒸劳热,咽痛,口疮等症。用法用量:一钱至二钱,煎服。
-
水底冰
《喉科紫珍集》卷下:组成:象后、万年甘、追风散各等分。主治:口舌牙疳,喉中腐烂,臭秽难堪。用法用量:用滚水泡浸药末1时,滤药滓。将冷噙口,频换。制备方法:上为末。
-
玉枢正气丹
《准绳 幼科》卷五:组成:生地、红花、甘草、桔梗、人参、黄耆、橘红、蝉蜕、防风、嫩桃5个。主治:痘疮,5-6朝间,本美丽鼎峻,而一时失防,或触于腥血,或感于秽臭,倏忽更变。用法用量:和姜煎浓,投酒服。
-
羊屎散
《疡科全书》:组成:山羊屎4两(焙,研)。主治:真元虚损疬。环颈破烂,臭秽不堪,久不收口,愈发愈众。用法用量:菜油调搽患处。
-
洗药神效散
《外科精要》卷二:方名:洗药神效散别名:神消散组成:蛇床子2两,朴消1两。功效:合疮口。主治:痈疽溃烂臭秽。用法用量:每用5钱,水2碗,煎数沸,洗净拭干,掺后散。附注:神消散(《朱氏集验方》卷十)。
-
香皂粉
《解围元薮》卷四:方名:香皂粉组成:麝香1分,儿茶5钱,冰片6分,轻粉2钱,胎骨灰2钱。主治:三十六种大风诸恶危症。用法用量:掺臭烂深潭处。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桑螺膏
《直指》卷十四:方名:桑螺膏组成:桑(木臭)上缘桑螺子(烧存性,雨后佳)。主治:脱肛。用法用量:以猪膏和涂。制备方法:上为末。
-
真珠牛黄丸
《痧喉汇言》:方名:真珠牛黄丸组成:珍珠8分,硼砂4分,辰砂6分,人中白8分,青黛4分,冰片1分,儿茶4分,琥珀8分,牛黄2分。主治:咽喉臭烂不收口用法用量:吹之。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
-
清胃理脾汤
《金鉴》卷四十:方名:清胃理脾汤组成:平胃散加黄连、黄芩、大黄。主治:醇酒厚味,湿热为病,痞胀哕呕,不食,吞酸,恶心,噫气,更兼大便粘臭,小便赤涩,饮食爱冷,口舌生疮。
-
栀子绿色素
栀子绿色素为绿色着色剂,用于一般食品的着色。性质与指标:栀子绿色素为绿色粉末,几乎无臭、无味,吸潮性小。1%水溶液PH值为4.5±0.5。易溶于水、含水乙醇、含水丙二醇,呈鲜明绿色。在PH=2-8范围内稳定。Al3+、Ca2+基本无影响,Fe2+、Sn2+会使色泽加深。来源:栀子绿色素由栀子黄色素和栀子蓝色素混合而成。
-
二甲胺溶液
概述:二甲胺溶液为中闪点液体,有异臭,浓时如氨味;易燃,受热极易气化,同时与空气混合至一定比例时,成为爆炸性气体,遇火种易爆炸;蒸汽有毒,水溶液呈碱性,有腐蚀性。
-
过氧化(二)丁二酸
过氧化(二)丁二酸[工业纯][含量小于等于72%,含水]为有机过氧化物,与还原剂、硫磷混合,有成为爆炸性混合物的危险。熔点:125℃(分解)分解温度:125-130℃外观性状:白色细粉,无臭,有酸味,能溶于水,稍微于乙醇和丙酮。主要用途:用作聚合催化剂、除臭剂、防腐剂、不饱和聚脂固化剂。
-
过氯化钙
过氯化钙为氧化剂,与还原剂、有机物、易燃物等混合后有引起燃烧爆炸危险。熔点:366℃(分解)相对密度:[水=1]:2.92分解温度:275℃。外观性状:黄色结晶粉末或白色结晶,无臭无味,几乎不溶于水,能溶于酸,与潮湿空气接触会分解。主要用途:用作种子消毒剂,药物制造、油脂漂白及用作高温催化剂。
-
多果定
概述:多果定纯品为白色无臭晶体,是保护性非内吸性杀菌剂。不吸潮,不易燃易爆。用于防治果树、蔬菜病害,主要起保护作用。常用剂型可湿性粉剂,属低毒杀菌剂。多果定中毒:多果定属低毒杀菌剂。如皮肤接触药液,立即用大量清水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