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碥
《医碥》综合性医书。清·何梦瑶撰。卷一为基础理论部分,略述脏腑、经络、阴阳、水火、寒热、补泻等概说;卷二-四分述内科杂病证治,其主论能综合张仲景、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诸家学说,对病证的分析,说理明白晓畅,颇多个人见解;卷五为四诊;所选方剂切合临床实用。现存初刻本等清刻本石印本及《医方全书》本。
-
气胀
概述:气胀:1.胀病之一;《仁斋直指方·胀证》:“七情郁结,气道壅塞,上不得降,下不得升,身体肿大,四肢瘦削,是为气胀。”气热壅滞作胀,或气寒不运作胀,或气实作胀。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此症睛无所苦,但气 一处二处虚虚壅起而不红不紫,或圆或长或中断,隐若鱼腹中之白泡。”即状如鱼胞。
-
血积
血积的治疗:治疗血积宜活血化瘀为主,如桃红四物汤、加减四物汤(东垣)、桃仁承气汤、三棱煎,抵当丸、大黄(庶^虫)虫丸等方。心积名伏梁,肝积名肥气,脾积名痞气,肺积名息贲,肾积名贲豚。及乎积块已坚,气郁已久,变而为热,热则生湿,湿热相生,块日益大,便从中治,当祛湿热之邪,其块之坚者削之,咸以耎之。
-
眩运
眩运为病证名。其状头眩目闭,身转而聋,如立舟车之上。”眩晕又称头晕、眩运、头旋眼花。眩晕相当于周围性及中枢性眩晕、耳源性眩晕、颅内血管性病变、药物中毒及晕动病等。本病症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内耳性眩晕(美尼尔氏症、晕动症等)、脑性眩晕(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等)、神经官能症及贫血等病中。
-
胸痛
辨证论治:《杂病源流犀烛·胸膈脊背乳病源流》:“胸者,肝之分,肺心脾肝胆肾心包七经脉俱至胸,然诸经虽能令胸满气短,而不能使之痛,惟肝独令胸痛,故属肝病。”胸痛短气,是水气,宜五苓散;治疗:《证治准绳·杂病》:“膈痛多因积冷与痰气而成,宜五膈宽中散,或四七汤加木香、桂各半钱,或檛脾汤加木香如数。
-
心噤
心噤为病证名。见《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可因内有积热,外中风邪,痰凝气滞,瘀阻经络所致。由气血凝结于牙关筋脉,不能活动,以苏合丸或生南星为末擦牙或以郁金、藜芦末搐鼻或针人中颊车。”风邪乘虚人其筋则挛,故令口眼斜,牙关急而口噤也。秦艽升麻汤。”“痰迷心窍,昏愦,口噤不能言,涤痰汤。”
-
医方全书
《医方全书》医方著作。①清·何梦瑶撰。作者长期行医粤东,大多根据南方地势、环境,结合患者体质、病症的特点处方用药,其中《追痨仙方》系据所谓宋刻本辑录,对痨瘵病因与治法包含一些臆测的内容。现存1918年石印本。计有《奇经八脉考》、《脉诀考证》、《濒湖脉学》、《本草备要》、《医方集解》五种。
-
阳躁
概述:阳躁为病证名。《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躁扰,躁动烦热,扰乱而不痱,火之体也,热甚于外,则支体躁扰,热甚于内,则神志躁动。”阴躁多因阴火炎上或阴盛格阳所致。《杂病源流犀烛·烦躁健忘源流》:“外热身躁曰躁,故躁者,并身外热躁也…
-
直肠结
注解:直肠结为病证名。见《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医碥·大便不通》:“燥屎巨硬,结在肛门难出,名直肠结。寒结者加草乌头末,以化寒消结;热结者以猪胆汁导之。”见《杂病源流犀烛·大便秘结源流》。便秘虽属大肠传导功能失常,但与脾胃及肾脏的关系甚为密切。
-
脱汗
脱汗为症状名,又名绝汗。指病情危重时出现大汗不止,并伴有气喘、四肢凉,脉微弱等症。《医碥·汗》:“脱汗,阴盛格阳,汗从阳脱,味淡不成,如珠不流,为汗绝,不治。”详绝汗条。
-
头旋眼花
头旋眼花为病证名。晕者,头旋也。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眩晕证治》。眩晕又称头晕、眩运、头旋眼花。眩晕相当于周围性及中枢性眩晕、耳源性眩晕、颅内血管性病变、药物中毒及晕动病等。本病症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内耳性眩晕(美尼尔氏症、晕动症等)、脑性眩晕(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等)、神经官能症及贫血等病中。
-
头旋
头旋为病证名。见《外台秘要》卷十五。指头脑昏晕而感觉自身或周围景物旋转,甚者有恶心呕吐之症。《慎斋遗书》卷九:“头晕,有肾虚而阳无所附者;有肺虚肝木无制而晕者…血虚火升而晕,芎归芍药汤;脾虚生痰,四君子加半夏、天麻;寒凉伤气,气虚而晕,补中益气加附子;肝木无制而晕,黄芪建中汤。”
-
头眩
头眩为病证名。出《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多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气血衰弱,脏腑阴阳失调等所致。如刘河间主风火。根据病因、症状之不同,可分为风晕、湿晕、痰晕、中暑眩晕、燥火眩晕、气郁眩晕、肝火眩晕、虚晕等。相当于周围性及中枢性眩晕、耳源性眩晕、颅内血管性病变、药物中毒及晕动病等。
-
头风眩运
头风眩运为病证名。《医碥·眩晕》:“痰涎随风火上壅,浊阴干于清阳也,故头风眩晕者多痰涎。”如防风通圣散加半夏等。见《医学正传·眩运》。《杂病源流犀烛·头痛源流》:“风痰闭壅眩晕,必胸膈痞塞,项急,肩背拘倦,神昏多睡,或心忪烦闷而发。”治宜祛风化痰。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天麻丸、白附子丸等方。
-
头风屑
头风屑为病证名。见《医碥·头痛》。《证治准绳·头痛》:“梳头有雪皮见,肺之证也。肺主皮毛,大便实,泻青丸主之,虚者,人参消风散主之。万病紫菀丸治头多白屑,每服三丸至五、七丸,姜汤下。按上治法,必有风热上攻,头目眩痛诸症而后用之。若止是白屑,但宜白芷、零陵香之属外治而已。”
-
暑迷
暑迷病证名。中暑之轻证。(《医碥》卷一)“暑迷一证,似中而轻,欲睡懒语。壮人香薷饮加黄连一钱,虚人星香散加香薷一钱;醒后冷汗不止,手足尚逆,烦闷多渴者,香薷饮。”参见中暑条。
-
面焦
面焦证名。面部泛现干枯焦黑之色。出《素问·上古天真论》。由阳明气衰,气血失荣所致。见于久病及老衰患者。《医碥·面》治面焦、胃脉虚者,用人参、黄芪、甘草、白芍、升麻、葛根、白芷等药以健脾益气。
-
绝汗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医碥·汗》:“脱汗,阴盛格阳,汗从阳脱,味淡不成,如珠不流,为汗绝,不治。”症状及治疗:常见以下几种类型:气绝者,汗出如珠,着身不流;气散者,汗出如油,喘促不休;《杂病源流犀烛·诸汗源流》:“一云油汗,即黏汗也。”
-
饥不能食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用瓜蒂散。”“有因胃虚有热所致者,宜六君子汤加黄连;其二取肾,经云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心若悬,若饥状,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也”(《证治准绳·杂病》)。
-
呵欠
呵欠为症状名,又称欠、欠伸、呼欠。见《医碥·欠嚏》、《黄帝内经灵枢·口问》。指自觉困倦时不自觉地张口深呼吸的表现。自觉困乏而伸腰呼气,常发生在过度疲劳时。如经常呵欠,称数欠,为肾精亏虚、肾气不充、精不养神的表现。《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肾主欠。”治宜益精补肾。
-
肝热证
肝热证证名。肝经郁热出现的证候。《素问·痿论》:“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肝气热,则胆泄口苦。”《医碥·发热》:“恚怒不发,止自摧抑,则肝气不宣,郁而成热,妇人最多此证。”证见胸胁胀痛,或飧泄,面青,手足冷,太息不乐,脉沉弦。治宜清热解郁,用逍遥散。参见肝火、肝实热、肝虚热条。
-
房劳胁痛
房劳胁痛证名。因房劳伤肾,气虚血滞所致胁肋部疼痛。见《中国医学大辞典》。治宜补肾养肝,调和气血。《医碥·胁肋痛》:“房劳伤肾,气虚血滞,胸胁多有隐隐作痛,宜补肾加芎归之类和血。”《辨证录·胁痛》:“房劳之后胁痛,其亏于精者更多,乌可重治肝而轻治肾哉!方用填精益血汤。”详见肾虚胸胁痛条。
-
搐搦
搐搦证名。①指四肢抽搐(或两腕握固、腰膝挛缩,或十指开合、肌挛)《医碥》卷四:“抽搐者,手足频频收缩也。”或言抽搐者搦,谓十指频频开合,两拳紧捏也。”王肯堂指出抽搦系瘛疭之俗称。(见《证治准绳·伤寒》)参见瘛疭条。
-
不得卧
《济生方·喘》:“将理失宜,六淫所伤,七情所感,或因坠堕惊恐,度水跌仆,饱食过伤,动作用力,遂使脏气不和,营卫失其常度,不能随阴阳出入以成息,促迫于肺,不得宣迫而为喘也。”《丹溪心法·喘》:“喘病,气虚、阴虚,有痰。”《医宗必读·喘》:“气虚而火入于肺者,补气为先,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
-
建中加木瓜柴胡汤
别名:建中加柴胡木瓜汤处方:桂枝2两半,芍药3两,甘草1两,胶饴半升,生姜1两半,大枣6个,木瓜5钱,柴胡5钱。制法:上锉,如麻豆大。功能主治:吐泻转筋,胁下痛,脉弦者。用法用量:建中加柴胡木瓜汤(《医碥》卷七)。摘录:《此事难知》
-
救肺饮
《不居集》下集卷十:救肺饮:处方:人参7分,胡麻仁1钱(研),真阿胶8分,桑叶3钱,麦冬1钱2分,杏仁7分,枇杷叶1钱,甘草1钱,石膏1钱5分,加郁金末。摘录:《不居集》下集卷十《医碥》卷六:方名:救肺饮组成:当归、白芍、麦冬、五味子、人参、黄耆、炙甘草、百合、款冬花、紫菀、马兜铃。主治:虚损劳瘵、吐血。
-
宣脑散
处方:川楝1克苦丁香20个山栀子2个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治头痛。摘录:《普济方》卷四十四《医碥》卷七:方名:宣脑散组成:川郁金2分,川芎2分,青黛2分,薄荷2分,小黄米2分。主治:鼻病。用法用量:每用少许,口噙冷水,搐鼻中。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平木汤
《医碥》卷七:组成:竹茹、陈皮、苍术、香附、抚芎、神曲、半夏、生姜。主治:津液随上升之气郁积胃上,湿热不宣,郁极则上涌而致吐酸,甚则牙齿酸涩,不能相对。用法用量:少用吴萸为向导。
-
四物柴胡苦楝附子汤
《医碥》卷六:组成:四物汤加柴胡、苦楝、附子。主治:疟。
-
止泻汤
《医碥》卷七:组成:白术、茯苓、炙甘草、白芍、陈皮、车前、木通。主治:湿泻,小便不利,肠中漉漉有声,腹不痛,脉沉缓,体重软弱;加减:痰泻,加半夏、海粉;肝泻,泻而两胁痛,加柴胡、青皮。《嵩崖尊生》卷十五:组成:陈皮3分,白术8分,赤苓7分,甘草3分,苍术5分。主治:小儿泄泻。久泻,再参服参香散。
-
传尸将军丸.
《医碥》卷六:组成:锦纹大黄(9蒸,晒,焙)、麝香1钱,管仲、牙皂(去皮,醋炙)、桃仁3钱(炒),槟榔1两,雷丸1两,鳖甲(醋炙黄)1两,茱萸5钱。主治:虚损痨瘵。制备方法:上为末,先将藁叶2两,东边桃、柳、李、桑叶各7片,水1碗,煎熟去滓,入蜜1盏,再熬成膏,入前药及安息香捣丸,如梧桐子大。
-
人参归芎汤
《医碥》卷六:组成:人参2钱5分,辣桂(去粗皮)2钱5分,五灵脂(炒)2钱5分,乌药半两,蓬术半两,木香半两,砂仁半两,炙甘草半两,川芎7钱5分,当归7钱5分,半夏(汤泡)7钱5分。烦躁,漱水不咽,迷忘如痴,痛闷喘急,大便黑,小便利,虚汗,厥逆。每服1两5钱,加生姜5片,红枣2枚,紫苏4叶,水煎,空心服。
-
羊胫灰散
《普济方》卷三九八:别名:鹿角散组成:羊胫骨(烧灰)1两,鹿角(烧灰)1两。主治:小儿洞泄下痢不愈,乳食全少。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附注:本方方名,据剂型,当作 羊胫灰丸。《明医指掌》卷八:别名:羊胫散组成:地骨皮5钱,羊胫灰5钱,石膏5钱,升麻5钱。主治:牙齿疼痛难忍。
-
小儿虫痛
《医碥·虫》:“虫证心嘈腹痛,或上攻心如咬,…《医学入门·腹痛》:“虫痛,吐水定能食,虫痛,肚大青筋,往来绞痛,痛定能食,发作有时,不比诸痛停聚不散,乌梅丸、化虫丸。”《诸病源候论·九虫病诸候》为伏虫、蛔虫、白虫、肉虫、肺虫、胃虫、弱虫、赤虫、蛲虫等九种虫病。胆道蛔虫症,治宜先安后驱;
-
养胃化疸汤
《医碥》卷三:方名:养胃化疸汤组成:茵陈、苍术、木通、泽泻、猪苓、山栀、白茯苓、薏苡仁。主治:五疸。加减:食滞,加神曲、山楂、麦芽;酒疸,加苜蓿、葛根;女劳疸,加当归、红花。
-
风头眩
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眩晕证治》。多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气血衰弱,脏腑阴阳失调等所致。朱丹溪主痰。根据病因、症状之不同,可分为风晕、湿晕、痰晕、中暑眩晕、燥火眩晕、气郁眩晕、肝火眩晕、虚晕等。《圣济总录》卷十七:“风头眩,肩背拘急,肢节疼痛,鼻塞耳鸣,面赤咽干,心忪痰逆,眼目黑花,当风泪出。”
-
幼科良方
《幼科良方》为《医方全书》系列丛书之一。清·何梦瑶撰。包括《神效脚气秘方》、《追痨仙方》、《妇科良方》、《幼科良方》、《痘疹良方》、《医碥》。作者长期行医粤东,大多根据南方地势、环境,结合患者体质、病症的特点处方用药,其中《追痨仙方》系据所谓宋刻本辑录,对痨瘵病因与治法包含一些臆测的内容。
-
血秘
指血虚津枯或跌打瘀滞等所致的大便秘结。《医碥·大便不通》:“血秘,老人产妇血液干枯或病后血虚或发汗利小便以致津涸(津亦属血),均宜润剂,苁蓉润肠丸、更衣丸、四物汤、麻仁、杏仁辛润之品。若跌打损伤,瘀血凝滞,致气不行而大小便不通者,破瘀导滞为主。”参见瘀血闭结:瘀血闭结为病证名。
-
头痛·瘀血闭阻证
是指瘀血阻滞,以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等为常见症的内伤头痛证候。瘀血头痛的症状:症见头痛如锥刺,痛有定处,时发时止,经久不愈,或面色晦滞,舌有瘀斑,脉涩等。常用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加减。兼气虚者加黄芪,痛甚者加全蝎、蜈蚣、地龙、白芷等。
-
吐血·暴食伤胃证
定义:吐血·暴食伤胃证(hematemesiswithsyndromeofcrapulenceinjuringstomach)是指暴饮暴食,损伤胃络,以吐血,色鲜红,心烦,胃脘胀痛,苔腻,脉滑等为常见症的血证证候。见《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丹溪心法·吐血》:“呕吐血出于胃也”。吐血包括西医上消化道出血之呕血及呼吸系统出血。
-
吐血·瘀阻胃络证
定义:吐血·瘀阻胃络证(hematemesiswithsyndromeofstaticbloodblockingstomachcollateral)是指瘀血阻滞胃络,血行脉外,以吐血紫暗,胃脘疼痛拒按,固定不移,痛如针刺或刀割,或胃脘触及包块,或呕血色暗成块,口干不欲饮,舌紫或有瘀斑,苔薄,脉涩等为常见症的吐血证候。《丹溪心法·吐血》:“呕吐血出于胃也”。
-
吐血·肝胃阴虚证
定义:吐血·肝胃阴虚证(hematemesiswithsyndromeofyindeficiencyofliverandstomach)是指肝胃阴虚,虚火亢旺,以吐血量多色红,脘胁隐痛,嘈杂吐酸,烦热颧红,盗汗,咽干口燥,舌红,无苔,脉细弦数等为常见症的吐血证候。见《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丹溪心法·吐血》:“呕吐血出于胃也”。
-
酒积
是指以食滞成积为主症的酒病。九积之一。见《儒门事亲》卷二。酒积的病因病机:因饮酒过多而成积滞者。酒积的症状及治疗:《医碥》卷三:“酒积,目黄口干,肚腹胀痛,少食。宜葛根、枳实、麦芽之类。”亦可用曲蘖丸、酒积丸、乌白丸等方(《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本证可见于酒精性胃炎、肝硬化等疾病。
-
妇科良方
清·何梦瑶撰。为《医方全书》的一部分。包括《神效脚气秘方》、《追痨仙方》、《妇科良方》、《幼科良方》、《痘疹良方》、《医碥》。作者长期行医粤东,大多根据南方地势、环境,结合患者体质、病症的特点处方用药,其中《追痨仙方》系据所谓宋刻本辑录,对痨瘵病因与治法包含一些臆测的内容。
-
五痹
五痹为病证名,即五种痹证的总称。出《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医碥·痹》:“经又分以冬得之为骨痹,春得之为筋痹,夏得之为脉痹,长夏得之为肌痹,秋得之为皮痹,是名五痹。”2.五痹指筋痹、骨痹、血痹、肉痹、气痹。见《中藏经·论痹》。3.五痹指风痹、寒痹、湿痹、热痹、气痹。
-
心中憺憺大动
心中憺憺大动(憺音dàn淡)为证名。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憺,通惮,震动之意。指心剧跳不安之状,属心悸之重症。为心悸之重症,又名心忪、忪悸。指心悸不因惊而发、心中动摇不宁而无休止者。《素问玄机原病式》:“心胸躁动,谓之怔忡。”《医碥》卷四:“悸即怔忡。悸者,心筑筑惕惕然动而不安,俗名心跳。”
-
心忪
心忪为症状名。《伤寒明理论》卷二:“悸者,心忪是也。筑筑惕惕然动,怔怔忪忪,不能自安者是矣。”指心悸之重症,又名心忪、忪悸。《素问玄机原病式》:“心胸躁动,谓之怔忡。”《医碥》卷四:“悸即怔忡。悸者,心筑筑惕惕然动而不安,俗名心跳。”
-
小中风
小中风为病名。如刘河间主风火。根据病因、症状之不同,可分为风晕、湿晕、痰晕、中暑眩晕、燥火眩晕、气郁眩晕、肝火眩晕、虚晕等。辨证可分中络、中经、中腑与中脏。《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邪在于络,肌肤不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
-
项痛
项痛证名。出《灵枢·杂病》。感冒风寒者,用驱邪汤;痰盛者,用消风豁痰汤;血虚火盛筋燥者,项强急,动则微痛,用疏风滋血汤;闪挫、久坐、失枕所致者,项强不可转移,多由肾虚不能生肝,肝血虚,无以养筋,常服六味丸(《医碥·项强痛》)。腮项相连肿痛,发热便闭者,宜防风通圣散。参见颈项强痛条。
-
阴盛格阳汗
概述:阴盛格阳汗为病证名。症状及治疗:《张氏医通·杂门》:“身冷自汗,阴躁,欲坐泥水中,脉浮而数,按之如无…《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医碥·汗》:“脱汗,阴盛格阳,汗从阳脱,味淡不成,如珠不流,为汗绝,不治。”气散者,汗出如油,喘促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