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刺灸法
出《内经》。是把针刺的方法分为十二节要,以适应治疗十二经的不同病症,即:偶刺(前后配刺)、报刺(刺而再刺)、恢刺(多向刺)、齐刺(三针同刺)、扬刺(五针同刺)、直针刺(沿皮刺)、输刺(提插深刺)、短刺(近骨刺)、浮刺(肌肉斜刺)、傍针刺(正刺傍刺两针同用)、阴刺(左右配刺)、赞刺(散针出血)。
-
魏氏针灸临证手册
《魏氏针灸临证手册》为书名。魏凤坡、魏波编著。中篇为“经络腧穴”,是针灸学基础理论,先介绍基本概念,而后选常用穴近170个,分经排列,再介绍腧穴的定位、主治、功用及刺法操作。下篇“刺灸法”,重点介绍毫针、艾灸和拔罐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并介绍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电针、耳针及头针等内容。
-
邓良月
邓良月为现代针灸学家。主编或参编的著作主要有《中国经络文献通鉴》、《中国针灸证治通鉴》、《当代中国针灸临证精要》、《耳穴挂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经穴部位文献考与解剖》、《标准针灸经穴部位图谱》、《中国针灸治疗学》、《中国针灸刺灸法通鉴》、《中国针灸穴位通鉴》等。
-
龙玄
概述:龙玄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大成》。位置:位于前臂桡侧,列缺穴上方之静脉处。位于前臂桡侧腕横纹上2寸,列缺穴上方0.5寸处。功能主治:主治中风口 ,下牙痛,手痛等。刺灸法:艾炷灸3~
-
四横纹
概述:四横纹:1.经外奇穴名;出《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刺灸法:—般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分别位于食、中、无名、小指掌指关节屈侧的横纹处,一手有四穴。应用时用推法,有和气血,退热除烦等作用。可治不思乳食,手足常掣,头偏左右,肠胃湿热,眼目翻白,气急气喘,肚腹疼痛,口眼 斜,嘴唇破烂等症。
-
地合
概述:地合为经外奇穴名。出《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刺疔捷法》。位置:位于承浆穴下方,下颌骨正中向前突起之高点处。功能主治:主治头面疔疮、牙痛等。刺灸法:斜刺0.3~
-
夺命
概述:夺命为经外奇穴名。《医学入门》名惺惺。别名虾蟆、惺惺。出《针灸聚英》。位于肩髃与尺泽穴连线的中点,当肱二头肌中。功能主治:主治头晕,丹毒,上臂痛等。主治昏厥、上臂痛、丹毒等。刺灸法:直刺,0.5~或艾条灸5~
-
朱汝功
朱汝功为现代针灸学家。上海奉贤人。为现代著名针灸学家陆瘦燕先生的夫人。1948年,与陆先生共同创办了“新中国针灸学研究社”。行医沪上,“求治者络绎不绝,日诊数百号”。与陆瘦燕共同编著了《经络学图说》.《腧穴学概论》《刺灸法汇论》《针灸腧穴图谱》等针灸书籍。
-
阴癍
2.经外奇穴名。又名阴证发癍。指癍之属于虚寒者。病因病机:多由体虚内有伏寒。或误进寒凉药等,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所致。伴手足逆冷,口不甚渴,下利清谷,舌苔白滑或舌胖苔黑滑,脉虚大或沉微等症。治疗:治宜温阳散寒。选用附子理中汤、大建中汤、八味汤等方。若内伤生冷,外感寒邪而发阴癍,用调中汤等方。
-
针灸处方
针灸处方(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preionacu-moxibustionpreion)是指运用针灸进行预防治疗疾病时所确立的具体方案,包括施术穴位、施术方法。根据病情需要,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腧穴和刺灸方法,加以配伍组合而成。
-
针灸学中级讲义
《针灸学中级讲义》为书名。南京中医学院针灸教研组编。1961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书分三篇:上篇为经络和腧穴、中篇为刺灸法、下篇为治疗。
-
太祖
概述:太祖为经外奇穴别名。《中国针灸学》:“椎顶又名太祖。”江苏省中医学校《针灸学》作崇骨别名。椎顶即崇骨。出《针灸集成》。位置:位于后正中线,第六颈椎棘突下缘。功能主治:主治感冒,咳嗽,疟疾,项强;以及支气管炎,癫痫等。刺灸法:直刺0.5~7壮,或艾条灸5~
-
颈夹脊
概述:颈夹脊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学》(上海中医学院编)。位于颈部正中线两侧,第1~主治头面部疾病,颈项部疾病。别名:夹脊(颈)(《经外奇穴》)。取穴方法:俯卧位或俯伏坐位,在第1颈椎至第7颈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处取穴。主治病证:头面部疾病,颈项部疾病。刺灸法:直刺0.3~
-
阳光
概述:阳光穴为经外奇穴名。阳光穴的发现:在手背靠近腕部有两个治疗腰痛的穴(腰痛点),万方琴想如果能够用一针一穴治病,肯定优于两针两穴,于是试着在两穴之间取穴,没想到效果非常好,而且治病非常方便,伸手就能治病。针刺治疗:取双侧阳光穴,进针以后得气,再提插捻转,以补为主,留针20分钟左右。
-
五虎
概述:五虎:1.经外奇穴名;出《奇效良方》。位置:《医经小学》:“五虎四穴次指背,二节尖上七壮宜。”即在食指、无名指背侧,当第二、三节骨关节横纹之中点处,握拳取穴。刺灸法:一般艾炷灸3~经穴名·五虎:五虎位于大指掌面第一节之桡侧,每二分一穴,共五穴。主治:全身骨痛。见《董氏奇穴针灸学》。
-
牙痛穴
概述:牙痛穴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手册》。位置:位于手掌,第三、四掌骨小头之间,距指蹼缘0.5寸处。牙痛穴(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图24(图出自《中医大辞典》)功能主治:主治牙痛、下颌关节痛。刺灸法:—般直刺0.5~或向上斜刺0.5~
-
中闸
概述:中闸为经外奇穴名。出《经外奇穴汇编》。位置:位于脐下4寸(中极)旁开0.2寸处。位于腹下部正中线,脐下4寸左右旁开各0.2寸处。左右计2穴。功能主治:主治子宫脱垂。刺灸法:一般直刺0.5~1.5寸。直刺0.5~0.7寸。
-
针灸经穴图考
《针灸经穴图考》为书名。黄竹斋编著。本书参考《内经》《针灸甲乙经》等六十多种文献,搜集有关针灸学资料归纳而成。内容以十四经为纲,365穴及奇穴为目,考证穴位位置、主治、刺灸法等,还引用了不少针灸医案,内容较为丰富。本书以《类经图翼》一书为基础将十四经穴及经外奇穴的古今各家记述予以补充、整理汇编。
-
团岗
概述:团岗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针灸集成》作环岗。位置:位于骶部,当小肠俞直下2寸处。功能主治:主治大小便不通、腰痛等。刺灸法:艾炷灸3~7壮。
-
手足小指穴
概述:手足小指穴为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消渴小便数,灸两手小指头及足两小指头…”后《类经图翼》列作奇穴,名手足小指穴。近世以在手者称小指尖,在足者称足小趾尖。功能主治:主治食注,消渴,小便频数, 疝。手小指尖并治黄疸。足小指尖并治难产。刺灸法:直刺0.1寸。
-
肾热
概述:肾热:1.经外奇穴名;2.证候名。见《新医疗法汇编》。肾热穴的定位:经外奇穴肾热穴在背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肾热穴主治病证:经外奇穴肾热穴主治肾炎、尿路感染。刺灸法:一般直刺0.5~《黄帝内经素问·刺热论》:“肾热病者,先腰痛,(骨行)酸,苦渴数饮,身热。”
-
舌下穴
概述:舌下穴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舌下穴侠舌两边,针治黄疸等病。”标准定位:位于舌两侧缘,舌伸出口外,正对口角处。主治病症:主治黄疸,急喉风,喉蛾痧等。刺灸法:直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
气端
概述:气端为经外奇穴名(qìduānEX-LE12)。伸足,在足十趾端的中央,距趾甲游离缘0.1寸处取穴。气端穴主治脚气,足趾麻痹,足痛,脚背红肿,手足瘛疭,中风,脑充血,卒腹痛等,可用于急救。刺灸法:刺法:直刺0.1~文献摘要:《备急千金要方》:凡脚气初得脚弱,使速灸之…《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气端,奇穴。
-
内至阴
概述:内至阴为经外奇穴名,出自江苏省中医学校《针灸学》。位置:位于足小趾内侧,距趾甲根角旁约0.1寸,与至阴穴内外相对处。功能主治:主治小儿惊风、晕厥、脏躁等。刺灸法:一般直刺0.l~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当施行知热感度测定法时,以本穴代替足少阴肾经涌泉穴测定温热值。
-
内外踝尖
概述:内外踝尖为经外奇穴别名。即足两踝。见《备急千金要方》。位置:其位置,《备急灸法》载,在“足两踝尖”。在内者称内踝尖(亦名吕细、踝尖),在外者称外踝尖。功能主治:主治小儿不语,霍乱转筋,牙痛,扁桃体炎等。刺灸法:艾炷灸5~或艾条灸10~
-
内太冲
概述:内太冲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集成》。位置:位于足背,踇长伸肌腱胫侧凹陷中,与太冲穴平。位于足背, 长伸肌腱胫侧缘,与太冲穴相平处。功能主治:主治疝气上冲、呼吸不通等。刺灸法:一般直刺0.3~或艾条灸5~
-
迈步
概述:迈步为经外奇穴名。出自《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置:位于大腿伸侧,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的连线上,平臀沟下2.5寸处。正当股外侧皮神经,深部有旋股外侧动、静脉及神经的分支。功能主治:主治下肢麻痹,瘫痪,疼痛,腰痛,膝关节痛,腹股沟淋巴结炎等。刺灸法:直刺或斜刺1~或艾条灸5~
-
陆瘦燕
陆瘦燕为现代著名针灸学家。后悬壶沪上,与夫人朱汝功共创“新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弘扬国术。又任上海市针灸研究所所长、国家科委委员。其针灸手法中有“烧山火”、“透天凉”之补泻手法,并对之进行研究,又提倡温针。其著作有《针灸正宗》、《经络学图说》、《刺灸法汇论》、《腧穴学概论》及《针灸腧穴图谱》等。
-
六缝
概述:六缝为经外奇穴名。出《腧穴学概论》。位置:位于手掌侧第二、三、四、五指近端指骨关节横纹中点各一穴(即四缝穴),以及拇指掌指关节横纹中点和指骨关节横纹中点各一穴,每手六穴,左右计12穴。功能主治:主治疳积,疔疮等。刺灸法:一般直刺0.1~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
肋罅
概述:肋罅(罅音xià下)为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凡五尸者,…又以细绳量患人两乳头内,即裁断中屈之,又以乳头向外量,使当肋罅于绳头,灸三壮或七壮。”《类经图翼》列作奇穴,名肋罅。标准定位:肋罅穴位即乳头向外4寸之肋间隙处。主治病症:肋罅穴主治腹痛、胁肋痛等。刺灸法:一般艾炷灸3~或艾条灸5~
-
肋头
概述:肋头为经外奇穴名。《千金翼方》:“治瘕癖,患左灸左,患右灸右,第一屈肋头近第二肋下即是灸处,第二肋头近第三肋下向肉翅前亦是灸处。”主治瘕癖,咳嗽,哮喘,呃逆,肋间神经痛,支气管炎等。肋头穴位于胸骨两侧缘,当第一及第二肋骨头下缘处,左右共4穴。刺灸法:刺法:一般斜刺0.3~灸法:可灸艾炷灸3~
-
经中
概述:经中:1.经外奇穴名;出《针灸集成》。主治病症:主治二便不通、五淋、带下、月经不调、腹泻等。刺灸法:刺法:一般直刺1.0~灸法:可灸。阴部·经中:经中又名阴部。位于脐下1.5寸(气海)再旁开3寸处。
-
环中
概述:环中为经外奇穴名。主治坐骨神经痛、腰痛、腿痛等。拼音:huánzhōng代号:EX-LE1出处:《中国针灸学》环中穴的定位:环中穴在臀部,环跳穴与腰俞穴连线的中点。深层有坐骨神经干和股后皮神经干经过,并有臀下神经、坐骨神经肌支和臀下动脉分布。刺灸法:刺法:直刺1~灸法:可灸。或艾条灸10~
-
关仪
概述:关仪为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女人阴中痛引心下,及小腹绞痛,腹中五寒,灸关仪百壮。穴在膝外边上一寸宛宛中。”在膝外侧缘,当腘窝横纹上1寸处。刺灸法:刺法:一般直刺0.5~灸法:可灸。或艾条灸5~
-
风痱
2.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卷八:“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风痱,三曰风懿,四曰风痹。”《太平圣惠方》卷十九:“风痱,身体强直,口噤不能言。”以置脐上,直望心下,以丹注度上端毕;近代《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列作奇穴,名风痱,定位在中脘穴下0.5寸一穴,左右旁开1.5寸各一穴,共3穴。刺灸法:艾炷灸3~
-
斗肘
概述:斗肘:1.经外奇穴名;2.推拿穴位名。出自《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外科大成》称小肘尖。位于曲池穴外方,肱骨外上髁之高点处。功能主治:主治臂肘神经痛、偏瘫、神经衰弱等。刺灸法:艾炷灸3~或艾条灸5~或温灸10~出陈氏《小儿按摩经》。《幼科推拿秘书》:“在手肘曲处高起圆骨处”,“膀膊下肘后一团骨也。”
-
当容
概述:当容为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肝劳邪气眼赤,灸当容百壮,两边各尔。穴在眼小眦近后,当耳前三阳三阴之会处。以两手按之,有上下横脉,则是与耳门相对是也。”位置:位于外眦外方,颧骨额突外缘凹陷处。定位于太阳稍下方,平目外眦颧骨额突外缘凹陷处。功能主治:主治目赤痛等。刺灸法:斜刺0.3~
-
巨阙俞
概述:巨阙俞为经外奇穴名。取穴:患者俯伏头或俯卧位,在第四、五胸椎棘突间取穴。穴位解剖:巨阙俞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弓间韧带和椎管。分布有第三、四、五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主治病症:主治胸膈中气,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心脏病,肋间神经痛,神经衰弱等。刺灸法:一般艾炷灸3~
-
臣觉
概述:臣觉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别名巨搅、巨觉。位置:位于背部,肩胛骨内上角边际,当两手相抱时,中指端尽处是穴。功能主治:主治狂走,喜怒悲泣,肩胛痛等。刺灸法:斜刺0.5~或艾条灸5~
-
九曲中府
概述:九曲中府为经外奇穴名。出处:《备急千金要方》:“九曲中府:在旁廷(疰市),下三寸,刺入五分,灸三十壮,主恶风邪气遁尸,内有瘀血。”九曲中府位于腋中线上,当第七肋间直下3寸处。九曲中府主治胸胁疼痛,腹痛等。刺灸法:刺法:一般斜刺0.3~灸法:可灸。或艾条灸5~
-
安眠1
概述:安眠1为经外奇穴名。标准定位:位于翳风与翳明两穴连线之中点处。主治病症:主治失眠,偏头痛,精神分裂症等。刺灸法:直刺1~1.5寸。
-
营池
概述:营池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别名阴阳。位即足内踝下缘前、后之凹陷处,每足2穴,共4穴。主治病症:主治月经过多、赤白带下等。刺灸法:刺法:一般直刺0.3~灸法:可灸。7壮,或艾条灸5~
-
阴独
概述:阴独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标准定位:位于足背侧,第四、五趾之夹缝间,侠溪穴微前处。位于足背,第四、五跖趾关节之前方,当趾蹼之赤白肉际处。主治病症:主治月经不调、足背肿痛。刺灸法:刺法:斜刺0.3~一般直刺0.3~灸法:艾炷灸3壮;
-
止泻穴
概述:止泻穴为经外奇穴别名,即利尿穴。别名止泻、血清、关元上。位置:位于腹中线,当脐下2.5寸处。或于神阙与曲骨穴连线之中点取穴。功能主治:主治尿潴留,腹痛,腹泻,痢疾,血尿,淋病,肾炎等。刺灸法:直刺1~
-
《针灸学》
《针灸学》针灸著作。分经络、腧穴、刺法、灸法、治疗、参考六篇。系统整理了古代针灸学的主要成就。1957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②上海中医学院编。分经络篇、穴位篇、刺灸法篇、治疗篇。此书除较系统地整理了古代针灸学文献外,并记载了1974年以前中西结合的部分资料。取材广泛,是针灸临床教学等常用的参考书。
-
手逆注
概述:手逆注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置:位于前臂屈侧,腕横纹上6寸,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位于前臂屈侧,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当腕横纹与肘横纹连线之中点。功能主治:主治癔病、前臂疼痛、痉挛、麻痹等。刺灸法:一般直刺0.5~或艾条灸5~
-
失眠穴
概述:失眠穴为经外奇穴名。出《江苏中医》。位于足底跟部,当足底中线与内、外踝尖连线的交点处。功能主治:主治失眠、脚底痛等。刺灸法:直刺0.3~一般直刺深0.3~
-
山根
2.经外奇穴名;指两目内眦间的鼻根部分。古人认为此处可作望诊心的参考,故又名王官,又名頞,因其位于阙庭之下,又称下极。《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山根穴的定位:山根位于两眼内眦之中点处。主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鼻塞不通等。刺灸法:一般沿皮刺0.3~见陈氏《小儿按摩经》。
-
牵正
概述:牵正为经外奇穴名。牵正牵正穴取穴方法:正坐位或侧伏位,在耳垂前0.5寸,与耳中点相平处取穴。皮肤由下颌神经的颊神经分布。深层有面神经颊支、下颌神经咬肌支和咬肌动脉分布。牵正穴的功效与作用:牵正穴具有祛风清热,通经活络的功效。牵正穴主治面神经麻痹,口疮,下牙痛,腮腺炎等。刺灸法:向前斜刺0.5~
-
六华
概述:六华为穴位名,即八华穴中的上六穴。以患者两乳之间折作8寸为则,以2寸为一边,作一等边三角形,照样剪成纸片,将此等边三角形纸片之一角置大椎穴,其下端二角是穴,再将此等边三角形之一角置上二角之中点,其下二角也是穴,如此再量一次,计6穴。将一角顶置于大椎穴上,底边呈水平,下两角是穴;上6穴称六华。